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楊小樓

    楊小樓

    楊小樓(1878.2.2 1938.2.14)又名嘉訓,安徽石埭人,曾為清朝“內(nèi)廷供奉”,是文武全才的“奎派”老生楊月樓的獨生兒子。楊小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宗師,他創(chuàng)立的“楊派”是影響最大的武生派系。

    楊小樓 - 簡介

    楊小樓,又名嘉訓,安徽石埭人,曾為清朝“內(nèi)廷供奉”,是文武全才的“奎派”老生楊月樓的獨生兒子。楊月樓逝世臨終之際,為了讓尚在童年的兒子得以繼承己業(yè),曾向盟兄楊隆壽、譚鑫培拜托,讓他倆栽培、照顧楊小樓。為此譚鑫培收認楊小樓為義子,愛如己出,最后,又把楊月樓與自己演武生時所會的技藝全部傳授給他。而楊小樓扎實的武工根基則是楊隆壽一手培植的。他的昆曲戲,大部分是向張淇林學的,在上海時也曾向牛松山請教。楊小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宗師,他創(chuàng)立的“楊派”是影響最大的武生派系。在他之前的武生表演藝術,雖經(jīng)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各派加以豐富,有過不少建樹,但在表現(xiàn)人物上,總是或多或少有些缺欠,乃至楊小樓的出現(xiàn),才使武生表演藝術邁進一個嶄新、輝煌的殿堂。

    楊小樓 - 生平事跡

    出身梨園世家,人稱‘活趙云’‘活霸王’的頭牌武生,到死也不給侵華日軍唱一句的[國劇宗師],這,就是楊小樓。 

    楊小樓1878年出生在北平,8歲學藝時,腳下的鞋子十幾天就磨破一雙,十分刻苦。父親臨終時將其托付給譚鑫培,譚收他為義子,傾心教誨。22歲時,楊小樓自行挑班,隨后以武生掛頭牌,在動蕩的戰(zhàn)亂歲月裏,支撐了長達26年,在京劇史上獨一無二。 

    技藝成熟后的楊小樓自成一家,獨樹一幟:他塑造的武生,動作厚實穩(wěn)健,氣派威武凝重,氣概非凡。一次,京劇《四大名旦》之首的梅蘭芳大師指著《青石山》中 楊小樓扮演的封神后的關平,贊嘆說:“一副天神氣概,看起來可以和唐宋名畫家的天王像媲美,從頭到腳挑不出一點毛病來,是武生最好的一個藍本。” 

    楊小樓的嗓音嘹亮、充實,聲腔激越,念白抑揚頓挫,韻味十足。在《長板坡》中他演的趙云,出場前只一聲“馬來呀!”,舉座皆驚——千年前的常勝將軍在這一聲沉雄、豪邁的呼喚聲中,帶著忠勇仁義來到觀眾面前。難怪當時人稱他為‘活趙云’。楊小樓的眼睛也運用得與眾不同,在戲中人物沒有動作或沒有臺詞時總是瞇著,等到關鍵時分,猛地一睜,精華畢露、銳氣逼人,雄渾凝重中又剛直威猛,令行內(nèi)人士贊嘆不已而又無法企及。 

    在楊小樓一生的藝術成就中,以和梅蘭芳大師合作演出的《霸王別姬》最有成就。梅蘭芳演虞姬,楊小樓飾項羽。

    楊小樓

    楊小樓把霸王的英雄氣概和壯志未酬,梅蘭芳把虞姬的悲哀無奈和忠貞不渝,在一抬手一低吟之間細細的刻畫出來;含蓄的布景、寫意的臉譜,一點一滴的把豪情和傷感傳遞出來。在優(yōu)美的《劍舞》之后,美人自刎,英雄垂淚,令人千載后依舊為虞姬唏噓,為項羽扼腕。觀者的人生經(jīng)歷和劇中的悲歡離合如此默契,如此投合, 當然是場場爆滿,次次壓軸。 

    楊小樓 - 個人概況

    楊小樓,名三元,楊月樓之子,安徽懷寧人。幼時入小榮椿科班學藝,從師楊隆壽、姚增祿、楊萬青學武生。十六歲出科,在京、津兩地搭班表演。后發(fā)憤用功。得義父譚鑫培和王楞仙、王福壽、張淇林、牛松山等的指點,并拜俞菊笙為師,技藝漸進。二十四歲搭入寶勝和班,以"小楊猴子"之名露演,名聲漸起。又與譚鑫培同在同慶班,經(jīng)譚氏獎液,成為挑大梁的武生演員。二十九歲時入升平署為外學民籍學生,備受慈禧賞識。他與譚鑫培、陳德霖、王瑤卿、黃潤甫、梅蘭芳、尚小云、荀慧生、高慶奎、余叔巖、郝壽臣等人合作,先后組建陶詠、桐馨、中興、崇林、雙勝、永勝等戲班,聲譽鵲起。在當時和梅蘭芳、余叔巖并稱為"三賢",成為京劇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師”的盛譽。
       
    楊小樓在藝術上繼承家學,師法俞(菊笙)楊(隆壽),同時博采眾長,打下武生表演技藝的全面基礎,逐漸形成獨樹一幟的“楊派”。楊小樓的嗓音清脆洪亮,唱念均“遵奎派”風范,咬字清楚真切,間有京音,行腔樸直無華。唱念注意準確表達角色的感情。從現(xiàn)存的《霸王別姬》、 《夜奔》 、《野豬林·結拜》等戲的唱片中,可以領略到他唱念的神韻。楊小樓武打步法準確靈敏,無空招廢式,更能恰當貼切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著力體現(xiàn)意境,追求神似,也即"武戲文唱"的楊派特點。因此,他的長靠戲《長坂坡》、《挑華車》、 《鐵籠山》 ,箭衣戲《狀元印》、 《八大錘》 、《艷陽樓》,短打戲《連環(huán)套》、《駱馬湖》、 《安天會》 ,昆曲戲《夜奔》、《寧武關》、《麒麟閣》,老生戲《法門寺》、《四郎探母》、 《戰(zhàn)太平》 ,無一不精。晚期他還排演了《野豬林》、 《康郎山》等戲。

