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宗華,紡織技術專家,碳纖維技術專家,紡織教育家,臺灣逢甲大學紡織工程系和紡織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創(chuàng)始人。20世紀60年代初應用數(shù)理統(tǒng)計學原理對紡織廠的生產全過程實行品質控制,在保全技工中倡導技術公開;在紡織教育中提出強化紡織物理、紡織化學、高分子化學等學科的傳授。70年代主持制定紡織各專業(yè)、各機種的機械修護“技術士技能檢定規(guī)范”,在臺灣實施至今已逾20年。80年代努力推動對外紡織科技交流,促成海峽兩岸紡織學會的交流互訪。
林宗華 - 生平簡介
林宗華,字光繁,1922年10月15日生于遼寧省沈陽市,父林景春、母李文英務農。林宗華的青年時代,是中華民族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壓迫的黑暗時代。九一八事變,特別是成立偽滿洲國后,林宗華痛心疾首,曾兩度投身當?shù)氐目谷詹筷。日軍?zhàn)敗投降后,他隨學校入關,于1950年輾轉到達臺灣。于1955 年3月赴日留學,在日本桐生市群馬大學研讀紡織科技,1959年3月畢業(yè),獲紡織工學士學位。接著又考取日本東京工業(yè)大學纖維工學研究科研讀紡織碩士課程,專攻織物整理及碳纖維制造技術,于1961年3月畢業(yè),獲紡織碩士學位。
1961年4月返臺,應聘擔任臺灣潭子民興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廠長,著手抓紡織廠的品質控制和破除保全工手藝不肯傳人的保守陋習。實行三年,成效卓著。
林宗華在就任廠長之初,就計劃招考20名紡織大專畢業(yè)生,結果只招到了1名紡織專科生,其余19名只好都用學機械的。當時因為紡織設備昂貴和專業(yè)師資缺乏,臺灣的公立大學都不愿意設立紡織科系,而赴國外留學紡織專業(yè)的又如鳳毛麟角。那時為紀念在甲午戰(zhàn)爭后奮起抗日的丘逢甲,準備在臺中西屯興辦逢甲大學,校長張希哲就是否設置紡織系征求林宗華的意見,林宗華表示應該設置。逢甲大學于是決定設置紡織系,委請林宗華利用公余時間協(xié)助逢甲大學主持紡織系的工作。林宗華自此一直在逢甲大學任教,直至1987年8月屆齡退休,前后共23年。
1977年,林宗華被臺灣當局內政部委聘為制定紡織技術士技能檢定規(guī)范及學術科命題委員會總召集人,為紡紗、織布、針織、染整四大類22種機械各制定甲、乙、丙三級技能規(guī)范共66 項,經審查定案后,于1980年3月公告實施,為提高臺灣紡織機械的修護水平做了一項奠基性的工作。
林宗華于1961年5月參加臺灣紡織學會后,擔任常務理事13年、理事長8年。在這期間,除積極促進各項會務活動的開展外,還推動了對外學術交流。1985年,在日本箱根國際紡織科技研討會上和當時的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何正璋晤面,此后在雙方的努力下,開展了一系列兩岸學術交流互訪活動。
林宗華 - 簡歷
1922年10月15日 出生于遼寧省沈陽市。
1955年3月-1959年3月 日本國立群馬大學紡織大學院學習,并獲紡織工學士學位。
1959年4月-1961年3月 日本國立東京工業(yè)大學纖維工學研究科學習,并獲紡織碩士學位。
1961-1972年 任臺灣潭子民興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廠長。
1963-1987年 任臺中逢甲大學紡織系教授、系主任、研究所所長、研究學院院長。
1987-1990年 任臺灣草屯培英家事商業(yè)職業(yè)學校校長。
林宗華 - 主要成就
林宗華到民興紡織公司任職后,就采取兩項革新措施。
一是打破當時一般認為“紗線品質就是條干均勻”的觀念,成立品質管制室,引進新的基于數(shù)理統(tǒng)計學的-R控制圖,對原料纖維、半成品、成品三大類分門別類設置-R控制圖,培訓品質管理人員掌握抽樣計算和點圖方法?刂茍D懸掛在品質管制室墻上,讓領班、班長能夠隨時了解成品、半成品和原料的品質現(xiàn)狀,做到一目了然。在全廠的運轉工、保全工集訓時,也向他們詳細講解這一品質控制方法,樹立“品質管制人人有責”的觀念。實行三年后,民興公司出口的紗布獲得了物美價廉的好評。1967年,經臺灣品質學會評定,民興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獲“最優(yōu)團體品管獎”,林宗華獲“最優(yōu)個人品管獎”。
