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余嘉錫(1884-1955),字季豫,號狷庵,今鼎城區(qū)長茅嶺鄉(xiāng)人。父嵩慶,字子激,清光緒二年(1876)進士,官于河南商丘。嘉錫出生于父親任所,自幼稟受庭訓,立志著述,十四歲作《孔子弟子年表》,十五歲注《吳越春秋》。光緒二十七年(1901)中鄉(xiāng)試舉人。后人京,選為吏部文選司主事,丁父喪回籍。清末停科舉,立學校,應常德官立中學、西路師范學堂之聘,教授文史。辛亥以后,鄉(xiāng)榜同年譚延闓督湘,電請出山,共濟時艱,嘉錫竟辭不往。于是取“有所不為”之義,自號狷庵。1927年到北京,館于趙爾巽家,教授趙氏弟子,同時審閱《清史稿》,得以清史館館長柯劭態(tài)為師。期間,夫人陳福彩竟以三十九歲猝逝,遭受切膚之痛。親撰墓表,稱夫人“清閑貞靜,出于天生。恕以接人,仁能及物。鞠躬盡瘁,十有九年,存孤健絕,功在宗祀。生嘆薄祜,歿有遺恨”。情辭悱惻纏綿,衷懷眷戀,誓不再娶,鰥居凡三十年。1918年,余嘉錫棄家偕子余遜到北平,住前門高廟常德會館。以一介儒生,來自僻遠之鄉(xiāng),舉目少親,惟因學識淵博,業(yè)有專攻,終得以文章學術自顯于京師,在北京大學及其他各大學主講目錄學。1931年任輔仁大學教授,兼國文系主任!熬·一八”事變爆發(fā),回鄉(xiāng)索居,國事日艱,憂心無已。后輔仁大學多次電催返校主事,才又回京任教。日軍攻占北京后,各國立大學相繼南遷。輔仁大學因系羅馬教廷天主教會新創(chuàng)辦,當時德國神甫主持校務,所以為敵偽所顧慮,成為不受敵偽支配的獨特學府。為了維護國家民族正氣,余嘉錫特意開設《楚辭》課,教育青年識別香花毒草,以抨擊當時賣國求榮者。開設《世說新語》課,對魏晉之尚清談誤國,反復推論,評論古人而諷喻時事,皆寓意深遠。1942年冬,兼任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直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1947年以《四庫全書提要辨證》一書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后,被聘為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專門委員會。后惜為讒言所毀,其道德文章,總加之以“封建”的罪名,退居于家,心情抑郁。但仍筆耕不輟,繼續(xù)撰寫《四庫提要辨證》,幾乎是以生命相搏,夙興夜寐,不顧勞瘁。1952年秋撰寫《元和姓纂提要辨證》稿,摔傷了右股,并因腦溢血而癱瘓,從此擱筆。1955年除夕病逝,葬北京阜城門外西黃村福田公墓。
余嘉錫學貫古今,薦作等身,文筆靈活,跌宕有致,無呆板冗蔓之病,風格和李慈銘相似。他既是文獻目錄學家,又是史學家,曾經(jīng)有“宋人史學勝清儒”的論斷。著作有《目錄學發(fā)微》、《古書通例》、《四庫提要辨證》、《世說新語箋疏》、《漢書藝文志索隱》以及《余嘉錫論學雜著》等。以上著作,學術界極為重視,尤其是一部歷時五十余年創(chuàng)作的八十萬字的《四庫提要辨證》,聲振國內外,被譽為“是一部從微觀角度研究我國古籍的巨著”。
余嘉錫,中央研究院院士,語言學家,目錄學家。
湖南省常德縣人,1884年2月9日出生于常德縣長茅嶺。少年立志讀書求知,能詩善文,博聞強記,長于著述。14歲作《孔子弟子年表》。15歲又注《吳越春秋》。18歲鄉(xiāng)試中舉人。入京都,為吏部文選司主事,后因父喪回籍?婆e廢除后,在常德師范學堂任教。1927年去北平,參加審閱《清史稿》,受私立輔仁大學校長陳垣賞識,被聘為講師,主講目錄學。隨后又在北京大學、中國大學、民國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兼教目錄學。1931年被聘為輔仁大學教授,兼任國文系主任。1942年兼任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至1949年北平解放。
