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浩生 - 人物介紹
趙浩生,息縣城關人,生于1920年,1962年加入美國籍。任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中國鄭州大學、暨南大學名譽教授,信陽師范名譽校長、美國趙氏公司董事長。趙浩生是中華的兒子,美國的公民,日本的女婿,通曉中、英、日三國文字。他9歲離家到開封求學。1938年回息縣任教,后選擇了記者職業(yè),是專門采訪國共兩黨和平談判的新聞記者、專欄作家。1948年去日本,1952年到美國留學獲博士學位后受聘于耶魯大學,1960年任該校東亞語言文學教授。1973年5月他第一次回祖國采訪,應邀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北京國際關系學院、鄭州大學、河南大學、信陽師院等高等院校作了多次講學和演講。1984年第二次回國訪問,參加了建國三十五周年紀念活動。1986年后棄教從商,積極宣傳和介紹中國,為擴大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為中美兩國文化、藝術以及學術、經(jīng)濟方面的交流,為促進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先后受到王震、烏蘭夫、薄一波、姚依林等的親切接見。2000年5月,趙浩生再次回到家鄉(xiāng)信陽。主要作品有《來自中國大陸的聲音》、《悼念與回憶》、《從三十年代到新的長征》。介紹美國的作品有《漫話美國新聞事業(yè)》、《漫話美國總統(tǒng)選舉》、《漫話美國青年》。新聞報導有《鸚鵡螺號的故事》、《格陵征空記》、《肯尼迪夫人》、《中國學人在美國》、《趙浩生新聞作品選》。
趙浩生 - 從業(yè)經(jīng)歷
從事寫作,投身新聞事業(yè),是趙浩生早就有之的愿望。在四川萬縣金陵中學念書期間,他就開始給萬縣《萬州日報》副刊投稿。到蘭州后,他又在《西北日報》副刊上發(fā)表了不少考證中國古典詩詞中有關西北的研究文章,還給其它報刊寫時事、劇評、翻譯、雜文、散文、通訊等?箲(zhàn)勝利后,他到了重慶,在國民黨的《中央日報》任記者。他在《中央日報》發(fā)表的第一篇報道是有關國民黨黨史展覽會的長篇連載特寫。當“本報記者趙浩生”一行小小的鉛字出現(xiàn)在報上時,他頓時捧著報紙愛不釋手,那喜悅超過了任何形式的報酬。他感到這幾篇特寫的刊出是一個勝利的開端,一個多年夢想的實現(xiàn),一個在他生命中值得紀念的瞬間。此外,他還先后擔任上!渡陥蟆诽丶s記者、《東南日報》駐南京和日本特派員、《平民日報》駐南京特派員、香港《星島日報》駐東京特派員等。趙浩生是許多具有歷史意義、富有戲劇性歷史場面的見證人,也是當時極少數(shù)活躍于新聞界并在多家報刊上撰寫專欄的著名記者之一。從重慶到南京,從毛澤東訪問重慶到政治協(xié)商會議,他是一直追蹤采訪國共和談的記者,報道了圍繞著國共和談的許多重要新聞。他很榮幸,在國共和談以及此后的許多重要歷史時刻,如美國總統(tǒng)特使馬歇爾元帥和周恩來、民主同盟及馮玉祥等各方人士的會面、轟動一時的“校場口事件”、蔣介石和毛澤東的重慶談判、國共和談宣告徹底破裂、蔣介石政權(quán)的沒落、日本一級戰(zhàn)犯東條英機在東京戰(zhàn)犯監(jiān)獄被宣布由中美英蘇四國軍事代表團團長驗明正身處以絞刑、美國杜魯門總統(tǒng)將指揮朝鮮戰(zhàn)場的麥克阿瑟元帥撤職回國等等,他都身在現(xiàn)場并進行了報道。
1948年初夏,他在沒有任何憑借的情況下冒險出國,先是從上海乘“海遼號”到日本神戶再轉(zhuǎn)東京,1952年又由日本橫濱乘“克利夫蘭總統(tǒng)號”抵達美國舊金山。他從美國11所大學中,挑選了提供全額獎學金的伊利諾大學攻讀美國外交史,師從雙目失明卻著作等身的史密斯教授。1960年大學畢業(yè)后,他受聘于美國常春藤聯(lián)合會大學之一的、1701年建校的耶魯(Yale)大學,在東亞語言文學系任教,直至1986年辦理退休手續(xù)。該校給他最深的感受是:代表耶魯精神的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從1966年起,趙浩生一邊當教授,一邊重溫記者生涯。他以美國記者、專欄作家的身份,開辟“海外觀察”專欄,采訪海峽兩岸眾多風云人物,陸續(xù)在中國《參考消息》和海內(nèi)外報刊發(fā)表嘔心瀝血所寫的系列作品,使海外僑胞了解了新中國,一時間掀起了對中國大陸的認同回歸熱。他的文章,對當時封閉的中國大陸的讀者而言,更是爭相傳看,先睹為快,成了人們窺視美國社會的窗口,揭開西方神秘面紗的指南。他撰寫的《漫話美國新聞事業(yè)》當時成了新聞記者和大學新聞系的教材!堵捗绹偨y(tǒng)選舉》一書,幾乎每當美國總統(tǒng)選舉前夕,就會再版一次。
在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中國成功展開“乒乓外交”之后,趙浩生積蓄了27年的思鄉(xiāng)懷故之情猶如長江、黃河般洶涌澎湃。1973年5月8日,52歲的他和太太今泉從香港羅湖入境,首次回祖國進行了52天的還鄉(xiāng)之行。在抵達北京的當晚,他就應周恩來總理之邀,出席了歡迎越南黨政領導人黎筍、范文同的國宴。從1973年以來,趙浩生已經(jīng)回國80余次。1974年5月,他成功地組織了由15位團員組成的耶魯大學教授訪華團,先后訪問了香港、上海、西安、北京等地,使團員們對大陸的疑慮和誤解漸漸冰釋。在以米勒為總裁的美國大型綜合公司德克士壯公司擔任特別顧問的趙浩生,為推動該公司著力發(fā)展對華貿(mào)易所起的作用,則非同小可。此后,趙浩生還擔任了全球電訊設備制造業(yè)的龍頭企業(yè)之一OO加拿大北方電訊公司的顧問。中國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早在擔任上海市長時就會見過趙浩生;1989年9月,剛剛就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又在中南海再次會見了他。被江澤民主席贊譽為“一位很好的顧問”的趙浩生,當時曾向“北電”公司董事長保羅?史騰建議:在中國市場要取得發(fā)展,“要知難而進”,“要有放長線釣大魚”的智慧。這些至今仍是外國公司在中國發(fā)展業(yè)務和市場的必勝之道。
