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舟人 - 簡介
施舟人(KristoferSchipper)1934年生于瑞典,祖籍荷蘭。2005年最終定居中國,成為中國的永久居民。
施舟人 - 個人經(jīng)歷
從施舟人這個中文名字,就能直觀地感到施教授對中國文化的癡迷和精通。按他自己的解釋,之所以取這樣一個“道”味很濃的名字,是因為在中國古代諸子百家中,老子是“周朝人”,莊子名叫莊周,都有個“周”字,故取其諧音“舟人”,同時包含有作為東西方文化的橋梁“渡人”的意思。
名如其人,施舟人長期致力于中國文化研究,漢學造詣高深,以研究中國道教而馳名于國際漢學界,同時在中國古代思想史、文化史研究領域和宗教人類學方面頗有建樹,出版過《道體論》(TheDaoistBody)、《道藏通考》(DaoistCanon)、《中國文化基因庫》等數(shù)十種論著,在國際漢學界享有很高的聲望。施教授經(jīng)過多年潛心研究,積累了豐富的漢學成果,也獲得了許多學術(shù)榮譽,歷任法蘭西科學院漢學研究所所長、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院長、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等學術(shù)要職。
憑借如此雄厚的資歷,施舟人本可以安逸地生活在歐洲,畢竟那里的研究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都優(yōu)于中國?墒,對于這位已經(jīng)醉心于漢學的人,中國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散發(fā)著無法比擬的魅力。
正是這種源自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始終牽引著施舟人的人生軌跡。施舟人年少時就被中國藝術(shù)所吸引。在阿姆斯特丹讀完以古典拉丁文和希臘文為主的中學后,到法國巴黎大學攻讀中文、日文、遠東美術(shù)史和宗教人類學,后來受教于法國著名漢學家康德謨(MaxKaltenmark)教授門下,研究中國歷史文化。1962年,施教授剛剛獲得博士學位就來到中國臺灣做訪問學者,1972年受聘于法國高等研究院,講授中國宗教史。1976年,他在巴黎創(chuàng)辦了歐洲漢學協(xié)會,會員規(guī)模500多人,在歐洲與各國漢學家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之橋。1979年,他來到北京進行研究工作,發(fā)起并主持了由法國科技中心(CNRS)、荷蘭萊頓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北京社科院共同參加的大型國際漢學項目《圣城北京》。2001年,施舟人舉家遷居中國福州,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個以收藏西方人文典籍為主的西文圖書館“西觀藏書樓”。所收藏的一萬余冊西方各種語言的經(jīng)典名著以及流失海外的部分中國古珍本,其文獻價值不可估量。
施舟人 - 個人觀點
如今,施舟人正在主持由國家漢辦組織的大型國際漢學合作項目-《五經(jīng)》的翻譯工作。在對中國文化的不懈追求中,施舟人默默地品味著漢學研究的酸甜苦辣,他曾由衷地感嘆:“研究漢學是十分艱苦的。做一個中國專家很難,做一個研究漢學的專家更難,做一個研究漢學的外國專家,其難度更是難以想象。而這也是我一生都不能停止的挑戰(zhàn),注定了我一輩子不能休息。作為一位世界級的學者,他在國際上第一個提出要建立文化基因庫。他先后被法國總統(tǒng)授予榮譽騎士勛位,被中國政府授予在華外國專家的最高榮譽-友誼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