    楊派武生傳人有孫毓堃、劉宗楊、高盛麟、沈華軒、周瑞安等人。此外,李萬春、李少春、王金璐、厲慧良等亦皆宗法楊派。
            
    代表劇目有:《長坂坡》、《挑華車》、《鐵籠山》,箭衣戲《狀元印》、《八大錘》、《艷陽樓》,短打戲《連環(huán)套》、《駱馬湖》、《安天會》,昆曲戲《夜奔》、《寧武關》、《麒麟閣》,老生戲《法門寺》、《四郎探母》、《戰(zhàn)太平》等。

    楊小樓 - 表演藝術家

    楊小樓嗓音高亢寬亮,雖不以大段唱工見長,但無論散板、搖板、流水板及曲牌、引子,歌來均富特色,他的唱腔吸收張二奎的唱法,不使巧腔,而逢高必起,多順字滑腔的唱法,鏗鏘爽朗。昆曲牌子得自張淇林,更能滿工滿調(diào),神完氣足。他很講究音韻之美,故演唱韻味極濃,《駱馬湖》、《連環(huán)套》、《長坂坡》、 《戰(zhàn)冀州》 、《霸王別姬》、《挑華車》等劇的唱段都是楊派名唱。楊小樓的念白尖團分明,感情真摯爆滿,處處吻合劇情與人物的特定性格,側重于英武脆爽,善于以似斷實續(xù)的粘連念法加強舞臺氣氛,如《霸王別姬》中項羽念:“悔不聽范增之言……至有今日唉!”

    楊小樓的嗓音消脆洪亮,唱念均遵“奎派”風范,咬字清楚真切,間有京音,行腔樸直無華。唱念注意準確表達角色的感情。從現(xiàn)存的《霸王別姬》、 《夜奔》 、 《野豬林·結拜》等戲的唱片中,可以領略到他唱念的神韻。楊小樓武打步法準確靈敏,無空招廢式,更能恰當貼切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著力體現(xiàn)意境,追求神似,也即“武戲文唱”的楊派特點。

    楊小樓對于前人武生藝術所作的發(fā)展主要在于刻畫人物細膩,一切表現(xiàn)手段都嚴格服從于劇情和人物的需要,一腔一字,一招一式都帶出人物的性格與感情。盡管開打矯捷輕健卻不賣弄,不炫耀,因此一直被認為是“武戲文唱”原則的典范。形成這種風格,他的做工是占有較大比重的。他善于用動與靜、快與慢、含與露等等的對比、反襯來加強表演,如對眼神的運用就是如此,無須明顯做戲時微瞇二目,處于收斂狀態(tài),待到用時猛然張目則精光四射,格外有懾人力量。

    楊小樓對臉譜、服裝等均作了大量的革新,如霸王以白多黑少的“愁連”示其失勢敗亡結局,李元霸勾紫臉加紅套金示華貴威嚴;創(chuàng)造了林沖的夜奔盔,趙云的白夫子盔和霸王的黑夫子盔,孫悟空的繡團花直裰衣等。武場亦有改革,如為了強調(diào)趙云的身份性格,將其上下場時的急急風、硬四擊頭分別變?yōu)榧~絲和軟四擊頭等。 劇目方面楊小樓的創(chuàng)新更多,《霸王別姬》、 《陵母扶劍》 、《薛剛鬧花燈》、 《甘寧百騎劫魏營》 、《壇山峪》、《康郎莊》、《野豬林》等,大多能結合時代和突出愛國思想。傳統(tǒng)楊派名劇依外形劃分有長靠戲《長坂坡》、《冀州城》、《陽平關》、《取桂陽》、《回荊州》、《連營寨》(趙云)、 《挑華車》 、《鎮(zhèn)潭州》、《戰(zhàn)宛城》等;短打和箭衣戲有《連環(huán)套》、 《翠屏山》 、《惡虎村》、《八大錘》、 《駱馬湖》等;勾臉戲有《晉陽宮》、《鐵籠山》、《狀元印》、《艷陽樓》、 《金錢豹》等;猴戲有《安天會》、 《水簾洞》等,還有昆劇《夜奔》、《麒麟閣》等。偶亦串演老生戲如《法門寺》之趙廉等,但不見長。關羽戲演出不多,僅《灞橋挑袍》、《屯土山》幾出。

    楊小樓的“楊派”藝術影響非常廣泛,曾被譽稱為“宗師”、“泰斗”是絕非偶然。

    楊小樓 - 學藝

    1933年,同仁堂藥鋪樂家特煩請楊小樓演出《鐵籠山》,地點在吉祥園。當時臺上除有檢場人外,后臺個別人可以在臺上聽戲!惰F籠山》開始時,檢場人在下場門一邊靠場面外側,放了一把空椅子。等到“起霸觀星”時,從下場門內(nèi)匆匆走出一位身材魁偉、面形瘦長的便衣人士,在椅子上一坐。

    我當時也在臺下看戲,看清這個人的面容,心中為之一振,心想今天甭看戲里的“姜維”了,先看這位聽戲的“姜維”,就夠過癮的了。原來這位就是當時的名武生孫毓堃,他早就以演《鐵籠山》名重一時了。

    孫毓堃是楊小樓的義子,是俞振庭的外甥,故而藝名“小振庭”。他幼時跟俞振庭學武生,身上極有功夫。其母帶他到楊家請楊小樓教他戲,楊不能拒絕,因其母是楊小樓的大師姐。

    但楊小樓說:“俞五爺(俞振庭)教你的戲,我一字不改。我教你一出俞五爺不唱的戲--《狀元印》。”后來又給他說過《戰(zhàn)宛城》 。孫毓堃一直私淑,他的《挑華車》、《連環(huán)套》等戲,后來都是按楊派路子演的。

    那天孫毓堃在臺側一坐,就好像是由他來報幕的,介紹這不一般的《鐵籠山》。他聽楊小樓的《鐵籠山》,不是去看什么身段、打什么把子,這些他都會。他是“內(nèi)行看門道”,看楊小樓的勁頭、臺上氣度,提高自己的認識。像孫毓堃這種自覺學戲的精神和做法是很值得借鑒的。

    楊小樓的正式拜師弟子共有三人。早年曾收過武凈演員侯海林,另兩位是延玉哲和傅德威,他們當時是中華戲曲?茖W校的學生。他倆的拜師儀式是在北京中山公園水榭舉行的,時間是1935年。

    楊小樓為了收徒,特在吉祥戲院親演《賈家樓》和《野豬林》兩出戲給延、傅做示范!顿Z家樓》是打基礎的傳統(tǒng)武戲, 《野豬林》是有創(chuàng)作的新編文戲。這反映了楊的教學思想,要求學生要高標準地打好基礎、高水平地創(chuàng)新、全面發(fā)展、文武皆能。事后楊親自去中華戲校,請校方關心他的弟子延、傅二生的學習。

    楊小樓 - 評價

    關于楊小樓,齊如山有如下的評價:“楊小樓自然是光緒末葉民國以來的第一名武生,但在全戲界他可算是第三名。以前的腳色不必說,五十余年以來的紅腳,共有三個人。前清光緒二十六年前后以至民國初年,最紅者為譚鑫培。民國以后最紅者為梅蘭芳。楊小樓雖然不及他們兩個人紅,但也能抗衡!

