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清翠玉白菜(一般人眼中的玉之第一名品,知名度最高)
“翠玉白菜”一直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超人氣明星,居國寶排行榜的第一名,跟“肉形石”一樣「全年無休」,故宮不敢隨意換展品,即使國外也有大博物館想借展,故宮也都回絕。許多島內(nèi)外游客一進(jìn)故宮,就先問“翠玉白菜”放在哪里里,一定要看過“翠玉白菜”才覺得不虛此行。
“翠玉白菜”一體成型,深受喜愛,在翠綠的菜葉上有兩只昆蟲,體型較大的、伸長著后腳的是螽斯,位在上方、小只的則是蝗蟲。仔細(xì)看螽斯頭上延伸出來的兩根須須,雖然不是很明顯,但是若從左側(cè)仔細(xì)看,確可發(fā)現(xiàn)左邊的一根須從頭部處缺損了一公分左右,但長須后半段仍附在菜葉上。
“翠玉白菜”原是清朝永和宮的陳設(shè)器,相傳為光緒的妃子瑾妃的嫁妝之一。白菜寓意清白純潔,翠綠葉片上雕塑兩只象征多產(chǎn)的螽斯,祈愿能多子多孫。玉雕師運用玉石自然天成的色澤分布,琢碾出一棵鮮活欲滴的白菜。
游臺北必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到故宮必看鎮(zhèn)院之寶“翠玉白菜”,不幸的是竟傳出這個最具人氣的國寶展品遭到毀損!菜葉上面的螽斯左邊一根須,斷了一小節(jié),約有一公分缺損。臺北故宮博物院器物處長嵇若昕被媒體詢問時,坦承“翠玉白菜”確遭毀損,但不是南下高雄借展時毀損的,而是40年前即已毀損。
第九.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汝窯無紋片的唯一傳世杰作,造型優(yōu)美)
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北宋宮廷御用瓷器,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高6.9cm,橫23cm,縱16.4cm,口徑23cm,足徑19.3×12.9cm,重670g,橢圓形盆,侈口,四云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體滿布天青釉,極勻潤;底邊釉積處略含淡碧色;口緣與棱角釉薄處呈淺粉色。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xì)支釘痕,略見米黃胎色。全器釉面寧靜開朗,純潔無紋片,據(jù)考證為傳世僅存的一件。
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在相當(dāng)長的一個時期內(nèi),汝窯被認(rèn)為在河南的臨汝縣,但一直沒有找到遺址。后經(jīng)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終于在20世紀(jì)70年代,在寶豐縣清涼寺找到了汝窯遺址。
汝窯原為民窯,北宋晚期開始為宮廷燒造高檔瓷器。所以,長期以來,文物部門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汝窯泛指古汝州所轄地區(qū)所燒造的青瓷系列產(chǎn)品的統(tǒng)稱;另一種說汝瓷是指專門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窯器物。
宋徽宗執(zhí)政時期,汝窯是其燒造史的全盛時期,其產(chǎn)品胎質(zhì)細(xì)膩,灰中泛黃,俗稱“香灰胎”,汝瓷釉面有細(xì)微的開片,釉下有稀疏氣泡;汝窯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講究,不以紋飾為重。
據(jù)說汝瓷釉中含有瑪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所以能呈現(xiàn)出純凈的天青色。汝窯以溫潤的天青釉色被譽(yù)為青瓷之冠,風(fēng)格獨具。因傳世極少,彌足珍貴,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臺北故宮收藏有21件。
第八.北宋汝窯蓮花溫碗(汝窯代表作)
此碗呈十瓣蓮花式,碗腹壁稍呈圓弧,直口稍斂,口緣花瓣流暢貫連,圈足稍高。整件器物由底至口厚度均勻,釉薄不透明,釉色呈青藍(lán),有細(xì)開片。全器滿釉,圈足內(nèi)底以五支釘墊燒,支釘點極細(xì),支釘痕胎土呈灰黃色。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瓷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
可見汝窯是繼定窯之后為宮廷燒制貢瓷的窯場。其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胎體細(xì)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xì)小的支釘痕跡。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lán)、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xì)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汝窯蓮花式溫碗以蓮花或蓮瓣作為器物之紋飾及造型,隨佛教之傳入而盛行,爾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習(xí)性,寓意廉潔,廣為各類器所采用。本器狀似未盛開蓮花,線條溫柔婉約,高雅清麗。原器應(yīng)與一執(zhí)壺配套,為一溫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見。汝窯曾為宮中用器,因采覆燒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宮中命汝州燒造青瓷”之舉,汝窯之入選,支燒滿釉應(yīng)是原因之一。支燒另一用處為防止器底塌陷,汝窯所用支釘細(xì)小,所留釘痕狀似芝麻,器底五支釘痕即是,也就是俗稱的“芝麻釘”。釉面細(xì)碎紋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蓮花溫碗,以其典雅造型,溫柔不透明釉色,在傳世不多之汝窯器中,更顯珍貴。
