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燈秧歌又稱太平歌,它取俗諺“喜慶有余”中的“余”的諧音“漁”,“五谷豐登”中的“登”的諧音“登”,故稱漁燈秧歌,是流傳于山東魯南臺兒莊運河兩岸的漢族民間舞蹈,早在清代中期就在當(dāng)?shù)厥⑿。漁燈秧歌的演出場地,多采用廣場或大街表演,晚間效果更佳。演員十四人,分別扮演漁翁、漁婆、貨郎、憨丫頭、小姐、先生、四鼓(男)、四鑼(女)。
簡要介紹
漁燈秧歌又稱太平歌,是流傳于山東魯南臺兒莊運河兩岸的漢族民間舞蹈,早在清代中期就在當(dāng)?shù)厥⑿小.?dāng)時臺兒莊運河兩岸普遍流行著一種民間“鄉(xiāng)會”的文藝活動組織,每逢春節(jié)期間,各村、鎮(zhèn)組織起大小不同的“鄉(xiāng)會”,互相串演,直到正月十五。有時遇到豐收年景,則串演到正月底才結(jié)束!班l(xiāng)會”演出的節(jié)目多種多樣,包括獅子、龍燈、柳琴、花鼓、漁燈秧歌等,漁燈秧歌是其中很受廣大群眾歡迎的節(jié)目。
基本概況
漁燈秧歌的演出場地,多采用廣場或大街表演,晚間效果更佳。演員十四人,分別扮演漁翁、漁婆、貨郎、憨丫頭、小姐、先生、四鼓(男)、四鑼(女)。根據(jù)人物的性格,主要演員舞步各有不同,演員基本穿的是古裝戲衣。伴奏主要用擊打樂。擊打樂分里外場兩部分。外場是專門負責(zé)伴奏的人員,里場是扮演人物的演員兼樂手,曲譜包括曲調(diào)和唱詞兩部分。曲調(diào)是喜慶歡快的漢族民間小調(diào),唱詞不受局限。它的唱詞一部分是多年流傳下來的民謠,也有一部分是根據(jù)不同情況即興創(chuàng)作,換詞不換曲,歌詞多為七言。
清末民初至抗日戰(zhàn)爭時期,運河兩岸,連年水災(zāi),再加兵荒馬亂,魚燈秧歌一度消沉?箲(zhàn)勝利后重新流行,解放后,漁燈秧歌發(fā)展較快,每逢春節(jié)后的民間游藝展演都組織漁燈秧歌隊參加,各路秧歌隊云集臺兒莊城區(qū),相互交流切磋,使秧歌藝術(shù)不斷得到提高。
目前,原生態(tài)的漁燈秧歌,群眾基礎(chǔ)不斷削弱,瀕臨消亡,急需有效保護和全力搶救。
所在區(qū)域
臺兒莊區(qū)地處魯蘇交界處,西連微山湖,南臨隴海線,津浦鐵路、京福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京杭大運河橫貫東西,素有“山東南大門”之稱。全區(qū)轄5鎮(zhèn)1個街道辦事處,211個行政村(居),面積538.6平方公里,人口30.1萬。
臺兒莊形成與漢,發(fā)展于元,繁榮于明清,自古即為“商貿(mào)重鎮(zhèn),水旱碼頭”,運河文化和大戰(zhàn)文化底蘊深厚。1938年春的臺兒莊大戰(zhàn)是臺兒莊成為“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F(xiàn)在被列為“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之一”,“運河故道”被世界旅游組織稱為京杭大運河僅存的“清代文化遺產(chǎn)”。改革開放以來,這片古老而英雄的土地?zé)òl(fā)出勃勃生機,是全國商品糧生產(chǎn)基地和黃淮海平原開發(fā)樣板區(qū),有“魯南糧倉”之稱,同時還是魯南地區(qū)重要的工業(yè)基地,一座具有江南水鄉(xiāng)風(fēng)貌的河港商貿(mào)生態(tài)旅游城市正在運河之畔崛起。
分布區(qū)域
漁燈秧歌主要分布于魯南地區(qū)臺兒莊運河兩岸。
歷史淵源