    楊小樓的成名是在天津,一個偶然的事件使他一炮躥紅:

    他去天津之前,同時接了兩個戲園子的定銀……如此則兩造相爭,這戲園子要先唱,那一個園子也要先唱……小樓當然兩造都不敢得罪,便藉詞推脫,不能前往。在這個時間,兩個戲園彼此登報,各說各的理由,鬧得人人皆知,于是小樓之名大噪。后經(jīng)人說和,在兩邊各唱若干日。小樓才去,因為大家在報紙上常?吹剿@個名字,大家又常議論,鬧得人人心目中有一個楊小樓,都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兒,所以到津之后,一唱而紅。因為楊嘉訓三個字在北平?jīng)]有響,所以到天津特用楊小樓三字。天津唱紅之后,回北平演唱,當然也改用小樓二字,也就跟著紅起來。

    楊小樓是清末名伶楊月樓之子,自幼入小榮椿科班,拜俞潤仙(菊生)為師,學習武生?茲M后,搭寶盛和班演戲,當時的藝名叫楊嘉訓,只是并未出名。當時京城的武生演員分為三派,其代表人物分別是:俞菊生、黃月山、李春來。此外,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楊月樓,以擅演猴子戲見長。在名腳濟濟的京城舞臺上,青年演員楊小樓很難有嶄露頭角的機會。天津之行以后,他名聲大振,不僅在北平走紅,而且被傳入宮中當差,成為西太后面前最受寵愛的紅人。齊如山從升平署一位太監(jiān)口中得知的“扳指”一事,就很能說明問題。

    此事,齊如山曾向在宮中當過差的幾位梨園界老輩兒求證,如譚鑫培、陳德霖等人,他們都證實確有此事。用陳德霖的話就是:“佛爺之喜歡小樓確是從心里喜歡!倍魈蟛簧跸矚g的王長林、李永泉二人也有過這樣的議論:“人家楊小樓到宮里來演戲,如同小兒住姥姥家來一個樣,我們兩個人來演戲,仿佛來打刑部官司的犯人一樣!薄鞍庵浮币晃锉臼菨M族男子手上所帶的飾品,一般女子不會佩戴,而慈禧專門用來賞賜給楊小樓,顯然是預先準備好的。齊如山在與梨園界老輩議論此事時,用了“耐人尋味”四個字。

    無論是在宮廷,還是在民間,楊小樓所以能享譽劇壇,除了有外在的種種機遇,還有其內(nèi)在的藝術實力。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nèi),他與錢金福、王長林二人彼此合作,形成了一個較為理想的藝術組合。楊小樓的表演藝術也日臻完善。比如楊小樓最擅長的《連環(huán)套》,他所扮演的黃天霸歷來受人稱頌,而劇中的其他人物竇爾敦等的扮演者也十分重要,主演與配演在舞臺上的交流、相互之間的默契、彼此的激發(fā),都是使此劇獲得成功的主要因素。直到晚年,王長林等人仍與楊小樓合作演出,對他的藝術特點也了如指掌。王長林在同齊如山的交往中,談到了楊小樓在藝術上所顯示的優(yōu)長和不足:

    小樓演戲,可以說是天生的(意即天才),也可以說是遺傳性。為什么說他是天生的會演戲呢?因為他所學的技藝,他并沒有照原學的來做?墒撬埠芎每。比方,各腳出臺一挑門簾,總要聚精會神地用力,以便得好,尤其是武生,更是如此。而小樓則不然,一出臺簾,一低頭,一仰頭,就完了,可是也很好看。又如亮相,別人都是照著鑼鼓的四擊頭,硬砍實砸的交代,方顯結實、有力量。而他則不然,前面稍微招呼,將到末一擊之前,他已站好,俟鼓點到的時候,他把肩膀一動,靠旗子一晃,又俏皮、又美觀、又省力,而交代的也很準確。你看他仿佛不賣力氣,偷懶似的,可是他絕對不顯懈怠。 

    這里所說的“天生的”或“遺傳性”,實際上是指楊小樓舞臺形象的綜合魅力感染了觀眾。他在不經(jīng)意間,在自然而然之中,完成了對戲劇人物的塑造,比起那種刻板的、造作的、費力的表演,更具藝術的表現(xiàn)力和吸引力。當然,齊如山也根據(jù)當時梨園界的議論,羅列了楊小樓身上為大家所公認的一些毛病,一是“愛閉眼”,二是“唱戲不入調(diào)”,三是“愛說‘這個’”,四是“愛拱肩”,五是“愛忖腿”等等。但是,對于這些議論,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說他不夠雄壯,是不錯的,但也不軟弱;固然不夠俏皮,但也不呆板;固然不夠脆快,但也不笨滯;固然不夠精練,但也不懶散;固然不夠邊飾,但也不松懈;嗓音雖然不搭調(diào),但響堂,在臺上什么人的嗓子也蓋不過他!睂Υ,齊如山有著自己的看法。他把楊小樓的缺點大致概括為“扛調(diào)”、“沒有昆腔底子”、“戲路子太窄”等。

