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郭之奇

    郭之奇

    郭之奇(1607—1662)明末抗清官員,潮州七賢之一。字仲常,一字菽子,號正夫,別號若菽、玉溪子,自號三士道人等,廣東揭陽人。崇禎元年進士,歷任福建提學(xué)參議,詹事府詹事,南明時追隨桂王及永歷跋涉于粵桂南交一帶,抵抗清廷,累官至禮、兵二部尚書,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xué)士?滴踉暄畴y,清乾隆時賜謚忠節(jié)。著有《宛在堂詩文集》,文錄入《耆舊集》。其詩共分十八集,為潮汕歷代存世詩作最多的詩人。

     


    人物生平

      郭之奇的先世為福建莆田人。入潮始祖先居海陽縣登云都。至郭誠,號原興者始遷居揭陽縣城東關(guān)。郭誠五傳而為郭之奇。兄弟共8人,之奇排行第二,嫡出。乃父郭應(yīng)試,字國征,號首鴻,邑庠生,授州同知。其生平恂恂,閉門掃軌,人稱南極老人。郭之奇先后娶妻6人,為林氏、周氏、張氏、陳氏、謝氏、侯氏。生子4人,為天禎、天禔、天社、天禂,并生育8女,還有義子天祉。

      郭之奇生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農(nóng)歷八月十八日,從小聰穎過人,勤奮好學(xué)。11歲時中秀才。明天啟七年(1627)中舉人。崇禎元年(1628)登進士,選翰林庶吉士。學(xué)博才富,不肯曲狥,致失溫、周二相意,遂于翌年告假歸梓,受揭陽縣令馮元飚之邀,編修《揭陽縣志》。假滿回京,改任禮部主客司主事,提督四譯館,再轉(zhuǎn)員外郎,奉使荊州。崇禎九年(1636)典試河南,事竣轉(zhuǎn)郎中,以內(nèi)艱歸,服除補原職,升福建提學(xué)參議,主試泉州。時南安伯鄭芝龍請將其子鄭成功由諸生晉為廩生,之奇不阿權(quán)貴,持正拒絕。后升福建按察副使,兼攝按察使及協(xié)助兵備,率兵平定閩清一帶之亂,并提兵扼守杉關(guān),使閩南得以安,巡撫蕭英輔、巡按李嗣京、陸清源先后疏薦擢之奇為詹事府詹事。

      崇禎十七年(1644)明亡,之奇力爭帶領(lǐng)在閩明兵為崇禎戴孝舉哀,由是忤逆撫、按之意,又慮鄭芝龍有變而歸梓。桂王奔肇慶時,之奇丁憂守制在家。永歷三年(清順治六年,1649)奉召至桂林,官禮部侍郎,轉(zhuǎn)禮部尚書。永歷五年春抵欽州,奉拜東閣大學(xué)士,兼禮、兵二部尚書,隨桂王奔梧州。時家人函信勸歸,之奇答書云:“為綱常謀,雖有家義不能顧,……光復(fù)則掃壟有日,陸沉則望鄉(xiāng)無期。”永歷八年春,晉文淵閣大學(xué)士,加太子太保。八月,回廣東雷州巡視營兵,在馬鞍山下遭颶風(fēng),舟覆,妻兒5人身亡,之奇漂至一海島獲免。永歷九年,會各營進軍高、雷。永歷十三年,清軍入滇,之奇從桂王走交趾,自此轉(zhuǎn)徙靡定,或藏匿山谷,或荒山結(jié)廬,雨宿風(fēng)餐,幾歷糧食不繼、風(fēng)濤瘴氛與虎狼之險。永歷十五年八月,為交趾韋永福誘捕,獻給清廷,押解廣西桂林。途中,之奇作紀(jì)事詩二首,其一曰:

      十載艱虞為主恩,居夷避世兩堪論。一時平地氛塵滿,幾疊幽山霧雨翻。

      曉澗哀泉添熱血,暮煙衰草送歸魂。到頭苦節(jié)今方盡,莫向秋風(fēng)灑淚痕。

    郭之奇

      其二曰:

      成仁取義憶前賢,異代同心幾自鞭。血比萇弘新化碧,魂依望帝合為鵑。

      曾無寸尺酬高厚,惟有孤丹照簡編。萬卷詩書隨一炬,千秋霜管俟他年。

      至桂林,叛將李棲鳳等勸之奇降清,均被嚴(yán)詞斥責(zé),堅決拒絕。清康熙元年(1662)八月十九日,郭之奇在桂林被殺,就義時慷慨從容,面無改色。其子天禔扶櫬歸里,葬于藤吊嶺石澗坑。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頒諭,謂崇禎末年殉難諸人,“茹苦相隨,舍生取義,各忠所事,較文天祥、陸秀夫?qū)崯o以異”,稱譽“大學(xué)士郭之奇跋涉閩粵滇黔,往來數(shù)萬里……始終不屈,從容就義,洵為一代之完人也”,特“賜謚忠節(jié),頒定勝朝殉節(jié)錄,載入史冊,通諭中外知之”。

