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津 - 個人簡介
張學津,男,京劇老生。北京市人。張君秋之子。他自幼受家庭熏陶,7歲開始學戲。拜陳喜光為師學娃娃生。1949年考入北京藝培學校(即北京市戲曲學校),從王少樓、陳少武學老生,宗余派。1959年畢業(yè)后,到荀慧生京劇團任演員。1962年拜馬連良為師,演出馬派劇目《借東風》、《趙氏孤兒》、《清官冊》、《甘露寺》等。1964年演出京劇現代戲《箭桿河邊》。1969年調上海京劇院。1976年排演現代戲《鐵流東進》。1979年隨上海京劇團赴聯邦德國、比利時、盧森堡、英國、荷蘭等國訪問。1980年后,又陸續(xù)排演現代戲《刑場上的婚禮》、新編近代史劇《譚嗣同》等。張學津臺風瀟灑大方,演唱舒展酣暢,念白清晰自然,有較強的塑造人物的能力。張學津 - 藝術特色
張學津臺風瀟灑大方,演唱舒展酣暢,念白清晰自然,有較強的塑造人物的能力。表演深得馬派神韻,唱腔融“余”、“馬”兩派于一體。張學津在繼承基礎上的創(chuàng)造則向另一個方向發(fā)展,以《畫龍點睛》為例,他不僅在扮相上大膽采用唐裝,而且在演唱上處處刻畫李世民作為一國之君的莊重、務實與賢明、開通,使李世民的藝術形象塑造得很成功,他在《借東風》、《捉放曹》、《三娘教子》中的表演,著力渲染的也是人物的穩(wěn)重、成熟與古道熱腸。在演唱技巧上,張學津的吐字、發(fā)聲更接近于馬連良先生晚年的演唱錄音。
張學津 - 個人軼事
張學津雙收新徒
穆宇今年剛剛18歲,從小就是個京劇明星,7歲起至今獲得過多個京劇獎項。在北京戲曲學校學習期間,師從白元鳴、王恩及、王志廉等老師。他十年前就把拜張學津為師當作自己的夢想,如今終于得償所愿。有幸得到名師的親傳親授,兩個晚輩都感到榮幸之至。朱虹在向老師三鞠躬之后已經激動得泣不成聲,穆宇索性行了跪拜大禮。張學津說:“吳素秋是德高望重的前輩,跟她比起來,我就是晚輩,起的是傳幫帶的作用。像京劇音配像工程,就是‘保留火種’的做法,把珍貴的東西保留下來。我們這些人就像一鍋老湯,老湯不能潑了,得留著。現在教徒弟就得‘一磕一’,不再留一手,得傾囊相授!”張學津 - 藝術人生
流派翹楚張學津
想當年,張學津還是二十多歲的小青年,由他演唱的現代戲《箭桿河邊》一段“勸癩子”的“反二黃”,曾風靡一時,就是拿到幾十年后的今天,和最看好的新唱腔比,也一點不遜色?磸垖W津的演出,無論是馬派經典,還是獨家新作,絕沒有單純“賣藝”的“以力取勝”,而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形神具備的無盡國粹風流。從上世紀“有志于學”的梨園新秀,到如今“年過花甲”的流派翹楚,張學津五十年的藝術生涯,留下一路奪目的輝煌。金秋十月,北京京劇院將在長安大戲院舉辦“張學津舞臺生活五十年專場紀念演出”,這次紀念演出活動,薈萃了京劇史冊承上啟下的一代名流和當紅名宿,還匯集了張學津門下的優(yōu)秀弟子。兩場經典名劇,讓觀眾再次領略一代菊壇才俊表演藝術的魅力無窮。2005年10月4日晚是馬派做工戲的代表作《四進士》,張學津的宋士杰、尚長榮的顧讀、葉少蘭的田倫、王蓉蓉的楊素貞,可謂絕妙佳選當今無雙;6日晚是品牌經典《趙氏孤兒》,由張學津率弟子朱強、張克、范永亮、王佩瑜主演程嬰,李長春演魏絳、陳志清演趙盾、王蓉蓉演莊姬公主、羅長德演屠岸賈,更是超強陣容目不暇接,到時候,“老將出馬”的爐火純青與后生新銳的英姿勃發(fā),一定會有相映成趣的“好戲”可看。遠見卓識“音配像”
作為張君秋先生的兒子,張學津7歲開始學戲,在北京戲校得余派名師王少樓先生親授,打下了扎實的“童子功”基礎,后更拜在馬連良先生門下,親聆教誨。當年,馬先生創(chuàng)演《趙氏孤兒》正轟動九城的同時,弟子張學津領銜主演的“小字輩”陣容的《趙氏孤兒》,也以上百場客滿的驕人紀錄為菊壇矚目。張學津深有感觸地說,如今父親已經去世10年,老一輩京劇藝術家或離開人世,或身體欠佳,13年前中國就開始實施的“音配像”工程,留下了400多出名家唱段的影音資料,自己也曾配合馬連良老師錄制了40多出戲,F在看來這是非常具有眼光和深遠意義的文化工程。
京劇發(fā)展需要競爭
“為什么現在政府給了戲劇那么多的支持和關懷,卻反倒沒有出現梅蘭芳等老一輩藝術家在艱苦時期所創(chuàng)造的流派紛呈、好戲迭出的梨園輝煌?我們現在繼承和發(fā)揚老一輩藝術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不是也應該思考一下他們揚名立萬的內在原因?”張學津認為,缺乏市場競爭是阻礙京劇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張學津認為,在梅蘭芳時代,所有的京劇團全靠演員自身過硬的實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打拼,優(yōu)勝劣汰迫使演員們充分開掘出自身的最大潛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而現在有一些演員和劇團就像是人工喂養(yǎng)出來的老虎,不愁吃喝的日子過慣了,反而失去了老虎的本性。所以,一定要引入競爭機制,讓更多的人認識到競爭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我們的京劇舞臺才能涌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國粹宣傳很關鍵雖然是第一次來河南演出,但張學津早已經看過獲得過文華大獎的豫劇版《程嬰救孤》。他表示,河南是戲劇大省,河南省委宣傳部和河南日報報業(yè)集團此次推出以傳統(tǒng)戲劇為主的大型演出活動,是一個很好的舉措,對宣傳和普及京劇功不可沒。而作為一個傳媒集團,河南日報報業(yè)集團更是表現出了一個媒體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他說:“我們的眼光不能太功利,太淺陋,保存和繼承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其實關乎民族的興亡!
張學津非常反對缺少深厚內涵的標新立異的“現代派京劇”,“這些戲花錢多,卻沒有唱腔和表演,只有豪華的布景。這些戲沒有內涵,即使獲獎了,也很快會被人遺忘。”
張學津 - 獲獎情況
所獲獎項:第二屆梅花獎,1998年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為其頒發(fā)亞洲最佳藝術表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