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傅二石出生于1936年,中國現(xiàn)代著名 山水畫大師 傅抱石先生之子,F(xiàn)為中國美術(shù)家 協(xié)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 江蘇省國畫院 山水畫創(chuàng)作室主任、 傅抱石紀念館館長。 他擅長 山水畫和 人物畫, 作品風格雄渾博大、剛健清新。
傅二石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畫家,作為國畫大師 傅抱石之子,傅二石不僅繼承了父親的事業(yè),還秉承了父親那種自然放達的性情,他天性直率,詼諧幽默,在順境中謙和溫良,在困境中不怨天,不尤人,笑面人生。正是緣於這種性情,傅二石才能在“文革”十年歷盡風雨而赤子之心不泯。
在“文革”中,批斗、監(jiān)禁、審訊、逃亡構(gòu)成了傅二石生活的基本內(nèi)容,他曾多次從造反派手中逃脫,成為-名流浪的逃亡者。
傅二石擅長 山水畫外,亦擅長畫人物。 作品有《峽江煙云》、《 待把江山圖畫》、《風雨瀾滄江》等。出版有《傅二石 山水畫選》等多種 畫冊。曾多次在海內(nèi)外舉辦個人畫展,深受海內(nèi)外人士歡迎,眾多 作品為博物館、美術(shù)館及收藏界人士所收藏,2006年傅二石七十壽辰時,在江蘇省美術(shù)館與北京中國美術(shù)館相繼舉辦了《傅二石 山水畫展》,引起了美術(shù)界強烈的反響。
傅二石長期繼承和研究國畫大師 傅抱石的 藝術(shù)成就,著有《一半山川帶雨痕——談傅抱石畫雨》、《醉筆寫出畫中情》等系列文章在海內(nèi)外發(fā)表。出版有《傅二石畫集 》、《傅二石 作品選》等。發(fā)表有《 傅抱石的詩意畫》、《傅抱石的速寫》等。
人物逝世
2017年7月31日,傅二石因病于南京去世,享年81歲。
作品風格
一、 筆墨學養(yǎng)的大境界! 筆墨”作為 中國畫的精髓,乃中國畫審美情趣的重要載體。作為一名中國畫家,除對生活要有獨到的見解、真摯的情感外,具備筆精墨妙的繪畫表現(xiàn) 技巧及多方面的文化 修養(yǎng)均是極為重要的。常言:“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而一幅好畫,同樣也會令人難以忘懷。其魅力所在,除去能看得見的形象外,更在于其 筆墨之外看不見卻可以感知的某種氣息,而這種氣息較之 畫面更為重要,它乃 作品的“意境”、乃 作品的靈魂所在。細細閱讀傅二石先生的 山水 作品,不時會見一種純樸的文人君子的超然之氣。數(shù)十年的廣博積累,奠定了他扎實、系統(tǒng)、完善的創(chuàng)作功底。
二、創(chuàng)新形式的大境界。在他的筆下,無論山、云和水、無論從 筆墨的表現(xiàn)、章法的運用、形式的創(chuàng)造,還是氣勢的烘托及整體把握上,都大膽地創(chuàng)新,都有意識地在營造著一種宏大的氣息,并在這種氣息的氛圍中不時地大中求變、求靈、求新,乃至求靜,并始終地張揚著自己的 藝術(shù)個性。如布局,他不時會像他父親 傅抱石先生一樣,將山峰的峰頂伸出紙外,或者頂著畫紙上邊,不留天空,進而打破傳統(tǒng)格局,形成遮天蓋地的磅礴氣勢。每每 筆墨豪放而不乏細膩, 畫面豐富深邃而又疏朗悠遠。既體現(xiàn)出傅家 山水灑脫、嚴謹、用筆恣肆、 畫面豐富且參差變化之美,又排除了瑣碎、堆砌的通病,真正體現(xiàn)出中國 山水畫澄懷味象的審美追求。標志著他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表述語言,逐漸地走向了成熟和完美。
