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萱,唐,長安(今西安)人。開元(713-741)年間可能任過宮廷畫職。以善繪貴族仕女、宮苑鞍馬著稱,在畫史上通常與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畫家周昉相并提。唐宋畫史著錄上記載張萱的作品計有數(shù)十幅,不少還一再被許多畫家摹寫,但出于張萱本人手筆的原作,今已無一遺存。歷史上留下兩件重要的摹本,即傳說是宋徽宗臨摹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卷和《搗練圖》卷。
張萱 - 人物簡介
唐代畫家,京兆(今陜西省西安市)人,生卒年不詳。
善畫人物、仕女。他畫仕女尤喜以朱色暈染耳根,畫嬰兒既得童稚形貌,又有活潑神采。畫貴族游樂生活場景,不僅以人物生動和富有韻律的組合見長,還能為花蹊竹榭,點綴皆極妍巧,注意環(huán)境和色彩對畫面氣氛的烘托和渲染。從他曾以“金井梧桐秋葉黃”之句畫《長門怨》并且“甚有思致”來看,張萱是有文學修養(yǎng)并巧于構思的。他的人物畫線條工細勁健,色彩富麗勻凈。其婦女形象代表著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貌,直接影響晚唐五代的畫風。
玄宗開元十一年(723)與楊升、楊寧同時任史館畫直。工畫人物,以擅繪貴族婦女、貴公子、嬰兒、鞍馬名冠。所畫婦女慣用朱色,暈染耳根為其特色。又善以點簇筆法,畫亭臺、樹木、花鳥等宮苑景物,點綴妍巧,俱窮其妙。嘗以“金井梧桐秋葉黃”之句畫《長門怨》,甚有思致。畫跡有《明皇納涼圖》、《整妝圖》、《衛(wèi)夫人像》等47件,著錄于《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搗練圖》卷(為趙佶摹本),現(xiàn)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虢國夫人游春圖》卷(為宋摹本),絹本,設色,縱51.8厘米,橫140.8厘米,描繪楊貴妃之姊虢國夫人乘宮馬春游之情景,人馬、服飾盡得唐人風致,卷后有王鐸題跋,現(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從藝活動約在開元、天寶年間。
張萱 - 藝術成就
張萱善畫人物、仕女。他畫仕女尤喜以朱色暈染耳根,畫嬰兒既得童稚之形貌,又有活潑之神采。畫貴族游樂生活場景,不僅以人物生動和富有韻律的組合見長,還能為花蹊竹榭,點綴皆極妍巧,注意環(huán)境和色彩對畫面氣氛的烘托和渲染。從他曾以“金井梧桐秋葉黃”之句畫《長門怨》并且“甚有思致”來看,張萱是有文學修養(yǎng)并巧于構思的。他的人物畫線條工細勁健,色彩富麗勻凈。其婦女形象代表著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貌,是周□仕女畫的先導,并直接影響晚唐五代的畫風。
《搗練圖》
唐張萱《搗練圖》絹本水墨設色,勾金,縱37厘米橫147厘米。
為宋徽宗趙佶臨盛唐人物畫家張萱《搗練圖》的摹作,原存徽宗內(nèi)府,靖康之難中隨諸多書畫珍寶被擄至金國國都會寧。因金章宗題簽“天水摹張萱搗練圖”,故名。
《搗練圖》描繪了從搗練到熨練各種活動中的婦女們的情態(tài),刻畫了不同人物的儀容與性格。表現(xiàn)的是婦女搗練縫衣的場面,人物間的相互關系生動而自然。從事同一活動的人,由于身份、年齡、分工的不同,動作、表情各各不一,并且分別體現(xiàn)了人物的特點。人物形象逼真,刻畫維肖,流暢,設色艷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豐腴的審美情趣,代表了那個時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時代風格。
此卷涉及人物12人,其中8名宮中貴婦皆體態(tài)豐腴、面若皎月,衣飾華美。她們按勞動場景分成3部分。畫面右首起4名貴婦正進行艱苦的搗練勞作;兩人屈身執(zhí)杵下?lián)v,一人握杵稍事休息,而另一婦人則倚杵而立,還以左手挽起衣袖,似已累得微汗涔涔,又似歇息之后欲再次操杵搗練。畫卷中部的兩名貴婦組成第二部分,一人理絲,一人縫制新練。理絲者背身側面坐于碧毯之上,眼隨手動,和諧而專注;其對面坐于腳之上的貴婦正手捏金針聚精會神地縫制新練,兩人一高一低,心、手、眼配合微妙、協(xié)調(diào),畫者的匠心躍然紙上。畫卷的第3組由三婦人及二侍女組成:兩婦人勾首仰身費力扯練;一婦人輕握熨斗細心熨練,神態(tài)從容嫻雅;二侍女一人執(zhí)扇煽火,一人撐新練。新練之下一天真爛漫的女童兀自嬉戲,為畫面平添幾分情趣。通覽全圖,畫家對于布局的安排,對于諸婦人動作、神情的描寫不禁令人嘆為觀止。
《虢國夫人游春圖》
《虢國夫人游春圖》,橫卷,絹本(藏遼寧省博物館),宋徽宗趙佶摹,描繪唐玄宗寵妃楊玉環(huán)的二姐虢國夫人及其眷從們騎馬郊游的行列。整幅不畫背景,但人物鮮艷明快的服裝、鞍韉華麗的駿馬,使整個隊伍有如花團錦簇,令人聯(lián)想起沐浴在明媚春光中的桃紅柳綠和撲面而來的花粉氣息。
張萱 - 集評
《宣和畫譜》中是這樣介紹張萱的,說他的畫“于貴公子與閨房之秀最工”,“又能寫嬰兒,此尤為難”。
《唐朝名畫錄》中說他的畫“點簇景物位置、亭臺樹木花鳥,皆窮其妙”。
張萱 - 明朝張萱
張萱字孟奇,別號九岳、西園,廣東博羅人。
曾參與編修國史,入侍經(jīng)筵,得窺秘閣藏書,熟于典故,周見博聞。工繪畫,精鑒賞,與王世貞、王穉登、董其昌等交往切磋,以畫論著稱。著有《秘閣藏書錄》、《東坡寓惠集》、《西園聞見錄》、《西園畫評》及《疑曜》等。
萬歷十年(1582)舉鄉(xiāng)試,授殿閣中書,歷官戶部郎中,平越知府。萬歷三十九年罷歸后,積二十余年輯成《西園聞見錄》一書,凡一百零七卷。上起洪武,下迄萬歷。分為三編:內(nèi)編以表德行,專重行誼;外編記載政事,依官為次,自內(nèi)閣、宰相、六部、臺諫以至外官內(nèi)臣,分眾事而歸隸之;方伎、鬼神、災祥等無所歸屬者,則為雜編。書中節(jié)錄的大量奏疏多出邸報,史料價值較高,有助于研究明代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以及職官制度之演變。其中兵事部分多達三十二卷,對建州女真記載尤詳。該書據(jù)崇禎五年間曾選刻內(nèi)編、外編、雜編各二卷,但今未見傳本。
張萱 - 參考資料
1、《宣和畫譜》 岳仁譯注 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9年12月
2、《中華藝術通史》李希凡總主編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年06月
3、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欣賞 http://www.hao565.cn/content.asp?id=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