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泉,位于湖北省天門市竟陵官池(后壕)之濱。井口為成品字形排列的三個圓孔,故又稱品字泉、俗名三眼井,相傳是唐代茶圣陸羽少年時汲水烹茗的真跡。又因陸羽曾被拜為太子文學,故后人稱其為“文學泉”。據(jù)《天門縣志》載,此泉乃晉代高僧支遁開鑿,距今已1600余年。
1992年,文學泉被湖北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文學泉井深約25米,井口直徑1.2米,井口蓋板為兩塊30厘米厚石板,石板上鑿有3個直徑30厘米圓孔打水,井壁為古青磚砌筑。
來源
相傳是唐代茶圣陸羽少年時汲水烹茗的真跡。因陸羽曾被拜為太子文學,故后人稱其為文學泉。據(jù)《天門縣志》載,此泉乃是晉代高僧支遁開鑿,距今已1600余年。后幾經(jīng)湮沒,失其所在。直到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68年),因天氣干旱,在挖荷池時得一斷碑,上書“支公”、“文學”字樣,其下又發(fā)現(xiàn)有潺潺泉水,于是當?shù)毓賳T才修復井泉,其旁建亭、立碑,恢復勝跡。
自從《茶經(jīng)》問世后,陸羽故鄉(xiāng)的煮茶名泉——文學泉,也隨之名重四海。唐代詩僧齊己曾專程游天門,讀陸子傳記,賦詩感嘆。清代名人陳大文也數(shù)次赴此憑吊陸羽遺跡。陸羽亭的文學泉、"品茶真跡"石碑,以及陸羽小像碑,均由陳大文捐石刻成。
著作
陸羽、《茶經(jīng)》、文學泉,不僅在國內(nèi)名聲卓著,在國外也享有很高聲望。我國的飲茶習俗傳入東瀛,日本經(jīng)過吸收改革,乃尊為茶道,而且其飲茶之方式極為考究,精神上尤其至誠。宋代時,日本名僧榮西來到我國,潛心研究《茶經(jīng)》,收益甚廣。公元1168年榮西返回日本后,結合《茶經(jīng)》與日本本民族的飲茶歷史經(jīng)驗,編寫成《吃茶養(yǎng)生記》一書,受到日本國民的高度稱贊,并把榮西譽之為"日本陸羽"?上s西在中國期間未到陸羽故里觀賞文學泉。對此,他深感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