三、時空審美的大境界。 藝術(shù)的目的往往在于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對于近現(xiàn)代中國畫家來講,無論持何種 藝術(shù)觀點,進行何種藝術(shù)實踐,都要面對如何在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中國畫的現(xiàn)代 形態(tài)這一歷史 課題,這是衡量畫家成功與否的標準,傅二石先生善于經(jīng)營大時空、大氣象、大境界。他的這種審美追求決定了他要走 藝術(shù)創(chuàng)新之路。
作品題材
在 題材上,他的 藝術(shù)表現(xiàn)范圍十分廣闊。從海外風光到國內(nèi) 山水,往往云蒸霞蔚,林木幽深,意境開闊,具有鮮明的 藝術(shù)個性。他畫塔斯馬尼亞風光、富士山等,表現(xiàn)角度獨特,拓寬了中國 山水畫的表現(xiàn)意境,蹊徑別出,對國畫的各種表現(xiàn)可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體現(xiàn)出獨特的審美取向。他畫 黃山、泰岳,雖來自寫生,卻別有洞天,表現(xiàn)出了畫家的綜合融會能力。 傅二石的 山水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他雖師法前人,但在 題材、意境上又有很大的開拓, 筆墨豪放而不乏細膩, 畫面豐富而又有疏朗悠遠之致。他所創(chuàng)造的 山水意境和諧明澈,山體氣勢雄渾,與寧靜的村居、浮云構(gòu)成強烈的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 畫面渲染層疊, 筆墨濃淡相宜,達到了既渾厚大氣又清新明澈的 藝術(shù)效果。傅二石繼承了傅家 山水的瀟灑 氣質(zhì),大局謹嚴,用筆汪洋恣肆, 畫面豐富,富有參差變化之美。傅二石顯然是傳統(tǒng) 山水精神的擁躉者,他繼承了中國山水澄懷味象的審美追求,在山水世界中心馳神往,體悟山水的神明靈秀,洗盡 筆墨俗氣。
山水畫
古人云: 觀山則情滿于山, 觀海則意溢 于海。 此語用來形容 山水畫家乃無比確切矣。 山水畫家終其一生所畫無非是山山水水, 何以如此百畫不厭? 其中的道理可以從一個“情”字中找到。 “ 山水無情我有情”。 既有此“情”在, 便必會有 山水詩與 山水畫。
看傅二石的 山水畫, 便可體會“情”與“景”的關(guān)系。 在他的畫中, 常有幾間農(nóng)舍點綴在山頂、山腰或山麓。 無論春夏秋冬或刮風下雨, 山民們總是挑擔攜子, 翻山越嶺趕路回家。 路途遙兮足不停, 道崎嶇兮無所懼。 這就是山民的生活和山民的性格。二石作為一個畫家, 面對此景總不免會動情。 在他看來, 那挑著擔子爬山坡的山民是人生的象征。 人生無平坦之道, 這不正與山民的旅途相似么?
傅二石的 山水畫不僅僅是在畫山水的表面 形態(tài),而是在畫生命豐富的體驗,畫心靈智慧的閃光。他筆下的 山水云蒸霧潤,清新秀美,獨具精神,他尤擅繪山泉飛瀑,噴珠濺玉,令人如聆清音。其山則剛健俊秀,總體風格渾厚滋潤,深合中國傳統(tǒng) 美學之精神,又具有較強的現(xiàn)代意識。他堅持自己的創(chuàng)作原則,師法古人、師法自然,不為外界的各種風潮所動,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具有深厚意蘊的力作。
但傅二石的畫中又并非以農(nóng)人為主。 他將農(nóng)人與農(nóng)舍置于煙霧繚繞的“世外桃源”。那重重疊疊的山, 郁郁蔥蔥的樹, 盡顯造化的偉大與無窮魅力。 在這樣的 畫面中, 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便成了引人深思的主題。