    著述名錄

      郭氏“學(xué)博才富”,“沉酣載籍,以成一家之言,尤邃于聲律”。著述甚多,所遺作品有:

      《宛在堂文集》34卷。(明崇禎刊本,16冊。日本《內(nèi)閣文庫漢籍分類書目》著錄。)

      《宛在堂詩集》6卷。(清初刊本。該集為郭氏手訂。詩作起于天啟7年(1627),終于永歷15年(1661),含詩2840首。另有少量詞、賦等。分《馬上集》、《素得集》、《陋吟集》等18集。)

      1627—1630年(21—24歲),作《馬上》集;

      1631年(25歲),作《舟中》;

      1632年(26歲),作《遂初》;

      1633—1636年(27—30歲),作《感遇》、《騑懷》、《立言》、《秋思》諸集;

      1637—1639年(31—33歲),作詩不過半百,附于《秋思》之末;

      1640年(34歲),作《出谷》;

      1641—1644年(35—38歲),作《閩辭》;

      1645—1648年(39—42歲),作《素得》;

      1648—1650年(42—44歲),作《復(fù)旦》;

      1651—1661年春(45—55歲),作《海上》、《所思》、《徂東》、《稽古》、《瞻云》、《陋吟》、《巢居》諸集。

      《稽古篇》55卷。(此書仿《漢書》體例,論次自上古至秦之物,嚴(yán)褒貶之義,自比《春秋》。書成于永歷12年(1658),時佐桂王(永歷帝)遁跡交距山中,故又名《交山遺史》。之奇殉難后,由其子校刊。)

      《唐詩大觀》5卷,10冊。今存。

      《古詩唐詩大觀評語》抄本,7冊。(該書選古詩4家,唐詩78家,略加評品。)

      《新定道德經(jīng)》。

      《輯志副指》。(收入34卷之《宛在堂文集》)

      《(崇禎)揭陽縣志》。(有抄本,殘)

    詩作評析

      劉若宰曰:“郭菽子少負(fù)奇氣,性好讀赤綠異書,好為子云奧句!

      文震孟曰:“仲常年甚少,骨甚正,所成就何可限量?”

      王鐸曰:“菽子詩靈俊沉雄,斟酌元氣,百物為炭,心源為爐,其詩用心如此!

      蔣德璟曰:“揭陽菽子郭先生今詩名家也……為詩學(xué)特早,既足勝今人,而氣韻高秀……螢芝鸚鵡諸賦,幾掩江鮑;五古詠懷,何必減嗣宗元亮;湖江八律,逼似秋興;淮南王諸樂府,置漢人中孰不可辨!

      曹勛曰:“英氣如其人!

      方拱乾曰:“如與古人對覿而嚼其髓,及落筆為諸體,體必肖,肖必工,工必獨成其致,而不襲不離!庇帧拜淖幼肿纸孕,直逼陶杜!

      張明弼曰:“先生立朝,有嚴(yán)氣正性,非當(dāng)世之端士不與游,故其文皆依情而待實,殆足以壽其七尺,以自久于天地之間!庇帧拔嵊诤(nèi),罕所低首,讀先生近集,而吾家句曲三峰,或未能與揭?guī)X爭高下!

      徐汧曰:“惟清極乃能奇!

      林廷玉曰:“其浩氣流露于楮墨間,而詩也可雄視一世。”

      溫廷敬曰:“幽怨悱惻,直接楚騷遺響!

      郭之奇詩《宛在堂中即事》二十首(有序附評)

      序:宛在堂中,春夏秋冬,為候不一,俱有清景;旦昏晝夜,為因不一,逓出靜供;風(fēng)月雨云,為象不一,各極幽致;寤寐食息,為情不一,齊臨澹懷;以至聚散喧寂,所遇見不一,總無俗韻而已。因得免俗詩二十首。

      評曰:諸詩寫景、事、情、興,如室山遠秀,神淵深幻,可意領(lǐng)而不可形圖,可幽解而不可象求

      【其一】

      丘壑方求位置,煙霞遂結(jié)居諸。

      莫云此日關(guān)閉,茅徑今朝手鋤。

      【二】

      有意林泉自得,忘機魚鳥相和。

      八千里外藏跡,一夕堂中嘯歌。

      評曰:超而遠

      【三】

      回首風(fēng)塵暫息,考盤寤寐相甘。

      試看云物如昨,始信勞人太憨。

      評曰:得坡老水月之思

      【四】

      東山隨地堪作,人境結(jié)廬未喧。

      苔徑孤宜折屐,荊籬自至高軒。

      評曰:幽甚

      【五】

      數(shù)卷圖書作主,三春花鳥為鄰。

      其余無復(fù)長物,此內(nèi)況容俗人?

