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爾斯特 - 簡介
1874年9月21日生于切爾滕納姆,1934年5月25日卒于倫敦。成長于音樂家庭。父親是管風琴演奏家,母親是鋼琴家。1893年入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先后學鋼琴、作曲理論、長號,并從C.V.斯坦福學作曲。畢業(yè)后在卡爾羅薩歌劇團樂隊任長號演奏員。1905年任圣保羅女子學校的音樂教師。1907年兼任倫敦莫萊學院的音樂指導。1909年起,同時在皇家音樂學院教授作曲。
霍爾斯特 - 創(chuàng)作歷程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是現(xiàn)代最杰出的英國作曲家之一。霍爾斯特祖籍瑞典,他的曾祖父于1807年移居到了英國;魻査固爻錾碛谝魳肥兰,他的家族中曾出現(xiàn)過不少優(yōu)秀的音樂家。1874年9月21日,霍爾斯特出生在英國的切爾特漢。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霍爾斯特很早便對音樂發(fā)生了興趣,他的父親也想把他培養(yǎng)成一個優(yōu)秀的鋼琴家。他在幼年時一直跟隨父親學習鋼琴。1893年,十九歲的霍爾斯特考取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后因手指患神經(jīng)炎而改學長號,從音樂學院畢業(yè)以后,他曾在幾家劇院里擔任長號手和合唱指揮;1905年,他擔任了圣保羅女子學校的音樂教師;1907年又擔任了倫敦莫利學院的音樂教師;1919年,霍爾斯特受聘擔任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作曲教授;1923年,他到了美國,在密執(zhí)安、哈佛等大學講學。晚年的霍爾斯特辭去了一切教學職務,專心于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霍爾斯特是一個成績卓著的作曲家。他的創(chuàng)作不乏現(xiàn)代的表現(xiàn)手法。但卻沒有那種炫耀式的空洞與怪誕。在他的作品中,民間音樂的因素占有很大的比重,音樂含蓄、意境耐人尋味。1900年,他創(chuàng)作的《芭蕾組曲》獲得了巨大成功。1916年,他根據(jù)朋友巴克斯為他講解星占學的印象,寫成了管弦樂組曲《行星組曲》。這部作品是他一生中最重要和最成功的作品,曲中運用了大膽的藝術想象力和新穎的管弦樂和聲與配器技巧,表現(xiàn)了宇宙間那種神奇莫測的境界。
霍爾斯特一生創(chuàng)作過多部歌劇和舞劇,還有二十多首管弦樂作品。其中除著名的《行星組曲》外,較著名的還有歌劇《十足的傻瓜》、交響詩《埃格敦荒野》和為弦樂隊而作的《圣保羅組曲》等。
1934年5月25日,霍爾斯特在英國倫敦逝世,終年六十歲。
霍爾斯特 - 行星組曲
行星》組曲是一部龐然巨著,整個作品分為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地球和當時尚不為人類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樂隊編制也異常龐大,啟用了一般很少登臺的低音長笛、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號等管樂器,以及管風琴和眾多的打擊樂器,在最后一個樂章中還有一段六聲部的女聲合唱(有時亦以兩支獨奏長笛取代)。如此眾多的樂器的組合產(chǎn)生了豐富的音響色彩,如在"火星"樂章的一段音樂中,樂隊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動山搖的氣勢。但也許正是由于《行星》組曲本身及其樂隊編制過于龐大,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僅演其中的三、五個樂章,有時則只是單獨演奏一個樂章。就《行星》組曲的意義來說,該曲與純粹的天文學并無關系,而僅僅是建立在古代勒底人、中國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術"之上的。關于這一點,霍爾斯特在 1920年全曲公演時曾這樣對記者說:"這些曲子的創(chuàng)作曾經(jīng)受到諸行星的占星學意義的啟發(fā)。它們并不是標題音樂,也不與古代神話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聯(lián)系。如果需要什么音樂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從廣義上來說,每一曲的小標題足以說明與某些慶典活動有關的那種禮儀性的歡樂。例如,土星帶來的不僅是肉體的衰退,它也標志著理想的實現(xiàn),而水星則是心靈的象征……"
