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清江美如畫,三百里長陽是畫廊”,清江以南被我們土家人稱之為前河,清江以北稱之為后河”,這前后有不同的民風(fēng)民俗。俗話說:生老病死,自然規(guī)律。無論誰家老人“走了”,做兒女的哭天愴地,人之常情。但是土家人追悼長輩前河、后河風(fēng)俗確是大相徑庭,前河老人“走了”打跳喪鼓;而后河則是坐喪鼓,兩則各有特色。
我從小在后河長大,所以見到長輩“走了”,一般在靈堂里黑黝黝的棺材前,架著黑黝黝的牛皮鼓,兩個鼓手坐在鼓旁邊敲鼓邊唱孝歌,另八人各配有樂器有鑼,鈸、鼓、馬鑼、勾鑼、銅鑼、和一對嗩吶,圍坐在棺材周圍。吹打一陣哀樂調(diào)子,然后又唱一會兒調(diào)子非常憂傷的孝歌。孝歌的大概內(nèi)容是傳統(tǒng)的段子,或者即興創(chuàng)作歌頌死者生前的豐功偉績。那種憂傷的曲調(diào),渲染著生死離別的憂傷,即便你與“他”不是親情關(guān)系在那種氣氛中也能感受到與親人別離的傷痛。
前段時間我去前河吊唁一個朋友的爺爺,卻是別一樣的景致,靈堂時里,黑黝黝的棺材前,架著黑黝黝的牛皮鼓,黑黝黝的兩個打鼓匠吼歌,赤膊的四個漢子們中踩著鼓點,踏著似虎似猴的舞步,陣陣高唱。。。。那洋溢著生命力、無所顧忌的情的潮水,從四肢、從飛濺的汗珠、從一個個狂舞蹈者心里迸射。
打鼓匠是跳喪的總指揮,也是領(lǐng)唱,鼓點的變換,腔調(diào)的抑揚,撼動整個舞場的潮漲潮落,鼓點和唱腔,激昂奔放,狂傲不羈。唱詞分傳統(tǒng)段子和即興創(chuàng)作的順口溜,反映巴人開疆拓土,土家狩獵農(nóng)耕,贊揚亡者生前功德,頌揚愛情忠貞趣聞。跳喪的動作多為動物形態(tài)的模擬,如“猛虎下山”“犀牛望月”“燕兒銜泥”“牛擦癢”“狗吃月”飛禽走獸形象再現(xiàn),伴之以咚咚鼓聲,其雄勁狂放,令人心旌搖蕩,飄飄欲仙。
清江兩岸的土家人為亡者跳喪或者是坐喪為的是人情,誰家的“長輩走了”。只要在門前放響三聲銃響或者是燃放一串鞭炮,就等于給周圍的鄉(xiāng)親報信,不須登門請求,鄉(xiāng)親們就會不約而同的來幫忙。燒茶做飯。傍晚親朋好友就會燃放著鞭炮,嗚長號,敲鑼打鼓結(jié)伴而來,進靈堂,待孝兒孝女依次磕過頭來,即敲起開聲鼓,吼起開場歌,喪場長頓時變成狂歡的海洋,通宵達旦,歌舞不息,次日天明,送亡人上山入土,漢子們才響著彎彎的長號聲回家。
跳喪,比的是陽剛美,“跳起來,跳起來,拿起斧頭亂劈柴,好柴不用榔頭打,斧頭落地兩喳開,你上對手一場來”。不敢上場的爺們兒,少不了聽些酸話“不會跳喪的巴門站,眼珠子鼓起象雞蛋,廚房里喊喝稀飯,肚子脹的像酒壇,糟蹋一條男子漢”跳喪是前河土家人為逝去亡靈追悼的一種獨特方式,豪放、樂天的民族血液鑄就它永恒的生命。
長陽現(xiàn)代巴山舞是八十年代興起一種新型的群眾性舞蹈,它就是由土家人喜聞樂見的民間古老的“跳喪”經(jīng)長陽覃發(fā)池等民間舞蹈工作者收集整理編排成。巴山舞是長陽“三寶”中的“一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