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奶食
奶食:蒙語叫“查干伊德”是純潔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種:1、白油。將鮮奶放入桶內(nèi),攪拌后,使其發(fā)酵等脂肪在上面呈白色,即成白油。2、黃油。將白油用紗布過濾,然后倒入鍋中加溫火煉,用勺頻頻攪動,待色澤微黃,即成黃油。3、奶皮子。夏秋季,將鮮奶放在鍋中,用小火烘,稍滾,用勺揚,使奶泡沫在上面,同時點上生奶,奶上即成皮一層,用筷子挑起,放在通風(fēng)處陰干就是奶皮子。4、奶豆腐有兩種做法:將出白油后的酸奶子,經(jīng)慢火熬煮,放入布袋壓榨成為酸奶豆腐;另一種是,將奶放入器皿中發(fā)酵,將上面一層“卓口”取出后,再放入鍋中煮沸將酸奶湯拋出,經(jīng)多次攪拌后,再倒入木模中,便成各種型塊,然后切成長條或小放塊,在太陽下吹曬、晾干,即成為奶豆腐。是牧民冬季的奶食品。 5、奶酪通常做法是:將黃油所余下的奶水放到熱處,待其發(fā)酵、沉淀,把沉淀下的粉塊裝入布袋壓榨,捏成各種形狀,晾干后即成奶酪。6、奶果子。以白面和鮮奶糖混起來,做成餅或其他形狀,用油炸即成。黃油、白油、奶皮子為牛奶中的精華,具有獨特的純香味,營養(yǎng)豐富,最為貴重,吃用時,再加奶茶、奶果子、炒米,常是招待貴賓的佳品。奶豆腐,奶酪是奶制品中最普通的食品,蒙古族制作奶食品的歷史悠久,別具一格。
9.羊雜碎
羊雜碎――蒙古族的羊雜碎在該地的諸小吃中占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講究“三料”、“三湯”、“三味”。三料又分為主三料和副三料。主三料即心、肝、肺,又稱“三紅”;副三料即肚、腸、頭蹄肉,又稱“三白”。三料下鍋時切成長條或細(xì)絲。三湯即“原湯雜碎”、“清湯雜碎”、“老湯雜碎”。原湯雜碎:將羊雜碎洗凈,下鍋煮好,連湯帶水一起品嘗,味在鮮美清淡。清湯雜碎:先將洗凈的羊雜碎氽一下,湯扔掉,再將雜碎蒸熟切好,重新入鍋添水放調(diào)料煮開,味在細(xì)嚼慢咽之中。老湯雜碎:老湯即一鍋湯稠入油、色釅如醬長熬不換的羊雜碎湯,用這種湯煮的羊雜碎,其味醇厚綿長,盡在湯里。三味說來很簡單,凡青城專營羊雜碎的飯桌上都擺放著這三種佐餐之味:春意蔥蘢的香菜末兒,紅燦灼目的辣椒面兒,潔白晶瑩的食鹽。食者可視口味自行調(diào)兌。
8.稍美
稍美――又稱燒賣/稍麥,是蒙古族的一種流傳很久,至今不衰的傳統(tǒng)風(fēng)味食品。稍美制作工藝獨特,選料精良,皮子精而薄、羊肉餡肥瘦適中,蔥姜等佐料齊全。稍美出籠,鮮香四溢。觀其形,只見皮薄蟬翼,晶瑩透明,用筷提起垂垂如細(xì)囊,置于盤中團團如小餅。
吃起來香而不膩。可謂食中美餐,形美而味濃。呼和浩特的稍美,過去專作早點之用,多由茶館經(jīng)營,如今,已成了許多飯館的必備食品和家庭中的常用美餐了。
7.全羊席
全羊席――這是蒙古族的名宴,精選羊身各部位,分別采用燒、蒸、爆、烤、燜、熘、燴、煎等技法,成菜多姿多彩,令人美不勝收據(jù)說,標(biāo)準(zhǔn)的全羊席共有108道菜,其中涼菜20道、熱菜88道。
6.蒙古炒米
蒙古炒米又稱“蒙古炒米”。 是用糜子米炒制而成的脆炒米和硬炒米。脆炒米的做法是把糜子浸泡,也有的用溫火煮到一定程度,使米泡脹。之后拿出晾干,再倒入鍋中翻炒。有的在鐵鍋里放入細(xì)沙,待沙子燒紅后放入適量的泡脹的糜子,用特制的攪拌棒快速攪拌,待米迸出花且水分蒸發(fā)完畢,火速出鍋并過篩子。這樣炒制的米呈黃色,米粒看似堅硬,實則吃時干脆,色黃而不焦,帶有特殊的香味。硬炒米的做法更為簡單,不放沙子,也不用泡水,干炒到半生不熟即可。炒米主要的吃法是脆炒米用于泡奶茶喝,硬炒米可以煮肉粥或干飯。此外,還可以直接食用。用奶茶泡著吃時,加黃油、奶豆腐,味道則更佳。還可用酸奶或鮮牛奶,加上奶油、白糖等泡食。由于炒米具有味美,食用方便且耐饑的特點,因而成為蒙古族生活、生產(chǎn)、旅行中不可或缺的食品。蒙古族有“暖穿皮子,飽吃糜子”的俗語。