      評曰:俗人自是耐不得

      【六】

      在水之中構(gòu)室,開窗于此高眠。

      何知漢與魏晉,自謂無憂葛天。

      評曰:高曠。宛在堂中有梅影、蓮花諸池,乃知先生晚年自號“云島逸人”何也。

      【七】

      千林秋色回薄,四壁寒聲悄然。

      晨起登樓遠眺,蒼蒼滿目飛煙。

      評曰:字字皆深遠

      【八】

      寒月空庭夜影,落梅滿砌霜華。

      嶺南白雪稀少,欲問陽春此花。

      評曰:清冷沁眼

      【九】

      秦地漁津日杳,漆園蝶夢時生。

      非關(guān)與世殊俗,聊亦從吾素盟。

      【十】

      盆花次第依令,園果后先得時。

      物物深情可見,年年好景須思。

      評曰:一物不輕放過

      【十一】

      曉樹臨風(fēng)驟舞,昏潮帶月潛來。

      忘言獨對終日,靜掩柴扉不開。

      評曰:“驟”“潛”字皆細遠

      【十二】

      酒熟惟思座上,花開移置階前。

      有時少長咸集,幾度幽人未眠。

      【十三】

      日落榕蔭翠匝,風(fēng)搖蘭徑芳微。

      夢蝴枕上初覺,啼鳥枝頭未歸。

      評曰:幽渺情緒,觸見為聲

      【十四】

      雨過忽變芳草,潮退時翻落花。

      清景當(dāng)前屢易,浮生此際何涯?

      評曰:妙不在景而在情

      【十五】

      習(xí)靜因知得力,逃禪本覺無心。

      朔望一變潮汐,今古隨流淺深。

      評曰:絕頂悟性,似道人行徑

      【十六】

      髀肉經(jīng)時易滿,劍光每夜難韜。

      獨慚紙上青汗,空付床頭白醪。

      評曰:悲壯生動,多塊壘不平之氣

      【十七】

      執(zhí)戟多年倦客,步兵累歲閑身。

      草玄獨俟知己,眼白相看世人。

      評曰:英邁不羈

      【十八】

      何須問眾清濁,且自觀心逸勞。

      在我應(yīng)從古制,于人何讓時豪。

      評曰:智慧出今古,正謂我用我法

      【十九】

      屈指粵東名叢,曲江南,幧。

      斯文未喪今日,后死誰人可班?

      評曰:地位自見

      【二十】

      一往情深誦讀,半生樂事詩書。

      承明著作還彼,百代風(fēng)騷待余。

      評曰:俱往矣,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

      庚寅年臘月十七 寂照手錄、斷句并評

      郭之奇詩《游滁山二十詠》(序文全錄附評)

      序:環(huán)滁勝概,盡于醉翁豐樂二記,后人貂續(xù),亦如駒隙電影,名與官為顯晦、人與時俱遷滅而已。鶴樓詩句,太白擱筆,今人娓娓才,真出太白耶?香爐瀑布,獨存“九天銀河”之語;“一條界破”,徐凝詩不大惡,子瞻猶謂飛流濺沫、不與徐洗惡詩。今之潺潺瀉出于兩峰之間者,猶肯分流沫為今人地耶?郭子北征憩滁,大冏正馮公鄴仙同冏丞黃公維烈,邀游滁山諸名勝,所見豐碑巨碣、長篇短句,煙云林而障竅谷。蓋自慶歷至今,豐山之不靜久矣。夫山以文名,文以山壽,壽未有不本于靜也。昔之幽谷清泉,今為記功頌德之諛鄉(xiāng),豎歌傖語,囂凌竟雜,懼茲山之形存而性靈夭矣。山不自壽,何以壽文?文與偕隱,名于何寄?故豐山之不樂人長篇短句,亦甚明矣。而大正必命余詩以記十日之游,余敢辭詬厲,其不為諸作者分謗哉。