他把畢生精力用在教學和著述上,治學嚴謹,博覽群書,既是文獻目錄學家,又是史學家,最精于考證。已經(jīng)出版的著作有《目錄學發(fā)微》、《古書通則》、《四庫提要辯證》、《世說新語箋疏》以及《余嘉錫論學雜著》等。特別是《四庫提要辯證》一書,為畢生精力所萃,它就原著指陳得失,旁征博引,考證詳實,為學術界的一部名著!妒勒f新語籠疏》于校詁文字外,尤重于魏晉人事的品評之中。他說:“一生所著甚多,于此最為勞粹!边@部書是后人研讀古典名著《世說新語》的最佳版本。
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解放后,被聘為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專門委員。1952年秋,撰就《元和姓纂提要辯證》書稿。
1955年1月23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2歲。
學術年表
1884年 1歲 夏歷正月十三日生于河南商丘縣。父嵩慶,1876年進士,時任商丘縣縣令。先生即生于其父任所。約1889年 6月 啟蒙受書,父親自督課,始讀五經(jīng)、《楚辭》、《文選》、四史、《通鑒》等書。學為詩古文,不習時藝。
1897年 14歲 作《孔子弟子年表》。閱《郁離子》,喜其言,仿其體著書數(shù)萬言。
1899年 16歲 注《吳越春秋》。閱張之洞《書目答問》及《*軒語》,以為做學問應從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入手。
1900年 17歲 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始從事對《提要》的辨證工作。
1901年 18歲 鄉(xiāng)試中舉,后入京為吏部文選司主事。不久因父喪而返回湖南常德。
1919年 36歲 赴北平,館于清史館總裁趙爾巽教授趙氏子弟,同時審閱《清史稿》,得以清史館館長柯紹*為師。年余返回常德,仍以教授生徒自給。
1927年 44歲 夫人陳福彩去世。先生親作墓表,盛稱夫人懿德,此后一直鰥居。
1928年 45歲 攜子至北平,結識輔仁大學校長陳垣,被聘為輔仁大學國文系講師,主講目錄學。后又兼在在北京大學、中國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教授目錄學。《聚樂堂藝文目錄考》發(fā)表于此年,并撰有《新續(xù)古名家雜劇跋》等文。
1929年 46歲 撰《書儀顧堂題跋后》等文。
1930年 47歲 發(fā)表《目錄要籍解題》、《古籍解題》等文。
1931年 48歲 被聘為輔仁大學教授,兼任國文系主任!侗敝軞Х鹬髦\者衛(wèi)元嵩》發(fā)表于此年。
1932年 49歲 撰《王西莊先生窺園圖記卷子跋》,發(fā)表《晉辟雍碑考證》、《水滸傳宋江平方臘考》等文。
1933年 50歲 日本自侵占東北后,不斷向華北滲透,北平岌岌可危。5月,先生舉家遷回湖南常德,然故鄉(xiāng)附近無人可與論學,精神無所慰藉。7月,返回北平,重新在輔仁大學等校執(zhí)教。本年撰有《跋施愚山試鴻博后家書》等文。
1934年 51歲 發(fā)表《漢池陰令張君殘碑跋》、《巴陵方氏藏書志序》等文。
1935年 52歲 撰《跋王石*父子手稿》,發(fā)表《書冊制度補考》等文。
1936年 53歲 撰《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序》,發(fā)表《牟子理惑論檢討》等文。
1937年 54歲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北平淪陷。先生與友人信中自署“鐘儀”,以春秋時楚囚身比。取《四庫提要辨證》史、子兩部定稿220余篇排印數(shù)百冊,以當錄副。延聘滯留在京的眾多知名學者來系任教,輔大國文系一時號稱陣容最強。先生自己開設古籍校讀法、漢魏六朝文學、《世說新語》研究等課,始從事《世說新語》的箋疏工作。本年發(fā)表《小說家出于稗官說》、《論?睂W之起源》等文。
1938年 55歲 《寒食散考》發(fā)表于該年。
1939年 56歲 發(fā)表《宋江三十六人考實》等文。
1940年 57歲 撰《述也園舊藏古今雜劇序》,發(fā)表《漢武伐大宛為改良馬政考》、《駁蕭敬孚記皇甫持正集舊鈔本》、《書章實齋遺書后》等文。
