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huán)境
全園占地面積約30公頃,建有“瑤池飛瀑”、“羽翔鱗躍”、“鐘侶觀星”、“亭橋攬月”、“翠抱靈石”、“碧波釣趣”等20余處景點公園以其寧靜優(yōu)雅、鳥語花香的環(huán)境深受廣大市民喜愛,數(shù)萬株喬木、灌木相映成趣,幾百科假擯榔。大王椰峻拔挺立成片橡膠榕遮蔭蔽日,形成深圳市中的一顆綠色明珠。
荔枝公園 以“雅、幽、靜”為造園的指導思想,側(cè)重以自然景觀為主,以植物造景為重點。十多年來經(jīng)過精心培植,不斷發(fā)展。目前,8468棵喬木、45218棵灌木掩映成趣;300多棵高高的檳榔樹相間而立;成片白梅俏俏而生;盤根錯節(jié)、眉須垂地的橡膠榕拔地而起;一大片大王榔迎風聳立,譜寫出一派大好的南國風情。一條200多米小石徑的兩旁載種著上千株翠竹,隨風飄曳;湖邊垂柳,尤如江南少女,婀娜多姿。放眼園中,一片蔥綠,生機盎然,怡人醉人!當初夏將臨,荔枝成熟時節(jié),全園綠蔭叢中,碩果累累,到處飄蕩著片片紅云,果鮮色 紅,讓人垂涎欲滴,實在惹人喜愛。
人工環(huán)境
公園內(nèi)建筑取古今中外園林建筑之長,配以棕櫚科、荔枝等為主的亞熱帶植物,使整個公園既有中國傳統(tǒng)園林風光,又有現(xiàn)代化公園的色彩。該公園得名源于1983年市規(guī)劃局根據(jù)園內(nèi)有555株荔枝樹,將它們作為公園的主景樹,因而將原名新湖公園改名為荔枝公園。全園占地面積28.8公頃,其中湖、塘、池等水面占11公頃;可供漫步暢游的石徑小道6363米;建有亭、臺、樓、閣、水榭、小橋流水、花廊、竹徑、古樹名木、奇石怪樁等二十多處游覽景點。公園濃蔭蔽天,,綠草如茵,環(huán)境優(yōu)雅,鬧中取靜,是深圳鬧市中心的一顆綠色明珠。主要設施有人工湖、盆景園、觀賞古典庭園和盆景,還有荔枝樓、游泳池、駝峰橋、球場、餐廳、亭臺樓閣等,常舉辦燈會、花展等大型觀賞活動。荔枝湖,通過三次改造,新建了兩條大截污管,其中直徑135CM和1000米,100CM和500米;新建引潔水入湖的管道2.1公里、三個大型噴泉。經(jīng)過徹底整治,大大改善了湖水質(zhì)量。
娛樂景點:“夕照檳榔”、“荔園香雪”、“竹徑通幽”、“獨木成林”、“荔湖晨韻”、“鶴亭遠眺”、“石林月影”、“中日友誼園”、“廣場戲鴿”、“垂釣”、“大家樂舞臺”。
旅游特色
近幾年來,荔枝公園在原有規(guī)劃設計的基礎上,對綠地、景點、設施進行了調(diào)整、改造、完善、提高。全園亭臺樓閣、廊橋水榭,分布得體,景色宜人。圍繞荔枝湖,建有浸月橋、邀月亭、攬月橋、復亭、凌波亭、羽仙館,每逢明月當空,湖面平靜如鏡,這里就成了深圳賞月的絕妙佳景,真所謂:待到當空方得二,邀來對影已盈三。此刻在湖上蕩洋輕舟,還能使你感受到:短艇分明鏡,輕撓剪碧波;不信上天無門路,從此劃船到月宮的美妙聯(lián)想。在湖邊的“羽仙館”品茗,更使您享受到:清風明月一湖酒,荔香茶好滿園詩;登雙層建筑的“掬月亭”,極目四望,那真是:湖中秀嶼浮影,柳外瓊樓列畫屏;高樓林立天上下,浩月飛來水中央。入夜。一片五彩繽紛的霓紅燈光,在沖天的噴泉照映下,景色更加迷人。威嚴莊重的三層建筑荔香閣是全園的主景,每當 荔枝公園 百度地圖本數(shù)據(jù)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shù)據(jù)為準。 初夏,荔枝飄香,這里盛況空前,登高極目,可見到:玉露滋篁千竿滴翠,金陽沐荔萬樹搖紅;亦可謂:四處高樓護一方妖嬈景色。一園真趣迎四季熙攘賓朋。擁有百多盆古樁和水石盆景的“萬景園”,是一具園中之園,也是公園的“精品屋”。這里眾山雖小卻有千般秀色,諸盆不大亦藏萬種風情。這里還給文人墨客留得一方極高雅的“流芳齋”和“藝術家畫廊”,常年展出來自全國各地書畫名家的作品,游客可免費隨意參觀;深圳的詩、書、畫各界的文人墨客可在這里聚會、交流、舞文弄墨,真是個:詩書畫印弄文處,騷人墨客用武地。這就大大提高了公園的文化品位,起到了陶冶人們情操,提高人們藝術欣賞水平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邊載新聞
"面對面" 荔枝公園“百姓戲苑”堅持義演已八載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閑,男子打仗到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每逢周末和節(jié)假日,在荔枝公園一角,總能看到一群身穿戲服的演員在表演戲曲。觀眾少則幾十人,多則數(shù)百人,有的自帶馬扎或小板凳,一坐就是半天。一位觀眾說:“不進劇場、不花錢,在這里能看到家鄉(xiāng)戲,很有親切感,真是有家的感覺!