傅二石的 山水剛健清新,有一種明朗神秀之氣,這與他的精神 氣質(zhì)一脈相承。他畫 黃山云海,泰岱雄姿,或荒山一脈,都不是簡單化的表象處理,而是融會了畫家的情感。他畫泰山風雨,一派凄楚迷茫,乃是 抒發(fā)心底郁積之痛楚。泰岳之姿,萬千人繪之,多表達其陽剛、雄偉、正氣,而傅二石獨寫其心象,以風雨凄迷之泰山,寫胸中臆氣。他是一個入世者,多嘗人生冷暖,常笑對人間風雨,而 藝術(shù)的靈性又使其胸中的塊壘化作筆下的一縷清風。他是一位詩意的追逐者,在詩性的感懷中得意忘言,寄情白云深處,那層層疊疊的山巒、白云飄渺中的 草木,都洋溢著濃郁的詩情。
傅二石寫 山水多依性情,這使他的 藝術(shù)有著強烈的情感特質(zhì),避免了一般化、程式化的模式。他讀 山水之形,亦是讀山水之神、讀自我之質(zhì),入其山水之中。山耶?人耶? 山水中自有我在,我心亦本在此山中。作為 傅抱石的傳人,他受到其父瀟灑渾厚 氣質(zhì)的影響,寫 景狀 物,多酣暢淋漓, 筆墨恣肆,形神皆出。他在繼承中又別開機杼,閱盡江山,融會人生體悟,創(chuàng)造了屬于傅二石的 藝術(shù)表現(xiàn)語匯。
在傅二石的 山水畫中,既有用筆放縱的大筆皴擦,又有精微的巧妙刻畫,其 藝術(shù)表現(xiàn)亦在統(tǒng)一中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他的《虎溪三笑》 、《白云生處有人家》,渲染后純用皴法,意境高古,體現(xiàn)出不凡的 藝術(shù)格調(diào)。他善畫云海,筆下 山水多云煙奔騰,云蒸霞蔚,氣韻相生。而 山水四時之序,在他筆下神韻畢現(xiàn)。他所繪山村雪霽,意境清冷悠遠,蕭瑟中又不乏生氣,令人讀之而生隱逸之心。寫 山水秋色,則秋意盈目, 房舍溪流、樹木丘陵,無不明麗清新,懾人心目。 山水之時序,亦如人生之四時,畫家所繪時序,或逸筆簡淡、清冷蕭散,或筆意精微、生趣盎然,皆為寫心。傅二石經(jīng)歷人生悲歡,則罕有浮泛之筆,或柔或剛,或雄渾或沉郁,皆是生命激情使然。
傅二石的 山水畫剛健清新;構(gòu)圖簡潔明快, 奇中有巧。 其筆法多變, 以適應(yīng)自然面貌的多樣性。 其設(shè)色在“單純”中求變化, 力求不以色掩墨。
傅二石的 山水常于尋常之中而見奇崛,非山水奇崛也,而為畫家靈性之遷思妙想,遂有佳構(gòu)。他生于 江西,游歷于山東,定居于 南京,其畫亦難分南北,而是北方之雄渾與南方之秀潤兼有,北人之陽剛與南人之靈秀咸集。
傅二石從小隨父親 傅抱石習畫, 但他卻不刻意模仿其父之筆法, 而依自身之性格、修養(yǎng)與觀念去畫屬于他自己的畫。 他特別反對那種故意標新立異、矯揉造作的所謂“獨特風格”。當然,在二石身上還是有著他父親的深刻影響的。這首先反映在他對繪畫本質(zhì)的看法上。他與父親一樣, 認為自然而和諧的事物都是美好的。 畫家的任務(wù)是發(fā)掘并通過自己的 藝術(shù)語言來表現(xiàn)這種自然而和諧的美。 筆墨 技巧、個性、風格都必須服從這一目的,而不能凌駕于它之上。畫家有選擇表現(xiàn)技法的自由,卻沒有違背自然、歪曲造化的權(quán)利。也就是說, 畫家必須真正做到以造化為師。 既不能虛情假意, 也不能三心二意。
