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紀鳴·20**-09-21)
“啃老族”是對一些已經(jīng)成年、中學或大學畢業(yè)的年輕人,還要依靠父母的經(jīng)濟支持,才能正常生活的人的一種描述。
“啃老族”有至少兩種:一種是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供養(yǎng)的年輕人;另一種是已經(jīng)有了正常工作,但是不想獨立生活、而想維持以前(在父母身邊時)的生活水平,或者想享受新潮生活的年輕人。
“啃老族”的構(gòu)成中,基本上是以從小嬌生慣養(yǎng),或者是心高氣傲的獨生子女為主。
前一種的年輕人,往往是是對父母有逆反心理的人。他們看不起普通的工作,甚至看不起父母,總認為自己應該做“收入很高、工作輕松”的工作。
即使勉強去了,也很難接受工作單位的紀律約束,工作不想努力上進,整天都是抱怨;甚至別人一句嘲笑譏諷的話也無法忍受,而憤然甩手而去。同時,因為此類人往往心高手低,被人嘲笑是很經(jīng)常、很正常的。
這種人的智商永遠長不大,即使年屆30上下,似乎也只是與12 ~ 13歲的小孩差不多。假如你要他們做什么事,則需要經(jīng)常地哄著,就象哄小孩一樣。一旦你批評或責罵他,即使是出于內(nèi)心的愛,他也會與你對抗、或者甩手而去,全然不顧會發(fā)生什么后果。
在工作單位里,“有人哄”是基本上不可能的,因為領導不是你的父母,同事不是你的兄長,他們沒有義務要哄你,“你不好好干就炒魷魚”,是正常的做法。所以這一類人經(jīng)常是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
這類人自尊心是畸形的:一方面別人不能說他們的任何缺點,不能表現(xiàn)得比他們更有本事,否則他們就會發(fā)出暴怒,并拒絕與你說話或交往;另一方面,他們又自甘墮落,不考慮自己的將來,甘愿躺在父母提供的安樂窩里,能混一天是一天。
他們不是沒有理想,不是沒有抱負,也不是不夠聰明,主要的問題在于心態(tài)的失衡,在于企望這些東西會從天上掉下來。當他們看到別人做得很好時,不認為是努力的結(jié)果,而認為那是幸運的眷顧。而造成這心態(tài)失衡的最主要原因,則是父母早期教育的不正確、甚至根本就缺乏教育和溝通。
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忙于事業(yè),荒廢了對子女的教育;有的父母樂于享受、喜歡沉迷于麻將酒肉中,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當他們想起來需要對子女教育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錯過了最佳的教育年齡,他們的子女已經(jīng)不聽他們的話了。
所以勸告為人父母者:10歲以下的孩子,你想要他們怎么樣,他們就會怎么樣,這時候是最佳的初期教育時期。就象一團未成型的面團或泥土,隨你怎么捏,當然你不能超出他們的智商和體力的水平。
而20歲以前的孩子,可塑性就開始降低了,年齡越大、可塑性越低,也就是說教育的難度越大了,但是還是可以補救的。而超過20歲,恐怕就很難了,因為此時他們的思維方式、世界觀價值觀已經(jīng)成型。
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般說年齡比較小時,以強制的方式為主,因為這時小孩不大懂得道理;隨著年齡的增長,要逐漸改用說理的方式、引導的方式為主。因為一般地說,15歲以后的孩子,都有逆反心理,如果這時還使用強制的方式,將會是欲速則不達。
而第二種的年輕人,則往往是從小受父母寵愛,是屬于“放在手心怕丟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角色。由于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是家里的小皇帝,享受的是家里最好的生活水準。
而隨著改革開放經(jīng)濟的發(fā)展,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一般家庭也有可能為這個小皇帝提供相對優(yōu)裕的生活水平。也因此,他們沒有經(jīng)歷過上代人那樣的艱苦生活,也失去了象上代人那樣的、靠自己努力奮斗改變面貌的動力和決心毅力。
當這些人工作以后、甚至成家以后,由于他們的收入,無法應付高昂的房子價格,無法應對日益增長的物質(zhì)需求,所以他們必須要靠父母的支持,才能維持下去。
我們可以來具體分析一下,比如在筆者家鄉(xiāng),一般的大學畢業(yè)生,工作后幾年以內(nèi),一個月收入在1000 ~ 2000元之間,只有少數(shù)能夠超過。而非大學畢業(yè)生,可能更少。
而這些錢,僅僅能夠維持一個人的中等生活水平,假如要省錢,只有降低生活水平。而降低生活水平,不但他們自己不愿意,他們的父母也不愿意。
假如他們要買房子,一套城郊結(jié)合部的80平方的住房,大約要50 ~ 60萬,還要10萬左右的裝修費用。假如父母幫他們支付了首期,幫他們支付了裝修款,那么就是按20年期的按揭,每月也要1000 ~ 2000元,你說他們能不啃老么?
于是,父母有能力的,便可能買新房,父母沒有能力的,就只好擠在一起了。而且經(jīng)濟一緊張,家庭矛盾必不可免。
再比如說結(jié)婚,除了房子,現(xiàn)在城市里的人家,都要花個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剛工作不久的年輕人,花得起么?所以社會現(xiàn)實逼著他們要啃老。
所以這類人啃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社會現(xiàn)實的逼迫,第二是自身努力的不足,二者共同起作用。
只有兩種少數(shù)的人不啃老:一種是本人工作努力、本領高強而又能抓住機遇,收入比較高;另一種是能體貼老人,不想依賴父母,本人又有志氣、能夠忍受暫時的生活水平下降的人。
“啃老族”目前在城市里,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因為有著其形成的土壤:獨生子女政策、高房價現(xiàn)象和普遍存在的追求享受、怕吃苦的心理,看來還要繼續(xù)下去。
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第一,多與小孩溝通,讓他們在心理上從小就有懂得不怕吃苦、靠自己努力才是正道的心態(tài);第二,在實際生活中,讓小孩參與勞動(包括家務勞動),讓小孩有機會吃苦(比如軍訓下鄉(xiāng)等),避免形成紈绔子弟作風。
而在過去,我們那一代人在成長的時候,一方面是家里生活普遍地比較艱苦,另一方面是普遍的多子女,所以吃苦對于我們是一種正常的生活形態(tài),靠自己努力奮斗改變命運也是正常的狀態(tài),所以基本上不存在這種問題。如今的農(nóng)村,也比較少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