“漁燈秧歌”又稱“太平歌”,它取俗諺“喜慶有余”中的“余”的諧音“漁”,“五谷豐登”中的“登”的諧音“登”,故稱漁燈秧歌。漁燈秧歌是一種土生土長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鄉(xiāng)會藝術(shù)。流傳在魯南臺兒莊運河兩岸,早在清代中期就在當(dāng)?shù)厥⑿。?dāng)時臺兒莊運河兩岸普遍流行著一種民間“鄉(xiāng)會”的文藝活動組織,每逢春節(jié)期間,各村、鎮(zhèn)組織起大小不同的“鄉(xiāng)會”,互相串演,直到正月十五。有時遇到豐收年景,則串演到正月底才結(jié)束!班l(xiāng)會”演出的節(jié)目多種多樣,包括獅子、龍燈、高蹺、旱船、柳琴、花鼓、漁燈秧歌等,漁燈秧歌是其中很受廣大群眾歡迎的節(jié)目。
清末民初至抗日戰(zhàn)爭時期,運河兩岸,連年水災(zāi),再加兵荒馬亂,魚燈秧歌一度消沉。抗戰(zhàn)勝利后,臺兒莊北關(guān)鎮(zhèn)有一天津糧商在此開辦糧行,時逢春節(jié),糧行出錢辦起了“鄉(xiāng)會”,各村、鎮(zhèn)的民間藝術(shù)活動得到恢復(fù)。這時黃林莊的鄉(xiāng)民決心辦起多年不玩的漁燈秧歌,村里人籌集經(jīng)費,去徐州制辦服裝道具,由藝人柳泉義、張守志組織排練,從此漁燈秧歌又流傳在“鄉(xiāng)會”中。
解放后,漁燈秧歌發(fā)展較快,每逢春節(jié)后的民間游藝展演都組織漁燈秧歌隊參加,各路秧歌隊云集臺兒莊城區(qū),相互交流切磋,使秧歌藝術(shù)不斷得到提高。
目前能夠掌握傳統(tǒng)漁燈秧歌技藝和純正舞蹈風(fēng)格的秧歌民間藝人寥寥無幾,保護和傳承工作亟待加強。
基本內(nèi)容
漁燈秧歌是土生土長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漢族民間藝術(shù),是一種民間鄉(xiāng)會藝術(shù),流行于臺兒莊運河兩岸。春節(jié)期間由村莊自發(fā)地到各鄉(xiāng)會演出。
演出
漁燈秧歌的演出場地,多采用廣場或大街表演,晚間效果更佳,演員十四人,分別扮演漁翁、漁婆、貨郎、憨丫頭、小姐、先生、四鼓(男)、四鑼(女)。根據(jù)人物的性格,主要演員舞步各有不同,漁翁多用“橫跨步”,粗獷穩(wěn)。粷O婆多用“小碎步”,左右搖擺,跑起來如水上飄;貨郎引小姐多用“單腿退步”,滑稽、幽默;憨丫頭追趕貨郎,阻止貨郎與小姐引逗多用“十字步”,略自由,表現(xiàn)憨、傻的情態(tài);小姐走小碎步,表現(xiàn)出一種嬌柔的形態(tài)。先生則是在場中心即興表演,現(xiàn)場編詞,有時與場外人答語、說逗,幽默風(fēng)趣。鼓男鑼女多用“蓮花步”。整個舞蹈給人一種似在船上波動起伏的感覺。在服裝上更有特色,演員基本穿的是古裝戲衣。小姐身穿的是大襟繡花襖,下身穿裙子;憨丫頭穿的是翻開的大花襖,表現(xiàn)出喜劇的效果。
曲詞
漁燈秧歌伴奏主要用擊打樂。擊打樂分里外場兩部分。漁燈秧歌的曲譜包括曲調(diào)和唱詞兩部分。曲調(diào)是喜慶歡快的傳統(tǒng)民間小調(diào),唱詞不受局限。秧歌隊演唱時,在外場的鑼鼓收住,演員中的4鼓4鑼可隨唱詞打出節(jié)奏。其中2人領(lǐng)唱眾人應(yīng),也可每人一句眾人應(yīng)。它的唱詞一部分是多年流傳下來的民謠,也有一部分是根據(jù)不同情況即興創(chuàng)作,換詞不換曲,歌詞多為七言。
樂器
漁燈秧歌伴奏主要用擊打樂,擊打樂分里外場兩部分。外場是專門負責(zé)伴奏的人員,有5人,由大鑼、小鑼、大叉、小叉和大鼓組成;里場是扮演人物的演員兼樂手,有4男4女,4男演員演奏腰鼓,4女演奏小鑼
動作說明
道具的執(zhí)法
