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膠東半島簡介

    2021-10-03    濰坊   

    膠東半島是中國第一大半島,其大范圍指膠萊河以東地區(qū),小范圍指煙威地區(qū),位于中國山東省膠萊谷地以東。

    該島三面環(huán)海半島地區(qū)氣候良好,四季分明,有蓬萊閣、劉公島、嶗山等著名景點。

    膠東半島

    名稱起源

    秦朝時有膠東郡,西漢時有膠東國,東漢及三國時有膠東城。

    膠東郡:治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秦在故齊東部膠水以東設了膠東郡,郡治即墨城,轄膠東半島全境。

    膠東國,西漢時期封國,膠東國歷經多次廢立。都城即墨。

    漢文帝十六年(前16年),置膠東國,立悼惠王之子劉雄渠為膠東王,都即墨。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劉雄渠因參與七國之亂,膠東國除,其地分為膠東郡與東萊郡。

    漢景帝四年(前153),復以膠東郡置膠東國,封劉徹為膠東王。因劉徹年少,未就國。前150年,劉徹被立為太子,膠東國除。

    前148年,復置膠東國,封劉寄為膠東王。

    王莽始建國元年(9年),廢膠東國,置郁秩郡。

    膠東城,膠東國除后,平度改名膠東。

    形成演變

    綜述

    作為行政建置稱謂,以膠東命名的,最早是秦代設立的膠東郡。西漢時期,曾設立膠東國。民國初期設立過膠東道。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膠東地區(qū)設立了膠東行署。在可查的夏朝建國以來,膠東作為轄區(qū),或單獨設立州、郡,或分屬幾個地方政權管轄,以膠東命名州、郡的時間的較短,膠東,多是作為一個地域稱謂。但因遠古時期膠東地區(qū)形成的相對獨立的文化區(qū)域,所以弄清膠東地區(qū)的建置沿革,對于我們研究膠東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十分必要的。

    歷史沿革

    夏、商、周時期

    夏商周時期

    膠東地區(qū)大量的考古遺址、遺存證實,膠東地區(qū)曾是中華古老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特別是進入龍山文化時期以后,膠東地區(qū)的文明程度已經不亞于山東腹地文化和中原文化了,而且與山東腹地和中原文化聯(lián)系日趨緊密。夏朝時期,夏王朝有許多方國和部落,膠東封有“過”國。據(jù)唐朝《〈史記〉正義》引《帝王紀》記載,夏朝時,寒浞把奡封在過地。過國在今膠東萊州城北,這應是能夠查到的膠東的最早的封國了。

    商朝時期,膠東地區(qū)是商王朝統(tǒng)治的一個方國,稱萊國。史書記載,夏、商時期,膠東稱萊夷!逗鬂h書?東夷列傳》載:“王制云:東方曰夷,……昔堯命羲仲宅嵎夷,曰陽谷,蓋日之所出也。”《書?堯典》孔注曰:“東表之地稱嵎夷!瘪R螎注:“嵎,海隅也,夷,萊夷也!薄妒酚?齊太公世家》也記載,西周建國之初,周武王“封師尚父子齊營丘”,“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也說明了萊夷族在商朝時期就建立了萊國。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說:“前五六七年齊滅萊(山東黃縣東南有萊子城)。萊是東夷大國,萊國滅亡后,齊地擴大一倍以上。”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也說過:“周靈公五年(公元前567年),齊滅萊(今黃縣東南),萊是山東半島上一個東夷大國,齊地因之擴大了好多!边@都至少說明了萊國應是占據(jù)了膠東的絕大部分區(qū)域。雖說萊國的中心區(qū)域史書有多種說法,有的說在萊州、黃縣(今龍口)一帶,有的說在即墨一帶,也有的說在登州(今蓬萊)一帶。還有一說萊都在膠萊河附近臨朐以東一帶,但不管怎么說,萊國的絕大部分區(qū)域是在膠東,這一點是沒有異議的。

    西周時期,實行的是“封邦建國”制度,建立了為數(shù)眾多的諸侯國。姜太公封在齊國,國都在營丘(今臨淄地區(qū))。齊國東部是萊國,“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因“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說明了西周初期,萊國還不服從周王朝的管轄,因而與“太公爭國”。但由于齊國在開國之初就實行了革新、開放,農、工、商三業(yè)并舉的治國之策,齊國很快就強大起來,周成王時,還使人“命太公曰:u2018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u2019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齊國正是有了這樣的尚方寶劍,加之自身勢力的強大,很快就爭霸中原,并于公元前567年滅了萊國,從此膠東地區(qū)劃于齊國版圖,直到秦滅齊。