      評曰:短序廼幾發(fā)大議,可參見其《見游人詩文戲為二絕》中“不見山心莫詬山,山中禽鳥笑人頑!,句意相發(fā)也。

      【游醉翁亭】

      十載游心抱白云,醉翁亭記醒中文。

      分明慶歷當(dāng)時事,五百年余獨付君。

      評曰:今人亦思元佑諸君

      【有易醉翁亭為解酲閣者,書以解嘲】

      醉醒惟許二能翁,興廢難移百代風(fēng)。

      若道水山無定屬,今之徤者豈惟公。

      評曰:醒易醉難

      【大正既改立文忠祠,而釀泉六一俱以次復(fù)其故跡】

      留得豐山故主人,諸賢死后始堪憐。

      當(dāng)年醉意今如在,但掬清泉似飲醇。

      評曰:人掬清泉為醒酒,公掬清泉為醉酒

      【歐門橋卻望】

      峰回路轉(zhuǎn)盡繁陰,獨立蕭然見古心。

      為問諸賓從太守,何如禽鳥樂山林。

      評曰:每能劇太守乃以諸賓為禽鳥耳

      【醉翁手植梅】

      不愧梅花是此人,環(huán)山得一永為鄰。

      冰心獨壯千秋雪,老干還滋萬古春。

      評曰:醉翁亦流芳如斯

      【釀泉】

      潺潺瀉出兩峰間,刮盡云根破石堅。

      香冽尋常歸眾口,清輝獨洗醉翁顏

      【飲六一泉】

      千年唐宋文章價,江海潮如此亦然。

      淘瀉心胸存底物,盈科萬古視源泉。

      【游百子潭】

      水山幽至便通靈,云壑虛生動竅冥。

      一自天言河漢落,龍淵千載尚留形。

      【謁陽明祠】

      雨作山游興以心,良知一鉅炤云林。

      忽然夜半求真覺,獨有春山動古吟。

      評曰:作陽明詩自去不得良知

      【見環(huán)山臺】

      春薄難分千樹色,臺幽獨剩數(shù)梅新。

      林泉付與公余樂,魚鳥繇來擇地親。

      【游豐樂亭】

      豐山幽谷共清泉,千載惟余永叔篇。

      遮莫山靈容刻露,幾多殘碣費磨剗。

      評曰:亭左有子瞻所書歐記,其右數(shù)碑,則相對異哉,此亦諷游人。

      【醒心亭】

      醉時樂事醒時心,異代空將耳目尋。

      惟有山泉供俯仰,幽芳作意勸登臨。

      評曰:幽芳亦有意,喚正夫作詩,一洗游人之弊

      【游瑯琊寺】

      光煙一縷導(dǎo)游心,回馬盤迂出秀深。

      庶子泉流寒石動,玉皇殿倚碧霄臨。

      【游幽樓寺】

      著意探山山見情,無心出谷谷相鳴。

      獨慚車馬喧幽寺,可有文章答友聲。

      評曰:正夫亦自許為山水知己

      【上接引佛殿】

      危階根向青冥底,古剎煙浮淡薄中。

      鳥聚龍參真法界,泉飛竹舞下虛空。

      【游重熙洞】

      冥漠中窺小有天,蛟螭徙窟讓游韀。

      奇山信有玲瓏骨,不遇奇人腹自堅。

      評曰:奇特,有嵇康石髓事悟來

      【出洞捫蘿而上為曠覽亭,亭雖廢而遠眺獨宜】

      千里川原似一氈,胸中丘壑轉(zhuǎn)悠然。

      及茲心目方無障,何處云峰欲比肩。

      評曰:胸次高、眼界闊,自是心無掛礙

      【登蟠龍山絕頂】

      蟠龍見首百峰收,神物依人出曠收。

      日落春風(fēng)鱗甲動,云歸夜壑爪牙浮。

      評曰:可參見正夫作《蟠龍小記》:“山昂首南向,龍王廟立其巔,東折迤邐,可百武。至北為腰……鱗甲隱隱,見萬石叢生,作其形也蜿蜒。尾于西……腹居古剎合門殿……余三人志在探奇,遂至鱗甲叢生處……故巖穴煙霞,多古氣黯蓄,或蒼玄窟宅,隱現(xiàn)不可。時余三人偶一見其神,變之首尾勒諸山石,而仍以白云封焉!

      【再游醉翁亭】

      山從游熟轉(zhuǎn)相深,十日勾玄滿素心。

      贏得諸峰難偃蹇,春云無數(shù)繞衣簪。

      評曰:贏得諸峰則偃蹇(指驢)腳力疲也,正夫有體物之心

      【春寒是日和暖特甚,豐山似喜人再至也】

      風(fēng)光初與醉游顏,半是春情半是山。

      頗恠林泉如故識,自令清興每來還。

      庚寅年臘月十七 寂照手錄、斷句并評

      注釋郭之奇詩《三士道人自贊》

      據(jù)郭偉忠老先生說,郭之奇這一首《三士道人自贊》寫于永歷七年,與其《所思集序》作于同時,因此可以詩文互參。筆者手頭只有一部崇禎十一年刻本《宛在堂文集》的影印本,所以看不到郭之奇在明朝滅亡后(即崇禎十七年后)所寫就的“幽怨悱惻,直接楚騷遺響”(溫丹銘語)一類的詩篇。這首《三士道人自贊》,是筆者從郭之奇的學(xué)生、揭陽縣令張方圣的書法中辨認(rèn)出來的,字句確認(rèn)無誤,下面來和大家一起探討分析。

