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農(nóng)機長子――"東方紅" 拖拉機
“東方紅”拖拉機,是一個最具當代特色的文化符號,被譽為“新中國農(nóng)機行業(yè)的排頭兵”、“新中國養(yǎng)大的最受農(nóng)民歡迎的‘鐵!。
從第一臺“東方紅”拖拉機駛下生產(chǎn)線開始,中國農(nóng)民就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作業(yè)方式,中國農(nóng)耕史由此掀開了新篇章。
50多年來,“東方紅”拖拉機始終保持與時代同步,數(shù)百萬臺各種類型的拖拉機遍及全國各地和世界幾十個國家,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和廣泛的知名度。“東方紅”拖拉機因此也被稱為“走動著的洛陽制造標志”。
中華名宴、河洛佳肴――水席
水席,起源于洛陽,這與洛陽的氣候有關。洛陽屬盆地,雨量較少,春夏干燥,冬季寒冷,民間飲食多湯類。人們就以食酸辣抵御寒冷,進湯水補充水分。
水席用料多為家常蔬菜,制作起來經(jīng)濟實惠,民間習慣把主副食品放在一起烹制,久而久之,便創(chuàng)出極富地方特色的洛陽水席,并形成“酸辣味殊,清爽利口”的特色風味。
水席重在用湯,“烹飪之道,料為膳之本,湯為膳之神”。料不好湯好,人間俗食化為上品;料好湯不好,四海奇珍如廢物一樣。天下廚子,不怕采料,就怕用湯。廚藝要訣在做湯,湯之要訣在用水,水席百料水為王。天下有千種宴也,唯洛陽水席敢以水為主料,綿延千年,一水貫穿。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洛陽之水養(yǎng)大水席。
國色天香、百花之王――牡丹
牡丹,是洛陽胸前的一朵花;牡丹,是百花園中的花王。
古人早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說,今人也有來洛賞牡丹的情結。牡丹的雍容華貴有富貴祥瑞的寓意,吻合國富之意,代表民強之俗。
洛陽每年的牡丹文化節(jié)弘揚并拓展了牡丹文化,使這一美麗的“徽章”更具洛陽特質(zhì)。人們一想到牡丹,就想到了洛陽。
世界藝術瑰寶――龍門石窟
龍門,古稱伊闕,伊闕關為洛陽“八關”之一,隋稱龍門,“龍門山色”居洛陽八大景之首。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之后歷經(jīng)唐宋兩代,經(jīng)過400年的開鑿,現(xiàn)共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多尊,碑刻題記3600多件。
龍門石窟以豐富的藝術留痕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是我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古陽洞、賓陽洞等洞窟盡顯石雕技藝,《龍門二十品》匯集魏碑精粹,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寶相莊嚴、面容端麗,享有“東方維納斯”之譽。
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市開始對其周邊進行封閉綠化、開展石窟藝術保護工作,并開發(fā)研究其文化價值。2000年,龍門石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目前是我國5A級旅游景區(qū)。
武圣林廟、祈福圣地――關林
關林是埋葬三國蜀將關羽首級的地方,前矗祠廟,后有墓冢。
此處為關公鐘靈之所,游客至此,心存敬畏,焚香祭拜、追思英雄,這里是直接體現(xiàn)關公信俗的場所。
關林是世界上最高級別的關廟,是我國唯一的“林”、“廟”合祀的關公圣域。忠義仁勇的關公精神、千秋彪炳的英雄品格,都在這里一一彰顯。
關林是人們祈福納祥之所、頂禮膜拜之地。近年來舉辦的關林國際朝圣大典,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來此祈福。
釋源祖庭――白馬寺
白馬寺,創(chuàng)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方寺院,有中國佛教“釋源”和“祖庭”之稱,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4A級旅游景點。
因“白馬馱經(jīng)從西域而來”,白馬寺得名,其意象優(yōu)美,點出了佛教東傳與僧人涉遠講經(jīng)的艱辛與執(zhí)著,具有審美意義和宗教意義。
白馬寺的修建,不但為中國寺院布局形制提供了藍本,而且標志著以漢譯佛經(jīng)為特色的佛教開始融入東土,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意義深遠。
我國佛教界僧眾對白馬寺心向往之,而洛陽先民又把“馬寺鐘聲”列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儒家思想奠基人――周公
周公是與洛陽結緣最早的古代先賢,是洛邑的第一位營造者。
周公營造洛邑并極力說服周成王定鼎于此,稱得上是洛陽的“城市之父”。他制禮作樂,確立較為全面的社會秩序,建立一整套對中國歷史、文化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典章制度。此外,周公的思想體系對后世儒學影響極大,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被譽為“元圣”。
“孔子之前,黃帝之后,于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逼浜竦仑S功,彪炳史冊。
中國造酒鼻祖――杜康
杜康是中國白酒的釀造鼻祖,是中國酒文化的奠基人。
杜康系黃帝時代人,初為黃帝屬下的牧羊工。他從“空桑穢飯,醞以稷麥,以成醇醪”中得到啟發(fā),經(jīng)反復研試,得釀酒之秘,造出第一杯秫酒,遂被黃帝提拔為宮中的膳食官,即“宰人”。
在人們觥籌交錯、自斟自飲之時,酒文化得以形成,“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杜康成了酒的代名詞。
據(jù)考證,當年杜康的造酒地位于洛陽市汝陽、伊川一帶,至今當?shù)厝杂卸趴荡濉⒍趴岛拥鹊孛糇C。20世紀70年代,周恩來總理作出“復興杜康,為國爭光”的指示后,我市立即恢復了杜康酒的生產(chǎn)。杜康與我市淵源深厚。
華夏第一王都――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位于今偃師翟鎮(zhèn)二里頭村,這里曾是夏朝的都城。二里頭遺址是迄今為止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宮城,擁有最早的城市干道網(wǎng)、大型宮殿建筑群、宗教祭祀設施以及青銅禮樂器群、青銅兵器、青銅器鑄造和綠松石器作坊等,是具有明確城市規(guī)劃的大型都邑。
二里頭遺址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都城規(guī)劃制度的先河,有“華夏第一王都”、“中國文化元素根據(jù)地”之稱,為歷代都城建設留下了雛形和依據(jù)。1988年,二里頭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夏文明的源頭――河圖洛書
河圖洛書,是中國字形文化的原始圖案,是我國先民心靈思維的第一縷曙光。它以術數(shù)形式對宇宙萬物進行有形圖解,演化出包羅萬象的深邃哲學,對人類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等諸多領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相傳在七八千年前,一只龍頭馬身、背負圖點的神獸出現(xiàn)在孟津境內(nèi)的黃河邊,人文始祖伏羲由此受到啟迪,開創(chuàng)了一系列文明事體,結束了人類結繩記事的歷史。大禹時期,一只神龜出現(xiàn)于洛寧境內(nèi)的洛水中,其背有紋,陰陽錯綜,具逆運變化之道,只用了9個自然數(shù),便排列成一個正方形,形成了影響深遠的九宮圖,其奇妙的結構和無窮的變化,令中外數(shù)學家嘆服。河圖洛書的傳說具有華夏文明源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