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耶。”當太史慈找到劉備的時候,劉備動容了,說出了這么一句極為真誠的感嘆。
一
那一年,劉備是平原縣令,孔融是北海太守。劉備是破落皇族,孔融是當世大儒,孔子的二十世孫。劉備從小織席販履,孔融小時候的讓梨被傳為當代佳話。
從任何角度來看,劉備都很難有與孔融平起平坐的資格,在東漢末年,出身門第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起點的高度。比如袁紹就曾效仿戰(zhàn)國四公子在洛陽廣納名士,依仗的除了渾厚的財力之外,還有四世三公出身。
故而,當劉備看到孔融向他求援時,自然會生起士為知己者死之心。想著“這世界上還是有看得起我的人——尤其還是孔融這般名達天下之人!币,在十八路諸侯會盟討伐董卓之時,劉備兄弟三人的身份是公孫瓚的小弟,并且屢被輕視,最終不得已而離開了聯(lián)盟。
實際上,也是因為這次的契機,劉備得到了更廣闊的發(fā)展機會。
他借由北海滅黃巾余孽成了孔融倍加贊賞之人,隨后又通過徐州援助陶謙成功的入駐小沛,且成為徐州太守的候選人。他由東漢地圖的北部逐步南下中原,一步一步的接近了政治中心,接近了讀書人,也接近了更多的百姓。
劉備自然應當感謝孔融的。他擺脫了掃黃巾馬前卒,平原小令,公孫瓚小弟等等微末之名,將自己的領(lǐng)軍能力,不懼曹操強權(quán)的精神,以及賢達之風傳遍了天下。他在此時才算是真正成為逐鹿天下的群雄之一,有了人和之勢。
這期間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對劉備的態(tài)度。
在討伐董卓時,曹操曾對劉備另眼相看,但也沒覺得這個毫無底蘊的豪杰能夠有多大的名堂。到了徐州城外收到劉備的信之后,他還勃然大怒,對著劉備破口大罵。而到了劉備投奔曹操之后,在青梅煮酒的章節(jié)中,曹操一下將劉備提高到了與自己平起平坐的地步。
他將袁紹、袁術(shù)、劉表、孫策、公孫瓚、劉璋等人貶的一文不值,認為此數(shù)人皆有缺陷,難成英雄。唯劉備與他,一個是藐視天下的奸雄,一個是深藏不露的潛龍。依照曹操的意思,當時的天下就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很多人覺得三國演義將這段描繪的太過于離奇,以曹操彼時的地位與實力,劉備并不足以對其構(gòu)成一定的威脅。劉備在曹操那名為座上賓,實為階下囚,除了強行找來的皇叔身份外,只有關(guān)張二人相隨。前者不得不靠著種菜自鄙,來打消后者的疑慮。
但是,一個真正的英雄從來不是起點有多高,而是在起步之后邁的步伐有多大。所以,袁紹、袁術(shù)這種依靠家世的人曹操看不上,孫策這種有父親威名籠罩的人曹操也不見得能多瞧幾分。只有劉備,從織席販履起步,到組義軍抗黃巾,會盟討伐董卓,弱卒三千救孔融與陶謙,收留呂布遭到反噬。這是一個從最底層爬起來的人,他所擁有的韌勁是其他養(yǎng)尊處優(yōu)的人所無法比擬的。
奔波半身,幾度瀕死。在亂世戰(zhàn)火中淬煉出的劉備就是那個時代疾風中的勁草。在徐州之戰(zhàn)過后,曹操就知道劉備是人中之龍。曹操眼光的毒辣我們后來人都懂了。劉備這屌絲竟然真能在亂世中翻身,還差一點學了他祖宗劉邦。
二
很少人會喜歡三國演義中的劉備,他的仁義標桿背后帶著太多讓人難以理解的堅持,在不理解之后,就有人用虛偽來形容劉備。徐州為什么不要?荊州為什么不奪?益州為什么不直接搶?亂世的法則從來都是拳頭為尊,禮崩樂壞之下,也無人去苛責功成名就的后面有多少累累白骨。
在網(wǎng)絡(luò)上有句話是這么說的,“20歲看三國覺得曹操最厲害,40歲看三國覺得司馬懿最厲害,60歲看三國覺得劉備最厲害。”
當我們年少熱血時,喜歡的是曹操這樣揮斥方遒,橫掃六合的霸主。到了不惑之年有了人生閱歷,則愈發(fā)的明白司馬懿隱忍功夫的老道。而臨近垂暮,人生走到末年,就能體會到劉備這種屢戰(zhàn)屢敗,又屢敗屢戰(zhàn)的毅力有多么可貴。
人的一生能夠忍受幾次失敗?