      【三士道人自贊】

      郭之奇

      詩騷作性,蘭雪居胸。神希太始,氣轢王公。

      束發(fā)筮仕,南北西東。三仕三已,國爾忘躬。

      天光云影,得喪窮通。老依玄老,空此百空。

      遭逢一經(jīng),身許丹青。憂時遁俗,意潔情馨。

      翁馬恒失,莊蝶未醒。甘苦異節(jié),壯老殊形。

      收而遠志,歸我澹寧。古之遺直,今之沉冥。

      題解:“三士道人”是郭之奇晚年自號!叭俊敝腹娴幕峦鞠群蠼(jīng)過了“進士”“庶吉士”“武英殿大學(xué)士”三個階段,“道人”則是郭之奇的思想由“壯用儒兵”轉(zhuǎn)向“老入道玄”(郭偉忠語)的直接體現(xiàn)!百潯笔且环N抒情文體,其標(biāo)志為語言精煉,比較抒情,常用于人,“自贊”表明了這是一首自敘詩。

      注釋:

      詩騷:原指《詩經(jīng)》與《離騷》,泛指詩歌。“憶昔十五,帖括之余,始學(xué)聲律”郭之奇從十五歲起與詩歌結(jié)緣,一生一共留下了逾三千首詩歌,為潮人作家中詩集傳世最富者。

      蘭雪:蘭花幽雅,冰清雪潔,比喻高尚的品德。

      太始:道家學(xué)說中,宇宙未形成前一種混沌的狀態(tài)

      氣轢:轢,車所踐也!墩f文解字》。這里的意思是,氣概可以蓋過王公大臣。

      筮仕:原指古人將出做官,卜問吉兇。后指初為官。

      南北西東:郭之奇為官后曾到過許多地方,比如主試河南,任福建學(xué)政提督等,在他赴任、回鄉(xiāng)、上京的過程中,飽覽祖國大好河山,寫下不少優(yōu)秀的山水詩。

      三仕三已:此處“三仕”與上文“三士”不同,此處“三仕”指的是三次為官,“三已”指的是因為受黨排或家喪等原因回鄉(xiāng)家居。

      國爾忘躬:這里是“國爾忘私”與“鞠躬盡瘁”的縮寫

      天光云影:出自朱熹《觀書有感》,這里比喻虛無不實在的東西。

      得喪窮通:得與喪,窮與通。可參見《所思集序》:“人在江湖,心懸魏闕,獨善兼善,進憂退憂!

      老依玄老,空此百空:郭之奇后期開始研究道家思想,并著有《新定道德經(jīng)》

      遭逢一經(jīng),身許丹青:化用了文天祥詩句“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郭之奇已經(jīng)有了誓死的決心,可參見他在交趾被誘捕后寫下“成仁取義憶前賢”的詩句,化用了文天祥的衣帶詔“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翁馬:“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典故

      莊蝶:莊生夢蝶。郭之奇把自己的人生比作莊子的一場蝶夢,這是一種虛無主義的人生觀。

      異節(jié):異于常人的艱苦和氣節(jié)

      壯老殊形:郭之奇方四十七歲,但是遭受國破、城陷、家喪等等噩耗,又奔波于廣東、廣西等地勤王抗清,身心疲憊不堪,故曰:“殊形”,“殊”就是“不同于”的意思。

      遠志,澹寧:化用了諸葛亮的“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古之遺直:指有古代遺風(fēng)的正直之士

      沉冥:似言不得志

      寂照注釋

      錄郭之奇詠廬山詩十七首

      檢郭之奇《宛在堂文集》,中有廬山詩十七首,頗為可觀,現(xiàn)錄之如下并評:

      【匡廬瀑布】

      湖山相聯(lián),云漢中懸。

      湖山相得,星河下食。

      朔流在央,莫褰衣裳。

      從水一方,中心委獚。

      大之巖谷,小之石木。

      悠悠添灑,望北飛瀑。

      評曰:“云漢中懸”“星河下食”,從來說瀑布者有此想頭否?

