燈盞果是流行于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鉛山縣一帶的地方特色小吃。燈盞果是用大米磨成的米漿混合白蘿卜,黃豆芽,新鮮豬肉,香菇等精制而成,具有鮮、香、辣的特點。
原料
大米,鹽,食用堿,白蘿卜,黃豆芽,新鮮豬肉,香菇,淀粉
制作工序
1、質(zhì)大米放入水中浸泡兩個小時左右;
2、放入石磨磨成白色的米漿;再放入鍋中不停翻炒,炒時放入少許鹽和食用堿,這果皮的原料就做成了。
3、再把白蘿卜、黃豆芽、新鮮豬肉、香菇統(tǒng)統(tǒng)切成小丁兒,再放入鍋中用微火邊翻炒邊加入調(diào)料,出鍋冷卻后,再放入適量淀粉拌勻,燈盞果的餡就做好了。
4、把事先準(zhǔn)備好的果團揉成圓柱體,從中捏出一點果皮,再搓成像湯圓一樣大的圓球,再把它捏成小燈盞的形狀。
5、在向那酷似古代油燈盞的皮上填入美味的餡,再放入蒸籠中用中火蒸20分鐘左右即可。
6、另可以根據(jù)個人喜好撒上蔥花、香菜、辣椒粉等佐料,也可盛一碗骨頭湯,在湯中放點醬油、醋、辣椒、香油等配著吃。
由來
古往今來,民間歷史文化厚重,承載于漫漫歲月,至此燦爛的鄉(xiāng)風(fēng)民俗得以沿襲。話說東西南北中,地處江西東北部、武夷山脈北麓的鉛山縣,適逢清明、端午、立夏、冬至等日,家家戶戶都要做“燈盞果”,做燈盞果何緣,此事竟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民間傳說。
明朝嘉靖年間,鉛山縣新灘鄉(xiāng)章源村住著一位身份顯赫之人,此人姓丁名洪,祖籍福建,為汀州府公署,官居正四品,后因戰(zhàn)移居章源,小小村落有此達官貴人而備顯蓬蓽生輝。丁洪為人賢善,做官剛直不阿,是年,為防外寇侵襲,遂于所轄之地修筑青石圍墻,于大門外立兩座石獅以示其威嚴(yán),不可侵犯,又因其門前為水域,故更名為“丁家塘”。
話說丁洪42歲那年,其妻王氏又喜獲一男半女,庭院皆歡,群民共慶,丁洪亦喜不自勝,隔日,便攜妻兒到章巖寺求問許愿,章巖寺乃一佛家寺廟,住持慧明大師聞丁洪來拜,遠(yuǎn)門相迎。丁洪講明來意,愿為其子取一名,大師明其意,邀家人住下,于三日間做法。當(dāng)日廟宇煙霧繚繞,異常繁忙,眾僧皆為誦經(jīng)念佛。
此間正值春光明媚之時,寺外桃花爭艷,生機盎然,然則第三日,發(fā)生一怪事,午間晴空一聲霹靂,烏云蔽日,風(fēng)卷殘云,頓時傾盆大雨,丁洪心中一驚,疑云重重,有感事態(tài)不妙,于廟堂觀妻兒,其妻雙膝跪地,虔心求問,丁洪不忍驚擾,來到一旁看襁褓中嬰兒,忽然眼前一道霞光,嬰兒不翼而飛,似被一瘸腿行乞之人搶走。此事瞬間傳于慧明大師,師曰:“此事吾早有料,然不確虛實,今日一過,不得不信以為真!倍『槟隋P錚鐵骨,此刻亦不免傷心,漸而痛心疾首,請求再三,明慧大師才說出真相。原來丁洪為人光明磊落,正義凜然,盡管如此,卻匹夫懷璧,遭人陷害,一些因其所斷之魂告閻王,說丁洪乃奸詐虛偽之人,為官不正,令其后代以乞為生。丁洪聽罷到此,五臟俱焚,其妻也因此頓時昏迷。丁洪本不畏妖魔,然妻子如是,亦一時束手無策,禮謝三巡,望大師指點。明慧告言,己非慧人,不能知其所以,幫其大忙,一切皆看造化,適才抱走嬰兒乃是一乞丐之人,在寺廟不遠(yuǎn),有一山洞,傳言八仙之一鐵拐李巡游四海,曾于此停歇,施主不妨到老李巖門前去探訪一番。丁洪不顧一切,冒雨前行,兩里之外,果見一山洞,高九尺有余,內(nèi)怪石嶙峋,卻別有洞天,十步以外,洞內(nèi)還有一洞,只容一人之身,丁洪剛探身而入,忽傳出話音,言:“汝子非凡夫俗子,然遭人所陷,一口難辯,可觀天而望之!毖粤T,丁洪也不明所以,思前想后終無定論,竟沉沉睡去,恍惚神游中,見一亭子,皎如皓月,上書:月光亭。亭內(nèi)有一孩童,在一燈盞油光下,深思苦讀,丁洪見此狀,不免憶起自己挑燈夜下,誦讀詩書情景。
是時,忽一雷聲驟響,劃破長空,丁洪夢中驚醒,觀望四周,天象大變,月已當(dāng)空,華光如水。丁洪環(huán)顧洞內(nèi),見左側(cè)有一似燈盞形狀的印記,月光芒照,清晰可見,然又憶起所夢,甚為怪之,念道:月光亭中之童豈非己之子,亭中燈火通明,光彩奪目,竟倚一燈盞光輝,此燈非凡物也,若有此燈,民可豐衣足食矣。就在此刻,章巖寺傳來喜訊,嬰兒已歸,眾人問其所以,丁洪以夢中所見告知,眾人皆覺燈盞不凡。住持明慧大師曰:倘世間有此華燈,必將普照萬民。于是寺廟當(dāng)晚磨米,以水和之,揉燈盞狀成型,加之他料,以饗眾人。
第二日,來廟中香客互而告知,此聞不脛而走,民為祈福消災(zāi),做燈盞果待家人親友,一人傳虛,萬人傳實,此后,燈盞果亦在清明、冬至之日做,含祭祀先人之意,猶企國泰民安,風(fēng)調(diào)雨順之福。時至今日,百年已過,燈盞習(xí)俗熄火相傳,成鉛山特色。(轉(zhuǎn)載于《丁家塘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