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前言
魯迅先生收藏的年畫目錄中所列的第一幅《老鼠嫁女》,就是灘頭年畫的版本,此畫大英博物館亦有收藏,其產地就是湖南寶慶(現在為邵陽)隆回灘頭鎮(zhèn)。
歷史淵源
自唐末發(fā)明木版印刷以后,民間年畫運應而生,經宋、元兩代的發(fā)展,至明代已經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明末出現套印彩色年畫,至清雍正、乾隆年間,以其不同的地方特色和風格,形成以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為中心的兩大流派,并逐步發(fā)展繁盛起來,達到極盛時期。據《邵陽地方志》記載:“元初大德年間(公元1297年—公元1307年)流行在江南一帶的趙元帥像,就是邵陽灘頭印的。”可見邵陽灘頭年畫的產生比其它地方要早。從灘頭年畫的《老鼠娶親》畫上刻有“楚南灘鎮(zhèn)新刻老鼠娶親全本”字樣,稱楚南不稱湖南,為明代所產無疑。清嘉慶年間,灘頭一帶盛產五色紙,灘頭紙被列為貢品,同時行銷省內外,灘頭木版年畫由此遐邇馳名。同治年間舉行國喪,曾明文禁令灘頭印發(fā)“歡樂”題材的年畫,可見最遲在同治年間灘頭年畫已相當發(fā)達。
鼎盛時期
民國初年是灘頭年畫的全盛期,當時較有影響的作坊有二十多家,其中以“忠良美”、“生盛昌”、“和順昌”、“正大昌”等較為著名。這些作坊除印刷年畫外,還生產各種土紙與各種花紙。每年中秋過后,各家作坊即開始生產年畫。大型作坊雇工十余人,小型作坊是全家老少投入制作。臨近年關,灘頭鎮(zhèn)各家店鋪的大批年畫由畫商批量銷售往貴州、云南、廣東、廣西、湖北、江西、陜西等省,同時還遠銷泰國、越南、香港等東南亞國家與地區(qū),年銷售量高達七百多萬張,居全國年畫產地第三位。
年畫種類
灘頭年畫的種類在最盛期達六十多種。由于歷史的原因,現存二十余種。灘頭年畫多以祝福新年的喜慶豐登,免除災禍的古老民間習俗為題材,反映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從題材內容和品種來看,可分為神像(門神、財神和灶神)、吉祥如意、故事(戲文、仕女娃娃)三大類。
神像類
灘頭年畫中的門神,始以神荼,郁壘畫像作為門神。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相傳唐太宗患病,聞門外有鬼魅呼號,以告君臣,秦叔寶請與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伺,太宗準奏,夜果無事;乃命畫工圖兩人形像,懸掛宮門左右,后世沿襲門神以鎮(zhèn)邪!庇謧魈菩谧硬r命畫工吳道子繪鐘馗像,以打鬼和驅除邪惡。故灘頭年畫也就是隨之增加了秦叔寶、尉遲敬德和鐘馗的畫像。門神有托貨、廣貨和水貨之分。托貨銷往全國各地和國外,以神荼、郁壘和秦叔寶、尉遲敬德畫像為主,廣貨銷于廣東、廣西一帶,因該地尊關羽“關公”、“關帝”,故廣貨的門神一般改為關羽畫像為主,水貨又稱苗貨,主要銷往湖南的湘西地區(qū)和云南、貴州的苗族地區(qū)、門神以苗族英雄神像為多見。據研究中國民間年畫的王樹村教授考證,以苗族英雄神像為門神,全國為灘頭年畫獨有。以畫幅大小分,托貨有托全、托半、托二、托四,廣貨有全甲、二甲,水貨有水二、水四。
灘頭年畫神像類中的財神,以趙玄壇(亦稱趙公元帥)的畫像為多見,寶慶民間多信奉道教,而趙玄壇則被道教尊為“正一玄壇元帥”,傳說能驅雷役電,除瘟禳災,主持公道,求財如意。將趙公元帥的畫像貼在門上,以求神庇佑平安,人畜興旺,五谷豐登,財源茂盛。
灘頭年畫神像類中的灶神,亦稱“灶君”、“灶王!薄抖Y記u2022禮器》孔穎達疏:“顓現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傳說舊俗夏歷臘月二十三夜或二十四日,用紙馬飴糖等送灶神上天,謂之送灶;除夕又迎回,謂之迎灶。迎灶時,各家各戶都要將灶神畫像供奉于灶頭或灶首,認為灶神能掌管一家禍福。
吉祥如意類
灘頭年畫吉祥如意類中,有“和氣致祥”、“子孫萬代”、“年年發(fā)財”、“金玉滿堂”、“麒麟送子”等樣本,多是表現吉祥喜慶、寓意祝福等題材,反映人們追求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故事類
灘頭年畫的故事類中,有許多人們熟知的《桃園結義》、《西湖借傘》、《珍珠塔》、《四美圖》、《西廂記》、《老鼠嫁女》等歷史故事、戲劇情節(jié)和神話傳說。其中《老鼠嫁女》,我們看到尖腮細腿的鼠類,鳴鑼開道,新郎著綠衣黃馬,新娘著紅裝坐花轎,抱雞、提魚、吹喇叭的隊伍好不熱鬧,只有大黃貓是癡呆像!坝信卟槐厝ヅ矢哔F,專找有權勢的”這一民間是非觀念表現得何等充分,何等鮮明!