傅二石與父親一樣, 深知繪畫 技巧的重要性。 他以數(shù)十年之功, 苦練 技巧, 終于進入了中國畫的自由境界, 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 藝術(shù)語言。 他與父親一樣, 喜用大筆作畫, 善于寫“大塊文章”。 他欽佩父親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那種博大精深的氣度, 并深知父親 作品中那種使人震撼的“大美”, 來自豁達而深沉的歷史觀和宇宙觀。 而二石的 山水畫中為觀眾所稱道的磅礴大氣, 正是來源于對父親繪畫精神的繼承。
佳品鑒賞
《千峰入云圖》、 《人間仙峰武陵源》,那均是一些大幅的畫卷,在那些畫卷中,山以偉岸的身軀拔地而起,仿佛乃天之召呼,高聳入云;山乃一身鐵色,吞飲著四季的風霜雨雪;山乃一身鐵骨,保持著對沃土真誠的遵從,完成著矗立天地的形象:山在那無邊無際的蒼穹下,展示這真正的巍峨,展示著真正的千載更迭和永遠的不朽,充分展現(xiàn)當代國華日久彌新的魅力,正所謂秀麗恒春。
《深山春早》、《醉臥南山陲》則使我陶醉于他筆下山的那一份盎然生機之中。那是一些不大的 山水畫。在這些 山水小品中,觀云繚繞,品鳥爭鳴,聞溪低語,聽松高歌,我忽然頓悟,這山原來如此的生機盎然,這山原來與世間的萬物一般,也同樣擁有著如此深切的感知和清晰的悟性。
《虹飛千尺走雷霆》、《高山流水覓知音》、《赤壁舟游》則呈現(xiàn)著作者筆下山的那份坦蕩。那是無數(shù)次的山雨欲來,那是無數(shù)次的狂風驟雨過后,那又是一次次的雨打山瘠、飛流直下,乃至一種山體塌垮的先兆。然而,在他的這些 作品中,無論是雨的狂瀉、水的飛動、 泥漿的滾動和 瀑布飛泉,沒有凄楚,沒有傷感,而只有坦蕩,只有 藝術(shù)家讓生命聽從自然的那份真摯的寫照。
《山居圖》、《日日憑欄洗耳聽》、《溪山無盡》等系列新作,則使我漸漸步入那份寂靜,使我開始寄情于這些 山水的寧靜之中。在這些 作品的畫幅中,春夏秋冬,日起月落,看不見山的微笑,聽不見水的絲語。山總是把思緒和情感少少地流露,而把多多的含蓄留給讀者和欣賞者,從而使人們擁有了一大片想象的天地,使人產(chǎn)生出一種不著一言,盡得風流的感慨,使人有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一種徹悟。畫家那自然灑脫的 筆墨揮灑間,使人全然領(lǐng)略到了一種不斷提升的、震撼人心的沖擊的力量,那是一種大美的境界,一種作者所追求和創(chuàng)造的大 山水美的新境界。
《黔西風光》、《洛基山俯瞰》、《春之泉》、《飛流直下三千尺》,在這一幅幅 作品中,線條和筆的變化,巧妙運用“三遠”空間的處理手段,使 畫面層層推進,進而營造出大時空、大境界! 黃山朝暉》縱橫數(shù)百里景色,以高遠、平遠、深遠之法,近景、中景、遠景之妙,突顯出山勢之奇崛,云靄之蒸騰。不拘時空地自由組合,從而形成了一種規(guī)模,一種仙境般的旖旎壯麗。依據(jù)畫家心中的感受,去表現(xiàn)大自然綺麗醉人的美好景色,使觀者身臨其境。
人物軼事
慈父嚴師
在傅二石眼里,父親 傅抱石是一位慈父嚴師。因為父母都是畫畫的,家里往來的朋友也都是 徐悲鴻、李可染等這樣的大師,耳濡目染使得傅二石兄妹6人也都先后學起了畫畫,并且一輩子與畫結(jié)下情緣。雖然平時父親 傅抱石總是對孩子們慈愛有加,常給兄妹幾個講故事,還常講些自己留學時的所見所聞,讓兄妹幾個受益良多,可是一提到作畫,父親就成了嚴師。七八歲時,傅二石開始真正動筆學畫。初學畫者大都是以 臨摹起步!案赣H堅決不讓我 臨摹他的畫,如果被他發(fā)現(xiàn)了,我是要挨批的!薄案赣H認為我模仿他的畫不會有出息。他常說,他最后形成的自己的獨特的風格,那是他經(jīng)過很多年的摸索和積累后慢慢形成的,是他的修養(yǎng)和 學問的體現(xiàn),他希望我也能像他一樣在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東西。這一點讓我受益匪淺!