趙浩生 - 主要貢獻
被譽為社會活動家的趙浩生,幾十年來奔走于美國、中國大陸和臺北之間,廣泛地與政界、軍界、商界、新聞宣傳界、文化藝術界等深入接觸,撰寫深度報道。作為穿線搭橋人,他為促進兩岸三地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為推進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作出了貢獻。他充分利用回國的機會,為不同的機構(gòu)和對象進行講學,包括人民大會堂、社會科學院、《人民日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國防科工委等都有過他的講臺。其講學內(nèi)容包括《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現(xiàn)狀》、《漫話美國新聞事業(yè)》、《漫話美國總統(tǒng)選舉》、《對發(fā)展中國新聞事業(yè)的幾點建議》、《說“游說”》、《讓美國聽到中國的聲音》等。此外,為推動中日友好活動,趙浩生經(jīng)常在日本《朝日新聞》、《世界周報》等撰寫有關中國局勢的獨家報道評論,多次應邀在日本的大學或公私研究機構(gòu)舉辦針對中國問題的公開演講會,講題包括《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財經(jīng)政策》等,取得了很大影響。他在回國探親、旅游和講學期間,接受了包括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黑龍江大學、廣州暨南大學、深圳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在內(nèi)的許多國內(nèi)高等學府授予的“榮譽教授”、“客座教授”頭銜以及北京外國語大學授予的董事頭銜。
趙浩生 - 個人評價
趙浩生是中國的兒子,日本的女婿,美國的公民。他的家庭也像一個小聯(lián)合國:他是美籍華人;夫人是日本人;兒子趙惠程從耶魯大學畢業(yè)后到泰國工作,娶了個菲律賓姑娘做妻子,在泰國生了個具有中、日、菲三國血統(tǒng)的兒子;女兒趙惠純在紐約大學任教,用英語寫作,幾年前出版了長篇小說《猴王》,受到廣泛的注意。趙浩生的專欄文章把地球另一面的人和事寫得活靈活現(xiàn)。人們期盼他所傳達的信息,喜歡他冷峭嚴峻的觀察和久違的耐人尋味的幽默。其實,從40年代中期,作為國民黨《中央日報》記者的趙浩生,和包括周恩來在內(nèi)的不少中共高層領導人就有許多接觸,他的文章伴隨著對中國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報道露出鋒芒,曾引起國共雙方政要和新聞界同行的矚目。為此人們大都認為他是位記者出身的學者或政治活動家。毋庸諱言,無論在他涉足的哪個領域,他都是一位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人物,這種影響力不僅證明而且突出了他的成就。趙浩生這大半生真可謂是豐富多彩,碩果累累。早年上過黃埔軍校,做過重慶《中央日報》和上海《東南日報》的記者,1948年被派駐日本。中國解放后給當時的新聞局長胡喬木寫信,要求回國,但遲遲得不到答復,這當中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了,他想回國已經(jīng)回不去了,就轉(zhuǎn)到美國讀書,畢業(yè)后又教書……趙浩生有“三樂”:唱戲、教書和采訪。他是耶魯大學的教授,退休后擔任了米勒公司的高級顧問。時間長了趙浩生覺得給別人當顧問是嘴把式,光說不練。于是在1992年,聯(lián)絡一位朋友投資北京一家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辦起了一個工業(yè)公司,趙浩生自任董事長。不能只是站在旁邊清唱,他要真正登臺演練一番。他跟中國的聯(lián)系不只是血緣關系,而是生活、山河、歲月交織起來的全部人生。趙浩生是外籍,可不是外人,最大的心愿就是為中國做點什么。但他又調(diào)侃自己對于工業(yè)是外行,是個不懂事的董事長。企業(yè)干成功了,就寫了一本書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失敗了也要寫一本書,叫《鋼鐵是怎樣煉不成的》。
趙浩生有“無冕之王”的氣勢,敢于向大人物提出自己的要求,而大人物們竟都不拒絕他的要求。趙浩生認為世界上有兩個政治家最了解新聞的價值,最善于發(fā)揮新聞的功能,跟新聞記者的關系最好,一位是羅斯福,一位就是周恩來。他第一次采訪周總理是1946年,也是第一次見到一位中國的新聞人物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用中文發(fā)言,由翻譯龔澎再把他的話譯成英文。他揮灑自如,談笑風生,有一種難以抵擋的人格魅力,這也是他第一次在外國人面前感到作為中國人的驕傲。
——作為教授,桃李滿天下;
——作為記者,朋友遍天下;
——作為作家,著作等身。
趙浩生天馬行空,幾近人生的化境——這才算得上是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