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寬 - 人物簡介
吳寬(1435~1504), 明代詩人、散文家、書法家。字原博,號匏庵,玉亭主,世稱匏庵先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會試、廷試獲第一,入翰林,授修撰。曾侍孝宗東宮,孝宗即位,遷左庶子,預修《憲宗實錄》,進少詹事兼侍讀學士,后又升任吏部右侍郎、禮部尚書等。專典誥敕修《憲宗實錄》,經(jīng)明行修,粹然篤實,為當時館閣巨手。善詩文書畫,尤工行書。少時勤奮好學。諸生時遍讀《左傳》、《漢書》及唐宋大家之文,欲棄舉業(yè),從事古學,都使迫促乃就鎖院。為當時文章領袖,曠平生學宗蘇軾,書法亦酷似東坡。好藏書,且多親手抄錄。故居在城區(qū)樂橋西尚書里。著有《匏庵家藏集》、《書經(jīng)正蒙》、《平吳錄》等。墓在木瀆西花園山。吳寬 - 人物生平
吳寬自幼篤志好學,早年曾讀書于吳縣橫涇堯峰山資慶寺。寫得一手好文章、
好書法,20余歲已負重名,“以文行有聲諸生間”,被人所推崇。然而,屢試不第。當時名臣李東陽讀到吳寬的詩文,認為此人必定是狀元之才,果然被李東陽言中。明成化四年(1468)吳寬中舉人,成化八年(1472)連中會元、狀元,授翰林院修撰,被留在東宮做朱祐樘(即明孝宗)的老師。弘治八年(1495),吳寬擢為吏部右侍郎。弘治十六年(1503),升為禮部尚書。吳寬70高齡后,身體多病,幾次要求回鄉(xiāng),都被明孝宗朱祐樘挽留下來,最后竟病逝于任上。明孝宗對他的逝世感到很悲傷,于是下令贈太子太保銜,賜謚號“文定”,并授吳寬長子吳奭為中書舍人,補次子吳奐為國子生。
藝術特色吳寬是位書法家,善寫真、行、草書,尤工行書。其書法多師承東坡筆意。明代書法家邢侗在《來禽館集》里曾說:“匏翁吳中前輩,行誼擅絕,不直文翰之工爾也。書法法蘇學士,濃顏厚面,祛去吳習!眳菍拰W習的是蘇東坡的“端莊淳樸,凝重厚實”書風,而一反當時吳中盛行的“纖巧媚美”風格。吳寬學習蘇書,心摹手追,神形兼善,更可貴的是其筆法能出新意。因此,他的朋友王鏊說他“作書姿(滋)潤中時出奇崛,雖規(guī)模于蘇而多自得”(《震澤集》)。這是他能高于同時代一般書法家之所在。吳寬有時也作草書。他常臨唐代著名書法家懷素的《自敘帖》,草書也寫得狂奇豪放。
吳寬 - 歷史評價
吳寬的德、藝,當時和后世有口皆碑。明焦竑《玉堂叢話》專記萬曆以前
翰苑人物活動,其中頗多吳公懿行。如:“吳公為人靜重醇實,自少至老,人不見其過舉,不為慷慨激烈之行,而能以正自持。遇有不可,卒未嘗碌碌茍隨。言詞雅淳,文翰清妙,無愧士人。成、弘間,以文章德行負天下之望者三十年!薄皡俏亩ê霉帕W,至老不倦。于權勢榮利,則退避如畏。在翰林時,于所居之東,治園亭,蒔花木,退朝執(zhí)一卷。日哦其中。每良辰佳節(jié),為具召客,分題聯(lián)句為樂,若不知有官者! 居廟堂之高而能澹泊名利,究心藝文,故其出手必不同凡響。同時的文章、書法大家王鏊在為《匏翁家藏集》所作序言中是這樣評論的:“吳文定為文,不事雕琢,體裁具存,外若簡淡,而意味雋永。紓徐則有歐之態(tài),老成則有韓之格。為詩用事,渾然天成,不見痕跡;沉著高壯,一洗近世纖新之習。作書,姿潤中時出奇倔,雖規(guī)模似蘇,而多所自得者! 文藝理論家、鑒賞家都穆則稱吳寬“書翰之妙,識者以為不減大蘇(蘇軾)”。
吳寬 - 傳世作品
吳寬作風高潔,不受時尚左右,而以清正自守。吳寬學有根底,詩文和平恬雅,
有典則!睹髟娫u》說:“文定力掃浮靡,一歸雅淡,詩如楊柳受風,煦然不冽;又如學究論天下事,□□竟日,本色自露!薄睹魇贰酚衅鋫鳎鲐S,主要有《書經(jīng)正蒙》、《皇朝平吳錄》、《唐宋名賢歷代確論》、《湯媼傳》、《吳文定公詩稿》、《匏翁家藏集》、《吳氏叢書堂外集》!睹髟娋C》收其詩十三首。代表作有七律《悼沈癯樵畫史》、《題楊鐵崖墓銘后》、《送張兼素出知施宗州》、《謝顧良弼李世賢攜酒過訪》等,七古有《賦黃樓送李貞伯》等。詩文集有《家藏集》77卷,其中詩30卷,文40卷,為吳寬自訂。后7卷疑為其子吳奭所增益。文側(cè)為吳寬墨跡!斗N竹詩卷》書于弘治七年(1494),時年60余歲。紙本墨跡。行書,長卷?v28.2厘米,橫582.6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