5.奶豆腐
做法:把熬奶皮子剩下的奶,或制黃油后余下的奶渣,待其發(fā)酵后,用麻布濾去水分,放進(jìn)鍋里慢火煮,邊煮邊攪,待其稠糊時,裝入布袋壓榨,擠出黃水后,倒入木模,便成方塊,再切成長條或小方塊,曬、晾干即成。
4.奶制品(白食)
蒙古族的奶制品可謂多種多樣。有黃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酸奶、奶渣、奶糕等。奶豆腐,也稱奶干。做法是把鮮奶放置發(fā)酵后,撇取上層白奶油后,倒入鍋里煮熬。等奶子呈老豆腐狀,裝入刻有各種圖案的木模,放通風(fēng)處晾干即成。白色透明有油性的為上品,發(fā)黃較硬的次之。奶皮子的做法是將新鮮牛奶放入鐵鍋中,用文火熬,待牛奶稍微滾起后,用勺子不斷翻揚,至泛起泡沫為止,停火后,冷卻到第二天,一層奶脂凝結(jié)于表面,像蜂窩狀麻面圓餅,用筷子挑放在案板上,折成半圓形,在通風(fēng)處晾干。放入茶中或跟炒米拌在一起吃均可,香甜可口,營養(yǎng)價值極高。秋季是制作奶皮子的最佳季節(jié)。
3.手扒肉
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tǒng)的食品方法之一,也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肉食的主要吃法。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nèi)臟洗凈,去頭去蹄,洗凈,卸成若干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盤中上桌,大家手拿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此名。
2.皮囊奶酒
把發(fā)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后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這種飲料酒精度不高,牧民常用它來招待尊貴的客人。馬奶酒有驅(qū)寒、活血、舒筋、補腎、消食、健胃等效用。蒙醫(yī)常用它摻上VC和消炎藥品治療胃病,腰腿痛和肺結(jié)核等疾病。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制馬奶酒的季節(jié)。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于皮囊中,加以攪拌,數(shù)日后便乳脂分離,發(fā)酵成酒。馬奶酒性溫,有驅(qū)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 曾為元朝宮廷和蒙古貴族府第的主要飲料。忽必烈還常把它盛在珍貴的金碗里,犒賞有功之臣。隨著科學(xué)的發(fā)達(dá),蒙古人釀制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fā)酵法,還出現(xiàn)了釀制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因而六蒸六釀后的奶酒方為上品。
1.馬奶酒
馬奶酒――奶酒,又叫蒙古酒。此為草原上的一大特色,以其獨特的醇香、豐富的營養(yǎng)和神奇的療效而著稱于世上。馬奶酒酒精度不高,牧民們用它來款待客人,蒙醫(yī)則常用它與其他藥物配合治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