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步芳公館位于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qū),始建于1942年6月(民國31年),耗資3000萬大洋,次年6月建成,為民國軍閥馬步芳的私邸,取名為“馨廬”。 在馬公館里許多建筑的墻面鑲有玉石,故人們亦稱為“玉石公館”。公館由多個院落和不同形式的房舍以及花園組成,各個院落的房舍布置有序,結(jié)構(gòu)嚴謹,構(gòu)成了統(tǒng)一和諧的整體。
“馬步芳公館”是青海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民國時期的建筑,也是全國唯一選用玉石建造的官邸,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濃郁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1986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館”保留下來的院落占地近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800余平方米,共有房屋298間,分別由前院、中院、南院、西一號院、西二號院、西三號院以及后花園等7個獨立而又聯(lián)系的院落組成,各院和重要廳宅都有暗道相通,院落設(shè)計精巧,建筑古樸典雅,整個院落透出老宅的深沉、莊嚴和神秘的氣息。景區(qū)2007年已經(jīng)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2016年12月景區(qū)被摘牌。
建筑布局
前院
第一個即前院,是辦公和接待賓客的院子,這個院子里有玉石廳、貴賓廳和東西兩廳。院子正中,擺放著一臺1942年的美式悍馬小吉普。
貴賓廳又稱為北房,是接待少數(shù)民族賓客的處所,面積139平方米,由中廳和左右?guī)拷M成。左廂房內(nèi)鋪設(shè)地毯,中間有一排低矮的小方桌。右?guī)恐,有一座仿俄式方形壁爐,壁爐表面由玉石鑲嵌,周圍飾有花紋圖案,做工精致,別具一格。右?guī)窟有兩幅對聯(lián),一幅是蔣中正的:一路沿溪花覆水,幾家深處碧藏樓。一幅則是紀曉嵐的真跡,錄姚步瀛詠梅詩: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
玉石廳因內(nèi)外墻面均用玉石砌成而得名,面積96平方米,該廳和公館其他建筑所用的玉石,產(chǎn)于青海興海、互助等地,當?shù)厝朔Q“羊腦石”,其硬度不高,但質(zhì)地細膩,做建筑材料裝飾房屋,顯得雅致、美觀。玉石廳是公館的客廳,用于接待來公館的貴賓。走進玉石廳,迎面是老式桌椅,墻上掛著許多當年的老照片,還有孫中山的畫像和中國國民黨的黨旗。
正院
第二個院落是正院,是馬步芳居住和工作的地方,這里是當年青海省的政治、軍事中心,這個院子里有馬步芳居室,他兒子馬繼援居室;馬繼援夫人張訓(xùn)芬居住的小樓;另外還有副官、參謀樓及北會議廳和南接待廳。
正院正中,立著一塊大理石,上面是當年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寫的“馨廬”二字,“馨廬”取意是按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中的詞句“惟吾德馨”中的“馨”,“馨”字下是香,暗合馬家父子的名號“子香、少香”,“廬”取《陋室銘》中“南陽諸葛廬”的“廬”。
正院南北房和東北角小樓均為客房。南面是展銷玉石的玉石宮,門前擺放著一把太師椅,是用上百年的老樹根雕成的,寓意根成百年,添壽添福,時常有人到上面坐一坐。
女眷樓
第三個院子是女眷樓,又叫南樓小院,它是女性賓客和部分女傭人住宿的地方,位于公館建筑群的西南角,南可通花園,北與伙房、侍從院相連,是古典回廊木結(jié)構(gòu)的中式二層樓四合院,一樓是女傭住的,二樓是女賓住的,這個樓當年絕對禁止男人入內(nèi)。
2004年政府修建的時候,將這個院落辟為青海省民俗博物館。在這里游客可以通過漢族、藏族、蒙古族、撒拉族、回族、土族等在青海居住的民族服飾冠履、飲食起居、民間工藝和社會習(xí)俗等方面的展品和場景陳列,了解青海的地域特色和風(fēng)土人情。