第七.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黃公望代表作)
《富春山居圖》,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紙本,水墨。始畫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該畫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xiàn)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yù)為浙江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
黃公望是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在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shù)成就,可謂空前絕后,歷代莫及。
這卷名畫在此后的數(shù)百年間流傳有緒,歷盡滄桑。從畫上題跋看。此畫最初是為無用禪師所作。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間,為著名畫家沈周所得。至明萬歷年間,又歸大書畫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轉(zhuǎn)手為宜興吳之矩所藏。吳又傳給其子吳洪裕。吳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軒藏之。吳洪裕愛此畫若寶,臨終之際,竟想仿唐太宗以《蘭亭序》殉葬之例,囑人將此畫投入火中,焚以為殉。幸得其侄子吳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畫易之,將《富春山居圖》從火中搶出,才免遭“火殉”。但畫的前段已燒去寸許,從此分為長短兩段。此后燒毀處較完整的一段單獨裝裱,人稱《剩山圖》,現(xiàn)為浙江省博物館所收藏。畫的前段(短段)名為“剩山圖”,最后到了畫家吳湖帆的手里。當(dāng)時在浙博供職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頗不平靜。
他想,這件國寶在民間輾轉(zhuǎn)流傳,因受條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國家收藏,才是萬全之策。于是數(shù)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曉以大義。吳得此名畫,本無意轉(zhuǎn)讓。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斷往來滬杭之間,又請出錢鏡塘、謝椎柳等名家從中周旋。吳湖帆被沙老的至誠之心感動,終于同意割愛.后大段則一直深藏于清宮中,后被運往臺灣。后幾百年來,此書一分為二,未再重合。許多年來,兩岸書家和有心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破鏡重圓』重新拼合此畫。畫的后段(長段)從吳家流散后,曾經(jīng)歷多人收藏,于清乾隆十一年流人清宮。有意思的是,號稱風(fēng)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識寶,認(rèn)定它是贗品,而對另一卷他人臨摹的《富春山居圖》大加賞贊,又是題跋又是鈐印。但也幸而如此,那卷真跡倒借此得以“全壁”,后在解放前夕運往臺灣,歸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第六.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范寬真跡,有東方蒙娜麗莎美譽(yù),臺北故宮鎮(zhèn)館之寶)
此圖描繪溪山行旅,氣勢雄偉,體現(xiàn)出北方山水畫派堅凝雄強(qiáng)的特點。畫面由上而下分三段布局,分別代表前、中、后的距離,極富空間感。畫面的落款隱密地寫在主峰左側(cè)的一劍遠(yuǎn)峰之中。
《溪山行旅圖》歷來被稱為范寬的代表作,樹葉間有“范寬”二字題款。歷代評論家對此畫稱贊備至。徐悲鴻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占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范寬(約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中國古代著名畫家,善畫山水,重視寫生。為人風(fēng)儀峭古,磊落不拘世俗。其作品大多氣魄雄偉,境界浩莽,雄闊壯美,墨韻濃厚,筆力鼎健。晚年卜居終南、太華,置身自然,盡得畫意。其畫風(fēng)對后世影響極大。
第五.五代趙干江行初雪圖(五代名家繪畫真跡,李后主題字)
絹本水墨設(shè)色縱25.9厘米,橫376.5厘米。全卷描寫長江沿岸漁村初雪情景。天色清寒,葦業(yè)樹林,江岸小橋,一片初白,寒風(fēng)蕭瑟,江水微波;漁人衛(wèi)寒捕魚,騎驢者縮瑟前進(jìn),表現(xiàn)出江南初冬漁民和旅行的生活情況,繪景畫人均積傳神。圖中樹石筆法老硬,水紋用筆尖勁流利,天空用白粉彈作小雪,表現(xiàn)出雪花的輕盈飛舞。
趙干,江寧人(今南京),南唐后主李煜時為畫院學(xué)生。善畫山水林木,長于布景,多作江南景物。畫“樓觀、舟船、水村、漁市、花竹,散為景趣,雖在朝市風(fēng)埃間,一見便如江上。”(《宣和畫譜》)
第四.宋蘇軾黃州寒食帖(蘇軾代表作,后有黃庭堅跋,可與王羲之蘭亭及顏真卿祭侄并列三大行書)
