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官郡,廣東歷史上的行政區(qū),始于東晉成帝咸和六年(331年)。其范圍包括今廣東省中東部的深圳、東莞、惠州、河源、梅州、潮州、汕頭、揭陽、汕尾等市,增城、從化、新豐、翁源四縣,以及中山、珠海部份地區(qū),還有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此外,今福建省云霄、詔安、東山、平和、漳浦等縣域全境,永定、南靖、龍海三縣域部分屬東官郡。
歷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統(tǒng)一嶺南,在嶺南地區(qū)設(shè)立三個郡:南海郡(治在今廣東廣州)、桂林郡(治在今廣西桂平)、象郡(治在今廣西憑祥)。南海郡設(shè)四縣:龍川縣、博羅縣、番禺縣、四會縣。東官郡范圍主要源于龍川縣、博羅縣。秦末,諸侯紛紛叛秦,公元前204年,新任南?の沮w佗割據(jù)嶺南三郡,自立為王,國號南越。
西漢漢武帝平定南越后,建立漢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又增設(shè)了兩縣揭陽縣、中宿縣。東漢建安六年(201年)劃番禺、博羅兩縣地置增城縣。
東晉咸和元年(326年),析南?|部置東官郡,最初郡治設(shè)在今深圳市南山區(qū)南頭古城。咸和六年(331)年,原揭陽縣拆為海陽縣(今潮州市)、潮陽縣、海寧縣(今惠來縣)、綏安縣(今云霄縣)等四個縣;同年,從博羅縣析出寶安縣、海豐縣、安懷縣(今惠東縣梁化鎮(zhèn));從龍川縣析出興寧縣。東晉安帝義熙九年(413),東官郡東部析出設(shè)義安郡,治所在海陽縣(今潮州市),增設(shè)義招縣(今屬梅州市)。
南朝齊將安懷縣改名懷安縣,東官郡治遷往懷安縣(今惠東縣梁化鎮(zhèn))。永明元年(483年),析義招縣置程鄉(xiāng)縣(今梅州),析龍川縣置河源縣、新豐縣,析懷安縣置陸安縣(今陸豐市,湖東鎮(zhèn)以東屬海寧縣)。
南朝梁,懷安縣復(fù)名安懷縣。天監(jiān)二年(503)東官郡東部再次析置梁化郡,治所在安懷縣(今惠東縣梁化鎮(zhèn)境內(nèi)),轄欣樂縣(今惠城區(qū))、懷安縣(安懷縣)、龍川縣、興寧縣、河源縣、新豐縣、陸安縣。這時東官郡管轄范圍包括:增城縣、寶安縣、酉平縣、博羅縣。
隋開皇十年(590年)合并梁化郡、義安郡、始興郡(今韶關(guān)市)、東官郡,置循州,治所在歸善縣(今惠州市惠城區(qū))。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始興郡改設(shè)韶州、義安郡改設(shè)潮州,東官郡劃歸廣州,梁化郡地為循州。至此,東官郡便消失于歷史之中。隋大業(yè)三年(605年)循州更名龍川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復(fù)名循州。嶺南俚帥楊世略以循、潮二州來降,遂被唐朝政府封為循州總管。循州總管初轄循、潮、韶三州,貞觀元年(627年)省循州總管入廣州總管府管轄。廣州總管府為唐嶺南五管之一,又是唐嶺南經(jīng)略史駐地。唐天寶元年(742年)更名海豐郡,乾元元年(758年)復(fù)名循州。
南漢乾亨元年(917年)循州移治雷鄉(xiāng)縣(今龍川縣佗城),分出禎州,治歸善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府(宋真宗天禧四年為避太子趙禎諱,改禎州為惠州)。
清代,原東官郡地域由惠潮嘉道管轄(除增城、東莞、深圳)。