附屬院子
第四個院子是小花園,大伙房和小伙房也在此院。
第五個院子是馬步芳親信警衛(wèi)部隊的駐地,稱為“警衛(wèi)樓”。院子里還有古油坊,古水磨。
第六個院子是仆役、車夫住的地方,現(xiàn)開辟新作為游客的購物和就餐場所在臨街開放。
2004年將公館修復(fù),開辟為西寧市市區(qū)內(nèi)唯一的人文古跡旅游景區(qū),在這里游客可以通過實物,了解到青海近百年的一段歷史和馬步芳及其家人在青海的生活情況。
實用信息
美食
羊肉,味道很鮮,還有肉腸(建議炒來吃),配上青紅椒以及美味的調(diào)料,一入鍋便香氣撲鼻!還有尕面皮,(西寧的面片小吃很不錯,面筋道,一片片的很小,像大拇指甲蓋那么大,容易入口又過癮)可以吃湯面片,也可以吃炒面片。
購物
有牛肉干、冬蟲夏草、鹿茸、人參果、西寧大黃等,工藝品更是琳瑯滿目,包括地毯、毛氆氌、毛毯、酥油花等。
交通信息
乘坐公交3路、7路、17路、26路、27路、109路到省醫(yī)院站下車,沿為民巷向南步行200米即是。
人物背景
馬步芳是民國史上的重要歷史人物,是民國時期中國西北本地人當中,勢力最強、統(tǒng)治地區(qū)最廣、影響最大、官階最高的邊疆大吏!●R步芳年僅12歲任甘邊寧海鎮(zhèn)守使署少校參謀,未受過專門學(xué)校教育,只能粗略閱讀文電,自尊心強,好大喜功,集權(quán)觀念極強,獨斷專行,但恪守伊斯蘭教規(guī),按時禮拜。
馬步芳(1901~1975), 中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字子香。甘肅河州(今臨夏市)人,回族人。早年入寧海軍官訓(xùn)練團,結(jié)業(yè)后任寧海巡防軍營附、營長等職。1928年后,任副旅長、旅長、師長。1932年1月兼青海省政府委員,旋又兼青海南部邊區(qū)警備司令。1934年起,歷任陸軍新編第二軍軍長兼第100師師長,青海省保安處處長,青海省政府代主席,西北“剿匪”第一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其間曾派兵“圍剿”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路軍。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任陸軍第八十二軍軍長,派兵參加抗日戰(zhàn)爭。
同時,馬步芳按蔣介石的指令圍剿北上抗日的西路軍,邢臺市新河縣的英雄董振堂就是被馬家軍殺害的。當時董振堂是西路軍第五軍軍長,1937年1月在青海高臺縣城遭遇馬步芳2萬余騎兵的包圍,董振堂和3000多名將士壯烈殉難。馬步芳毫無人性的將董振堂的頭顱用鐵絲捆著兩個耳朵吊在城墻上示眾。紅軍西路軍21800名戰(zhàn)士,幾乎全部葬送在這個馬步芳的手中,最后只有800將士突圍到新疆。
馬步芳在解放前統(tǒng)治青海40多年,號稱“西北王”,為控制西北,他投靠國民黨,和蔣介石勾結(jié),殘酷毒殺、活埋共產(chǎn)黨西路軍上萬人,極力搜刮藏族、回族民脂民膏,霸占民女無數(shù),犯下了滔天罪行。在西寧,馬步芳就有好幾處公館,為民巷的這個是最大的,里面的房子都是用玉石壘的,都是其搜刮民財?shù)淖镒C,青海解放前夕,馬氏家族逃離時僅黃金就帶走了兩萬多兩,還有大量的白銀、珠寶和其他貴重物品。剛解放那會兒,在其公館里就發(fā)現(xiàn)用“人腦殼”做成的吃飯碗。
1938年3月,任青海省政府主席,直至1949年。1943年任第四十集團軍總司令,1945年5月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1949年5月代理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7月正式任職,積極參加反共內(nèi)戰(zhàn)。
1949年9月下旬,馬步芳及馬步青、馬繼援等飛到了臺灣(后馬呈祥也到了臺灣)。到臺之前,馬步芳已因“擅離職守”受到“撤職議處”的處分。到臺后他預(yù)料會有不利,于是以三千兩黃金賄賂蔣介石的幾位親信,取得了出國護照,飛到埃及開羅做寓公。后來,又移居沙特阿拉伯。1957年,臺灣當局任命他為“駐沙特阿拉伯大使”,1960年辭職。1975年7月31日,馬步芳在沙特阿拉伯病逝,終年75歲。更多詳情請參看馬步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