這是“百姓戲苑”在演出。福田區(qū)梨園藝術團創(chuàng)辦的荔枝公園“百姓戲苑”,已整整為市民義演了8年,去年被福田區(qū)社會組織總會評為“年度優(yōu)秀服務項目”。
文化惠民直通車
要談“百姓戲苑”的來歷,還得從何淑琴談起。她是河南洛陽人,從小喜愛戲曲,參加工作后,是所在單位藝術團的戲曲演員。1992年隨遷來到深圳后,她積極參加社區(qū)活動,成為蓮花北村社區(qū)藝術團副團長、義工站副站長,多次榮獲市、區(qū)愛心金獎、十佳優(yōu)秀義工和廣東省五星級義工。
2007年7月,經(jīng)福田區(qū)文化局批準、民政局注冊,何淑琴正式成立了具有法人資格的福田區(qū)梨園藝術團。她作為團長,帶領戲曲“發(fā)燒友”在公園演唱,免費為市民送戲,這就是“百姓戲苑”的開端。
“百姓戲苑”是文化惠民的直通車。他們的演唱時間是周末和節(jié)假日。一個星期天下午,記者看到,何淑琴把10多件古典戲劇服裝用出租車拉到荔枝公園。演員化淡妝,穿戲服,盡情表演。何淑琴和團員張岳超在曲劇《卷席筒》一折中,一個扮演嫂子,一個扮演蒼娃;她還和團員韓桂英彩唱曲劇《小姑賢》,一個扮演媳婦,一個扮演婆婆。樂隊伴奏,演員對唱,讓觀眾不時發(fā)出陣陣叫好聲。
傾情投入奉獻自我
從2007年到現(xiàn)在,“百姓戲苑”已經(jīng)走過了8年歷程。8年來,由于人員的流動,演員、樂隊不斷發(fā)生變化。老的走了,新的來了,但是張子賢、林彩霞是善始善終的兩位堅守者。
林彩霞是一個“傾情奉獻八年整”的老演員。她虛心好學,上網(wǎng)學,跟光碟學,學會了不少新段子,盡最大努力點燃百姓的文化熱情。
張子賢是在深圳退休的老干部、老黨員。他是河南人,喜愛家鄉(xiāng)豫劇。他自己掏錢買板胡、二胡、梆子,主攻板胡。演出時從下午2點多到六七點,眼看天黑了,可觀眾又不愿離開,他們就一曲一曲接著唱。張子賢看團員們很辛苦,無數(shù)次自掏腰包請大家吃飯。他用實際行動取得大伙的信任,成為“百姓戲苑”的主心骨。
目前,現(xiàn)在固定的豫劇、曲劇樂隊有10多人,有板胡、曲胡、笙、嗩吶、二胡、笛子、司鼓、銅器等。在“百姓戲苑”中,樂隊是最辛苦的,演員可以輪換唱,樂隊沒有休息時間,夏天汗流浹背,冬天凍手凍腳。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心愿:“百姓戲苑”樂萬家,酷暑寒冬也不怕。
以戲會友以劇助人
“百姓戲苑”提供了群眾需要的“面對面”文化服務方式,不僅使分散在全市的河南戲曲資源得到整合,也讓眾多戲迷朋友找到了“組織”。王傳武是稅務局的一個青年干部,從小喜愛戲曲,沒樂隊伴奏,沒地方展示,當他得知荔枝公園地攤演唱后,逢周末和放假就來“過戲癮”。
在看戲的觀眾中,有一位老人,雙腿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行走的能力。他說:“事故發(fā)生后,情緒低落。有一天,家里人把我推出來散心,來到荔枝公園后,看到有唱豫劇的,聽著聽著就來勁了,把我的情緒提起來了,讓我走出人生的低谷。”
“百姓戲苑”是百姓的舞臺,是群眾的“星光大道”,更是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戲曲人才的陣地。梁霞這個年輕的“鐵桿戲迷”,就是從“百姓戲苑”走進藝術團的。她家鄉(xiāng)在河南,是聽著豫劇長大的,在家看戲、學戲、登臺演戲。來深圳后,聽說公園唱豫劇,就參與其中。團長何淑琴發(fā)現(xiàn)她唱得好,有舞臺經(jīng)驗,就吸收她加入藝術團,參加巡回演出,還在大型曲劇《王寶釧》一劇中擔任一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