    盡管如此,齊如山仍然認為楊小樓在表演上有其獨到之處。他以楊小樓塑造得最為成功的幾個人物形象為例,進行了具體分析。首先,楊小樓扮演《長坂坡》的趙云,齊如山認為,“百十年來,所有演過這出戲的人,除小樓的父親之外,可以說是沒有比他好的。”“小樓演此一出場便不緊不慢,周身雅飾,與糜夫人對白一場,于著急之中還不失大將的謹慎風度,后邊大戰(zhàn)一百單八槍,于勇武之中,還帶儒將氣概,這種種的情形,實非他人所及! 《連環(huán)套》中的黃天霸這一人物,齊如山認為,他所看過的腳,“以小樓為第一”。他說:“小樓演此,與竇爾敦之對白,尺寸之快慢、聲音之高下、接話之遲速,都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傊摳叩母,該低的低,無一處不斟酌得宜!痹儆,楊小樓扮演《霸王別姬》中霸王這一角色,由于演出前一天,劇本經(jīng)人建議作了一些改動,“小樓對所改的詞句,于很短的時間而能念的熟,且神氣動作,都能相合而有精彩,這是不容易的,足見他能用心,能體會……以后尚未見到繼者。

    楊小樓 - 喪事

    1938年2月16日,農(nóng)歷戊寅年正月十七日:楊小樓接三
    楊小樓于前日入殮,本日接三。

    楊小樓生前就留有遺囑,說他曾在白云觀出家為道,大名已上了玉皇大帝的《登真箓》,其身命,神魂均已不屬于十殿閻君管轄,而是屬于“三官”掌握了。所以,“羽化”之后,一定要身穿道裝到“道國三千金世界,天京十二玉樓臺”去仙游。他的后人照辦,他的裝裹(殮衣)是一整套道裝:貼身的是一套對襟大領的白褲褂,大領的藍面黃里的小棉襖、棉褲,外面是大領藍大棉袍。一律以寶劍頭形的飄帶扎系。最外邊加披了一領深紫色,繡著八卦太極圖圖案的法衣。頭頂上因為沒有長發(fā),自然無法挽成道冠,所以沒有用元形的混元巾,只好戴了一頂門樓式的莊子中,正中鑲上一塊美玉,作為“帽正兒”。腳下穿了一雙白襪子,將褲腳放進襪筒里,再配上一雙紫色鑲青云頭的“云履”。雙手捧著一柄玉如意。完全是一付道家焚修功圓果滿“朝真”的裝束。身上身下,當是“鋪金蓋銀”。不過,身上蓋的有說是繡著八仙慶壽圖案的白色衾單;還有的說是加蓋了黃綾、紅色梵文經(jīng)字的“陀羅經(jīng)被”。后者的說法,當然與道裝的殮衣不配套。但是很可能是受清代崇佛遺風的熏染,因而佛道相融。

    盛殮楊小樓的棺材更是講究,乃是一口精選的金絲楠“四獨板”(即兩幫、底、蓋,均為四塊整板)的“重材”,這是最上品的殮具了。系購自騾馬市大街鶴年長壽材鋪,價值2400元。至于棺內(nèi)裝的殉葬物其說不一。從當年各報披露的楊墓被盜的通訊報導來看,其殉葬品既精且多,除了寶劍、牙笏(朝簡)、拂塵等道教法物之外,古陶瓷、煙壺、金銀珠寶,無所不有。但招來了后患,俗云“家賊難防”,不期讓松柏庵義地看墳的董四及其勾結的盜匪們挖了去。

    楊小樓的喪事最大特點有兩個:一是在總的排場上突出一個“奢”字;二是在禮儀上處處突出一個“道”字。楊氏剛剛咽氣,院內(nèi)就搭起了巍峨壯觀的起脊大棚,棚頂上按照古典建筑形式,做出了五脊六獸,而且還是古錢形狀的“花脊”,從遠處望去,儼然是一座高大的殿堂。棚內(nèi)三面都搭了“經(jīng)托子”(搭在房上的經(jīng)臺)。這樣,可以不占院內(nèi)的有效面積。其整個布局是:正面是靈堂,對面是寶蓋式的番(喇嘛)經(jīng)經(jīng)臺,臺的對面,即靈堂上方,掛了黃緞繡花的幡門、幡條。棚頂中間掛了四幢與幡門、幡條配套的黃緞繡花經(jīng)幡。棚的上首為樓閣式的道經(jīng)經(jīng)臺,掛了藍緞繡花的幡門、幡條,棚頂掛了四幢藍緞繡花的經(jīng)幡。棚的下首為佛龕式的禪(和尚)經(jīng)經(jīng)臺,掛了紅緞繡花的幡門、幡條,棚頂掛了四幢紅緞繡花的經(jīng)幡。一眼望去,有如神、佛圣境。楊氏的靈堂前搭了一座四圍均為一丈二尺的大月臺。臺的四角各有綠漆金紋的明柱,以支撐上頂,頂上安裝了彩繪團鶴圖案的天花板,象征亡音“駕鶴仙去”。以符合楊氏的平生信仰,月臺內(nèi)外上端掛滿了社會名流、商會、慈聯(lián)會、梨園公會的題匾。

    靈堂上扎了大型毗盧帽式的靈龕,正面掛著曹錕送的大匾“閬苑歸真”,匾下,裝飾著一個素彩花圈,中間以小白花組成一個大“奠”字。楊氏的靈櫬被扣在一個紅云緞繡著八仙慶壽圖案的堂罩里。罩外豎立著楊氏大幅遺像,像前的靈桌上是一堂景泰藍的五供,外加一盞寶塔式的“悶燈”(即長明燈,民間盛傳冥路幽暗,須燃燈給亡人照明);花筒內(nèi)插著金銀五彩的細靈花;兩旁的蠟扦上燃點著一對白色藍字的素蠟;中間是鼎式的大香爐。靈桌前面掛了青緞繡著青云白鶴圖案的桌圍子。供桌前還設了一個小幾,上設檀香爐一尊,香碗一對,是供來吊者上香用的。月臺上,陳放著兩對靈人;緊靠靈幃立著一對引路的“童兒”(即金童玉女),金童執(zhí)幡,玉女提爐。