      【掛席過鄱陽湖】

      掛席過鄱陽,匡廬壓湖內(nèi)。舟行二十日,一于名山對。彌旬風(fēng)雨調(diào),及此霽光黛。

      陵巒宿浮陰,絕頂舒靉靆。豁然峙澄流,近遙有余態(tài)。出自珠璣口,蒼然青璧瑰。

      倏忽暫逢迎,歷歷諸峰剴。挿石拂層竅,積林吞眾薆。紫氛生其上,將無白日礙。

      下飛瀑布泉,濃射奔空潰。灑落云天珠,勢向扁舟碎。舉頭一挹之,煙顏坐可靧。

      而我覽勝懷,初符宿所愛。敢云默祝開,晴明我適逮。雖云望中游,眼到身應(yīng)在。

      云間意自清,塵外胸?zé)o腿。靈秀遠相披,況與明湖載。因知造物奇,以湖作山配。

      二三百里中,依依如襟佩。橫側(cè)一舟行,千嶺爭向背。日暮征帆遙,杳然波上黛。

      評曰:朝霞點水,芙蕖試風(fēng),差足方其妍秀,妙在清渺,不作游覽,在一“愛”字。

      昔人題此多矣,卻道不出此語。

      【廬山東林寺和王陽明先生壁間韻】

      百里山行迷碧草,息心對山覺山好。六朝僧去忽千霜,三秋招隱惟五老。

      一峰初上曉松哀,瀑布聲聞客緒開。舍車縱步過東寺,山僧謂我結(jié)蓮來。

      蓮社年來孰為首,我亦淵明性耽酒。頹顏獨倩菊英滋,酣情易令蒼山朽。

      只令望闕復(fù)趨庭,云舍南溟動遠汀。他時散發(fā)羅浮上,對望仙廬九疊青。

      評曰:山非息心便不能對,乃知他人有眼不見泰山矣。

      此詩豪快異常,真仙佛行徑。

      【過鄱陽湖望廬山作湖山吟】

      自有廬山歲幾千,鄱湖相對是何年。自有湖山初見我,一十四載九回沿。

      每從南極瞻五老,及到西江望比肩。芙蓉削出珠璣口,銀河倒瀉香爐煙。

      九疊蒼屏空杳杳,千尋瀑布亦濺濺。陰陽此際藏真宰,流峙分形俱后天。

      天生名山必有配,高廣依稀二者傳。非山莫與湖吐翕,非湖孰任山蜿蜒。

      雨后洪泉飛灑落,秋來驚浪恣騰騫。澄流舒卷如涘滴,芳麓沉浮但浣湔。

      不向湖情窺浩漠,安知山德備泓淵。湖山閱人亦有數(shù),何人獨領(lǐng)湖山全。

      百里舟行異橫側(cè),多年望眼破拘攣?侦`一氣開昏曉,幽光百道變黃玄。

      隨意猶能招俯仰,息心或可盡中邊。及此方求江漢始,因之欲向斗星連。

      耳目今朝如是耳,湖山萬古自悠然。

      評曰:詩氣盡融于湖山中,搏合竟不可辨,湖山一片妙境,此會心人語。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

      洪泉飛九疊,萬壑動群氛。勢落懸峰日,光搖出岫云。

      晦明殊所見,近遠各為聞。頓令縈心目,孤情冷復(fù)氳。

      評曰:有渺思幻致,回環(huán)心手

      【自彭蠡湖初入江】

      湖盡匡廬際,江通漢水浮。朝煙生夾岫,夜月識扁舟。

      遠望多為感,鄉(xiāng)心少不愁。自戀身似葦,朝夕與波求。

      【匡廬瀑布】

      蒼屏九疊盡飛榮,風(fēng)雨千巖欲怒鳴。泉石初開天籟發(fā),水山相雜大文生。

      每乘清氣陰陽御,漸出光華人世迎。不是銀河天際落,峰頭哪得掛長庚。

      評曰:大雅,翻謫仙得好,領(lǐng)瀑布于清虛之際,絕可以為徐凝洗惡

      【廬山道中憩東林寺詢寺僧以遠公舊事】

      四望蒼屏盡渺然,松開忽見紫爐煙。怪來九疊祥光出,獨向東林瑞像前。

      竺影難留圖里跡,素紗猶自雨中研。幾回頻就山僧問,誰憶當(dāng)年論五篇。

      【對廬山默約】

      白云作意令山深,平卷諸峰上客襟。欲因康樂尋幽興,頻發(fā)淵明入社心。

      薪火相傳無異昔,愿文初發(fā)已從今。若待辭榮來此地,千年空屬遠公岑。

      【語廬山】

      終南成詬厲,所處失其親。

      遙揖山靈語,慎居捷徑人。

      評曰:假山靈移文與語山林慎處,同一嘲語,而此更深

      【望廬山和蘇韻】

      序:廬山真面,相識頗難,蘇子瞻入此,如行山陰囧道上,應(yīng)接不暇,詩無多見,而游情山意,卻盡于“他年故人”及“身在此中”兩絕。余以春日朔流,舟中隱約望之,許神游耳。然飛光難定,一水遙涵,化跡清深,就索彌隱,神游身游,未知其所獲孰多也。