興旺原因
灘頭鎮(zhèn)地處湘西南雪峰山余脈,這樣一個既非交通要道,非文化重鎮(zhèn)的小山村為何有如此發(fā)達的年畫生產呢?據調查,主要有原因如下幾點:(一)灘頭鎮(zhèn)歷史上是生產土紙的重要基地,而且質量較高,乾隆年間已被列為貢物,同時本地峽山口生產一種全國少有的巖漿泥巴,經過錘煉制成一種略帶膠性的巖漿泥水,刷在紙上,制成印刷年畫用的粉白紙(它也是制造香粉紙的原料),而且當地的泉水又宜于上色,這些都是年畫生產的優(yōu)越物質條件。(二)灘頭鎮(zhèn)屬寶慶府管轄,寶慶曾是湖南四大木版印刷基地之一,有一批技藝精湛的刻版、印刷工匠,這是發(fā)展年畫生產必不可少的技術條件。(三)湖南是楚文化發(fā)祥地之一,文化藝術淵源悠久,湘西素有貼門神之習俗,據《寶慶府志》記載:“節(jié)序正月一日為元旦,畫神荼、郁壘(即門神),以御兇神”,此歷史之根源。(四)由于灘頭經濟的活躍,為紙張生產和銷售打通了渠道,寬廣的銷路也促進了年畫的民展。
年畫特點
灘頭地處湘中雪峰山脈南端,在此起彼伏的山巒懷抱之中。淵源悠久的楚文化傳統(tǒng),獨特的湘中民俗民風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孕育了灘頭木版年畫的特殊面貌和豐富內涵。與沿江水陸交通便利的“桃花塢”“楊柳青”等地木版年畫相比,灘頭年畫很少受到西洋畫、文人畫的影響,保留著淳樸、稚拙、幽默的美感特色,更具有一種強烈的原始生命力。它不假修飾,宛如樸素大方的山野村姑,散發(fā)著濃郁的泥土芳香,并以濃烈的湖南“辣味”而獨放異彩。在這種作品面前,人們感到了藝術的圣潔與崇高,出自勞動者之手的藝術品,閃爍著平易而睿智的光亮,以寬厚博大的品格,傳遞著我們民族幽默自信的情感氣息。
灘頭年畫在構圖上飽滿簡潔,大多對稱呼應,大與小,疏與密,虛與實,動與靜的處理十分得體,畫面統(tǒng)一而不零亂,集中而不堆砌,使人感覺十分舒適。其造型古拙、幽默、變形大膽洗煉,神態(tài)優(yōu)美生動。與表現內容諧調相應。如《老鼠嫁女》畫面右角上蹲著一只貓,這只貓接受老鼠送雞送魚的賄賂,瞇縫著眼,任老鼠吹吹打打招搖而過。運用擬人手法,加以夸大變形,顯得栩栩如生,拙中顯精,雅俗共賞。同時也抨擊了社會的官場弊端,使之賦予深刻的社會意義,更顯得格外幽默有趣,耐人尋味!堕T神》則刻意夸張人物揚起的劍眉,那黑白分明又大又圓的不合比例的身材,都是為強調有“神”,突出其“意”,可謂“得意而忘形”。以單刀直入雕刻的線條方圓結合,稚拙剛健強烈的力度和節(jié)律感。它的色彩風格表現更為獨特,毫無拘束地大膽使用高純度原色,形成補色對比,以自制槐黃、藤黃、靛青、葉綠、黃丹等為主,色彩配置不受真實對像的限制,用大小冷暖不同的的色塊,巧妙相間,最后壓上墨線,有的還灑上鑫片,并用筆描繪出美須、嘴唇、面臉等處,稱之為“開臉”,整個畫面在變化中求統(tǒng)一,形成鮮明、強烈、熱辣的基調,使人聯(lián)想到湖南的辣椒味。用巖漿泥水制成的粉白紙滲而不滯,透而不糊,滲跡圓潤,是我國印刷年畫中獨一無二的紙張。當地的泉水又特別起色,使用這種紙和水來印刷年畫,顏料印上去更顯得艷麗奪目,厚重明快,還有浮雕感,充分體現了年畫氣喜洋洋的民間氣氛,更加強了它的鄉(xiāng)土意味。這種在造型、色彩上的不受真實對像的限制所表現出的隨意性,完全是農民群眾的審美思想的體現。
灘頭年畫特有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藝術風貌,至今仍閃爍著迷人的魅力和光彩,顯示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那情感對像,情感內容以及情感形式體現的傳統(tǒng)“基礎本體”所蘊涵的民族文化精神,有著巨大的潛在性和可能性,那些出自勞動者之手的藝術品歷經千百年竟生生不息,其中的力量和奧妙不正是那種如黃土般樸厚,如藍天般清澈;那種平易而壑智,出自民間,卻蘊含著中華民族最基本,也最深刻的文化內涵的原因所在吧!