    月臺下邊兩側,陳放著四對紙扎的尺頭桌子,一對金山銀山的小盆景;一對五彩錦緞的尺頭(衣料),這是固定套路。但另外的兩對桌子則帶有楊氏喪禮的特色了。一桌糊的全套道裝:綴有劍頭飄帶的豆青面,青大領的道袍;深藍色青大領道袍各一領;馬蹄形的混元中、門樓式的莊子中各一頂;彩繡青云白鶴、八仙法物的大紅法衣、百壽圖配萬字不到頭圖案的橙黃色法衣、八卦太極圖圖案紫色法衣各一件;白襪、云頭履各兩雙。一桌糊的是道家法物:勅令架上插著令旗、令劍、令牌、天篷尺(量天尺)、朝簡(笏板)、震壇木、米碟、凈水碗、楊枝、朱砂硯、朱筆、黃表奏章匣、《天師符》、《天師玉匣記》、《天師萬年歷》、《天師神魂執(zhí)照》各一冊。一桌糊的是文房四寶:萬歷青花筆筒、山字形筆架、銅筆架各一;中插大抓筆、“一品文章”小楷狼毫;雕花石硯一塊;大銅墨盒一具,上刻唐朝賈島五言詩“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便~鎮(zhèn)紙一對;“龍門”蓋金墨錠一匣、彩箋一匣,上繪松濤水月圖案,并有雙鉤隸書:“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另有紗罩桌燈一具。另一桌糊的是古玩陳設:裱有紫紅綾緞槽囊的硬木錦匣兩對,內(nèi)放爐、鼎、瓶、罐,另有陶瓦銀釉古裝歌妓人一堂,窯變紫紅色“聚寶盆”(內(nèi)疊金室、銀室)一具;粉彩磁盆,插以大紅珊瑚枝掛金銀的“搖錢樹”一具;玉器一匣;煙壺一匣。。這些紙制冥物精細異常,足可亂真。乃是出于和平門外延壽寺街衡記、高記兩家冥衣鋪。

    本日迎三送路,楊氏喪居笤帚胡同提前搭就了藍布的過街棚,兩邊棚口及喪居門前,各搭了一座素彩牌坊。一對紅底金紋雙花籃圖案的大鼓、鑼架設于棚內(nèi),為來賓們傳報不暇。延至午后,西至延壽寺街、琉璃廠,東至南火扇胡同、煤市街一帶,車水馬龍,以梨園界為主的各界人士,紛紛前往楊宅吊唁。僅戲劇內(nèi)外行人,計300余人,名伶尚小云、高慶奎、沈曼華、李洪春、劉硯亭、王福山等,均親臨掛孝。伶界如余叔巖、玉瑤卿、王鳳卿、俞振庭、蔡榮貴、譚小培、譚富英、程硯秋、馬富祿、葉龍章、葉盛章、蕭長華、郭春山、閻嵐亭、李永利、荀慧生、王松齡、丁水利、于連泉、于永利、遲月亭、楊春龍、王又荃、金仲仁、趙硯奎、陳椿齡、郝壽臣、楊寶忠、侯海林、徐霖甫、遲紹峰、萬子和、梁華庭、楊主生、王敬五、金廷蓀、金少山等,及戲劇評論家汪俠公、戴蘭生、齊如山、吳幻蓀、景孤血等,均親臨致祭,或具聯(lián)軸挽幛、或送香帛冥楮。誠為素車白馬,會吊龜年,靈棚內(nèi),參靈的鼓樂,經(jīng)聲佛號與哭聲混成一片。

    午后6時,依喪禮送三。走在最前邊的是官鼓大樂,官吹官打24個響器及清音“九福班”的細樂,后面便是以彩紙精糊細表的轉輪大轎車一輛,以翻毛駿馬駕轅,前加頂馬;后配跟騾。車廂左窗外,貼一黃紙條,上書“楊府老太爺顯考嘉訓之靈車孝女楊榮桂、嗣孫續(xù)潛、婿劉硯芳、外孫宗楊、宗華等全宅孝屬叩祭”字樣。另有大翻毛雙馬駕轅的四面大玻璃百葉窗四輪馬車一輛;8人抬綠幃官轎一乘;杠箱4抬;墩箱4只;大白仙鶴一只(一樓二庫已于事前送往焚化場等候)。

    紙活兩旁為8盞大白氣死風燈和12對六角形的手罩子為之照明。紙扎芻靈后邊為雍和宮的喇嘛13人,以大鼓、長號等輕重蒙藏法器吹奏。白云觀的道士身披云緞刺繡的對兒衣,打著鐺、鉿、鼓,白全一為高功,捧著如意殿行。所有參加送三的來賓(多數(shù)是名伶)分別執(zhí)香提燈,排成雙行步送,成為一條大火龍。后為鐵山寺的和尚以笙管笛吹著佛曲梵樂,音韻凄慘,使人嗚咽欲絕。楊氏之女榮桂打著挑錢紙,女婿劉硯芳以銅茶盤捧著喇嘛用巴拉面捏成的燈塔;嗣孫等分別棒著道經(jīng)大疏、禪經(jīng)大疏,均痛哭失聲,被近親們一一攙行。最后是龍泉寺的13人大德高僧。以素打“七星”點殿后。整個送三行列婉蜒約一里多地。觀者如云。尾隨不舍者數(shù)百人不止。送三行列由笤帚胡同20號本宅出發(fā),出延壽寺街南口,經(jīng)琉璃廠、廠甸、南新華街,至虎坊橋焚燒冥物車馬,盡禮而散。

    接三之日,業(yè)經(jīng)喪禮處與孝屬討論決定,楊氏靈柩在家停靈受吊15天,從即日正式開壇起經(jīng),每天均有度亡法事,除本家自請的經(jīng)懺以外,包括梨園界同仁送的計有番經(jīng)7棚;道經(jīng)8棚;禪經(jīng)10棚。共25棚。所有誦經(jīng)、禮懺、燃燈、施食,悉皆周隆。定于2月27日家奠、開吊、伴宿送庫;28日辰刻發(fā)引。因堪輿家勘測認為永定門外塋地因“方向不利”,當年不宜下葬,故暫厝陶然亭龍泉寺廟內(nèi),俟明年再卜吉告窆。

    1938年2月28日,農(nóng)歷戊寅年正月廿九日:楊小樓大殮舉行
    楊家在出殯的前三天就在和平門外南新華街師范大學門前的大道上,亮出了一份五丈五尺長,一丈多高的64杠的大罩,罩架子上掛了紅緞金線繡滿“百壽圖”的罩片,頂上安了80公分高的金箔罩漆的大“火焰”,罩架上蓋的四角,都向外探出一個“草龍”,成為“獸頭龍口”,龍口“銜”著一串編織的花穗,每綹花穗上拴著一個“荷葉帽”、八個小金葫蘆和五個不同的“花拍子”。十分華貴。杠罩的四角各放置一座紅漆木質(zhì)的執(zhí)事架,上面插了紅、藍兩色不同的“撥旗”,上書“崇文門外廣興杠房”字樣。大杠大罩的旁邊還亮出了一付32抬的“小請兒”,即出堂用的小杠。這份大杠誠可謂富麗堂皇,氣派極矣。引起了許多過往行人駐足圍觀。

