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歷
1904年3月15日 出生于福建省仙游縣。
1919~1921年 在福州甲種工業(yè)學校學習并畢業(yè)。
1921~1924年 在廈門大學化學系學習。
1924~1925年 在上海大夏大學化學系學習并畢業(yè),獲學士學位。
1925~1926年 在美國西南大學理學院學習,獲理學士學位。
1926~1929年 在美國堪薩斯大學研修物理化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1929~1930年 任上海大夏大學教授。
1930~1934年 任北京協和醫(yī)學院助教授、襄教授。
1932年 當選中國化學會理事。當選中國生理學會理事。
1934年 當選美國實驗生物醫(yī)學會理事。
1934年8月~1935年6月 到德國威廉凱撒皇家研究院細胞生理系進修。
1935年6月~8月 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
1935~1942年 任北京協和醫(yī)學院襄教授。
1942~1945年 任北京大學醫(yī)學院、理學院教授。
1945~1946年 任北平臨時大學藥學系教授。
1946年 任中國 生物化學會理事。
1946~1951年 兼任輔仁大學教授。
1946~1953年 任北京大學醫(yī)學院教授。
1949~1950年 兼任天津河北醫(yī)學院教授。
1950年 任《中國生理學雜志》主編。
1950~1955年 兼任哈爾濱醫(yī)科大學教授。
1953~1957年 任北京醫(yī)學院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
1953~1983年 任北京醫(yī)學院、北京醫(yī)科大學教授。
1954年 任《科學文摘·生化與營養(yǎng)》主編。
1955年 任《科學文摘·生理科學》主編。
1955年 任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
1956年 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并受聘為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兼任研究員。
1978年 任北京醫(yī)學院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
1979年 任中國生物化學會常務理事。
1983年8月18日 因肺部感染逝世于北京。
生平介紹
劉思職,曾用英文名Lia Ssu-chih。1904年3月15日生于福建省仙游縣一個書香門第。1919~1921年在福州甲種工業(yè)學校學習并畢業(yè)。1921年入廈門大學化學系學習,1924~1925年,到上海大夏大學化學系學習并畢業(yè),獲理學士學位。1925年赴美國西南大學理學院修習化學,1926 年獲理學士學位。同年轉入美國堪薩斯大學攻讀物理化學,192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28年,成為美國科學榮譽學會(Sigma Xi Honorary Society)榮譽會員;貒,受聘在上海大夏大學任教授。翌年應聘到北京協和醫(yī)學院任講師、襄教授。1928~1942年間他長期與吳憲合作。1942年因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軍占領北京協和醫(yī)學院而離開該院。1934年8月~1935年6月曾到德國威廉凱撒皇家研究院細胞生理系,在著名生物化學家O.H.瓦爾堡(Otto Heinrich Warburg)的實驗室進修。1935年6月~8月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
1942年以后在北京大學醫(yī)學院及其后身北京醫(yī)學院任教授。1942~1945年又任北京大學理學院教授,1945~1946年任北平臨時大學藥學系教授。1946~1951年兼任輔仁大學教授。1949~1950年為天津河北醫(yī)學院兼任教授,1950年為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兼任教授及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北京醫(yī)學院成立后在該院任教授及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1956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兼任研究員。當時中國一邊倒地學習蘇聯,蘇聯的科研體制是以科學院和研究機構為主,高等學校的科研力量不受重視,財政上得到的支持也很少。劉思職對該項政策一直抱有異議,認為發(fā)展科學應以高等學校為主體,因為高等學校集中了大批的優(yōu)秀科研人才,是培養(yǎng)科學家的搖籃。為此,他婉言謝絕了生理學家馮德培教授建議他組建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的邀請,留在北京醫(yī)學院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其后雖受聘兼任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兼職教授,但始終以高等學校作為他一生主要的科學研究基地。