文房五寶
傅抱石的 作品境界高雅、風格獨特。從很小時候起,每次父親作畫時,傅二石及哥哥 傅小石,都要在邊上為父親研磨服務(wù),所以父親的每一幅新作,哥倆都是第一個觀賞者。自然父親在創(chuàng)作時的一些習慣也逃不過兄弟的眼睛——大書畫家們都有 筆墨紙硯文房四寶,可在父親 傅抱石這里,卻還要再加第五寶——酒。傅二石說,父親有一塊印,上書“往往醉后”。并不是每一幅畫的后面父親都會蓋上此印,而一定是在喝了點小酒后創(chuàng)作的自己滿意的 作品上才會加蓋。“父親喝酒作畫并不是真的喝醉了,酒量正好達到?jīng)]有失去理智的狀態(tài)。酒會讓父親有更好的靈感,往往酒后作畫,他的 畫筆中含著醉,卻又非醉,意境超乎自然!蹦菚r一般負責替父親打酒的都是小兒子傅二石!按騻八兩九兩的,在回家的路上,我總是要偷喝上幾口!币淮髱煵粌H在 藝術(shù)上深深影響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就連飲酒作畫這樣的習慣也一并“傳授”了。只是20多年前,哥哥 傅小石因為飲酒造成中風,導致偏癱,不得不改用左手作畫,而父親的早逝也與飲酒有關(guān),這讓傅二石不得不在喝酒方面有所顧慮。
人生憾事
“在父親眼里,女兒是玉,兒子是石,他的第一個孩子是我的哥哥 傅小石,之后他想要個女兒,但沒想到又是一塊石頭,這就是我傅二石,所以從小不太討喜!备刀f,讓他終生遺憾的是,父親去世的時候他不在父親身邊:“當時我在外地,家里緊急通知我說父親病了。等我出火車站時,看到很多人圍著報刊欄讀報,我湊過去一看,那是我所熟悉的父親的音容笑貌,只是外面加了黑框,我一下子蒙了!
興趣
畫家傅二石堅持每年都要上一次 黃山。在 黃山,除了感受黃山的奇松怪石,他最感興趣的就是變幻莫測的云山霧海。這些山在云霧繚繞之中,它若隱若現(xiàn)顯得非常神秘又非常神秘,一個畫家他在這樣的景色下面,他絕對是禁不住要感動,他禁不住要大興畫興。
人物評價
傅二石儀貌堂堂,風神卓然,70年生活風霜的磨礪,沒有銷蝕他的精神,他的性情也近于他筆下的松,心與煙霞為侶,臨風而觀萬象,胸懷坦蕩明澈,有瀟灑飄逸的士子情懷。也緣于此,他能笑對生活的風雨,命運多舛并沒有銷蝕他的 藝術(shù)精神,他遍歷名山大川,以神來之筆,畫胸中丘壑;他樂見新朋舊友,往來多少事,盡付笑談中。傅二石曾畫過一幅《醉僧圖》 ,題款是清人黃易的一幅 對聯(lián):有酒學仙,無酒學佛。那種自然豁達的性情,躍然紙上,亦頗有其父 傅抱石之遺風。有了這樣的性情,才會有那種氣吞山河的 藝術(shù)胸襟,才會有對人生、對藝術(shù)的沉醉與癡迷。
他的 山水畫,筆力雄強,蒼勁,剛健而清新,每每將畫家的內(nèi)在 氣質(zhì)、學養(yǎng)、 藝術(shù)神思與 筆墨意象融為一體地展示出來,時時地透視著畫家筆墨修養(yǎng)的一種大境界,洋溢這一種濃郁而強烈的人文情懷,從而使欣賞者也能從中感受到他在揭示 作品內(nèi)在精神和理想追求中的那種大美新境界。
而在 藝術(shù)上,傅二石始終固守自己心靈的家園,一個于苦難生活中流浪的靈魂在 藝術(shù)的家園里得到了溫暖的棲息。他尤善繪山泉飛瀑,噴珠濺玉,令人如聆清音,其山則剛健俊秀,總體風格渾厚滋潤,深合中國傳統(tǒng) 美學之精神,又具有較強的現(xiàn)代意識。他堅持自己的創(chuàng)作原則,師法古人、師法自然,不為外界的各種風潮所動創(chuàng)作了-大批具有深厚意蘊的力作。傅二石潛心探悉 山水之美。他的足跡不僅遍及祖國的山川江河,還游歷海外諸國,師法自然,探幽獵奇。他在國外創(chuàng)作的《塔斯馬尼亞風光》等 作品蹊徑別出,對國畫的各種表現(xiàn)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他對生活有一種赤子般的純粹與真誠,而又永遠對世界充滿好奇。