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一些習俗.
(2)參與端午節(jié)活動,萌發(fā)對民族文化的愛好.
參加小隊:水晶小隊7人
(1)了解民俗民風.
(2)自制自玩龍舟.
材料及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粽子,做龍舟的材料,賽龍舟的錄像或圖片.
設計思路
端午節(jié)對學生來說,比較生疏.本活動設計,讓學生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愛好和情感,又因為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而學生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故本活動設計通過包粽子,吃粽子,做龍舟,賽龍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熟悉,從而使學生愛祖國情感.
教育流程
延伸
講講來歷 包粽子,吃粽子 制作 玩劃 學唱《過端午》
------- —→ ------------- —→ —→ —→ 畫畫
故事 生 活 龍舟 龍舟 賽龍舟
A,講講端午節(jié)的來歷.
(1)講屈原的故事.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介紹端午節(jié)兩項主要慶祝活動棗包粽子,劃龍舟的意義.
B,包粽子,吃粽子.
(1)向學生介紹包粽子的材料,示范包法,學生用紙片折"粽子".
(2)學生吃粽子,邊吃邊引導學生體會粽子的獨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國的特色點心.
說明:此活動可在生活環(huán)節(jié)中進行.
C,制作龍舟.
(1)欣賞龍舟大賽的錄像和圖片,激起學生自制自玩的愛好.
(2)制作龍舟.
將布圍在用兩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貼上各種彩色紙條.
畫一個龍頭,制作龍的頭飾.
D,劃龍舟.
組織學生進行"龍舟大賽".船頭的學生頭帶龍的頭飾,其余學生排成一隊坐在龍舟里,按鑼鼓節(jié)拍作劃船動作.也可兩舟之間開展競賽,哪隊動作整潔哪隊為勝.
E,延伸
可以通過學唱《過端午》,畫畫《賽龍舟》來增強過端午節(jié)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