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丹江口市城區(qū),在漢江與其支流丹江匯合口下游800米處.工程水工建筑物由混凝土壩、電站廠房 、升船機提升系統(tǒng)及上游30公里的兩座引水渠道組成.它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建造和自行管理的以防洪為主,兼有發(fā)電、灌溉、航運、養(yǎng)殖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丹江口大壩簡介
[p] 丹江口大壩不僅是根治漢江、開發(fā)漢江的關鍵工程.而且也是南水北調中線最佳的水源工程. 擋水建筑物丹江大壩總長 2.5公里,工程最大壩高97米,壩頂高程162米,內裝6臺發(fā)電機組,裝機容量90萬千瓦,平均發(fā)電量40億度.如今,南水北調工程在即,丹江口水庫將成為中線調水工程源頭.屆時,壩頂高已經(jīng)增加到175米,該樞紐工程完建后,近期年均調水145億立方米,遠景調水可達230億立方米. 登上壩頂,鳥瞰丹江口城區(qū),樓房林立,鱗次櫛比,青山碧水,粉墻黛瓦盡收眼底.抬頭遠眺,武當山隱隱再現(xiàn);回首平視,巍巍大壩鎖漢江.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是旅游、觀光的好去處。 [/p]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
[p] 2010年3月31日,隨著最后一罐混凝土入倉并振搗完畢,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混凝土壩段最后一個壩段加高到176.6米設計高程,至此,丹江口大壩需要加高的54個壩段全部加高到頂。這標志著南水北調中線源頭工程——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取得重大階段性勝利。 [/p][p] 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是在1973年建設的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基礎上貼坡加高而成的。工程完成后,壩體高程將從原來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表孔壩段溢流堰頂高程由原來的138米加高至152米,升船機規(guī)模由150噸級提高到300噸級,任務調整為防洪、供水為主,結合發(fā)電、航運等綜合利用。正常蓄水位從157米提高至170米,可相應增加庫容116億立方米,通過優(yōu)化調度,多年平均可為中線一期工程供水95億立方米,對緩解華北地區(qū)水資源短缺的緊張局面、促進我國北方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具有巨大的作用,并可為南水北調中線二期工程調水奠定基礎,加高大壩將進一步提高水庫的防洪能力和下游的防洪標準,為減輕漢江及長江干流漢口段和武漢市的防洪壓力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工程的建設,還可改善樞紐的發(fā)電和漢江干流的通航條件。工程總投資為24.25億元。 [/p][p] 丹江口大壩加高不同于新建大壩,由于是在原有大壩的基礎上加寬加高,技術復雜,施工難度大,工藝要求高,施工布置受到制約。大壩加高施工期間,樞紐仍處于正常運行,擔負防洪、發(fā)電等任務,需要協(xié)調好工程加高施工和樞紐正常運行調度之間的矛盾。另外,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貼坡混凝土溫度控制要求難度大,由于混凝土溫控要求嚴格以及為了保證安全度汛,貼坡混凝土及溢流壩的加高不能全年施工,只能在低溫季節(jié)和枯水期進行,對工期要求比較嚴格。 [/p][p] 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自2005年9月26日開工建設以來,經(jīng)過全體參建人員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績:2005年11月25日,第一倉主體混凝土開始澆筑,創(chuàng)造了前期準備工程和主體工程同年開工建設的佳績。2007年3月7日,第一倉大壩加高混凝土開始澆筑。2007年6月23日,大壩加高貼坡混凝土全線達到原壩頂高程。2008年12月28日,右岸土石壩填筑到176.6米設計高程。2009年6月20日,混凝土壩壩頂全線貫通。 [/p]丹江口大壩建設始末
[p] 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出京巡視,他選擇了被中華民族視為 “母親河”的黃河! [/p][p] 在河南鄭州黃河邊的邙山,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云匯報了黃河的治理情況,并提出了一個從長江引水補充黃河的構想。毛澤東主席望著滔滔黃河,略作沉思,忽然說: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點來是可以的!蹦纤闭{這個宏大的戰(zhàn)略構想就這樣被提出來了。 [/p][p] 1953年2月19日,毛澤東從武漢軍用碼頭登上 “長江”號軍艦,順江去南京。軍艦離開碼頭時,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奉命登艦。在著重探討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構想后,毛澤東舊事重提: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借點給北方?這個問題你研究過沒有?”那時的長江水利委員會主要精力放在根治長江水患和三峽工程論證上,對毛澤東忽然提出的這個問題,林一山?jīng)]有絲毫準備,只能坦陳 “沒有”。 [/p][p] 而毛澤東顯然已經(jīng)考慮了很久。他站在一幅地圖前,手拿紅鉛筆,筆尖稍稍懸空指點著祖國江山,逐個提出他設想的引水地點。直到鉛筆指向了漢江,林一山答道:“漢江有可能。漢江上游和渭河、黃河平行向東流,中間只有秦嶺、伏牛山之隔,它自西而東,越到下游水量越大,而引水工程量反而越小。這就有可能找到一個合適的地點來興建引水工程,讓漢江水通過黃河引向華北! [/p][p] 聽林一山這么一說,毛澤東心情為之一振。他用鉛筆沿著漢江的曲線畫了許多杠杠。當他的鉛筆指向丹江匯入漢江的丹江口時,他突然畫了一個圓圈,問: “這地方行不行?”林一山脫口而出: “這里的可能性最大,也可能是最好的引水線路。” [/p][p] 毛澤東的筆端停留在丹江口,可以說正合林一山心意。此前,長江水利委員會從漢江防洪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的角度出發(fā),已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并基本確認興建丹江口水利樞紐是開發(fā)漢江的最佳工程方案。只是由于規(guī)劃尚未完成,還沒有向中央?yún)R報。 [/p][p] 得到林一山肯定的回答,毛澤東高興地說: “你回去以后立即派人勘查,一有資料即刻給我寫信! [/p][p] 軍艦快到南京時,毛澤東又一次對林一山說: “三峽問題暫時不考慮開工,我只是先摸個底,但南水北調工作要抓緊! [/p][p] 1954年長江發(fā)生洪災,毛澤東乘專列沿京廣線視察。途經(jīng)武漢時,他聽取了林一山關于三峽工程的匯報。林一山對毛澤東說: “三峽工程我們自己干并不太難,但需要放在丹江口水利樞紐建成以后,因為這個工程的規(guī)模算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大工程了。我們有了這個經(jīng)驗,就可以把技術水平提高到能夠勝任三峽工程的設計了!泵珴蓶|表示贊賞。 [/p][p]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舉行開工儀式,比預定的開工日期提前了整整一個月。 [/p][p] 1968年,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第一臺15萬千瓦機組投產發(fā)電。1974年,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全部完成。此時的丹江口大壩總長2.5公里,壩頂高程162米,裝機容量90萬千瓦。水庫蓄水運行至今30多年,經(jīng)歷過幾次大洪水考驗,大壩穩(wěn)如磐石。 [/p][p] 幾十年過去了,丹江口大壩雄跨漢江,鎖住蒼龍,累計創(chuàng)造的防洪、發(fā)電、灌溉等綜合效益達500多億元,超過工程造價的50多倍。在三峽工程之前,丹江口水庫是長江流域控制作用最好、綜合效益最大、功能最齊全的水利樞紐。 [/p][p] 2005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工建設,丹江口大壩加高至176.6米,總庫容將增至339.1億立方米。工程建成后,每年可以為北方送水130億立方米以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