。1)握漁桿 雙手抬至身前兩側(cè),右手夾握線繩下部。
。2)執(zhí)魚燈 右手滿把握魚燈木把。
。3)執(zhí)扇燈、團扇、貨郎鼓、傘 握法同“執(zhí)魚燈”。
。4)舉銅鈴
。5)捏鑼、持鑼點
。6)挎鼓拿鼓槌
漁翁的動作
。1)握竿行進
做法 右腳起,雙腿屈膝一拍一步行,雙手“握魚竿”,兩臂平伸與肩平,上身右擰,目視右前方(邁左腳時,頭轉(zhuǎn)左目視左下方)。
提示:行進中雙膝屈伸上下微顫動。
(2)弓步垂釣
第一拍 右腳邁一步成右“旁弓步”,雙手“握漁竿”伸向頭右上方,上身稍前俯右傾,眼看右方。
第二拍 左腳向右前邁一步,右腳跟離地,同時兩手向左“雙晃手”一圈后順勢把漁竿甩至左側(cè),左手至“山膀”位,右手于肩上方,上身左擰,眼看左前方。
第三拍 右腳前邁成右“前弓步”,雙手同時向前伸出將竿指向前上方,上身向右前傾,眼看右前方。
第四拍 左腳向右前邁一步,兩膝順勢上下顫動一下,眼看左上方。
。3)魚上鉤
準備 接“弓步垂釣”。
第一、二拍 右腳抬起,左腳為軸右轉(zhuǎn)半圈,落成“大八字步半蹲”,同時雙手經(jīng)右前向左“晃手”,成右“順風(fēng)旗”位,順勢將髯口甩至左肩,上身微左傾,眼看左手魚鉤。
第三、四拍 同第一至第二拍動作,轉(zhuǎn)向前方,同時屈膝上下顫動一下,并做釣到魚的喜悅狀。
。4)蹉步
做法 保持“大八字步半蹲”向右連續(xù)“蹉步”,雙手右“順風(fēng)旗”位“握漁竿”,眼看右方。
漁婆的動作
(1)踏步亮相
第一、三拍 左手叉腰,右手持“魚燈”在胸前,走“碎步”跑小“∞”形路線.
第四拍 左腳向右邁一步成“大掖步”,同時上身左擰,右手持魚燈于左胸前,左手背于身后,眼看左方亮相。
。2)圓場步
做法 上身姿勢同“踏步亮相”第一至第三拍,腳走“圓場”。
(3)跳臥魚
第一、二拍 上左腳,雙腿跳起盤腿,左手“山膀”,右手“執(zhí)魚燈”于胸前,眼著左前上方。
第三、四拍 落地成右“踏步全蹲”,右膝著地,左手撩至左上方,右手在胸前上下顫動,上身稍前傾,眼著左前下方。
貨郎的動作
。1)右攔路
第一拍 左腳左跨一步成左“旁弓步”,右手向左“晃手”后至“山膀”位,左手叉腰,眼看前方。
第二拍 左腳撤至右腳后腳掌點地,胯向左前頂,左手叉腰,右手轉(zhuǎn)腕搖鼓一下呈上弧線收到左胸前,頭右伸前探,眼看左前方。
第三拍 左腳左邁一步成左“旁弓步”,左手由胸前向左前方推掌,右手于“山膀”位搖鼓一下,上身稍左擰微后仰,眼看前方。
第四拍 保持姿勢,右手搖鼓兩下。
。2)左攔路
第一拍 右腳向右邁一步成右“旁弓步”,右手“山膀”位搖鼓一下經(jīng)下弧線劃到左胸前,左手至“斜托掌”位,上身右擰,眼看前方。
第二拍 左腳收回成左“丁字步”,胯向右前頂,左手叉腰,右手于“山膀”位,頭左伸前探,眼看右前方。
第三拍 同第一拍動作。
第四拍 保持姿勢,右手鼓在胸前搖動兩下。
。3)引逗
做法 右腿前抬成“商羊腿”,左腿微屈,右手伸向右腿上方(鼓頭向前),左手叉腰,上身稍后仰左擰,眼看右前方,然后保持姿勢,一拍一步向后跳,雙肩隨之上下聳動。
。4)對肩
準備 男右手“執(zhí)貨郎鼓”,女右手“持扇燈”,兩人面對面。
第一?二拍 上左腳成右“踏步”,雙膝稍屈,上身順勢左擰微前俯,左手背于身后,右手鼓、燈舉至左肩前(兩人左肩相對),眼看對方。
第三?四拍 右腳向右后退步順勢右轉(zhuǎn)半圈成左“踏步”,上身右擰微前俯,左手叉腰,右手搖鼓兩下至“山膀”位,上身右擰稍前俯,眼看左前方。
小姐的動作
(1)左躲路
第一至三拍 左手“捏絹”叉腰,右手持扇燈半遮面,跑“碎步”走“之”字路線。
第四拍 左腳前邁成右“踏步”,右手燈由臉前下移,偷看貨郎。
提示:對稱動作稱“右躲路”。
。2)羞步扭
