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馬池在襄樊市棗陽市白水寺風景區(qū)內(nèi),位于白水寺西旁,有東西兩個水池,東邊大池為122.5平方米,西邊小池為96.5平方米,一大一小,一深一淺,兩個水池,當時人們戲稱“鴦鴛池”。然而自從劉秀稱帝后,便改稱“飲馬池”了
中文名稱: 飲馬池
占地面積: 東122.5平方米,西96.5平方米
開放時間: 全天
地理位置: 襄樊市棗陽市/漢中市漢臺區(qū)
代表景點: 鴦鴛池
濟南
濟南飲馬池在山東省統(tǒng)計局院內(nèi)(濟南百貨大樓對面)辦公樓前。明嘉靖《山東通志》載:飲馬池“在都司北,池有芙蓉堤,繞文廟東,俗呼疊道!泵鞒绲潯稓v乘》、清乾隆《歷城縣志》、道光《濟南府志》亦有載。都司,即山東都指揮使司,明代設立于此,清雍正年間裁撤,在其址設立濼源書院,故后來飲馬池又名“濼源池”。泉池面積50余平方米,水勢甚好,夏季夜晚,院內(nèi)居民常于池岸乘涼。1970年市自來水公司在泉側(cè)鉆井4眼,建成泉城路水廠,日供水能力5萬噸。此后,泉池水位逐漸降低,最后干涸,遂被填埋,并建房舍。今盛水時節(jié),房根處尚有泉水涌出。
漢中
漢中飲馬池,又名漢高祖劉邦飲馬池(東湖)。位于陜西省漢中市城內(nèi)東南隅,面積6358平方米,舊有三臺閣陪襯,景色優(yōu)美。天晴氣爽,湖岸古柳,隨風搖曳。閣影例映,蕩漾湖中,是漢臺區(qū)名勝古跡之一。
飲馬池又名東湖,相傳劉邦駐軍漢中時,曾在池內(nèi)飲馬,現(xiàn)存石刻對聯(lián)“神龍能作蒼生雨,飲馬長懷赤帝風”(赤帝指劉邦)。
飲馬池是漢中八景之一,據(jù)《漢中府志》載:位于漢中東關凈明寺的東塔(凈明寺塔),每當太陽斜射,塔影映入池內(nèi),素有“東塔西影”之稱。清初《漢中府志》中記載的漢中八景之一的“東塔西影”。即指東塔塔影映入湖中的景色。在考查名勝古跡的時,解決了多年來人們懷疑的“東塔西影”問題。根據(jù)東塔的高度與塔湖之間的距離,用數(shù)學和光學的原理計算,如果在塔和湖之間無障礙物的情況下,塔湖距離500米,塔高20米,塔影投入湖中,構(gòu)成“入射角”,湖中塔影的“線束”又向相反方向構(gòu)成“反射角”,視點若在“反射角”內(nèi),即能見到塔影,“漢陽蕭寺塔,飛影入東湖”的詩句,看來確有可信之處,它記載了當時塔湖美麗的自然風景,代游人贊美不絕。由于城市高層建筑,“東塔西影”景色從未有過。東湖周圍空花磚圍墻原為清道光年間修建,解放后又進行了整修,疏通了湖底淤泥。圍墻附近東南城垣角上的三臺閣,造型秀麗,畫棟雕梁,朱碧相輝,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建筑的民族風格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飲馬池成為漢中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吸引著眾多國內(nèi)外游人。石首
“繡林十景”之一,位于湖北省石首市桃花山鹿角頭村,傳說范蠡曾在此飲馬。
范蠡又名陶朱公,楚國人,早年經(jīng)知心好友文種向越王推薦,任越國上將軍兼宰相之職。后來他輔佐越王勾踐打敗了吳王夫差,成為春秋末年的一介名士。勾踐稱霸后,范蠡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理勸說文種歸隱山林,文種卻不以為然(后來果然被吳王所殺)。于是范蠡便悄然離開朝廷,用船載著美人西施,泛游五湖四海,來到此地,見這里山秀水美,便歸隱于此峰,燒窯養(yǎng)馬,經(jīng)商致富,富甲一方。因經(jīng)常接濟鄉(xiāng)鄰而深受百姓敬仰,尊稱其為陶朱公,至今飲馬池等遺跡依稀可辯,此地還建有范蠡廟、墓,是桃花山旅游風景區(qū)景點之一。
蓮青山
蓮青山的”飲馬池“位于滕州市東北境,東西蓮青山之間,金代在此處關隘設有白馬關,白馬關北側(cè)山路東側(cè),有一泓清泉,傳為”飲馬池“,又稱為”飲馬泉“。
泉水數(shù)千年不竭,至今清澈見底。
白馬關南側(cè)山路東,有一小山坳,稱為”攔馬溝“,傳亦與金兵攔截過關隘的敵方人馬有關!卑遵R關和”飲馬池“為美麗青秀的蓮青山增添了一份無窮的魅力。
盂縣藏山
“飲馬池”,位于山西省盂縣藏山,相傳為程嬰趙武落難藏山時的飲馬之處,至今山泉汩汩,清澈見底,頗為奇異。
東湖
武漢東湖飲馬池為大東湖的一處歷史遺跡,位于東湖聽濤景區(qū)的蔡家嘴。
湖北為古楚國之腹地,而武漢又位于湖北的中心!俺迦艨铡保瑬|湖自古就與楚文化結(jié)緣。西周時期,楚王熊渠封其子熊紅為鄂王。鄂王在現(xiàn)東湖蔡家嘴用青石筑池飲馬,曰“飲馬池”。他死后,便葬在東湖西北岸的鳳麟嘴。
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頭門南邊有一口圓形池塘,那便是飲馬池。原池的最早鑿建年代大約在宋代,南宋乾道年間朱熹來岳麓書院講學,前來聽講者不計其數(shù),聽講之人所騎的馬匹,將池塘的水都喝光了,后人據(jù)此將之名為飲馬池。清乾隆年間,羅典任院長,進行書院園林建設,在飲馬池上筑圓形尖頂草亭,以使水榭相映。又在池的周圍遍植垂柳。人可立于亭內(nèi)觀之,那柳映于水中,水又映襯柳影,有柳使池生色,池使柳增輝之感。想那柳或動或靜、或煙或霧、或鵝黃如雪、或深綠如珠、或于雨中低語、或于月夜依依;又想那池塘似碧玉,似鏡似硯,不因嫩柳而生輕浮,也不因老柳而生厭棄,永遠清碧照人,相伴相依,其情景甚是使人感慨陶醉。故此,便有“柳塘煙曉”一景,這也是書院八景之一。有詩云:
靈和漫獨擅風流 曙景平添曲沼頭
朝露未晞青欲滴 青波漸暖碧初浮
不妨吟興偏因曉 那信詩情易感秋
試向林前聊徙倚 溶溶新綠盡消愁
詩中的“曙景”是指早晨的景色,“曲沼”指池塘,“未晞”指露珠未干,“徙倚”是徘徊的意思。詩意清新,盡道了此景之妙。
池塘上的草亭原名西亭,嘉慶年間院長歐陽厚均重修,改西亭為風雩亭,現(xiàn)亭為1984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