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庭蘭 - 成長經(jīng)歷
董庭蘭青年時代師從風州(今屬陜西)琴師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諸流派,而青出于藍,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由于七弦琴十分古老,難得知音,當時西域音樂又盛極一時,欣賞七弦琴的人就更少了。董庭蘭雖然身懷“絕藝”,但因為和者寡少,無人與它交流,他本人又不善于開拓,來欣賞他的琴技的人就很少了。這個沉痛的教訓使他明白了一個道理:藝術(shù)要與群眾聯(lián)系在一起,否由就會失去生命力。于是,董庭蘭刻苦鉆研篳篥的演奏藝術(shù),篳篥是以軟蘆為簧、以竹為管的豎笛,由西域樂人傳入中原后,即成為唐代宮廷中十部樂中的主要樂器。董庭蘭走出琴室,常與西域樂師交流技藝,到市井村邑為百姓演出,在民間汲取藝術(shù)營養(yǎng),也到樓館茶座為名流學士吹奏,故技藝提高很快,成為當時最負盛名的篳篥演奏家。董庭蘭為了吸眾家之所長,“周游四方,聞有解者,必往求之!毕群髲椷^雜調(diào)三百,大弄四十,其演奏曲目之廣,為當時琴壇罕見。但他認為“多則不精,精則不多”,故只對其中的優(yōu)秀琴曲精益求精,并不是每首都下同樣的功夫。許多著名詩人都成了他的好友。李頎在詩中描繪了董庭蘭的精湛技藝: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云陰復睛。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描寫篳篥聲悲咽凄涼,幽咽纏綿,仿佛使生靈都窒息了。董庭蘭極負盛名,著名詩人高適還贈詩給他:“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表達了詩人與這位音樂家的深摯情誼和對他高超技藝的贊美。
董庭蘭 - 藝術(shù)貢獻
董庭蘭有著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藝,這在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聲》一詩中,有著生動的敘述:"言遲更速皆應(yīng)手,將往復旋如有情。"說他在遲速變化中得心應(yīng)手,旋律住復中都富于表情。美妙的音樂把詩人引進了一個想象的境地:"幽陰變調(diào)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音樂的表現(xiàn)力是如此豐富、感人。如果沒有董庭蘭的出色演奏,李頎這首描寫音樂的名詩,是不可能產(chǎn)生的。
董庭蘭早年曾從鳳州(今陜西境內(nèi))參軍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并把其擅長的《胡笳》整理為琴譜,董庭蘭后來的聲望已超過了沈祝兩家,百年后,元稹在詩中仍贊道:“哀笳慢指董家本,”今存的《大胡笳》、《小胡笳》兩曲,相傳就是他的作品,另有《神奇秘譜中》收有他作的《頤真》一曲,曲調(diào)明快流暢,素材精煉,結(jié)構(gòu)完整,是很有特點的小調(diào)。據(jù)說此曲是他隱居山林,過著“寡欲養(yǎng)心,靜息養(yǎng)真”的道家生活的反映。董庭蘭除加工整理舊曲,還著有《琴訣》一卷,在其中他講述琴的作用是:“可以觀風教,可以懾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
在演奏方面,董庭蘭批評了只講究“用指輕刮,取聲溫潤,音韻不絕,句度流美。”的形式主義,強調(diào)“聲韻皆有所主”,即藝術(shù)手法必須服從于內(nèi)容表現(xiàn)。演奏時要“定神絕慮,情意專注”,演奏效果要達到潛移默化,教化育人的目的,使“正直勇敢者聽之,則壯氣益增;孝行節(jié)操者聽之,則中情感傷;貧乏孤苦者聽之,則流涕縱橫;便佞浮囂者聽之,則斂容莊謹!睘榇,他還規(guī)定了演奏“七病,”對演奏姿態(tài)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這些理論均為后世琴家所推重,并演變出許多彈琴規(guī)范。
董庭蘭在琴曲創(chuàng)作上,反對雷同,強調(diào)創(chuàng)新。認為每譜一曲,必須“費盡構(gòu)思”,這樣才能使作品的“音律句讀,弗類他聲”,如果一首樂曲沒有作者自己的“發(fā)明”,那就沒有資格作曲。董庭蘭非常喜愛西湖的山水景色,經(jīng)常到那里客居,“暇則屏居蕭寺,臥起禪榻。弄弦作響,木葉紛墜,冷風西來,薄寒中衣,蝶庵俯而思,仰而嘯”,進行琴曲創(chuàng)作的構(gòu)思。 董庭蘭認為《高山》、《流水》等曲,音出自然,妙自入神,如果配上歌詞,則音滯帶,會損害原曲,另外一些曲子,如《赤壁》、《滕王》,原是琴歌,創(chuàng)作時便是取文諧音,所以演奏曲調(diào)時又不能“舍文而就音”。他的這些看法比較通達,比較有利于表現(xiàn)樂曲的內(nèi)容,也符合于琴曲創(chuàng)作的實際情況。
董庭蘭 - 人物榮譽
董庭蘭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如高適的《別董大》就寫道:“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當時眾多的詩人都與他有交往,并在詩中描寫了他的琴藝,最為著名的就是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聲》,詩中對他的出色琴技進行的詳盡生動的描述。董庭蘭編寫的譜集,當時的善贊大夫李翱為之作序。
他的學生鄭宥聽音敏銳,調(diào)弦“至切”,“尤善沈聲、祝聲”。另一個弟子杜山人也頗能青出于蘭。戎昱在詩中贊他:“沈家祝家皆絕倒!
董庭蘭 - 人物評價
高適的詩中描寫董庭蘭寫道:“丈夫貧賤應(yīng)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闭f他窮得連酒錢都付不出。薛易簡也說:“庭蘭不事王侯,散發(fā)林壑者六十載!笨梢,他的生活頗為清苦。但是,由于他曾一度做過宰相房琯的門客,卻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議。著名詩人杜甫說:“庭蘭游琯門下有日,貧病之老,依倚為非。”《新唐書?房琯傳》中甚至說董庭蘭仗勢“數(shù)招賂謝”,房琯為替他申辯,因而被“罷為太子少師”。這一說法很值得懷疑,有可能出自房琯政敵的惡意誹謗。他如果真的納賂,是不會如此貧困的。房琯以宰相之尊,也不致為了一個門客而罷官。在崔玨的詩中,熱情贊美了他和房琯的關(guān)系:“七條弦上五音寒,此樂求知自古難。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
董庭蘭 - 參考資料
[1] 中國網(wǎng)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81510.htm
[2] 聚閑寶閣 http://www.chinamedley.com/juxian/dongtinglan/
[3] 中國古曲網(wǎng) http://info.guqu.net/guqindashi/20060726210332_474.html
{4] 天脈網(wǎng) http://www.xj169.com/dance/yishujia/list/2004/10/275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