他在生活中歷盡風雨而赤子之心不泯,這是一個真正 藝術(shù)家的生命 氣質(zhì)。在這個意義上, 藝術(shù)也是他心靈的終極歸宿。在最艱難的歲月,他固守自己心靈的家園,一個于苦難生活中流浪的靈魂在 藝術(shù)的家園里得到了溫暖的棲息。他的 繪畫 藝術(shù)也因此而具有了豐富的人生內(nèi)涵,真正的藝術(shù)家總會把自己生命的傷痛當作一筆財富,甚至當作創(chuàng)作的源泉。正是這種苦難的歷練,使我們看到一位年已70歲卻依然有旺盛創(chuàng)作精力的傅二石,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孜孜探尋造化萬物之美、洞悉 藝術(shù)真諦的傅二石。
在他爽朗的笑聲中感受歷史的煙云。畫家為畫,實是寫心,那種俯仰于天地之間的人生感喟,都化作筆下清新的流泉松壑、天邊浮云。觀傅二石其人,頓悟其畫;觀其畫,則又如見其人。
父親影響
傅二石很幸運,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繪畫,家里六個孩子中他是受到父親教誨最多的一個。但是到1965年傅二石29歲時,父親因為腦溢血不幸與世長辭,傅二石不得不開始在 藝術(shù)道路上獨自摸索。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勤學苦練,到八十年代,他開始發(fā)覺自己的畫越來越像父親,他也得到“酷似乃翁”這樣的評價;叵肽且欢,傅二石認為自己那時還不能被稱作是畫家。 傅二石記得有一個香港的畫家叫方找林,他就這樣說過,他說你已經(jīng)到了一個邊緣,你最 技巧的掌握,包括你父親技巧的掌握,還有傳統(tǒng)繪畫的掌握,都已經(jīng)到了一個相當熟練的程度,你要往前走就必須要大膽的跨過一條線,這條線是什么,就是你父親對你的影響造成的拘束。
傅二石的父親 傅抱石是現(xiàn)代中國畫歷史上一位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 藝術(shù)大師,他獨創(chuàng)的以抱石皴為代表的創(chuàng)新筆法是留給中國 山水畫壇的巨大藝術(shù)寶藏。很多評論家都說:學習傅派 山水,打進去很難,但是打出來更難。對于傅二石來說,父親的 藝術(shù)既是財富也是包袱。
因為傅二石長期受父親的影響,形成了慣性,一下筆,就好像是順著他的軌跡,他的方式,按他的習慣去作畫,手是傅二石的,但是畫出來的筆跡最多可以得到酷似乃翁這個評價。傅二石不滿意這樣子,他愿意有自我價值--繪畫 藝術(shù)要貴在獨創(chuàng),他認為你是一個畫家,你要有自己價值,這個要體現(xiàn)在你的 作品中,當他堅定這點的時候,傅二石就覺得父親的財富還繼續(xù)是財富,不再覺得是包袱。
為了擺脫對父親的模仿,找到自我個性,傅二石曾想過很多辦法,甚至形式上反其道行之,但是結(jié)果如同夾生飯,不倫不類,他在苦悶中探索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有一天,他開始嘗試把一切都忘了時,他發(fā)現(xiàn)自我出現(xiàn)了。 他說:不要老去想我下這一筆的時候是不是像父親,下那一筆的時候是不是又不像父親了,我完全忘掉了,我順著我的習慣畫,順著我自己的觀念去畫,我這樣的大概有兩三年的時間,見到一點成效了。就是我忘這些的時候,開始出現(xiàn)了自我,出現(xiàn)了我自己覺得最美的一種方式,最恰當?shù)囊环N 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和最適合于我性格的一種藝術(shù)語言,它是慢慢的出現(xiàn)的。
評論認可
邵大箴(著名美術(shù)評論家):傅二石繼承了他父親的傳統(tǒng)。 中國畫講究筆精墨妙,傅二石的畫有這個特點:筆精墨妙。 他的 筆墨修養(yǎng)還是很高的。