做法 左腳起一拍一步走“十字步”,雙手左右擺動,腰隨之稍扭動,眼看貨郎做含羞狀。
憨丫頭的動作
。1)扭步
做法 左腳起一拍一步走“十字步”,右手“握團扇”、左手“捏絹”在身前兩側(cè)大幅度擺動,腰及胯部隨之扭動。
。2)攔路
第一至三拍 左腳起一拍一步前行,上身動作同“扭步”,眼看左前方。
第四拍 上右腳成左“踏步半蹲”,胯右扭,左手至胸前“按掌”,右手甩至“斜托掌”位,頭像右傾,眼看前方。
。3)跑場
做法 右腳起向前快速行走,胯隨之左、右扭動,同時左手叉腰,右手“握團扇”先指向前方,再收回胸前,眼看前方。
先生的動作
自由步
做法 右手“握傘”,左手“握鈴”,在表演場中逆時針方向行走,即興表演,不受音樂節(jié)拍限制。
鑼手、鼓手的動作
連環(huán)步
準備 左手“捏鑼”、右手“持鑼點”抬至胸前。
第一至三拍 左腳起一拍一步前行,右手按拍擊鑼,眼看左前方。
第四拍 右腳后撤,右手擊鑼一下,眼看右前方。
提示:鼓手做此動作時,雙手按拍擊鼓面。
跳法說明
漁翁一人,簡稱“翁”,手“握漁竿”。
漁婆一人,簡稱“婆”,右手“持魚燈”,左手“捏絹”。
貨郎一人,丑,簡稱“郎”,右手“執(zhí)貨郎鼓”。
小姐一人,閨門旦,簡稱“姐”,右手“執(zhí)扇燈”,左手“捏絹”。
憨丫頭一人,丑姐,簡稱“丫”,右手拿團扇,左手“捏絹”。
先生一人,中年男子,簡稱“生”,右手“執(zhí)傘”,左手“舉銅鈴”。
鑼手四人,青年女子,簡稱“鑼”,右手“持鑼點”,左手“捏鑼”。
鼓手四人,青年男子,簡稱“鼓”,肩挎鼓,兩手各拿鼓槌一根。
(1)擺場
樂隊在上場門外。
舞隊由漁翁帶領(lǐng)“圓場”打場子,排列順序為:翁、婆、郎、姐、丫、二鼓、二鑼、二鼓、二鑼。(行進過程中。各角
色手持各自道具,自由表演)
場子打開后,翁喊“嗨!”生進場中,四鑼、四鼓成兩豎排,各蹲在場地東、西兩側(cè),余者成一大圓圈。
。2)跳秧歌 鑼鼓點一無限反復(fù)
翁做“握竿行進”,婆跑“圓場步”,郎做“引逗”,姐做“左躲路”,丫做“扭步”。舞者邊做各自動作,邊順時針方向轉(zhuǎn)圈表演,生在場中間走便步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圈即興表演。
以下動作均在順時針方向行進過程中完成,做時,不拘泥單行,也不必統(tǒng)一面向,各角色間行進速度、動作節(jié)奏不盡一致,但又要相互照顧,默契配合,始終保持大圓圈隊形。
各角色所做動作如下:
翁依次做“弓步垂釣”、“魚上鉤”、“蹉步”。
婆做“圓場步”、“踏步亮相”、“跳臥魚”、“踏步翻身”。
郎面向姐做“右攔路”、“左攔路”;姐做“左躲路”、“右躲路”,接著兩人“對肩”。郎又做“引逗”,姐做“羞步扭”。
丫做“扭步”、“攔路”,當(dāng)看見郎與姐做“對肩”時,丫接做“跑場”欲追郎,被生阻擋,接著呀和生即興表演、逗趣,互表愛慕之情,最后由翁率眾出場。四鑼四鼓隨其后。
(3)喊號 鑼鼓點二無限反復(fù)
翁喊號“嗨!”場外鑼鼓起,眾按擺場順序由翁帶領(lǐng),
全體走“圓場步”跑成一個大圓圈,生進入場中。
。4)唱太平歌
全體走“連環(huán)步”,翁雙手“握漁竿”,余者均將道具舉至胸前,順時針方向反復(fù)繞圈,生在場中逆時針方向走圓圈,頭鑼唱[1]至[8]、眾鼓鑼唱[9]至[16],以下按曲譜要求唱,
歌詞唱完后,內(nèi)場頭鑼奏鑼鼓點三,外場打擊樂接奏鑼鼓點一,全體演員重復(fù)“跳秧歌”的動作及路線,接著再演唱其他曲目。演唱結(jié)束后,翁喊“嗨!”,率全體跑“圓場步”繞二至三圈后,跟在樂隊后面走向另一演出場地。
【注】:《鑼鼓點一》、《鑼鼓點二》、《鑼鼓點三》、《太平歌》詳見《相關(guān)制品及作品》
制品作品
服飾
漁燈秧歌的服飾基本是仿戲曲古裝。