    秦漢及三國兩晉時期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后來又增至四十六郡。實行的是以郡統(tǒng)縣的二級行政制度,標志著在全國范圍內政區(qū)建置的開始。膠東地區(qū)設立膠東郡,治所即墨(不是現(xiàn)在的即墨城址,而是在現(xiàn)平度市東南,萊西市西南方)。這是有記載的第一個以膠東命名的行政建置。當時膠東郡還包括了膠萊河西岸的部分地區(qū),西至現(xiàn)濰坊城區(qū)、安丘、高密、昌邑等地。膠東郡下設腄縣(今煙臺福山區(qū))、黃縣(現(xiàn)龍口市東)、高密等縣,還設置了夜邑(現(xiàn)萊州市)、密(今昌邑東)淳于(今安丘東北)等。

    秦末漢初,項羽分封諸王,膠東為膠東國,田市為膠東王,國都仍為即墨。

    劉邦擊敗項羽后,建立漢王朝。漢初實行的是郡國并行的制度,郡國之上還設有行政監(jiān)察區(qū),亦稱刺史部,每部設刺史一名。膠東地區(qū)設有膠東國、東萊郡、高密國等。膠東東南沿海的現(xiàn)海陽、即墨、嶗山等地劃歸瑯琊郡,瑯琊郡歸徐州刺史部管轄。據(jù)《漢書?地理志第八》記載,東萊郡有“戶十萬三千二百九十二,口五十萬二千六百九十三,縣十七”。即掖縣(今萊州)、腄縣(今煙臺福山區(qū))、平度、黃縣、臨朐(今萊州城西北)、曲成(今萊州城東北)、牟平(今煙臺福山城區(qū)西)、東牟(今煙臺牟平區(qū))、?縣(今龍口城區(qū)南)、育犁(今煙臺福山城區(qū)西北)、昌陽(今文登城區(qū)南)、不夜(今榮城城區(qū)北)、當利(今萊州城區(qū)西南)、盧鄉(xiāng)(當利東南)、陽樂(當利北)、陽石(今萊州城區(qū)南)徐鄉(xiāng)(今龍口城區(qū)北)。東萊郡治所掖縣。膠東國“戶七萬二千二,口三十二萬三千三百三十一,縣八!蹦z東國治所仍為即墨,有即墨、昌武、下密(今昌邑東)、壯武(今即墨西)、郁秩(今平度)、挺縣(今萊陽城南)、觀陽(今萊陽城東)、鄒盧(今萊陽城西)八個縣。膠東地區(qū)東南部劃歸瑯琊郡管轄的是不其(今即墨西南)和皋虞(今即墨東北)兩縣。

    東漢時期,全國重新劃分郡、縣,州刺史改為州牧,掌一州軍政大權,實行中央以下州、郡(國)、縣三級政制。原歸瑯琊郡管理的膠東東南沿海的不其等劃歸東萊郡。膠東國和北?ず喜楸焙,東萊郡、北海國均屬青州刺史部!逗鬂h書?志第二十二》記載,東萊郡“十三城,戶十萬四千二百九十七,口四十八萬四千三百九十三”。含黃、牟平、?、曲成、掖(含過鄉(xiāng))、當利、東牟、昌陽、盧鄉(xiāng)、長廣、黔陬(今膠縣西南)、不其等縣。北海國“十八城,戶十五萬八千六百四十一,口八十五萬三千六百四”。含膠東地區(qū)的即墨、膠東(現(xiàn)平度市)、壯武、下密、都昌、昌安、安丘等縣。東萊郡治所遷至黃縣(今龍口市東),北海國治所劇縣(今昌樂西)。

    三國時期,膠東地區(qū)屬曹魏轄地。魏在地方行政區(qū)劃上沿襲東漢,實行的仍是州、郡、縣三級政制。東萊郡、北海國仍均屬青州管轄,只是原北海國的昌安、高密、安丘、夷安等南部縣劃歸了城陽郡。東萊郡的壯武縣劃歸了城陽郡。東萊郡治所仍為黃縣,北海國治所遷至平壽(今濰坊市區(qū)西南)。城陽郡的北部、東部區(qū)域在膠東地區(qū),治所是今莒縣。