二是破除保全工手藝“死不傳人”的陋習。1962年9月,民興公司在林宗華主持下,成立了技術研究室,有計劃地為男技工舉辦保全技術講習會,讓技工把自己的保全工作內容,包括繪圖、計算等,寫成講義,在講習會上講解約30分鐘,再討論、答疑30分鐘,全廠技工都要出席。質疑提倡熱烈討論,各抒己見。通過討論,加深了講義的內容,也增強了講員的自尊和自信。1966年6月6日工程師節(jié),技術研究室請紡部主任、織部主任、紗布保全主任、品質管制室主任、電氣室工程師、鍋爐士等七名干部,在廠長林宗華主持下,對所有講義開展討論,逐篇審查、定稿,然后由技術研究室負責匯編成《紡織技術研究報告匯集》,裝訂成“紡紗技術類”和“織布技術類”兩本,發(fā)給領班、班長和技工。這兩本技術資料,是全廠技工同仁每日汗流浹背親手經驗的心血結晶,是任何書本上都找不到的!秴R集》把保全技術全部公開,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取長補短,使每個人的技術視野都拓寬了一大步。事實證明這是破除技術保守的一種容易為人接受的方法。
精心創(chuàng)辦紡織院系,培養(yǎng)高級技術人才
林宗華開始籌辦逢甲大學紡織系時,有些人因為不了解紡織的專、精是什么,以為未經紡織高校畢業(yè)的人同樣可以紡紗織布。林宗華不以為然。他指出:紡織的專、精在于懂得紡織工業(yè)的整個流程是纖維加工。從事纖維加工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掌握纖維的性能和纖維的微細構造。纖維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纖維的表面構造和內部的微細構造,真是千差萬別,不是肉眼所能辨別的,必須利用近代科技儀器才能測得。此外,染料、顏料的微細構造,也是紡織人需要知道的;瘜W纖維的產量和品種發(fā)展都很快,紡織人更要加強對化學纖維各種性能改良的研究,加強對化學纖維應用方面的研究,以提高人類衣著的舒適性。還要研究擴大產業(yè)用纖維的應用面。如不培養(yǎng)高級紡織技術人才,這些工作的開展也就無從談起。林宗華還指出:有人說紡織工業(yè)是“夕陽工業(yè)”,這是缺乏常識的說法。有人類就要穿衣服,世界人口在不斷增加,而且,隨著文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纖維消費量還會增加。紡織工業(yè)不但是朝陽工業(yè),而且是高科技工業(yè)。紡織工業(yè)上、中、下游可分為近20個行業(yè),就業(yè)面之廣是其他行業(yè)少見的。
基于這樣的認識,林宗華從1963年應聘為逢甲大學教授開始就不遺余力地籌辦設置紡織系,并且積極主張強化紡織物理、紡織化學、高分子化學等有關纖維理化性能學科的教學。1964 年,紡織工程系正式獲準成立,林宗華即被聘為系主任,當年大學部招生一班;到1965年紡織系學生進入二年級時,系立即成立學生校外實習輔導委員會,負責接洽廠商、實習輔導和考查等工作,同時成立紡織工程學術研究學會,由參加學會的學生組成編輯小組,出版系刊《紡織科學》,作為在校學生和畢業(yè)校友的精神食糧;學生進入三年級時,系里又成立畢業(yè)論文指導委員會,指導學生按自己的興趣選好畢業(yè)論文研究題目和導師,并且開始實驗研究,四年級后期對研究成果進行計算、分析,繪好圖表,寫成論文。畢業(yè)前兩個月舉行畢業(yè)論文發(fā)表會,論文須經三位教授評審及格通過方可準予畢業(yè)并授予工學士學位。1972年起,逢甲大學又成立紡織工程研究所,林宗華任所長,招收碩士班、博士班研究生,同時出版《紡織工程學刊》,專門刊載教授與碩士、博士班研究生的論文,與島內外紡織院校、科研機構相交流。1974年,逢甲大學又成立研究學院,轄紡織等8個研究所,院長也由林宗華擔任。截至1987年8月屆齡退休,林宗華在逢甲大學任教共23年,直接指導大學生341人獲得工學士學位,指導碩士研究生67人獲得紡織碩士學位,指導博士研究生13 人獲得博士學位。博士生的研究課題遍及紡紗、織布、化學纖維、碳纖維等專業(yè)。
林宗華 - 主要論著
1 林宗華.美國漿紗技術的鳥瞰.臺灣:長光堂出版社,1963
2 林宗華.漿紗工學.第三版.臺灣:滄海出版社,1964
3 林宗華.漿紗運轉作業(yè)規(guī)范.第二版.滄海出版社,1964
4 林宗華.織機運轉作業(yè)規(guī)范.第二版.滄海出版社,1964
5 林宗華.混紡之基本理論與發(fā)展狀況.臺灣:逢甲紡織科學,1968(12)
6 林宗華.硫酸法棉布硬化加工之研究.臺灣:逢甲學報,1969(1)
7 林宗華.影響紡紗工程細紗品質的兩種纖維物理現(xiàn)象.臺灣:紡織學刊,1969(5)
8 林宗華.織物保溫性之研究.逢甲學報,1970(4)
9 林宗華.纖維物理與混紡.第二版.臺灣:書恒出版社,1970
10 林宗華.棉紡機械參考圖說.書恒出版社,1970
11 林宗華.梳棉機彈性針布與金屬針布梳棉作用效果之研究.逢甲紡織科學,1971(3)
12 林宗華.混紡工學.第三版.滄海出版社,1971
13 林宗華.纖維卷曲之研究.逢甲紡織科學,1972(4)
14 林宗華.梳棉機針布構造與梳棉作用之研究.逢甲學報,1972(4)
15 林宗華.聚酯纖維之織物整理加工.逢甲紡織科學,1972(5)
16 林宗華.蛻變中的衣料纖維.逢甲紡織科學,1972(11)
林宗華 - 參考資料
[1] 中國數(shù)字科技館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62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