劉備的回答是無數(shù)次,直到生命的終結(jié)。
劉備的一生之敵是曹操,在興復漢室的目標之下,曹操宛如一個天塹。尤其是在赤壁之戰(zhàn)之前,曹操幾乎是不可逾越的。而赤壁之戰(zhàn),劉備有生以來第一次嘗到了擊敗曹操的滋味,雖然不是他親手擊敗。那一年,他48歲。
赤壁之戰(zhàn)過后,劉備有了部分的荊州,隨后打下了成都與漢中。在他59歲那年,他又得到了和曹操對壘的機會。
在新三國電視劇中,劉備說等這個機會等了一輩子。曹操是他一輩子試圖翻過的大山,他也一直在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一點一點的拔高自己。
漢中之戰(zhàn),劉備終于親自打敗了曹操。遙想當年青梅煮酒,二人論天下英雄,自己始終不敢從了曹操的英雄之名,以畏雷聲掩飾而過。到了59歲這年,劉備終于能在曹操面前挺起胸膛,說:天下英雄,有我劉備一份。
三
陳壽著三國志,說劉備有高祖之風。高祖是誰?劉邦。劉邦是誰?流氓。劉邦的痞性人盡皆知,他曾在讀書人的帽子里撒尿;見人的時候也喜歡邊泡腳邊聊;酈食其來投效時,非要人家說出自己是高陽酒徒才歡喜的出來見面;項羽抓了劉邦的父親要烹殺,劉邦厚顏無恥的要項羽分他一杯肉羹。
如果從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標準來看,劉邦當然是不合格的。有人會覺得,劉備既然像劉邦,在人品上肯定也不是什么好東西。
但是,這里的高祖之風指的是二人的人格魅力。
劉邦的人格魅力自不用說,在楚漢爭霸時,劉邦手下有相當之多的人杰本身是項羽麾下。劉邦自己也說過,他比項羽的長處就在于他會用人,蕭何、張良、韓信、陳平、曹參、酈食其、英布等等。在成就霸業(yè)之前,劉邦擁有大塊分金的江湖氣,他對待下屬像對待兄弟,從不吝惜金銀錢財。入咸陽時,劉邦也與秦民約法三章,成為了后世美談。
劉備也是如此,曾有刺客刺殺劉備,結(jié)果被劉備的誠意打動離去。在給公孫瓚當小弟時,公孫瓚手下的趙云、田豫就對劉備欽慕不以,去了徐州,又折服了孫乾、糜竺、陳登等人?梢哉f,劉備每到一地,必能得當?shù)氐娜私苤。如果劉備不是一個恢弘志士,諸葛亮估計也不大會看得起他。
就人格魅力而言,三國群雄能與劉備相比的,也僅僅只有他的老對手曹操。
有人說,三國演義美化的劉備。從人格塑造來看,演義的確放大了劉備仁義,以至于過猶不及,讓人覺得有點假。但是,正是這樣一個人屢屢以弱抗強,百折不撓的去堅守自我信仰,他的“仁”是求仁得仁。
劉備,才是三國中最勵志的存在。
(文章來源:京博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