    西晉時期,政制同前期。只是膠東地區(qū)新設長廣郡,轄原東萊郡的長廣縣(今萊陽東)、不其縣,北海國的挺縣等。原北海國改北海郡,治所仍為平壽。長廣郡治所不其,東萊郡治所遷至掖縣。三郡均仍為青州管轄。

    東晉十六國時期,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時,膠東地區(qū)設三郡,東萊郡、長廣郡、東牟郡。東牟郡由東萊郡分出,東萊、長廣二郡治所同前,東牟郡治所在今煙臺牟平城區(qū)。

    南北朝及隋唐宋時期

    南北朝時期,北魏拓跋氏統(tǒng)治時,皇興四年(公元470年),膠東地區(qū)東部設光州,西部屬于青州。

    隋朝時期,隋文帝改革行政建置管理體制,改州、郡、縣三級政制為州、縣二級制,《隋書?志第二十五地理中》記載,光州,“開皇五年(公元585年)改曰萊州。統(tǒng)縣九,戶九萬三百五十一。”九縣分別是:掖縣、膠水(今平度)、盧鄉(xiāng)、即墨、觀陽、昌陽、黃縣、牟平、文登。隋煬帝時,全國廢州改郡,萊州改為東萊郡,治所均在掖城。

    唐朝時期,唐初仍沿用隋朝的州、縣二級政制。但把全國分為十道,道不設長官,只派員巡視,膠東劃在河南道。膠東地區(qū)東部屬于萊州、登州。西部屬于青州和密州。

    五代十國時期,行政區(qū)劃沿襲唐代。

    北宋時期,宋初如唐制,全國先后分為13道、10道。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道為路,路之下設府(州)、縣,實行中央之下路、府、縣三級政制。膠東地區(qū)的萊州、登州、青州、密州歸京東東路,治所青州!端问?志第三十八地理一》記載,萊州領掖縣、萊陽、膠水、即墨四縣,登州領蓬萊、文登、黃縣、牟平四縣,宋徽宗崇寧年間,萊州“戶九萬七千四百二十七,口一十九萬八千九百八”,登州 “戶八萬一千二百七十三,口一十七萬三千四百八十四”。

    金元明清時期

    金代行政區(qū)劃基本承襲北宋,原管轄膠東地區(qū)的京東東路改稱山東東路,治所益都(原青州)。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用“山東”作為行政區(qū)劃名稱。膠東地區(qū)新增設寧海州,是從原登州分置的!督鹗?志第六地理中》記載,萊州“戶八萬六千六百一十五,縣五、鎮(zhèn)一”:掖縣、萊陽(含衡村鎮(zhèn))、即墨、膠水、招遠。登州“戶五萬五千九百一十三,縣四、鎮(zhèn)二”:蓬萊、福山(孫夼鎮(zhèn))、黃縣(含馬停鎮(zhèn))、棲霞。寧海州“戶六萬一千九百三十三,縣二、鎮(zhèn)二”:牟平(含湯泉鎮(zhèn))、文登(含溫水鎮(zhèn))。寧海州治所牟平,萊州、登州治所同前。

    元朝時期,元王朝為加強對占領區(qū)的統(tǒng)治,沿襲了金末行省制度,在路以上設行省,形成了省、路、府(州)、縣四級行政制度。山東地區(qū)歸屬中央特區(qū),由中書省直接管轄!对?志第十地理一》記載,膠東地區(qū)萊州、登州、寧海三州元初仍屬益都路,中統(tǒng)五年(1264年)屬淄萊路,至元年間,萊州、登州改屬般陽路,寧海州直屬省部。三州所轄縣,除即墨并入掖縣、膠水外,其余的同金代。

    明朝初年,改省為布政使司,全國分設十三個布政使司,以分領天下府(州)縣,同時廢路,司(省)以下設府和直隸州,再下設散州和縣,為地方三級政制。山東布政使司轄六府,其中包括膠東地區(qū)的登州、萊州二府!睹魇?志第十七地理二》記載,登州府“領州一,縣七”: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含現(xiàn)萊西市區(qū))、寧海州、文登(含現(xiàn)威海市區(qū))。登州府治所仍在蓬萊。萊州府“領州二,縣五”:掖縣、平度州、濰縣、昌邑、膠州、高密、即墨。萊州府轄區(qū)向西越過膠萊河擴至濰縣,但治所仍在掖城。膠東地區(qū)在明朝時期確定的縣名,除寧海州后改為牟平外,其余的沿用至今。