1942年 59歲 兼任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本年發(fā)表《疑年錄稽疑》等文。
1945年 62歲 發(fā)表《楊家將故事考信錄》等文。
1946年 63歲 發(fā)表《謝承后漢書傳本之有無》、《洪亮吉之地理學》、《水滸傳之俗語》、《跋李文公集》、《楚辭釋文考》、《書晉書桓玄傳后》、《荀子性惡篇“偽”字解》等文。
1947年 64歲 發(fā)表《太公亡篇考》、《黃顧遺書序》、《跋舊抄本中興館閣錄》、《張籍之里貫及其病眼之時間》、《藏園群書題記序》等文。
1948年 65歲 3月,以《四庫提要辨證》一書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 66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先生被聘為語言研究所專門委員,冬,考證《東林點將錄》及《天鑒錄》,因用思過度而患病。及病愈而考索愈力,未及完稿,忽轉為風痹,臥床數(shù)月始愈。
1952年 69歲 寫成《元和姓纂提要辨證》,忽摔傷右股,因腦溢血而癱瘓。
1954年 71歲 《四庫提要辨證序》作于本年。
1955年 72歲 舊歷甲午除夕去世。
著作目錄
《四庫提要辯證》1937年7月自刊本(十二卷)
1958年10月科學出版社出版
1980年5月中華書局出版
2004年11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印數(shù)3000套 定價:82.00元,分上,下冊 書前由陳尚君先生作序,全書共二十四卷,四百九十篇,1365頁,其中:一經(jīng)部兩卷六十一篇;二史部七卷一百七篇;三子部十卷二百十七篇;四集部五卷一百三篇。這一版印刷質量不錯,不輸中華書局四冊本。
《余嘉錫論學雜著》
1963年1月中華書局出版
增補改名為《余嘉錫文史論集》,1997年岳麓書社出版,印數(shù)3000冊,682頁,定價:32.00元,書前有陳垣先生,周祖謨先生序,在《余嘉錫文史論集》的基礎上,增加《讀已見書齋隨筆》,《庚戌都門客感詩》,《亡室陳恭人墓表》;另附《余嘉錫論學雜著》后敘,《余嘉錫先生傳略》兩篇。印刷質量不佳。
《目錄學發(fā)微》
1963年3月中華書局出版
1991年5月巴蜀書社出版
《古書通例》
1985年7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4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合以上兩書出版,收于《國學基礎文庫》之《目錄學發(fā)微(含《古書通例》)》,定價:17.80元,277頁,印刷較佳,字大清晰,頗便閱讀。
《世說新語箋疏》
1983年8月中華書局出版
1993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6年8月第三次印刷,印數(shù)8000冊,定價:37.60元,934頁,索引138頁,此書可與徐震堮先生《世說新語校箋》對讀。大體余書詳,徐書簡,各有特點,不可偏廢。
《古書通例》與《目錄學發(fā)微》合刊收入《余嘉錫說文獻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祝 專 著
1、《四庫提要辨證》有1937年7月自印本(僅史、子兩部提要)。1958年10月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1980年5月中華書局有標點本。
2、《目錄學發(fā)微》1963年3月中華書局出版,1991年5月巴蜀書社重印。
3、《古書通例》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4、《世說新語箋疏》1983年8月中華書局出版。
5、《余嘉錫論學雜著》(上、下)1963年1月中華書局出版。
。ㄒ遥┱撐
1、《聚樂堂藝文目錄考》《圖書館學季刊》2卷第3期。1928年9月。
2、《目錄要籍解題》《北平圖書館月刊》4卷2期,1930年1月。
3、《古籍解題》《師大國學叢刊》1卷1期,1930年11月。
4、《北周毀佛主謀者衛(wèi)元嵩》《輔仁學志》2卷2期,1931年9月。
