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崖位于湖北省咸豐縣尖山鄉(xiāng)唐崖河畔,是土家族的中心地帶;而土家地域,除西南一隅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接壤之外,其余周邊都是漢族。就這樣一座孤島,漢代屬于“巴人”之地,唐、宋是“羈糜州”,元、明、清是土司領地,直到清雍正十二年才“改土歸流”,納入華夏“正統(tǒng)”。直到民國時期,土司制度在某些地方還有殘存,紅軍長征中就跟一些西南土司打過交道。
土王墓(俗稱皇墳)在土司城后山坡,有隆起約4米左右的圓形土墩,墓室即在其中。墓分前中后三部分,前呈等腰梯形的小壩,全石鋪成,兩側(cè)浮雕花墻;中為墓廳走廊,廳前壁還有8扇石門;后為靈寢,并排四間,均有棺床,亦有8扇石門,整座墓全石仿木結構,檐柱樓斗拱,各種幾何圖案、花卉、鳥獸浮雕近60幅,屬咸豐地區(qū)土王墓之冠。在土王墓周圍有類似構造墓數(shù)座,傳說埋葬土王時用了四十八口同樣的棺材,同一規(guī)模和同一葬祭儀式,在同一期間出殯,混淆真?zhèn),以防盜墓。土王墓后的覃夫人田氏之墓也保存完好,墓前立有石碑,碑上有桌幾花紋圖案,墓之建筑構架、民族特點、工藝水平都充分反映了土家人的勤勞和智慧。
石牌坊是全石仿木結構,亭閣式斗拱建筑,飛檐翹角。明朝天啟年間,土王覃鼎奉調(diào)出征,功勛卓著。朝廷賜建的功德牌坊,正面書“荊南雄鎮(zhèn)”,背面書“楚蜀屏翰”,正反面還有“土王巡游”、“漁樵耕讀”、“云吞雨霧”、“哪吒鬧!薄ⅰ盎笔a送子”等浮雕圖案。大門上兩角有象鼻對峙,兩側(cè)基石柱各有撐鼓,石柱兩側(cè)配有石獅,典雅莊重,古樸壯觀,至今保存完好。有關專家認為,在整個武陵土家地區(qū)所存石牌坊中,此牌坊堪稱第一,置于全國所有明代石坊中,也毫不遜色。
河畔高臺上的罩馬亭是司城遺址中的精華。這里原是桓侯廟(張飛廟),桓侯廟多次遭受劫難,殿毀廟坍,只有這一對石人石馬保存完好,1979年湖北省政府專門拔款修了這個罩馬亭予以保護。
石人石馬是雕刻大師陳大仙用巨石鑿成的,栩栩如生,展示著土家族人較高的雕刻藝術造詣。明朝萬歷辛亥歲,印官田氏夫人和欽依峒主覃杰,為紀念覃鼎出征功績,在張王廟(即桓侯廟)內(nèi)建造兩石馬,左右并立。有詩贊:“石人石馬在浪舟,大仙留下幾千秋,青草齊眉難開口,黃塵滿面起兜鍪?耧L呼呼無毛動,細雨霏霏似汗流,牧童有繩牽不走,狂鞭怒打不回頭!
土司城的面積甚至比明清紫禁城還大。明清紫禁城南北長約960米,東西闊約760米,算下來不超過73公頃。唐崖土司城縱橫都有1公里,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100公頃,即1500畝)。土司城盡管不到明清北京都城的 1/4O,但就“個人享受”而言,土皇帝并不亞于北京的大皇帝。
唐崖土司城瀕臨唐崖河,此河下游匯入烏江。其選址十分高明。東面是唐崖河,西面倚玄武山,南北兩面都有溪溝,天然形成一整片向東傾斜的緩坡;四周有充沛的水源,排污也不成問題。城墻沿山脊和河溝的內(nèi)岸砌置,可謂深溝高壘,翻過玄武山。便可見相當遼闊的良田平壩,使人相信這片“附郭”農(nóng)耕有足夠的糧食供應土司城,即使遭到圍困,也可長期固守。唐崖河東岸“崖岸高峻”,當年自必首先考慮城防,但觀瞻上也令人感到雄秀兩兼,心馳神往。近年注意保護,四周林木逐漸蔥郁,正在恢復往昔“王城”氣象。
唐崖土司城遺存的巍峨聳立的土司衙門牌坊,形態(tài)生動的張飛廟前石人石馬,精雕細刻、透著神秘的土司陵和田氏夫人墓,仍然是唐崖的驕傲。湖北境內(nèi),除武當山的“治世玄岳”牌坊外,再無一座能超越唐崖的“荊南雄鎮(zhèn)、楚蜀屏翰”坊。土司陵更可能是全國的唯一!叭帧笔逡廊煌暾,“十八巷”也歷歷可數(shù)。城墻多有遺跡可尋,賈家溝一帶墻垣更為清晰。其余城內(nèi)建置,本地父老都可—一指出其位置。主要建筑都講究風水、軸線、對景,不難精確定位。在原址作出一些標志,沒有什么困難;這能讓游人易于想象,發(fā)思古之幽情。甚至把一部分作出考古復建,也并非絕無可能。近年為了弘揚土家文化,開展旅游事業(yè),有振興唐崖之議。這當然須得從長計較,討論其可行性,詳加規(guī)劃。有人主張將各地有價值而又難于保護的土家吊腳樓遷到唐崖,形成土家民俗村,這是值得鄭重考慮的建議。
游人到了唐崖,自必驚嘆其山川之壯麗,文物之豐贍,民風土俗之繽紛多彩,或許更將透過淺表,陷人沉思,引發(fā)對我們民族的懷古之情,潛入歷史的深層去探索隱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