孫克(著名美術(shù)評論家):二石先生早年也有很多波折, 最后趕上改革開放年代, 一直在畫院工作, 在 藝術(shù)上很有成就, 尤其近十幾年來, 我看到他在藝術(shù)上埋頭苦干, 這次展覽的 作品大家都可以看到, 非常有個性。 他的 藝術(shù)已經(jīng)像一棵大樹, 這棵樹已經(jīng)很大, 很難分出樹冠和下面。 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達到這樣, 我覺得是非?上驳。
李起敏(著名美術(shù)評論家):二石繼承的是父輩 藝術(shù)上宏大的氣象, 人格上博大的氣度與胸懷, 以及豁達深邃的歷史觀與宇宙觀。 因此他體悟到, 如何巧妙地處理好 畫面的空間, 如何突破畫面的限制, 在有限中創(chuàng)造無限, 做到小中見大, 咫尺千里, 這始終是 山水畫成敗的關(guān)鍵之一。
薛永年(著名美術(shù)評論家):今天我看傅二石的畫, 一個總的感想, 就像他父親研究過的顧愷之一樣, 畫的是大氣象。 “千山竟秀, 萬壑爭流, 草木蒙籠, 云蒸霞蔚”。他的畫不是哪一處的云山, 實際上是表現(xiàn)祖國河山的總體。 他是把南北方的大自然, 他心中的大自然, 每一個景色的長處結(jié)合起來, 創(chuàng)造一種和自己的精神結(jié)合起來的 畫面。 我覺得這還是很有特點的。
夏碩琦(著名美術(shù)評論家):二石先生的畫活脫, 松秀,不拘于 筆墨。 另外, 他的 山水畫多數(shù)用全景山水, 孕含著 山水畫的磅礴氣概。
特別感覺到, 他確實用寫意的 筆墨來畫 山水。 有一句話叫“醉筆寫真情”, 他看起來畫畫的速度還是很快的。 從中可以看出對激情的一種傳達。 《泉落青山出白云》里面, 長泉、短泉、直泉、曲泉、明泉、隱泉多種處理, 畫得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xiàn)辦法, 使人感到雨季到來, 自然山川水量充沛, 水勢奔涌的自然景象。 這種自然美的傳達, 很有生氣, 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動。
陳履生(著名美術(shù)評論家):二石先生的 作品主要特色就是大-----二石先生沒有恪守家法, 而是畫他自己的 山水, 闖出了一條他的路。
他用淺絳畫法畫的《 黃山朝暉》, 那一張畫畫得很亮, 中國畫畫得這么亮的不多見。淺絳畫法的用色要憑感覺, 像 黃山朝霞這種感覺, 把它畫得這么亮的, 還是很少的。 在家學的影響下-----二石的 山水畫得非常嚴謹, 山、石、水、樹, 來龍去脈交代得非常清楚。
蕭平(著名畫家、美術(shù)評論家):早年看 傅抱石先生的畫, 后來看了傅二石的畫, 是一脈相承, 傅家在繪畫上已形成大氣候, 正如自序中說:山中白云是我作畫永恒的主題。 把煙云作為一個主題, 這是抓到了。
傅抱石先生就擅長畫云, 中國畫虛實對照, 怎樣抓住云煙中的千變?nèi)f化,各種各樣的不同的云煙, 在這個問題上傅二石更進了一步。 用的皴法, 繼承了父親, 而又脫胎與父親, 已變成自己的了, 看起來就像傅二石, 很厚重, 很大的氣派, 不像傅老畫的比較精妙, 他更注重于大的氣象。 山水雄壯、渾厚, 古人評價山水“厚”是很重要的, 盡管寥寥數(shù)筆, 但有千鈞之力。
傅二石對待創(chuàng)作非常嚴謹,畫得很細。在西南闖關(guān)的《瀾滄風雨》煙云、水波、激浪、風雨、飛泉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神奇的境界, 不僅有大氣象, 也有細膩的情感。
黃鴻義(著名畫家、美術(shù)評論家):傅二石的中國畫, 不僅不克隆他的父親, 也不克隆自己, 這一點是很優(yōu)秀的品質(zhì)。