      相對無緣認(rèn)嶺峰,入看只與白云同。

      江舟竟日分橫側(cè),真面遙臨一水中。

      評曰:心若能如江水澄澈,縱使事物變化紛紜,亦能了然于胸臆

      【湖山暮接,清風(fēng)拂月】

      廬山如屏湖如鏡,白云其容月其性。

      湖偏宜月山宜云,風(fēng)以為媒初相娉。

      【因念昔者寺僧乞詩,子瞻留一絕曰:“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苯裰}廬山者益多,謹(jǐn)依其韻以告諸詞客】

      廬山誤出此篇垂,多少徐人欲李辭。

      今日徐人才更倍,謫仙跽請主僧詩。

      評曰:嘲諷入骨

      【道經(jīng)廬山東林寺僧人索句】

      五老峰深近遠迷,六朝燈在色空倪。

      林僧索我廬山句,不盡游蹤未敢題。

      【車中望最高峰】

      征車偃蹇出松林,望入云叢最頂岑。

      為問三千三百六,可容一步一孤吟。

      原注:廬山記高三千三百六十丈

      【鄱湖曉色】

      點點云山在水旁,清沙碧渚侵晨光。

      西峰落月銜煙樹,影到波心萬頃蒼。

      【過廬山絕句】

      欲識廬山真面難,先從芳麓見髀髖。

      五老云中銀漢落,香爐雪后紫煙寒。

      評曰:似杜,非鴻裳羽衣不能作此語

      明洪武年間,邑令蔡善首記揭陽榕城八景為:兩溪明月、雙峰晚鐘、譙樓曉角、黃岐夕翠、玉窖喬榕、南浦漁歌、釣鰲仙跡、紫陌春睛。郭之奇經(jīng)刪補,改之為:金城榕色、玉窖棉蔭、紫陌春睛、黃岐晚翠、兩溪明月、雙洞疏煙、元塔登高、鰲橋釣浪。復(fù)作七律《榕城八景詩》八首以紀(jì),錄之如下:

      【金城榕色】

      喬木森森望郁蒼,相傳嶺國古榕鄉(xiāng)。四時霜蓋煙疏密,一片云叢綠混茫。

      道左何年歌杕杜,州南此日誦甘棠。天為炎土垂休息,故使余陰百里涼。

      【玉窖棉蔭】

      玉川如帶繞城陰,入眼叢青翠影侵。已淈污泥從水出,遙參碧漢倩云禁。

      聯(lián)翩各有扶疏質(zhì),獨立惟余蕭颯心,不信松寒非可并,多年海國挺孤森。

      【紫陌春睛】

      春光早向紫峰生,漸出峰容與世迎。古黛凝云初映曉,新苔轉(zhuǎn)日久曛晴。

      啼鶯城北銜幽至,舞燕溪南逐翠行。傳語東風(fēng)無造次,時留煙景作山情。

      【黃岐晚翠】

      城頭北望晚山逢,久對悠然凈俗胸。泉石情因深色見,煙霞癖與素心封。

      積云每見堆雙洞,新月時來炤一峰。十里幽光難可即,千秋蒼質(zhì)自為容。

      【兩溪明月】

      雙溪垂帶曳榕城,最愛光潮涌晚生。半落市埃分皓白,平開天鏡下孤清。

      遙山助色煙云掃,近野浮空藻荇迎。長憶玄暉如練語,更添月意作江情。

      【雙洞疏煙】

      煙霞有意日相求,雙洞林光竟遠投。青靄春來如迸發(fā),白云秋去尚群游。

      郁紆遙結(jié)山靈秘,冥寞中開佛象幽。試看今朝松竹影,方知千載色空留。

      【元塔登高】

      龜山寶塔字涵元,靈杰相因表獨尊。欲鎖螭宮雄海柱,先驅(qū)鰲背壯天根。

      南來百水俱朝會,北拱諸峰各駿奔。若問參云尚有級,人文地氣此初掀。

      【鰲橋釣浪】

      溪城如島水環(huán)之,西駕東流此一絲。萬里海風(fēng)浮漢影,百重山色壓虹眉。

      于秋倍覺潮聲壯,有月常窺釣影垂。每聽滄浪歌曲罷,眼中清濁意中知。

      【百山歌】

      序:自龍游舍棹經(jīng)淛西衢州,又歷豫章廣信諸郡邑,乃抵閩中汀府,始識嶺東故土,紀(jì)程二旬余,無日不與山逢。輿中矢為百山歌,雖莫窮山致之富,聊以志山行之難云。

      山途歷四省,逾山踄百邦。山從地分域,地因山別疆。

      穿山繇山徑,依山止山鄉(xiāng)。山蔬備晚食,山雞促曉行。

      行行周山繞,宛在山中央。山心含故意,入山獨彷徨。

      迤邐擐山足,跌踢陟山嶈。山嵐蒙山暖,山樹拂山?jīng)觥?

