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
五十余年來,丁克明在教學以外,長期從事高分子化學和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學術上突出的成就是開發(fā)了對生產(chǎn)實踐有重要指導意義的不等活性縮聚動力學這一新領域,和以高分子硬彈性的理論研究為基礎,研制了取得重大社會效益的人工肺。
學習履歷
1917年8月6日 出生于江蘇省無錫市。
1938年 畢業(yè)于浙江大學化學系,畢業(yè)后在重慶兵工署材料研究所工作。
1943-1946年 任浙江大學助教和講師。
1947-1950年 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任密西根大學研究助理。
1951年 任浙江大學教授。
1952年 任復旦大學教授。
1955年 任復旦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教研室主任。
1958年 任復旦大學化學系高分子研究所副所長。
1960年 任復旦大學化學系高分子教研室主任。
1978-1986年 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二十屆、二十一屆理事會理事。
1982年 任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研究所所長。
1987年 受聘中國紡織大學任兼職教授。
生平
丁克明1917年8月6日生于江蘇無錫,1934年考取浙江大學化學系?箲(zhàn)爆發(fā)后,他隨校內(nèi)遷,1938年畢業(yè)。畢業(yè)后在兵工署材料研究所工作,鑒于國民黨政治腐敗,1943年回到浙江大學任助教和講師,1946年考取公費留美,1947-1950年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的成績,在200名研究生中名列前茅,獲得博士學位,并被推選參加榮譽化學會。1950年任密西根大學研究助理,隨著國內(nèi)革命形勢的迅速發(fā)展,他與一部分志同道合的同學,組成中國留美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密西根大學分會,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宣傳活動,使更多的中國留學生正確認識祖國正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愛國情懷
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后,1951年丁克明和愛人蔡淑蓮沖破重重困難,從美國回國,回國后在浙江大學任教授。1952年院系調(diào)整,丁克明從杭州來到上海任復旦大學教授,在有機化學教研室工作,后來為配合全國各地的建設,國家決定從復旦大學抽調(diào)部分教師支援蘭州大學等兄弟院校,有機化學教研室的大部分教授和一部分中年骨干教師被調(diào)走,以致造成有些課程停開的局面。這時丁克明出任有機化學教研室主任,在此較困難的條件下,他一方面培養(yǎng)青年教師,一方面整頓和建設實驗室,編寫了《有機化學》、《有機結構理論》等教材,翻譯了《有機化學教程習題》。經(jīng)過一年多的時間,開出了有機化學教研室承擔的全部課程,以后又帶領中青年教師逐步開展科學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工作
這一時期丁克明的主要研究工作是通過孚茲(Wurtz)反應合成芳基硅烷,如四(對甲苯基)硅烷等,并針對芳基—硅烷容易斷裂等問題,成功地進行了它們的硝化、溴化和氧化反應。用硝酸銅和乙酸酐在室溫條件下硝化得到三(對甲基間硝基苯基)對甲苯基硅烷,產(chǎn)率接近定量;用N-溴代丁二酰亞胺溴化時,生成三(對溴甲基苯)溴硅烷,水解得出相應的硅醇,其中的溴甲基經(jīng)索美勒(Sommelet)反應生成醛基;用鉻酸酐和乙酸酐氧化時得出四(對羧苯基)硅烷。從對(三甲硅基)甲苯開始,將甲苯基中的甲基溴化成溴甲基,從而制得對(三甲基硅基)芐基取代的乙酰乙酸乙酯等,應用索美勒反應制得醛;將對(三甲硅基)甲苯氧化成相應的羧酸后,用亞硫酰氯和氨水處理,得到對(三甲硅基)苯甲酰,在用亞硫酰氯處理時,克服了硅—碳鍵的斷裂現(xiàn)象。
1958年根據(jù)國家迫切需要發(fā)展高分子工業(yè)的需要,丁克明受命籌建化學系高分子研究所和高分子教研室,一般人往往認為高分子和有機化學差不多,丁克明早就認識到高分子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作為一個教學和科研單位,僅僅只有接近于有機合成的高分子合成是不夠的,必須還有高分子物理化學、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工藝才是完整的教學和科研體系。但在那時教研室內(nèi)連高分子化學都是新鮮的名詞,更缺乏高分子物理。丁克明雖然學的是有機化學,為了事業(yè)的發(fā)展,決心帶頭去搞高分子物理。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制造和購置了部分儀器,結合實際選定了課題,在出產(chǎn)品的同時,寫出了論文,培養(yǎng)了青年教師和研究生,也充實了教學內(nèi)容,自力更生地建成了比較完整的高分子教研室。
學術交流
丁克明深謀遠慮地認識到,從國家利益,從今后長遠、穩(wěn)定的發(fā)展考慮,加速培養(yǎng)中青年一代是當務之急,因而把培養(yǎng)中青年教師和科研人員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傾注了大量心血。他針對每個教師的業(yè)務情況,因人而異提出不同要求,有的放矢地進行培養(yǎng)。他倡導每星期二下午為教研室的固定學術活動時間,要求每個教師輪流做專題報告,介紹高分子學科的新發(fā)展,并開展討論。他不惜花費時間親自組織、指導,幫助中青年教師定題,提供參考資料。為盡快趕上國際先進水平,丁克明利用他在國際學術界的聯(lián)系,有計劃地派出人員去美、英、西德各國的著名高分子研究單位,在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物理、膜科學、核磁表征、高分子結晶等方面進修、研究,并邀請各國著名高分子科學家來校講學,從而建立起廣泛的國際學術交流關系。
在整頓教學的過程中,丁克明有意識地把中青年教師推上第一線,在實踐中增長才干。他鼓勵幾位中年教師為研究生開課,為他們提供參考書目,一起討論教學大綱,耐心指導,親自聽課。他組織教師編寫《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實驗技術》等教材,以提高課程質(zhì)量。這些教材后來為不少院校所采用。教研室在翻譯國外專著如《大分子》等書籍時,丁克明也從培養(yǎng)人的角度出發(fā),讓室內(nèi)20位教師參加,他擔任總審校。有些教師從未搞過翻譯,問題不少,給總審校增添了不少困難,但他對此毫無怨言。
培養(yǎng)人才
在培養(yǎng)中青年教師方面,丁克明踏實細致,殫精竭慮,提掖后進,甘為人梯。加之他平時謙虛誠懇,平易近人,贏得了廣大教師的尊敬和愛戴。1982年,復旦大學根據(jù)需要成立材料科學研究所,丁克明出任所長。在此前后,高分子實驗室進行了整頓和重建,大規(guī)模地更新了儀器設備,達到國內(nèi)一流水平,并接近國外的先進水平。在人才培養(yǎng)和設備更新的基礎上,自70年代末組織起較高水平的高分子科研工作。僅就80年代統(tǒng)計,在基礎理論及應用研究兩方面,獲國家、部委、省市級科技成果獎的項目就有20余項,刊物上發(fā)表論文約200篇。
丁克明從事教育、化學工作50余年,在復旦大學創(chuàng)建了在國內(nèi)外有較高聲譽的高分子專業(yè),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他是高分子化學專業(yè)的博士導師、博士后研究站站長,由他指導畢業(yè)的碩士生有30余名,取得博士學位的有10余名;在讀博士生8名;博士后研究人員2名。在培養(yǎng)研究生的工作中,丁克明充分發(fā)揚學術民主,鼓勵并放手讓青年人去闖,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成長很有好處。他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中不少人已經(jīng)成為各條戰(zhàn)線的骨干,有的已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