    按老北京的風俗習慣,喪家一亮杠亮罩,就是即將出殯的信號。緊跟著,在楊氏殯列即將經(jīng)過的要路口便道上,相繼搭起了高大的路祭棚三座,一為劇場公會全體同人路祭棚,設在西珠市口當行商會門前的空地上,將由各劇院選派代表三人守候公祭。二為梨園公會全體同人路祭棚,設在第一舞臺門前。三為內(nèi)外行親友聯(lián)合路祭棚,設在虎坊橋京華印書局門前。這些路祭棚均為平棚起尖子,一殿式的起脊大棚,棚口均搭了素彩毗盧帽式的花牌樓,設了官鼓大樂,擺上了對兒門鼓、對鑼架、對官鼓、對號筒。棚口兩旁的執(zhí)事架上插著四對金執(zhí)事,計金立瓜、金鉞斧、金天鐙、金兵拳各一對;四對不同圖案的大旗,計清道旗、飛虎旗、飛龍旗、飛鳳旗各一對。棚內(nèi)正面放了披有虎皮的“如意亮轎”一乘,當做被祭奠者的靈位,前面還扎了素彩靈龕一座。前邊是大型供案,上面設置了香爐、蠟扦、花筒、供碗。棚壁上掛滿了挽聯(lián)、匾額、挽幛、花圈、相間有不同的四季花盆,尺頭桌子等紙活冥器。給人一種極為莊嚴肅穆的感覺,哀戚油然而生。

    楊宅即將出大殯的消息,人人奔走相告,四九城的居民,尤其是南城一帶的居民都憋足了勁頭等著瞧熱鬧,都說:“這可是一出好戲,所有的名角都要上場亮相,這張票可是千金難買!”當年,瞧大殯幾乎是北京人的一種“文化娛樂”,本來,喪葬禮俗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果然,楊氏的大殯成為萬人空巷之舉。一般平民,一早就扶老攜幼地佇立街頭,那些有錢有閑人家早在殯列即將經(jīng)過的地方,找個茶點鋪或飯莊子的樓上,訂個臨窗的好座,屆時居高臨下,邊吃邊看,將這盛大宏壯的喪禮盡收眼底。

    楊氏喪居前門外笤帚胡同,巷子較窄,不便直接上大杠。所以,他的靈柩被抬出喪居之后,先在門口上32人抬的“小請兒”。由孝女榮桂身穿重孝,左手打著金鉤龍鳳“銜”掛的引魂幡,在眾多親友、梨園界同人擁簇之下,到南新華街北頭師范大學門前換升大杠。這時最前頭的儀仗已經(jīng)穿過西河沿,進入前門大街了。

    楊氏靈柩上了大杠,扣上了一卷紅緞“百壽圖”的大官罩。孝女榮桂跪在拜墊上,以左手在一塊糊成一套《金剛經(jīng)》的沙板磚上摔了“吉祥盆”,大喊一聲:“爸爸哎!”遂被攙起,全體孝屬及執(zhí)紼的近親友便跟著一起高聲舉哀,這時,燒了一所紙扎的小四合房。被請來揚紙錢的“一撮毛”此刻大顯身手,趁著紙活的火勢,一連揚了三把紙錢,頓使漫天皆白,良久不能落地。有許多小孩,甚至老年人都湊過去,伸手接搶那些尚未落地的紙錢,說是用這種紙錢擦拭面部或身上的疥癬,當可霍然。此說雖然屬無稽,但無意間卻為喪禮壯大了聲勢和場面。

    楊氏是漢旗人,故按民族風俗習慣用了“五半堂”的漢執(zhí)事。傳統(tǒng)的漢執(zhí)事以半堂為基數(shù),每半堂有不同三色的幡、傘6把;金執(zhí)事4對至8對。再加花圈、挽聯(lián)、松活,紙活、響器、僧道及執(zhí)紼送殯的親友,殯列排出足有三里地之遙,可謂壯觀極矣。其殯列順序大體上是:最前為“北京特別市梨園公會”旗幟一對。由“龍?zhí)住毖輪T擎舉開道。繼之為紙糊的戴盔披甲,面目猙獰的開路鬼、打道鬼一對,各持鞭棍,立于“虎皮石”的立座上,座下有木輪,由人推之而行。紙糊的獨角獬——噴錢獸一只。高七尺,走在開路鬼、打道鬼的中間。一人從“獸”后豁口里填紙錢,使之從前面口內(nèi)吐出。意為替亡蓄留下買路錢。紙糊的頭戴烏紗,身穿大紅,左腿躍起,手舉寶劍高過頭頂,作斬妖姿勢的“判官”,高近一丈,頭頂上還飛舞著一只蝙蝠,蓋為臂上一彈簧所系。松活一堂:系右安門外豐臺花廠的杰作。七、八尺高的松獅子一對;一丈一的松亭一對;松鶴、松鹿(鶴鹿同春)一對;松人(和合二仙)一對。共用28人杠抬以行。紙活金童玉女,金童執(zhí)黃綾幡;玉女提引爐,作接引狀。由二人擎舉而行。意為神佛所派的使者接引亡靈升天。紙活四季花盆,碧桃、芍藥、牡丹、佛座蓮、縐菊、桂花、臘梅、迎春各一盆,其盆糊成白磁狀,上繪山水、人物、間有書法題詩。下支紅漆木架。人夫各抱一盆以行。紙活尺頭桌子,上擺金山銀山(盆景)、綢緞衣料、道裝云履、道壇法物、古玩陳設、文房四寶等,各二夫一抬。紙糊當年進口汽車一輛,駕駛樓內(nèi)糊一身穿長袍,頭戴禮帽的青年司機,手把方向盤。車前車后各掛一車牌,牌號為“北京147”。因楊宅電話為“南局147”,故借用于車牌。

