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郡,中國古代郡級行政區(qū),范圍約在今日的遼寧省。戰(zhàn)國時期燕國燕昭王置郡?ぶ蜗迤剑ń襁|寧省遼陽市),轄今遼寧大凌河以東,開原市以南,朝鮮清川江下游以北地區(qū)。西晉時改為遼東國,后復郡。
歷史沿革
遼東郡,中國古代郡級行政區(qū),范圍約在今日的遼寧省。
戰(zhàn)國時期燕國昭王置郡?ぶ蜗迤(今遼陽市),轄今遼寧大凌河以東,開原市以南,朝鮮清川江下游以北地區(qū)。
秦朝時期,因襲設置遼東郡,屬幽州。秦朝滅亡后,遼東郡曾一度為遼東國。
西漢沿設。東漢時期,遼東郡改屬青州,后改回屬幽州。 當時扶余國是東漢屬國,據《后漢書》記載,扶余國行政區(qū)劃本來隸屬玄菟郡,漢獻帝時,扶余王請求改屬遼東郡。
西晉初年(277年—283年),改為遼東國,后復郡。
十六國后燕末(晉元興三年),部分地入高句麗。北燕又僑置遼東郡于今遼寧西部。北齊時廢。
隋朝大業(yè)八年(612年)置郡。治通定鎮(zhèn)(即今遼寧新民市東北遼賓塔)。轄境相當今遼寧省新民市大部分及鐵嶺、調兵山、法庫等市縣部分地。又作襄平郡,《資治通鑒》有提到襄平太守鄧暠。唐朝時廢,并入營州(原遼西郡)。
史書記載
《前漢書·地理志》載:“遼東郡,秦置:屬幽州,縣十八:襄平、新昌、無慮、望平、房、侯城、遼隊、遼陽、險讀、居就、高顯安市、武閃、平廓、西安平、文、番漢、沓氐”。襄平為新昌、無慮、遼陽等十八縣之首縣。《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北亦筑長城,自造陽(今河北懷化一帶)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康熙二十年(1681)年《遼海叢書》第三集《遼陽洲志》建置沿革條載:“粵稽遼陽周武王時封箕子于朝鮮界。戰(zhàn)國屬燕秦屬遼東郡。漢置遼東郡,領襄平、遼陽等十八縣。東漢改遼陽縣屬玄菟郡,魏屬遼東郡,晉改遼東郡為國省,遼陽入襄平。隋為高句麗地,唐平高句麗置遼陽屬安東都護。渤海改屬東平郡”。
據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
古冀、青二州地。舜分冀東北為幽州,即今廣寧以西地;青東北為營州,即今廣寧以東地。戰(zhàn)國屬燕。秦置遼東、遼西二郡。漢初因之。武帝拓朝鮮,并割遼東屬邑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昭帝省臨屯、真番郡。后漢因之,后為公孫度所據度自稱平州牧,傳四世。魏景初二年(238年),司馬懿擊滅之。三國魏置東夷校尉,治襄平,而分遼東、昌黎《晉志》:昌黎郡,魏置、樂浪、玄菟、帶方帶方郡,公孫度置五郡置平州。晉改遼東郡為國,仍隸平州《通典》:魏因公孫度之舊,分遼東五郡置平州,后還合幽州。又東夷校尉居襄平,后改為護東夷校尉。晉咸寧二年(276年),仍置平州,治襄平。大興三年(320年),為慕容廆所據按《燕錄》:慕容廆于晉太康五年始襲位。東晉太興二年(319年),始逐平州刺史崔毖,據有遼東。四年(321年),始拜為平州牧。初置即以廆為刺史,誤也。太和五年(370年),屬于苻秦。后又屬于后燕晉太元十年(385年),高句麗寇遼東,后燕將王佐救之,為高句麗所敗。遼東、玄菟遂陷于高麗。是年,慕容農復取之。后為高句麗所據《十六國春秋》:慕容熙光始二年(402年),高句麗陷平州。五年(405年),伐高句麗,不克。魏收《志》有遼東郡,蓋僑置也。唐征高麗,初置遼、蓋二州《唐書》:貞觀十九年(645年),伐高麗,克遼東城,以為遼州。又克蓋牟城,以為蓋州。后又置都督府九,又置安東都護以統(tǒng)之《通典》:總章元年(668年),李勣平高麗,得城百七十六,分其地為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一百,置安東都護于平壤城以統(tǒng)之,用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縣令。上元二年(675年),徙都護于遼東故城。儀鳳二年(677年),又徙新城。圣歷元年(698年),更名安東都督府。神龍元年(705年),復曰都護。開元二年(714年),徙于平州。天寶二年(743年),又徙于遼西故郡城,領羈縻州十四。至德后廢。
歷史價值
以上諸史料說明,襄平是我國古代遼東郡的首縣,而襄平故城必為當時遼東郡的郡治,也就是省會,就是說襄平城是當時遼東十八個縣的省會故城。燕昭王二十八年(約公元前277年)大將樂毅伐齊、燕國取齊國城池七十余座,燕從此進入強盛時期,《史記匈奴列傳》載“燕有賢將秦開,為質于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余里!把嘁嘀L城,自造陰至襄平!边@就是說,在燕將秦開征服東胡后,遼東郡也隨之建立,而做為遼東郡首府的襄平也隨之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