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軾四十五歲,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團(tuán)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兩首寒食詩,書寫此卷的時間大約在翌年,或元豐七年離開黃州以后。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張氏取之邀黃庭堅觀賞,并書一則題跋,與原跡可謂互為輝意映。
《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dá)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第三.唐顏真卿祭侄文稿(顏真卿真跡,天下排行第二行書)
《祭侄文稿》行草墨跡,顏真卿書?v28.2厘米,橫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顏真卿為自己的侄子寫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為叛軍安祿山所殘殺。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于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涂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筆勢圓潤雄奇,姿態(tài)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元代張敬晏題跋云:“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于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于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于此也!痹r于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xì)v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于學(xué)習(xí)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第二.西周散氏盤(銘文字?jǐn)?shù)多,銅質(zhì)特佳)
散氏盤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徑:54.6公分底徑:41.4公分重:21312g銘文:19行357字早在商朝中期,青銅器上便已出現(xiàn)銘文,比甲骨文的時代還早。但是在西周之后,在銅器上鑄刻銘文的風(fēng)氣才大大風(fēng)行,舉凡祭祀、戰(zhàn)爭、賞賜等大事,甚至是契約,都被紀(jì)錄在青銅器上。散氏盤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jìn)貢上京,作為慶賀嘉慶皇帝壽辰的賀禮,從此成為皇室收藏。盤上的銘文共357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位于今日陜西寶雞鳳翔一帶的散國,被西北方的國侵占了土地,兩國議和,戡定國界,國割地賠償,過程與合約均鑄在盤上,作為證明。散氏盤造形與紋飾均呈現(xiàn)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的風(fēng)格,文字線條宛轉(zhuǎn)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第一.西周毛公鼎(銘文字?jǐn)?shù)最多,造型古拙)
這件西周的毛公鼎通高53.8厘米,清道光年間于陜西省岐山縣周原出土,毛公鼎系于清代末葉道光28年(公元1814年)前后,在陜西省岐山縣出土。毛公鼎出土后,經(jīng)多次轉(zhuǎn)手秘藏,抗戰(zhàn)期間,險為日本軍方所奪,抗戰(zhàn)勝利,民間獻(xiàn)鼎歸公,現(xiàn)由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并展示。銘文中有陽文網(wǎng)格線,是西周中晚期制銘的習(xí)慣,因此除了史料的價值外,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學(xué)與書法藝術(shù)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毛公鼎是中國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廟祭器。它的內(nèi)壁鑄有五百個字的長銘,是現(xiàn)存商周兩代七千多件有銘文的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銘文的內(nèi)容可分成七段,大意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nèi)外的大小政務(wù),并飭勤公無私,又令毛公族人擔(dān)任禁衛(wèi)軍,保護(hù)王室,最后頒贈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由內(nèi)容推測,毛公鼎應(yīng)鑄于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時,其銘文是可凌駕于〔尚書〕的一篇西周真實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xiàn),也因此毛公鼎可稱是舉世的瑰寶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