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包坨又名大坨、粑坨、薯粉坨,是通山人最喜歡的地方特色食品之一,通山的包坨以楊芳的最為出名。其外表為圓形,寓意團(tuán)圓、吉祥;驹鲜羌t薯粉調(diào)制的坨皮和各種不同原料(如鮮肉、臘肉、豆芽、油干、花生米、竹筍、韭菜等)做成的餡。通山包坨在色、香、味方面獨具地方特色,特點是皮薄餡美。
簡要介紹
以坨心分類,通山包坨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半葷包坨(鮮肉沫或臘肉炒豆芽、油干、花生米、香菇、韭菜、蝦米、白蘿卜丁、胡蘿卜丁等為內(nèi)餡);2、全葷包坨(全鮮肉沫內(nèi)餡)。
以坨皮分類,通山包坨可分為三大類:1、以芋頭拌粉做皮;2、以紅薯拌粉做皮;3、以沸騰紅薯粉做皮。
制作方法
第一步:做餡(新鮮肉、臘肉、豇豆、鮮筍、花生、蝦皮等等,喜歡吃的盡管放吧~)。切肉丁剁肉餡是不是很累呢,那天在電視上學(xué)了一個小竅門,正好拿來試試。之前買的一塊后腿肉(瘦肉比較多并且面積大中間不夾肥肉)在冰箱里凍硬了的,準(zhǔn)備好刨子看圖吧,直接用這個刨出肉絲出來,省力肉又細(xì),真是的很好用哦,這個刨子是塑料的邊我都怕給弄壞了,如果家里有那種四方的刨子,鋼的還是鐵的來著應(yīng)該更好使吧。
現(xiàn)在該紅薯粉出場了,這個粉呢,其實全國各地都有賣的,但是有些地方的人口味不一樣加了土豆,或者有些可能加工的時候沙子混進(jìn)了不少,所以能買到像家里人自己弄的粉真的比較難,這次家里親戚送給我們的粉比較白,不過顆粒蠻大的,所以要稍微的捏一下,也可以用一個干凈的酒瓶來碾壓一下,讓粉更細(xì)一些。
同時要準(zhǔn)備一壺開水,水開之后過兩分鐘倒適量的水去和粉,水剛開就倒去和粉的話,粉團(tuán)會很硬,太有韌性了做起來也很費勁。水的量宜少不宜多,少了的話可以再加水,水多了的話就只能加粉了。用筷子攪拌再攪拌這個速度要快一點盡量讓所有的粉都能攪進(jìn)來。
不是那么燙的時候就可以用手揉粉了,揉啊揉,揉啊揉,揉醒了就好了,就像揉面做包子一樣,不粘手為宜。開始做了,抓一小團(tuán)粉,用力揉揉到比較聽話比較軟合就可以了.捏個小碗形,碗壁的厚度大概是5mm太厚難熟太薄容易破,裝餡,裝個7分滿就可以了,封口,就這樣找褶皺的方式封口,我學(xué)了好幾年才學(xué)會的呢。慢慢捏攏捏緊這個口,不要讓餡掉出來哦~,這步很重要哦,親們,加油,離美味就很近了!燒一大鍋水,要沸騰之后將包坨放入水中,用瓢的反面去推著攪動,避免瓢的邊緣割破了包坨,攪動是為了讓包坨不粘鍋底,受熱均勻,但是也不要太勤了,大概要沸水煮10-15分鐘,包坨就會浮起來并且變得膨脹起來,這個時候可以夾一個出來試吃看是不是熟了。
食用指南
1、湯煮。
先在鍋中加入鮮湯料,煮沸,然后輕輕放入包坨,煮到包坨一個個浮出水面即可食用。
2、油炸。
在鍋中放入食用油、蒜、醬油等調(diào)料,燒熱,將用湯水煮熟的包坨濾去水后倒入鍋中,煎炸一至兩分鐘后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