    京彩局以素彩扎成的“匾額亭”,古典宮殿式的頂蓋,敞門,下為須彌座,座上穿以木杠,4人肩抬以行。亭內(nèi)放置受吊期間各界贈送的匾額。共13座,其順序為:1、曹錕挽;2、高凌霨挽;3、江朝宗挽;4、吳佩孚挽;5、張水淇挽;6、寧夔揚挽;7、冷家驥挽;8、北京市商會挽;9、北京市慈善團體聯(lián)合會挽;10、妙峰山頭嶺茶棚北京天津眾承辦挽;11、長安大戲院董事會挽;12、北京市梨園公會挽;13、丑行同人挽。匾額就有數(shù)十方。選錄如下:
    一、閬宛歸真——曹錕
    二、廣陵絕響楊伶小樓,藝術超敻,名溢京外,尤重義行,山東留京鄉(xiāng)人,哀其永逝。請為書額惋之——吳佩孚
    三、千秋絕響——高凌霨
    四、聲絕云璈——張水琪
    五、天上人間——冷家驥
    六、名聞中外——江朝宗
    七、黃鐘息焉——寧夔楊
    八、藝術絕響——北京市商會
    九、惠及災黎——北京市慈善團體聯(lián)合會
    十、白雪誰賡——長安大戲院董事會
    十一、藝術超群——北京梨園公會
    十二、善容頓渺——妙峰山頭嶺茶棚北京天津眾承辦
    十三、吾道同悲——余叔巖
    十四、老成凋謝——梅蘭芳
    十五、成仙極樂——蕭長華
    十六、英名尚在——孫毓堃
    十七、碩望猶存——丁躍龍
    十八、壽高德重——梁仲達
    十九、將星光沉——萬子和、蕭振川
    二十、酷此胡天——安厘之
    二十一、藝壇星殞——戴蘭生
    二十二、閬苑歸真——賈蘭亭
    二十三、音容宛在——魏子丹
    二十四、德隆望重——郝壽臣
    二十五、南極星沉——李一車
    二十六、典型永存——全民報社
    二十七、國劇宗師——胡毓坤
    二十八、猶存典型——遲月亭
    二十九、果證菩提——二十三處寺院方丈
    三十、天上修文——李萬春
    三十一、望隆山斗——張彬舫
    三十二、典型失我——天津梨園公會
    三十三、黃鐘毀棄——慶親王
    三十四、吟嘯涅槃——王守信
    三十五、蓬島歸真——長安戲院張寰如
    三十六、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成部——王仲錦
    三十七、抱道長游——程連璞、程連璧
    三十八、永護白云——白云觀監(jiān)院安世霖
    三十九、典型宛在——永勝社同人
    四十、拂袖西歸——馬麗華

    各界贈送的挽聯(lián)85幅,俱以紅漆竹桿高高挑起,一夫擎舉上聯(lián),一夫擎舉下聯(lián),兩并排對正,緩步而行。其中不乏佳作,為殯儀烘托著哀戚氣氛。例如:

    北京市社會局公益救濟股同人挽曰:“法曲接俞譚,定場管弦推賀老;元昔協(xié)鐘呂,超時歌舞媲蘭陵!
    北京市慈善團體聯(lián)合會主席胡恩元等挽曰:“天寶事那堪重論,勝朝兩代承殊遇;廣陵散有誰詞響,梨園千載仰新聲!
    北京進報社挽曰:“菊徑荒涼冥漠秋郊悲泣雨;蓉城縹渺蒼茫野陌帳春風。”
    武田南陽挽曰:“執(zhí)牛耳五十年間,昔時局閣鹓班舞罷干戚娛帝戚;攀龍顏九重天上,比日鯉庭燕寢歌殘薤露悵春風!
    吳菊癡挽曰:“人曲各千秋,任教地老天荒大名永在;悲歌同一夢,忽然山頹木壞吾道其孤!
    晨報社同人挽曰:“擬垓下聲容,不復舉頭明月夜;向江南風景,何堪回首落花時!
    齊如山挽曰:“齒德均尊,猶執(zhí) 恭維族誼;形神雖逝,尚留青白著鄉(xiāng)評!
    陸秋巖挽曰:“菊壇星殞,永存典型光史頁;藝人其萎,一代宗師返道山!

    挽聯(lián)群后面是民族傳統(tǒng)儀仗——漢用“五半堂”執(zhí)事。
    第一半堂:“鑼九對兒”:四方形藍底紅邊、紅字的清道旗一對;四方形紅邊白底彩色圖案的飛虎旗、飛龍旗、飛鳳旗各一對。均由頭戴青荷葉帽,身穿綠駕衣的執(zhí)事夫高舉,緩行;㈩^牌——“回避”、“肅靜”牌各一對!案衤、粉棍、鳴鑼,各一對。紅云緞繡花幡、傘各6把。
    第二半堂:木質(zhì)金箔罩漆的三尖刀、馬蹄刀、偃月刀、象鼻刀。各一對。藍云緞繡花幡、傘各6把。
    第三半堂:木質(zhì)金箔罩漆的“八寶槍”8對:金輪槍、金螺槍、金傘槍、金蓋槍、金花槍、金罐槍、金魚槍、金長槍。各一對。白云緞繡花幡、傘各6把。
    第四半堂:木質(zhì)金箔罩漆的金立瓜、金鉞斧、金兵拳、金指掌、金臥瓜、金皮塑、金督。各一對。青云緞繡花幡、傘各6把。
    第五半堂:紫云緞繡花幡、傘各6把。