他還曾任中國生理科學會理事長,《中國生理學雜志》主編。為了振興中國生物化學,1950 年代初,他曾與另一位生物化學教授一起,向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建議動員旅居美國的吳憲教授回國,因為劉思職深深了解他的導師吳憲愛國的赤子之心,但這建議遭到否定。理由是吳憲已入美國國籍,已“背叛了祖國”。事實上,吳憲直至1959年去世時仍然保留中國國籍。劉思職早年留學歐美,但把他許多主要的科研著作都發(fā)表在國內的生理雜志上,支持了1930年代國內刊物的成長。1949年,他拒絕當局動員他撤退送來的飛機票,毅然留在北平。1956年,他經體檢后,確信自己的健康情況良好,就與某公相約,此身愿死實驗室,決不悠閑當“寓公”。他的一生確實實現了他的諾言,即使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免去教研室主任職務降為二級教授那艱難坎坷的歲月里,他也從沒有停止過學術研究。他一進實驗室,一翻開文獻書籍,就把不愉快的事置諸腦后,孜孜研究學問。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他精神振奮,不顧體弱多病,手足偏癱,仍扶杖上班,勇敢地挑起了重建科研的重任。1978年他恢復領導職務,與張昌穎同任北京醫(yī)學院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最后臥病在床,仍念念不忘指導科研工作,在床邊指導他的助手及研究生,一談及科研實驗,他馬上精神十足,忘了重病在身。甚至在他彌留之際,尚提出要回教研室去看看。
劉思職于1932年加入中國化學會、中國生理學會,任中國生理科學會理事長。1934年成為美國實驗生物醫(yī)學會會員。1946年為中國生物化學會理事;1950年擔任中國生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生理雜志》主編;1954年任《科學文摘·生化與營養(yǎng)》主編;1955年任《科學文摘·生理科學》主編;1979年任中國生物化學會常務理事。
1983年8月18日劉思職因肺部感染逝世于北京。
科研成果
參與蛋白質變性學說的研究
劉思職在科學研究中思維敏捷,具有遠見卓識。他是免疫化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蛋白質變性領域亦有研究。
生物化學是20世紀的一門新興學科,在1930年代時,對蛋白質的變性的機制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中國生物化學家吳憲1928~1940年在北京協和醫(yī)學院研究蛋白質變性,劉思職是他的助手之一。1929年8月,吳憲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第13屆國際生理學大會上,宣讀了根據一系列實驗總結得出的“蛋白質變性學說”,獲得了一致的贊可。而奠定這一變性學說的科學實驗,主要由劉思職等助手所完成。實驗證明,蛋白質的變性是蛋白質分子從折疊而變?yōu)槭嬲,這一理論得到了以后更多的實驗結果的證實,至今仍為國際生物化學界所公認。
免疫化學研究
早在1930年代, 免疫反應的研究主要是 微生物學家的事,當時, 抗原— 抗體間的反應只是靠肉眼定性,對抗體的化學本質也所知甚少。劉思職在吳憲領導下,創(chuàng)造性地用化學定量方法研究抗原—抗體 沉淀反應,分析了免疫沉淀物中的 抗原抗體比例,并定量回收抗體, 純化抗體。在此基礎上,劉思職研究了免疫沉淀物的溶解度和沉淀曲線,同時注射兩種不同抗原時抗體的生成反應等,成為免疫化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以后他一直繼續(xù)這一領域的研究,如研究低級抗體的性質和代謝、激素對抗體代謝的影響、強弱不同抗原在體內的代謝率等。在國內外雜志上先后發(fā)表了40余篇論著。
蛋白質生物合成研究
早在1955年,蛋白質的生物合成還是一個神秘的領域。劉思職有 膽識地在他領導的 北京醫(yī)學院生物化學教研室,擬定了科研的戰(zhàn)略重點是“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為此,在中國生物化學界較早地建立了電泳、 層析等先進的 生物化學實驗技術,使 蘇聯專家 費奧多羅夫(ИваиваноВичФёдоров)驚訝不已?上1957年被劃為右派分子,受到批判斗爭,他有關這一重大課題的科研設想和計劃不能付諸實現。影響他的科研計劃進度的另一原因是當時 學習蘇聯以科學院和研究機構為主的科研體制。至1960年代, 蛋白質生物合成的研究在 歐美國家已有重大突破,劉思職在政治上的處境也略有改善,他又 重整旗鼓,具體擬訂了以“抗體的生物合成”為突破口的科研計劃。他把自己的科研設想和見解,撰寫成文“抗體的性質及生產機制”,發(fā)表于1963年的《生物科學進展》上,以期征求 同道的討論。當時核酸在 遺傳信息傳遞中的作用剛有 端倪,他從法國某實驗室報導中,獲悉從 北京鴨提取的DNA引入另一種系的鴨中,可導致后一種系鴨的某些性狀改變?yōu)?北京鴨的特征。他就想從免疫動物淋巴細胞中提取DNA引入另一未經免疫的同系動物中,希冀獲得抗體生成性能的轉移,藉以證明DNA→mRNA→抗體蛋白質的生物合成這一通路。不幸的是,這一研究工作起步不久又因 “文化大革命”而夭折。 壯志未酬,劉思職終身引以為憾。
確定生物化學名詞和編寫生物化學講義