5、《晉辟雍碑考證》《輔仁學志》3卷1期,1932年1月。
6、《水滸傳宋江平方臘考》《清華周刊》37卷9、10期,1932年5月。
7、《書冊制度補考》《文獻特刊》,1935年10月。
8、《牟子理惑論檢討》《燕京學報》20期,1936年12月。
9、《小說家出于稗官說》《輔仁學志》6卷1、2期,1937年6月。
10、《論?睂W之起源》天津《益世報》人文周刊3期,1937年7月15日。
11、《寒食散考》《輔仁學志》7卷1、2期,1938年12月。
12、《宋江三十六人考實》《輔仁學志》8卷2期,1939年12月。
13、《漢武伐大宛為改良馬政考》《輔仁學志》9卷1期,1940年6月。
14、《駁蕭敬孚記皇甫持正集舊鈔本》《圖書季刊》新2卷2期,1940年6月。
15、《殷蕓小說輯證》寫于1942年,后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16、《疑年錄稽疑》,《輔仁學志》10卷1、2期,1942年12月。
17、《楊家將故事考信錄》《輔仁學志》13卷1、2期,1945年12月。
18、《謝承后漢書傳本之有無》《經(jīng)世日報》讀書周刊第5期,1946年9月11日。
19、《洪亮吉之地理學》《經(jīng)世日報》讀書周刊第7 期,1946年9月25日。
20、《水滸傳之俗語》《經(jīng)世日報》讀書周刊第9期,1946年10月9日。
21、《楚辭釋文考》《大公報》(上海)文史周刊第4期,1946年11月6日。
22、《荀子性惡篇“偽”字解》《經(jīng)世日報》讀書周刊第18期,1946年12月11日。
23、《張籍之里貫及其病眼之時間》《經(jīng)世日報》讀書周刊第53期,1947年8月20日。
24、《太史公書亡篇考》《輔仁學志》15卷1、2期,1947年12月。
25、《釋傖楚》《史語所集刊》20本下冊,1949年12月。
(丙)序跋
1、《新續(xù)古名家雜劇跋》寫于1928年12月,后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2、《書儀顧堂題跋后》寫于1929年4月,后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3、《王西莊先生窺園圖記卷子跋》寫于1932年6月,后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4、《跋施愚山試鴻博后家書》寫于1933年11月,后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5、《漢池陽令張君殘碑跋》《輔仁學志》4卷2期,1934年6月。
6、《巴陵方氏藏書志序》《北平圖書館館刊》8卷6期,1934年12月。
7、《跋王石*父子手稿》寫于1935年5月,后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8、《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序》見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商務印書館,1937年。
9、《書章實齋遺書后》《圖書季刊》新2卷3期,1940年9月。
10、《述也園舊藏古今雜劇序》寫于1940年12月,后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11、《跋李文公集》《大公報》(上海)文史周刊第4期,1946年11月6日。
12、《書晉書桓玄傳后》《大公報》(上海)文史周刊第6期,1946年11月20日。
13、《黃顧遺書序》《經(jīng)世日報》讀書周刊第22期,1947年1月8日。
14、《跋舊抄本中興館閣錄》《經(jīng)世日報》讀書周刊第26期,1947年2月12日。
15、《藏園群書題記序》《經(jīng)世日報》讀書周刊第35期,1947年4月16日。
16、《四庫提要辨證序》見《四庫提要辨證》,科學出版社,1958年。
另:余先生《內閣大庫碎金跋》及《王覺斯題丁野鶴陸舫齋詩卷子跋》二文的寫作時間及最初發(fā)表刊物未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