    清朝時期,清王朝將地方一級政府稱為省,形成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三級地方行政管理體制,為了監(jiān)察地方,在省、府之間還設立了道。膠東地區(qū)歸山東省管轄,仍設登州、萊州兩府,每府轄區(qū)同明朝,省、府之間是登萊青道。《清史稿?志第三十六》記,清初,二府所領州縣同明朝,登州府在雍正十三年(1736年)新設榮成、海陽二縣,“領州一,縣九”:蓬萊(含現(xiàn)長島縣)、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含現(xiàn)萊西市區(qū))、寧海州、文登(含現(xiàn)威海市區(qū))、榮成、海陽(現(xiàn)乳山市區(qū))。光緒三十一年,萊州府原所轄膠州為省直隸州,轄即墨、高密。萊州府“領州一,縣三”:掖縣、平度州、濰縣、昌邑。登州府、萊州府原治所未變,同治二年(1863年),登萊青道治所遷至煙臺。

    民國時期

    1913年(民國二年),北京政府廢除清朝府、州,但沿用道制,為省、道、縣三級。膠東地區(qū)改為膠東道,隸屬山東省政府。膠東道轄二十六縣:福山、蓬萊、黃縣、棲霞、招遠、萊陽、牟平、文登、榮成、海陽、掖縣、平度、濰縣、昌邑、膠縣、高密、即墨、益都、臨淄、廣饒、壽光、昌樂、臨朐、安丘、諸城、日照。膠東道的轄區(qū)基本是清朝時的登州、萊州、青州三府所轄的州、縣,治所在福山縣煙臺。

    1927年(民國十六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廢道制,存省、縣兩級。1929年(民國十八年),青島劃為省特別市。1930年(民國十九年),青島為中央直轄市。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南京政府規(guī)定省以下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省派出機構。全省劃分12個行政督察區(qū),膠東的牟平、榮成、文登、海陽、福山五縣為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其余各縣,仍直屬于省。

    1937年“七?七”事變后,流亡的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成立了魯西、魯北、膠東三個行署,劃分了十七個行政督察區(qū)。在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至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間,膠東的原第七行政督察區(qū)的海陽劃歸第十三行政督察區(qū),棲霞、蓬萊、黃縣、招遠四縣歸新設的第九行政督察區(qū),海陽、萊陽、即墨、平度、掖縣五縣歸新設的第十三行政督察區(qū)。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山東省政府撤消魯西、魯北、膠東三個行署,新設立魯北、魯西北、魯西、魯南、魯中、魯東六個辦事處。魯東為第六辦事處,領膠東的第七區(qū)、第九區(qū)、第十三區(qū)的三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與此同時,還新成立煙臺行政區(qū),隸屬于第七督察專員公署。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撤消六個政府辦事處,設魯東、魯西南兩個行署。膠東的煙臺、威海為省轄市,青島為中央直轄市,除此膠東各縣均為魯東行署管轄,只是各縣歸屬的行政督察區(qū)做了些調整。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6月,魯東、魯西南兩個行署被撤消。1949年9月濟南解放,國民黨省政府及所轄地方政府垮臺。

    1938年至1945年間,日本侵略軍還利用漢奸成立了山東省及地方的偽政府。為適應抗日戰(zhàn)爭的需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政權也相繼建立。1938年1月19日,膠東軍政委員會成立。隨后,膠東的掖縣、蓬萊、福山等許多縣都先后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7月7日,膠東區(qū)行政主任公署在棲霞成立。1944年2月,在解放區(qū)成立青島抗日民主政府。1944年4月1日,膠東區(qū)行政主任公署更名為膠東區(qū)行政公署。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1945年8月13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省政府成立,領膠東、魯中、魯南、渤海、濱海等五個行政公署。膠東行署轄北海、西海、南海、東海四個專屬區(qū)和煙臺直轄市,轄區(qū)范圍包括膠萊河西至濰縣一帶。后,又將膠東行署所轄的煙臺、威海劃為省轄市。1946年8月,濱海行署所轄濱北專署劃歸膠東行署管轄,膠東行署轄區(qū)向西南擴至日照、郯城一帶。1949年6月2日解放青島,青島為山東省直轄市。煙臺為膠東行署直轄市,威海歸東海專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膠東地區(qū)的行政區(qū)劃又做了幾次調整,現(xiàn)膠東地區(qū)分屬山東省的青島市、煙臺市、威海市,包括了煙臺市、威海市的全部縣、市、區(qū)和青島市的大部分縣、市、區(qū)。