他繼承了他父親的遺志, 用 畫筆來描繪祖國美好山河, 他將父親走過的路, 都走了一趟。他吸收父親的文藝思想、文藝精神, 他沒有去搬他父親的 筆墨, 他有自己的筆墨, 形成自己的面貌, 大家一看有二石自己的模子, 對一般畫家而言可能容易, 但對大師的兒子就難了。
許祖良(著名美術(shù)評論家):傅二石 作品有大氣勢流動著的氣韻美, 他的作品既有雄奇秀拔的高山之勢, 又有流動的氣韻美。 古人所說“六法”, 作品的渾厚中見精細之筆, 這是一種匠心獨運。
作品《阿爾泰風光》山坳中幾處小木屋, 陪襯的人物是很小的, 人牽馬也小, 但細看可辨可視, 很精細, 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和諧的關(guān)系。 小索橋上依稀可辨人在走動, 小的建筑對比呼應(yīng), 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人物自然的美, 看出畫家構(gòu)思匠心, 小中見大, 見大自然 山水的大美, 也是其成功處。
丁濤(著名美術(shù)評論家):他的畫與眾不同, 他畫的石頭都能敲處聲音來。
他的 作品有三個特點: 1、傳統(tǒng)感, 2、時代感, 3、審美感。大山大水氣勢磅礴, 云煙水看得很多, 有傳統(tǒng)文化底蘊。 弘揚傳統(tǒng)文化他做了努力, 有不固守傳統(tǒng), 僵化在傳統(tǒng)之中, 而是帶有一種現(xiàn)代感的 山水畫, 用現(xiàn)代人的審美眼光來對待變化中的山水。
有真意、真誠、真情;還有氣勢、氣象、氣韻;對云、煙、水的鐘情, 從內(nèi)到外是傅二石 山水中的特點。
盧星堂(著名畫家):傅二石 作品作品如他的人一樣有大氣魄。從技法上講,空白、留白,充分發(fā)揮了中國畫的傳統(tǒng),大塊的留白是不容易,他把中國畫的境界繼承了下來。他的雪畫得非常精到, 是通過筆、墨、水畫出來, 而不是制作出來的,我不贊成中國畫的制作性。 作品《山村雪霽》中的枯樹, 繪畫得相當認真、相當精細, 繼承了父親的該精到的精到。
左莊偉(著名美術(shù)評論家):我主要談四點感受:
1. 他的畫光明磊落。 他的人品、 藝術(shù)皆統(tǒng)一在畫中。
2. 大筆、大幅、大勢、大境界、與人與畫的感覺是一致的, 自然 山水加胸中山水, 具體的山水都有生活根據(jù)。
3. 中西結(jié)合比較好。 從學西畫開始, 這么多 作品中, 體現(xiàn)了素描的基礎(chǔ), 山勢、山體、質(zhì)感、用光,是其獨到之處, 作品中干凈利落, 無空氣污染。
4. 二石學了傅老的 藝術(shù)精神, 走自己的路, 遠看近看橫看豎看, 充滿了傅老的精神, 又走的是自己的藝術(shù)之路, 這很難, 這一點他學得比任何一個人都好。
余根暉(著名策展人):傅二石先生的 藝術(shù)創(chuàng)作源自家學。將 傅抱石先生 作品中縱橫恣肆的 筆墨和排山倒海般的氣勢, 幻化為屬于自己的筆墨技法和 山水畫境, 并能不斷完善與豐富, 這可以說是傅二石先生對其父傅抱石先生 藝術(shù)精神和筆墨技法, 尤其是前者的真正繼承和發(fā)揚。 對于 藝術(shù)發(fā)展的傳承性與豐富性來講, 深厚的家學傳統(tǒng)既是扶梯又是牢籠, 而能游刃有余于其間, 傅二石先生可以說是真正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王其美:二石自幼隨父親 傅抱石學習中國畫, 以數(shù)十年之功,刻苦努力, 終于進入了中國畫的自由境界。 喜用大筆作畫, 善寫“大塊文章”。 他欽佩父親繪畫中那種博大精深的氣度, 深知父親 作品中那種使人震撼的“大美”, 來自豁達而深沉的歷史觀和宇宙觀。而二石的 山水畫中為觀眾所稱道的磅礴大氣, 正是來源于對父親繪畫精神的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