      山容撤山景,山氣發(fā)山光。山日浮晃蕩,山峰破渾茫。

      山風(fēng)吐山響,山云煥山妝。山中靜藏月,山外遠連江。

      山峽流清澈,山谷激飚飏。山泉幽以滎,山林靜而芳。

      山陵斷還續(xù),山蹊紆復(fù)墇。山舟橫山渡,山榾引山梁。

      屴崱連山脈, 嶫郁山崗。山居宅山曲,山家隱山傍。

      山城山作邑,山民 如狼。山田多繞埆,山村掩寂荒。

      山中何所有,山坂富牛羊。山童嘯山歌,兩兩在山畼。

      秋深山薄綠,冬至山斂黃。離葉散山翠,振條落山蒼。

      山花孤承露,山卉半染霜。山松開山籟,山桂郁山香。

      山籬垂山菊,山竹披山篁。山骨勞巧匠,山鬼筑夜墻。

      山門 夾水,山觀寂飛窗。雨蒙山先翳,天霩山自暘。

      山庵如雞棲,山路多羊腸。崒嵂崇山髻,嶣 結(jié)山鬃。

      山石參山勢,山灘競山強。環(huán)山多郁壘,梯山就崆 。

      只隨山俯仰,莫計山短長。近山歷可數(shù),遠山壘可望。

      期著東山屐,先擬北山章。全挹西山爽,還歸南山陽。

      久從山朝暮,微識山行藏。賦成百山語,歌與百山商。

      評曰:欽其體之創(chuàng)獲,更布其才之汪洋不測,刻畫景物幾無遁形。

      郭之奇《湖江八景》詩序

      自吳城至馬當(dāng)三百余里中,江湖之間氣皆白?飶]九疊,煙云為冠,風(fēng)日和則郁紛澄霽,時而辟歷夜明,時而陰晦朝鬭,奇幻不可以迅舟紀(jì)矣。湖沙漠漠,往而連天水,忽得林麓以位置樵漁,樵漁不陷于湖,寶之曰:珠璣。既乃湖光明滅,有若覆盂,乍高乍下,與波出沒,曰:星墩。所云星墜至地則石,河濟間時有墜星,湖亦然耶。東望紫煙,飛流濺沫,如一疋練,著蒼屏直下三千尺者,瀑布也。逶迤而行,魚鱉黿鼉,觀其所處,蒼屏然躍而起者,逼觀之為蝦蟇石。石可二丈余,仰俯坐立象誠然矣。稍進微風(fēng)而裊裊,騁騖西阜,有凌波偕逝者而大姑見。出此聽波濤洶涌之聲,金石鏗鏘,洗耳聞之,得石鐘焉。拊石得鏞,金水合節(jié),蓋五行之始而八音之初也,繇是馮夷罷舞,參差可吹。跂予以望,宛在中央,昭昭有光者,小姑耶。所謂伊人,杳渺獨立,非江之水,共孰能方之。若乃江既**,皓皓旴旴,蛟螭怒決,勢及斗牛,不有馬當(dāng),離流絕坼不殫,為海其已哉。易曰:天莫如龍,地莫如馬,馬乎馬乎,地得以寧,稱其力哉。繇前后而縱觀,此其犖犖可見者。余以己亥春溯流此地,約略所見,為四言八章,于今五年,合新舊記睹,整齊前言,比之于律,以致細若氣、微若情,莫不構(gòu)焉。豈有多于山水,亦曰:耳治而目治之以俟后之作者。

     

    名人推薦
    • 程文炳
      (1833-1910),字從周,謚號壯勤今,清末阜陽縣(今潁東區(qū)棗莊鎮(zhèn))人。少有大志,愛研兵法,常以無錢讀書為憾。程文炳飛黃騰達后,就想到光宗耀祖...
    • 陳田
      陳田(1850-1922),字崧山,清朝貴州貴陽人。著名學(xué)者。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勤奮好學(xué)。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與兄陳燦同科舉人,且名列第一,光...
    • 陳錄
      陳錄,字憲章,以字行,號如隱居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 董鋤平
      董鋤平,男,1894年10月29日出生在湖北省京山縣宋河董家城,是太平天國的后裔。
    • 克羅伊斯
      克羅伊斯(Croesus)卒于西元前546?年。里底亞最后一代國王,以財富甚多聞名。約西元前560年繼承其父王位,完成征服愛奧尼亞大陸的大業(yè)。由于缺乏海...
    • 劉炫
        劉炫劉炫(約546-約613)字光伯,隋河間景城(今河北獻縣東北)人。少時與劉焯友善,同受《詩》于劉軌思,受《左傳》于郭懋,問《禮》于熊安生。為...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