1950年代前,中國不僅沒有一本用自己的文字編著的 生物化學教科書,即使一套完整的生物化學中文名詞也付 闕如。有鑒于此,在抗戰(zhàn)勝利后,劉思職曾組織部分生物化學學者討論生物化學名詞的中文稿,這遭到當時 北京協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系主任,原 燕京大學美籍教授 竇維廉(W.H.Adolph)的反對,竇維廉認為這樣做是脫離了北京協和醫(yī)學院的中心任務。直到1950年初,劉思職才有可能邀請幾位同道專家開始編譯生物化學有關名詞。他們將名詞草案分送全國有關專家征求意見后,終于擬訂成一部比較系統(tǒng)的《生物化學名詞草案》。該草案不久為全國采用,統(tǒng)一了全國的生物化學名詞,并給以后的生物化學教科書的編寫出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54年他主編了《生物化學大綱》,這是中國人第一部自己編寫的漢文生物化學教科書,全書70萬字,內容豐富,取材新穎,條理分明, 邏輯性強。尤其可貴的是在緒編中介紹了中國古代在釀酒發(fā)酵、營養(yǎng)及臟器治療等方面的成就;頌揚了 吳憲在臨床化學、蛋白質化學,特別是 蛋白質變性學說及 免疫化學方面的卓越貢獻。在營養(yǎng)學等章節(jié)中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修正了中國成人對蛋白質等營養(yǎng)成分的需要量;按照中國的 膳食習慣,列出了中國人民日常食用的幾種混合蛋白質的生理價值,使該書一改過去科技教科書照搬外國教材的慣例。1964年,經衛(wèi)生部推薦,書名改為 《生物化學》,作為高等醫(yī)藥院校試用教科書,一直沿用到1978年。1950年代,為普及和訓練中級衛(wèi)生干部的需要,劉思職還曾為 華北軍區(qū)衛(wèi)生部在職干部業(yè)余 夜校,編寫了一本小型的《生物化學講義》。該講義的第三版于1965 年由 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簡明扼要,深入淺出,文筆流暢,深受醫(yī)藥衛(wèi)生界的歡迎。
人物評價
生動的講課
劉思職講課效果之佳, 有口皆碑,這是因為他備課極其認真負責,他的講授原則是考慮什么可以不講,從而使內容更加精練。他很欣賞清代 袁枚所著“廚者王四余傳”中所說的“一肴上,則吾之心腹 腎腸亦與俱上”,他認為這與他講課時的心情 同出一轍。因而他在講臺上總是 意氣風發(fā),嚴肅認真,條理清楚,沒有 廢話。邏輯性強,注重 啟發(fā)式。他 鏗鏘有力的聲音吸引了全體聽課學生,使他們精神高度集中。聽他的課不僅能激勵大家對生物化學學科的興趣,而且還是一堂美的享受。他的教學風格和重視教學、熱愛教學的思想,對中國生物化學界和 教育界有著深遠的影響。
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劉思職治學嚴謹,在科學研究上鼓勵晚輩要做一個有作為的科學家,要有 膽識,敢于向科學的高度和深度進軍,告誡他們切忌 目光短淺,對突破重大課題缺乏信心,老是怕近期出不了成果會影響自己的“前程”;而是首先要以發(fā)展中華 生物化學為己任。他在實驗中一絲不茍,未經他親自過手過目的結果,他對之總是持慎重態(tài)度。未經反復驗證核實的數據從不允許輕率發(fā)表。一次在審核他所指導的研究生畢業(yè)論文時,就因為部分數據有矛盾,他決定寧可 全功盡棄,絕不能湊合應付。當他的晚輩在草擬文章的討論時,總希望推論得愈多愈好,認為這才能提高文章的“身價”。而劉思職則常將文章刪了又刪,有時竟可將原稿改得 面目全非。他諄諄叮囑晚輩,文章的結論只能來自實驗,其學術價值主要在于實驗,推論應當極其慎重, 恰如其分。綜述性文章必須要有自己的學術觀點,最好要有自己的實驗工作。他以身作則,在1965年的 《生理科學進展》第5卷第2期上,曾就別人對他的批評意見作了實事求是的 自我批評:“綜上所述,可見本人在《生理科學進展》第5卷第1期所作的關于u2018同時注射兩種 抗原對于 抗體生成的影響u2019的結論,前一半是有實驗事實根據的,而不是與事實頗有出入;后一半則確有片面的缺點。”這是對待學術批評多么 虛懷若谷而又實事求是的精神。
主要論著
1 Wu H, Liu SC. Coagulation of egg albumin by supersonic waves,Proc Soc Exp Biol Med, 1931, 28 :782~784.
2 Wu H, Liu SC. Chou CY, Studies on denaturation of coagulation on titration curve of egg albumin, Chin J Physiol, 1931, 5 : 309~319.
3 Liu SC, Wu H. A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true electrical resistance of the skin with some observations. Chin J Physiol, 1932, 6 : 63~71.
4 Liu SC, Wu H. Effect of ultrasonic radiation on indicators. J Am Chem Soc, 1932, 54 :791~793 .
5Wu H, Liu SC.
How to protect the biolog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