年畫搶救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灘頭年畫的搶救和發(fā)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7年4月灘頭年畫研究會應邀參加山東維坊全國民間木版年畫展覽,使灘頭年畫受到了參觀展覽的中外專家、學者的格外青睞,他們爭相購藏。近年來,灘頭年畫研究會盡力挖掘和整理了一批優(yōu)秀傳統(tǒng)作品;發(fā)動和組織民間老藝人,采用傳統(tǒng)的工藝制作,逐步恢復了它們的生產;寫出一定學術價值的論文。同時著意在傳統(tǒng)木版年畫上覓尋新路,即不僅在發(fā)掘,主要在發(fā)展,意在尋找溝通傳統(tǒng)文化藝術語言的新蹊徑。
民間美術既是藝術之源,又是藝術之流。當地的畫家向民間美術學習,用“母親藝術”的乳汁作滋養(yǎng)在心靈中融化,使自身的藝術素質有了根基,去創(chuàng)造具有民族精神內涵和審美思想的淵流中,一頭又深入到農村現實生活中,把握母親藝術的脈絡,與時代跳動的脈博融會貫通,表現新時代人們的新風俗與精神面貌。
年畫大事記
清朝嘉慶年間,灘頭一代盛產“五色紙”,被列入貢品送往宮廷?胺Q灘頭年畫的前身,故灘頭年畫俗稱“花紙”。
清朝道光年間,灘頭和順昌老板胡奇甫又繪制了《桃園三結義》、《花園贈珠》、《西湖借傘》等十幾種戲文故事新品種。
民國初期,灘頭年畫生產達到全盛期,小鎮(zhèn)有生產作坊108家,工人2000余人,年產高達3000多萬份,當時著名的作坊有正大昌、大生昌、大成昌、道生和、生成昌、和順昌、松榮祥,鐘良美、寶悅來、天順昌、義生和等。
解放后,有段時間灘頭年畫被作為封建迷信品而禁止生產出售,致使年畫生產近乎停頓。
1958年,灘頭年畫重新獲得批準生產,當年銷量達20多萬張。
1963年,湖南省群眾藝術館組織美術工作者到灘頭學習考察,利用傳統(tǒng)技術加上現代內容,創(chuàng)作了《工農聯(lián)盟》、《擁軍優(yōu)屬》等新畫稿刻印出版。
文化大革命中,灘頭年畫列為“四舊”,大量印板被付之一炬,有些版本就此失傳。
1979年,應貴州商業(yè)部門要求,灘頭年畫才得已恢復生產。
1982年,灘頭的年畫作坊又增加到十二家,產銷量達140多萬張。
1985年邵陽市成立了“灘頭年畫研究會”,以隆回縣文化館為主對灘頭年畫進行挖掘、整理,并恢復刻印了失傳的“托全”門神《秦叔寶》、《尉遲恭》和《花園贈珠》等印版。
年畫榮譽
1988年,隆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xiāng)”。
1994年,灘頭年畫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美術一絕銀獎。
2003年9月,灘頭年畫在全國傳統(tǒng)工藝品大展中榮獲金獎。
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正式啟動的新聞發(fā)布會上,灘頭年畫被列入該工程的首批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