1956年,廣東省行政區(qū)域調(diào)整,設(shè)立惠陽專區(qū),專署駐惠陽縣,下轄13縣:惠陽縣(惠州鎮(zhèn))、博羅縣(博城鎮(zhèn))、河源縣(縣城鎮(zhèn))、連平縣(元善鎮(zhèn))、和平縣(縣城鎮(zhèn))、龍川縣(老隆鎮(zhèn))、紫金縣(紫城鎮(zhèn))、海豐縣(海城鎮(zhèn))、陸豐縣(東海鎮(zhèn))、寶安縣(深圳)、東莞縣(莞城鎮(zhèn))、增城縣(附城鎮(zhèn))、龍門縣(龍城鎮(zhèn))。這時的惠陽專區(qū),似乎是回復(fù)了原東官郡地域的核心部分。1963年,惠陽專區(qū)調(diào)整為11縣,包括:惠陽縣(惠州鎮(zhèn))、博羅縣(博城鎮(zhèn))、河源縣(附城鎮(zhèn))、連平縣(元善鎮(zhèn))、和平縣(陽明鎮(zhèn))、龍川縣(老隆鎮(zhèn))、紫金縣(紫城鎮(zhèn))、寶安縣(深圳鎮(zhèn))、東莞縣(莞城鎮(zhèn))、增城縣(附城鎮(zhèn))、龍門縣(龍城鎮(zhèn))。1979年,原寶安縣建為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劃出惠陽地區(qū)。
治所變遷
最初郡治
據(jù)清光緒《惠州府志》記載,惠州“秦為南?さ,漢為南?げ┝_縣,東晉分屬東官郡。南齊移東官郡治懷安,梁改置梁化郡,隋平陳郡廢,置循州總管府!睂τ谀淆R移東官郡治懷安之前,東官郡治具體在今什么地方?何時被廢?史書和方志都沒有明確記載。加上東官郡在東吳和東晉曾二度設(shè)置,隨后郡縣置廢頻繁,令人費解。
寶安廢入東莞縣
據(jù)東莞《歷史沿革~大事摘要》載:“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分南海郡置東官郡,同時置寶安縣!浦恋露辏757年)寶安更名東莞,故東莞立縣自咸和六年始”。
寶安廢入增城縣
對于《惠州府志》記述:“南齊移東官郡治于懷安”之前,東官郡治在何處?歷代史書有關(guān)如下記載:
(1)據(jù)增城《歷史沿革》載:“梁、陳兩朝,移東官郡治于增城!
(2)南朝沈約《宋書·州郡志》記載,東官郡治在“故司監(jiān)都尉,成帝立為郡!
(3)唐長孫無忌《隋書·地理志》曰:“增城。舊置東官郡,平陳廢,有羅浮山!
(4)唐杜佑《通典·州郡》曰:“增城。漢番禺縣地,吳置東官郡于此,有增江!
(5)后晉劉昫《舊唐書·地理志》曰:“增城,后漢番禺縣地,吳於縣置東官郡,有增江!
東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分番禺縣地置增城縣后,寶安、東莞建縣前的地域東北屬博羅縣,西南(包括今南頭)屬增城縣。 “吳於縣置東官郡”,郡治在今寶安縣南頭(當(dāng)時地屬增城)。所以說,東官郡治其實仍在原寶安縣(今南頭),只不過因為當(dāng)時寶安縣部分劃歸新設(shè)立的增城縣,而記為增城。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又分增城縣地置寶安縣。
遷治
至宋末,東官郡領(lǐng)寶安、懷安、興寧、海豐、海安、欣樂(今惠城區(qū)及惠陽區(qū))六縣。而寶安縣地處東官郡地的西南邊陲,交通不便,所以進入南齊,又將郡治東移。對于南齊東官郡治東移懷安后,其具體地點位置又在那里?從下面幾則記述可窺大慨:
一是南朝《宋書·州郡志》記述:“去州水三百七十”。也就是說,東官郡治去廣州水路三百七十里。
二是《惠州府志·沿革表》記載,南齊分懷安縣地置陸安縣,陸安縣即今陸豐市(包括今海豐縣部份地區(qū))。
三是《隋書·地理志》記述:“歸善縣有歸化山、懷安山!睋(jù)《惠州志·山川》記述,歸化山在梁化;懷安山又名鼓角山,在今惠城區(qū)以東約七十里的永湖至平山之間,山下有上、下懷水(又稱淮水,今西枝江)北流入東江。
惠州名稱來源
“惠州”一名亦是由“懷安”演變而來。隋文帝平陳后廢梁化、東官兩郡,置循州,懷安縣省入歸善縣。后來懷安山又被稱為鼓角山,“懷安”一名遂步被后人遺忘,唯有懷安山下的懷水,后人改稱“淮水”,文字雖異,音義實同。至南漢,南漢主移循州治于龍川,原循州(今惠城區(qū))改為禎州。入宋后宋朝第四個皇帝趙禎登位,為避“禎”字諱,戶部命禎州知府更名。古時大多以當(dāng)?shù)厣酱橹菘h定名,以循江(今東江)命名的循州己給了龍川,故只好用淮水(今西枝江)命名。但禎州知府是外省人,當(dāng)?shù)厝朔Q“淮水”,而禎州知府讀作“惠水”,這樣“惠州”一名就出現(xiàn)在中國州縣行列中。由于惠州郡城在“惠水之陽”,故又稱惠州為惠陽。