(1)漁翁 頭戴草帽圈,掛白滿鬢。穿草綠素箭衣、黑色燈籠褲、快靴,腰系大帶。
。2)漁婆 腦后梳獨辮,頭戴粉紅漁婆罩,穿大紅裙、彩鞋。
(3)小姐 腦后梳獨辮,鬢插紅花。穿粉紅偏襟褂、粉紅長裙、彩鞋。
。4)貨郎 丑扮,鼻梁中畫豆腐塊,頭戴黑色氈帽(帽頂裝一紅絨球)。穿深藍茶衣、紅燈籠褲、快靴,扎大帶。
(5)憨丫頭 頭頂梳一高撅辮,上插一朵花。穿紅色大襟褂、綠色彩褲、彩鞋。
。6)先生 頭戴涼帽,穿長袍、燈籠褲(均為黑色)、圓口布鞋。
。7)鼓手 頭戴氈帽(帽頂系一黃絨球),穿改良兵衣、燈籠褲、快靴(均為黑色),罩黃色坎肩,腰系大帶。
。8)鑼手 頭扎藍底白花頭巾,腦后扎結(jié)。穿偏襟褂、長裙(均為藍色鑲白花邊)、彩鞋。
道具
(1)漁竿 200厘米長竹竿,頂端綴一紅絨球,并系兩個小銅鈴和一根長約200厘米的線繩,繩末端系一魚鉤。
。2)魚燈 全長40厘米,分頭、肚、尾三部分。魚頭、尾用木頭刻成,魚身用竹蓖編扎,連接魚頭、尾,外裱蒙白紙,彩繪勾畫成魚形。肚內(nèi)安蠟燭,魚腹下安逸長10厘米的木把。
。3)貨郎鼓 小銅鑼(直徑12厘米)在上,小鼓(直徑16厘米)在下,用長約50厘米木棍串聯(lián)在一起,鑼鼓兩邊各綴一耳槌。
。4)扇燈 用竹篾制成梯形呈上弧狀的立體扇燈骨架。白紙蒙粘,上繪花卉,上寬40厘米,下寬20厘米。高35厘米,厚10厘米,內(nèi)點蠟燭,下安木柄。
(5)傘 破油布傘架,全長100厘米。傘檐上掛蛇皮、草藥等。
。6)銅鈴 長15厘米,鈴口直徑7厘米,安一木柄。
。7)鑼點(鑼板) 將長25厘米、寬5厘米的木片一端削薄打尖即可,
。8)馬鑼、腰鼓、鼓槌、團扇、彩絹
主要特征
漁燈秧歌歷經(jīng)多年的發(fā)展演變,形成如下基本特征:(1)表現(xiàn)風(fēng)格幽默、風(fēng)趣、粗獷等特點,但又不失優(yōu)美、細膩之風(fēng)韻,地方特色濃郁。(2)曲詞簡樸,通俗易懂,還可以即興演唱,唱詞很接近老百姓的口頭語,很容易被老百姓接受。(3)以歌舞為主,有時也表演一些有故事情節(jié)的戲曲片段,也有表現(xiàn)男女說逗、調(diào)情的小場,表演內(nèi)容豐富。(4)是一種歌、舞、打擊樂和曲牌唱腔相結(jié)合的群體舞,能夠渲染節(jié)日氣氛,體現(xiàn)古運河兩岸的民俗、民風(fēng),深受老百姓歡迎。
重要價值
文化價值
漁燈秧歌是運河人民在長期生產(chǎn)、生活中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地方性的漢族民間藝術(shù),其內(nèi)容主要是反映運河兩岸民風(fēng)民情,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生產(chǎn)的有利象征,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學(xué)術(shù)價值
加強漁燈秧歌保護與弘揚,不僅能夠使?jié)O燈秧歌這項地方傳統(tǒng)藝術(shù)得以延續(xù),而且有利于推動地方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的傳承和發(fā)揚,豐富完善了全省乃至全國各地地方民間藝術(shù)。
科學(xué)價值
漁燈秧歌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形成了嚴謹而完善的格式,對于研究魯南地區(qū)運河兩岸的民風(fēng)、民俗具有重要的意義,并對其他門類藝術(shù)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