這里主要介紹第一樂章(火星)與第四樂章(木星)。
第一樂章 火星--戰(zhàn)爭使者 霍爾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夕完成這一樂章的。因此有人認為,作曲家的這段音樂是對當時迫在眉睫的戰(zhàn)爭的預言。確實,這一樂章的音樂,尤其是由打擊樂器和弦樂器弓桿擊弦奏出的蠻橫、激昂的漸強節(jié)奏型,暗示出軍隊在行進,給人以一種咄咄逼人的緊迫感(片段1)。
第二樂章 金星--和平使者 與上一樂章兇殘的戰(zhàn)爭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樂章顯得格外寧靜安謐。它使人想起了一個沒有電閃雷鳴、遠離戰(zhàn)爭喧囂的世外桃源,到處呈現(xiàn)出一派和平安樂的景象。第三樂章 水星--飛行使者 據(jù)說,水星不僅是帶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征,也是竊賊的保護神。因而,這一樂章的音樂異常機敏靈活,是一首急板諧謔曲。俏皮的旋律就是信使的寫照,他正忙碌于走家串戶,為人們帶來福音與歡樂。樂曲旋律帶有民歌風格,表現(xiàn)出人們?yōu)轱w行使者的光臨與他所帶來的信息而歡慶歌舞的情景。
第四樂章 木星--歡樂使者 與其它樂章相比,這一樂章構(gòu)思宏大,篇幅也較長。整個樂章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氣勢異常浩蕩,歡樂的情緒猶如一幕幕場景,此起彼落,綿亙不絕。這一樂章經(jīng)常被單獨演奏,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通俗音樂作品。 樂章的第一部分分為三個主題。第一主題為C大調(diào),快板,2/4拍,喜悅的情緒十分明顯(片段2);第二主題充滿生機,熱情洋溢,富有氣勢(片段3);第三主題轉(zhuǎn)為3/4拍,象一首民間舞曲,氣氛熱烈(片段4)。 樂章的第二部分為一首雄壯的"歡樂頌歌",類似東方五音音階的旋律,親切感人,樸實生動,又不乏莊嚴與偉岸(片段5)。 樂章的第三部分為第一部分的反復。
第五樂章 土星--老年使者 "土星"樂章是《行星》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 是經(jīng)常被單獨演奏的段落。樂章以長笛、大管和兩架豎琴奏出的由兩個鄰音交替構(gòu)成的固定節(jié)奏為開始,它象征著老年人蹣跚、滯重而單調(diào)的步態(tài),是時光消逝與體力趨向衰退的寫照。
第六樂章 天王星--魔術師 這段音樂也是《行星》組曲中的精彩段落;魻査固卦谶@里運用了變幻無常的調(diào)性和配器色彩,以及力度的突兀變化等現(xiàn)代作曲手法,從而達到了撲朔迷離的魔幻般的效果。第七樂章 海王星--神秘主義者 "海王星"這最后一個樂章,在給人以嫻靜溫柔之感的同時,又表現(xiàn)出神秘莫測與朦朧的太空景象。樂章的第一主題就是以這種色調(diào)構(gòu)筑起來的;魻査固匾凿撈佟⒇Q琴和小提琴的大量運用,成功地渲染出一種迷茫的神奇景象。
霍爾斯特 - 圣保羅組曲
古斯塔夫.霍斯特1960年任圣保羅女子學校音樂科主任,二者開始了愉快的合作。他的圣保羅組曲是為該校管弦樂團而作。起初他加入了管樂部分,“為了讓每個人手中的樂器都能起作用“,而作品最終以弦樂形式問世,也就是我們今天聽到的版本。
第一樂章,快步舞曲,開始極其歡快。其中的第二首相對整個樂章來說較為簡潔,與開頭成為漂亮的對比,是在銜接與發(fā)展方面最為巧妙的一個旋律。http://www.yijuy.com/bbs/UploadFile/2005-12/2005129161818630.mid
第二樂章,反復的節(jié)奏。主旋律聲部由小提琴獨奏。通篇冠以第二小提琴的固定低音。
http://www.yijuy.com/bbs/UploadFile/2005-12/2005129161818212.mid
第三樂章,間奏曲有獨奏小提琴以撥彈和音完成,結(jié)尾處加入中提琴,形成二重奏風格。
http://www.yijuy.com/bbs/UploadFile/2005-12/2005129161818151.mid
第四樂章,為軍樂團而作,是霍爾斯特迪爾組曲終曲的改編曲,以及輕柔的鄉(xiāng)村舞曲“加德森”開
場,隨后大提琴演奏的“呂秀子”進入樂曲,兩支旋律交相輝映,配合完美,給人奇妙的和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