    官鼓大樂一班,計13名:拉號一對;官鼓4面;噴吶、海笛、笙各一對;跟鑼一面(指揮)。俱頭戴去纓的清制青官帽,身穿綠駕衣,系繡著藍壽字的白褡帛,足穿青布靴。紅云緞大座傘一柄,由1人擎舉,2人牽黃綢“拉幌”。清音鑼鼓1班。計9名:2人抬堂鼓一面;1人敲打;4笛、2笙、1小鑼、1皮鼓指揮。是為“九福班”。古典宮殿頂蓋、敞門、須彌座,8人抬的彩活影亭一座,內(nèi)懸楊氏畫像一幅。抬夫一律頭戴清制官帽,身穿白孝袍。影亭后邊是兩名執(zhí)事夫舉著名伶郝壽臣送的一對花圈(其它花圈均在殯列前邊,掛在匾額亭的背后,只有郝氏送的花圈放在此處)。又,紅云緞大座傘1柄,1人擎舉,2人牽黃綢“拉幌”(表示為影亭、領魂轎張傘,實際上是為把二者隔開,以利觀瞻)。掛著綠呢圍子、青紗簾的魂轎一乘,內(nèi)供楊氏靈牌,由8名穿孝的轎夫抬舁而行。又,紅云緞大座傘1柄,1人擎舉,2人牽黃綢“拉幌”。龍泉寺孤兒院音樂隊以笙、管、笛、九音鑼、鉿、鼓合奏哀樂。隊員均黑衣白孝帶。紙扎靈人(仆役)4對:戴禮帽著長袍馬褂的男管家2名;戴禮帽、著長袍青坎肩的聽差2名;身穿旗袍、梳髻的中年女仆2名;戴帽頭,穿灰袍,青坎肩,提籃買菜的廚師2名。均由8名穿孝的執(zhí)事夫擎舉而行。雍和宮的番經(jīng)(喇嘛經(jīng))一班,計13人,俱穿黃袍、戴黃秋帽。徒手送殯。白云觀的道經(jīng)一班,計13人。俱藍袍,加披五彩錦緞的法衣,每對一色。鈴、嗡各一;鐺子兩對;鉿子一對;法鼓一對。鐵山寺的禪經(jīng)(和尚經(jīng))一班,計13人,俱海青袍,加披紅緞繡花偏衫。以笙、管、笛、九音鑼、鉿、鼓吹奏佛曲梵樂。大白雪柳12對,由頭戴假抓髻,身穿白布印花小褂的男童擎舉而行。

    執(zhí)紼送殯的紳商各界,梨園同人,楊氏生前友好,逾300余人,內(nèi)有尚小云、譚富英、高慶奎、高盛麟、周瑞安、尚富霞、葉龍章、馬富祿、孫毓堃、王永昌、趙硯奎、萬子和、丁永利、傅德威、王又荃、李洪春、何雅秋、楊寶忠、陳椿齡、郭寶麟等,還有梨園公會七行七科代表團200余人。有的穿孝袍子,有的腰系孝帶,左胸佩戴白紙菊花一朵,簇擁在孝屬前后!耙淮槊甭暑I兩名青年徒弟,各身背大串白紙錢。其身后還有一洋車,滿載紙錢。路過廟宇、井臺、橋梁、十字路口、路祭棚、茶桌等處,便高高揚起紙錢,表示打發(fā)“攔路鬼”,以便讓楊氏的陰魂順利通過。還有兩個挎燒紙筐子的,乃是沿途燒紙打發(fā)“外祟”的。另兩個人手提白布繃的拜墊,以便喪主隨時向外界拜謝時,跪而叩之。二位穿孝的近親攙扶著打幡的孝女榮桂,嗣孫續(xù)潛(即宗年)及乃婿劉硯芳,外孫劉宗楊、宗華,護靈櫬前導。

    孝屬的后邊便是64名頭戴青氈荷葉帽、插著紅雉翎、身穿綠駕衣的杠夫,抬著一付五丈五尺長的巨杠,上扣一卷嶄新“百壽圖”的大官罩。由兩名穿孝的杠頭,以打響尺的形式指揮前進。四角還有拉著罩上黃綢的4名杠夫。他們俱向后拽,成為一順邊的形式。杠的兩側各有4名杠夫扛著紅、藍兩色的撥旗簇擁前行。杠后有25名執(zhí)事夫組成的后扈(后擁),均手舉木質(zhì)金箔罩漆的“金執(zhí)事”(古代兵器模型)5人一排,共為五排,均以湖色綢子將金執(zhí)事連綴起來,表示護靈。

    楊氏為梨園公會的董事長,故該會由七行七科公推代表致祭。伴宿送庫時,各行、科公推代表各十人參加吊祭送圣;出殯之日則每行、科各加派代表6人,共計224人,于9時余齊集楊宅,先行參靈后,再參加執(zhí)紼。行至西珠市口當行商會門前的路祭棚,全體代表將楊氏遺像請至棚內(nèi)靈座上致祭后,仍繼續(xù)執(zhí)紼前行。劇場公會則每單位推舉代表3人,由劇場公會主席郝錦川率領,在虎坊橋京華印書局門前的路祭棚內(nèi)致祭。內(nèi)外行親友則在第一舞臺前的路祭棚內(nèi)致祭。每祭均設祭筵一桌,由主祭人上香、獻爵、焚帛,再由僧道誦經(jīng)品咒,異常隆重。沿途各商號、住戶所設的茶桌、路祭桌約三百余處,均由以榮桂為首的孝眷一一叩首致謝。大殯經(jīng)由騾馬市大街、菜市口、丞相胡同,官菜園上街、自新路,過上清觀,而達龍泉寺。屆時,該寺兩序大眾均身披袈裟執(zhí)香在山門前迎靈。這是對任何齋主死后來此停靈所未有過的禮儀。

    因堪輿家勘測認為永定門外塋地因“方向不利”,當年不宜下葬,故暫厝陶然亭龍泉寺廟內(nèi),俟明年再卜吉告窆。

    名人推薦
    • 楊東根
      楊東根,1979年 6月1日出生于首爾,韓國歌手兼演員,龍仁大學演劇映畫科畢業(yè)。楊東根多才多藝,還出版過多部音樂專輯,是韓國著名歌手。因在《男生...
    • 楊麗菁
      楊麗菁,1968年12月13日出生于臺灣,畢業(yè)于國光劇藝實驗學校,臺灣演員、舞蹈家、瑜伽老師。 1988年首次主演電影《皇家?guī)熃?:雌雄大盜》正式開始在...
    • 楊童舒
      楊童舒,1975年5月7日出生于吉林,中國女演員,吉林動畫學院客座教授 ,畢業(yè)于吉林藝術學院。1992年,主演《癡情不改》。在2000年至2001年還擔任中...
    • 楊舒婷
      楊舒婷,1987年4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舟山市,中國內(nèi)地影視女演員。2007年因參加《紅樓夢中人》選秀獲得寶釵組北京賽區(qū)冠軍和全國總決賽季軍而出道演藝...
    • 楊采妮
      楊采妮(外文名:Charlie Young),1974年5月23日出生于臺灣臺北,中國香港女演員、歌手。幼年時成長于香港,中學就讀于德望學校,在15歲時前往美國...
    • 楊露璐
      楊露璐,著名魔術師,影視演員,人稱“小魔女”楊露璐出生在北京的一個魔術世家,也許是從小耳濡目染的緣故,在很小的時候,她就喜歡上了這門變幻繽...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