    地理位置

    膠東地區(qū)

    指膠萊平原及其以東具有相同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的半島地區(qū)。

    大范圍指煙臺、威海、青島及濰坊東三縣(昌邑、高密、安丘東北部)。小范圍指平度、即墨地區(qū)。按語音、文化、風俗習慣細分為青島及下轄縣市、萊州、昌邑、高密等膠萊河兩岸平原地區(qū),和煙臺(除去萊州)、威海及下轄縣市的丘陵地區(qū)。

    膠東半島

    大范圍指膠萊河以東地區(qū),小范圍指煙威地區(qū),是全國第一大半島。

    膠東半島屬中朝準地臺膠遼臺隆。太古代片麻巖和片巖等深變質結晶巖廣泛出露,白堊紀末有廣泛的火山巖噴發(fā)和酸性巖漿侵入活動。中新世以后,渤?傮w大幅度下陷,成為華北—下遼河沉降帶拗陷最深的大型新生代斷裂—拗陷盆地。上新世末,特別是第四紀以來渤海海峽斷裂下陷,半島形成。全區(qū)被北北東—北東和北北西—北西兩組斷裂分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斷塊,經長期剝蝕分割,形成較破碎的低緩丘陵。少數(shù)山嶺突出丘陵之上。半島南部的嶗山主峰嶗頂海拔1133米,為半島最高峰。中北部的牙山、昆崳山、偉德山以及羅山、大澤山、艾山等,多為近北東走向。山地丘陵間有桃村地塹盆地、萊陽斷陷盆地和膠萊凹陷平原等。沿海有寬窄不等的帶狀平原,以蓬(萊)黃(縣)掖(縣)平原面積最大。

    海岸線曲折,多深水港灣,如青島等。膠東半島海岸蜿蜒曲折,港灣岬角交錯,島嶼羅列,是華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區(qū)。膠州灣的青島、芝罘灣的煙臺、威海灣的威海、石島灣的石島和龍口等均為中國著名港口。半島沙嘴沙灘發(fā)育。沙洲發(fā)育之地,島陸相連形成陸連島,如煙臺附近的芝罘島、龍口附近的屺?島。沿海島嶼除渤海海峽的廟島群島外,均分布于近陸地帶,較大者有象島、莫邪島、杜家島、田橫島、劉公島、雞鳴島、崆峒島、褚島、蘇山島和南黃島等。

    自然資源

    2017年5月3日,國土資源部舉行新聞發(fā)布會,宣布膠東地區(qū)金礦勘探取得具有世界級影響的重大突破,膠東已躍升成為世界第三大金礦區(qū),目前保有資源儲量達3694噸。

    氣候特征

    位于中國山東省膠萊谷地以東,東、南、北三面環(huán)海半島地區(qū),氣候良好,四季分明,由于受海洋的影響,與同緯度的內陸相比,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溫變幅較小,冬季比較溫和,夏季無酷暑,1月均溫在0℃以上,7月均溫25℃左右,全年無霜期約165~250天,年平均降水量約600~700毫米。膠東半島地區(qū)的主要氣候特點:在溫度方面,半島西部高于東部,北部高于南部,沿海高于內陸,其中包括威海、煙臺、萊州、平度、蓬萊、龍口、青島,年平均氣溫12.0-12.6℃。其降水量在東部地區(qū)較多,西部:大澤山、萊州、龍口、招遠、蓬萊的降水量較小,在676.4mm左右。從半島東部沿海向西北丘陵山地呈遞減狀態(tài),西北的大澤山、龍口、蓬萊等地多達2834.43小時。然而在半島近2萬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又分為幾個不同的小區(qū)。半島上丘陵起伏,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由花崗巖組成,最高峰嶗山海拔1130米。農作物可一年兩熟,主產冬小麥、大豆、玉米等。盛產梨、蘋果、葡萄等水果。

    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