惠州自古號稱“嶺南名郡”、“粵東門戶”。北宋紹圣元年(1094年),章恬任相,再度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反對新法的蘇軾便以“譏訕先朝”的罪名被貶到惠州。蘇軾《惠州一絕》詩曰:“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黃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痹谀纤螘r,就有“一自東坡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之語。
璀璨文化
東官郡地域的周邊,誕生了影響全球華人的粵文化、河洛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
東官郡周邊,是當(dāng)前中國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位居中國經(jīng)濟最發(fā)達城市前五名之內(nèi)的就有:廣州、深圳、香港。中國最早建立的經(jīng)濟特區(qū):深圳、珠海、廈門、汕頭。中國兩個特別行政區(qū):香港、澳門。有中國十大菜系的:粵菜、潮州菜、客家菜(東江菜)。有中國十大傳統(tǒng)戲劇的:粵劇、潮劇。中國旅外僑胞最多的四個地級市都位于古東官郡周邊:江門(廣肇系)、汕頭(潮州系)、梅州(客家系)、泉州(福建系)。聞名海內(nèi)外的“北季南饒”,國學(xué)大師饒宗頤,和“全球十大最具創(chuàng)意和成功商人”之一的李嘉誠;是潮州人(Teochew Association)。
東官郡周邊地方的客家文化
以東江流域惠州、河源為中心的客家文化,是原東官郡核心地域的主流文化。形成了一支不同于嶺北客家的客家民系——循衍民系,客家民系的一支,原來劃作客家方言的粵臺片。所以名曰“循衍”,即是以古循州為中心,播衍四海的客家支系。他們是客家民系之中,同時具備嶺山、海洋兩種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循衍文化是指粵臺片客家的文化?图胰诉w徙到廣東等沿海一帶時,來自中原文化體系的客家文化便受到了海洋文化的沖擊。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相互撞擊,使得客家文化也具有了海洋文化的某些特征:比如豁達的胸懷、濃情似酒、敢做敢為,亦或開放性、冒險性乃至擴張性,這也是客家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接壤之處,也是他們有可能迅速走進現(xiàn)代社會的先天優(yōu)勢。
縛婁文化—東江本地文化
流經(jīng)東官郡的東江,還孕育出了一種獨特的方言,那就是縛婁話(Phok-Low-Hva),過去也稱惠州話?`婁話遠早于粵語和客家話形成于廣東,是廣東最古老的語種。據(jù)《呂氏春秋》記載,百越之地曾經(jīng)存在過古縛婁國,譚其驤教授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冊》的戰(zhàn)國地圖上也詳細標(biāo)明在博羅縣境內(nèi)有縛婁國?`婁話實際指東江本地話,亦稱槎語,此處不是指福佬話(Hokkien)!伴丁弊峙c“蛇”諧音,東江本地話又稱蛇羅話。因東江古名槎溪,而得名;博羅縣古稱槎城。有人認為東江本地話應(yīng)歸入粵語系,過去客家學(xué)一般把槎語劃作(兩片)粵中片、惠州片,由于使用縛婁話的人在目前的人口比例較少,只到過惠州一兩次的人會誤認為客家話或廣州話就是縛婁話。其實,保留古漢語語音,如有入聲等。老惠城話有比較多的變調(diào),變調(diào)規(guī)律較為復(fù)雜,也有文白異讀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