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以前,杭州有旱門十三,水門五個。自元、明、清以來,杭州城已固定為十個城門,從前人們把十大城門及各門的物產(chǎn)編成杭曲小調:“百官(武林)門外魚擔兒,壩子(艮山)門外絲籃兒,正陽(鳳山)門外跑馬兒,螺螄(清泰)門外鹽擔兒,草橋(望江)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壇兒,清波門外柴擔兒,涌金門外劃船兒,錢塘門外香籃兒,太平(慶春)門外糞擔兒。幾經(jīng)滄桑,隨著杭州城池的不斷變遷,昔日起重要作用的城門均已湮沒,取而代之的是古城門遺址的石碑。
這個周末的天氣非常好,最高溫逼近10℃,春天的腳步已經(jīng)勢不可擋了。想追尋“歷史的印記”的小伙伴們在周末不妨親自去看看這十個古城門哦~
鳳山門
鳳山門是古時候杭州城的南大門,為南宋御街南端,它的旁邊有六部橋,是南宋朝廷三省六部諸官署所在地。如今,鳳山門附近被杭州市劃定為歷史文化保護區(qū)的有中山南路傳統(tǒng)商業(yè)街保護區(qū)、南宋皇城遺址保護區(qū)、南宋太廟、三省六部遺址保護區(qū)。
武林門
武林門是杭州老城區(qū)最古老的北大門,始建于隋代(約公元589-610年),約有1300多年的歷史。五代吳越國(公元983年)時筑羅城,建北關門,在今夾城巷;宋高宗時移城門于此,明代改稱武林門。
候潮門
候潮門始建于五代吳越時,當時名竹車門。因筑城時以竹籠盛巨石,用車運去以定城墻的基石,故名。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在竹車門舊基重建候潮門。因城門瀕臨錢塘江,每日兩次可以候潮,故而名候潮門。
慶春門
慶春門始建于南宋紹興二十八年,為杭州古代東城門之一。原名東青門,因門外有菜市,又稱菜市門。宋末元初,元兵進占杭州城,城門被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往東拓展三里,新門臨近太平橋,改稱太平門。明初,朱元璋部將常遇春由此門入城,故而改名慶春門。
清泰門
清泰門是杭城古代的東門,南宋初,在其南面另辟一門叫崇新門,門近薦橋,因此亦名薦橋門。南宋末元初時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攻占杭城,城門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往東延伸三里筑門,名清泰門。
涌金門
涌金門為古代杭州西城門之一。它歷來是杭州城里到西湖游覽的通道,為市區(qū)繁華地段。涌金門也稱小金門,宋代詩人楊萬里有詩“未說湖山佳處在,清晨涌出小金門”就是寫涌金門。
錢塘門
在杭州慶春路和湖濱路交叉處,立有一塊“古錢塘門”的石碑,這就是古時杭州十城門之一的“錢塘門”舊址。錢塘門始建于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為杭州西城門之一。而杭州有“錢塘”之名,始自秦朝。自宋以來,錢塘門外多佛寺、樓臺。出昭慶寺、看經(jīng)樓直通靈隱、天竺。
清波門
清波門在五代吳越時為涵水門,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筑杭城,清波門是西城門之一,門樓瀕西湖之東南,取“清波”之意名門,為歷代沿用。清波門因有暗溝引湖水入城,俗稱暗門。清波門一帶向來是休閑賞景的好地方,“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聞鶯”就在西邊,附近還有“聚景園”、“錢王祠”遺址,它的東邊是“新西湖十景”之一的“吳山天風”和河坊街。原址位于南山路柳浪聞鶯公園南測。
艮山門
艮山門是杭城古代的東北門,五代吳越時筑羅城,為十城門之一的保德門,南宋紹興二十八年,移門址于菜市河以西,改名艮山門。如今是杭城的東大門,進出杭城和到滬杭甬高速公路都可由此出入。目前華東地區(qū)最大的長途汽車站――汽車東站也坐落在艮山東路上。
望江門
望江門是杭城古代東南部的城門,始建于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名叫新門。因為它的東面有茅山河草橋,又名草橋門。宋末元初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進占杭城,望江門也毀于戰(zhàn)火。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拓展東城三里,在此建門改永昌,因在此登城樓可遠望錢塘江潮,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改名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