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35年,與雷喜福合作在北京吉祥戲院首次登臺,以優(yōu)越的嗓音條件和嫻熟的演唱 技巧贏得了觀眾的好評,以一出《女起解》唱紅。
1936年,北京《立言報》舉行公開投票選舉,推選“四大童伶”,張君秋與李世芳、毛世來、宋德珠被選中(后世稱“四小名旦”)。報界評價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條好喉嚨,似尚;腔調(diào),婉轉(zhuǎn)多音,似程;做工,穩(wěn)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嬌、媚、脆、水”,甜潤清新,高低隨意,舒展自如,梅派的華麗,尚派的剛勁,程派的輕柔,荀派的婉約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藝術(shù)風(fēng)格之中。
后拜王瑤卿為師,并得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閻嵐秋、朱桂芳等指導(dǎo)。早期演出劇目主要是《祭江》、《雷峰塔》、《玉堂春》、《春秋配》等青衣唱工戲。
1942年自組謙和社挑班。張君秋常與合作的演員有孟小冬、王又宸、譚富英、馬連良。
1947年與馬連良、俞振飛在香港演出數(shù)年。
1951年返京,與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組成北京京劇團,曾合作演出了《龍鳳呈祥》、《秦香蓮》、《趙氏孤兒》、《狀元媒》、《望江亭》、《西廂記》等。
1956年張君秋的北京市京劇三團和馬連良京劇團及譚富英、裘盛戎的北京京劇二團合并,組成了陣容強大的北京京劇團。
文革中,張君秋備受迫害。文革后復(fù)出,把主要精力放在京劇教學(xué)方面,廣收海內(nèi)外弟子。
1986年,應(yīng)天津市政府領(lǐng)導(dǎo)之邀主持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百日集訓(xùn)。后接受全國政協(xié)主席李瑞環(huán)委托,擔(dān)任《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的藝術(shù)總顧問,到他逝世為止,共完成京劇音配像120部,為京劇藝術(shù)的留傳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中國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四小名旦之一。
1997年5月27日,京劇大師張君秋逝世。
親傳弟子
張君秋的學(xué)生遍及全國各地,有近百名之多,主要有:
王蓉蓉--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首屆京劇優(yōu)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是張君秋先生的親傳弟子,梅花獎得主。 趙秀君--天津青年京劇團,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 張 萍--北京軍區(qū)政治部戰(zhàn)友京劇團,國家一級演員 董翠娜--煙臺市京劇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第十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 蔡英蓮--中國戲曲學(xué)院表演系 張學(xué)敏--天津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薛亞萍--山東省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wù)院特殊津貼,第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名列當(dāng)代"中國京劇八大名旦"之一 楊春霞--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第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楊淑蕊--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雷 英--天津青年京劇團,國家一級演員。第68位弟子 王婉華--武漢京劇團 關(guān)靜蘭--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1993年獲第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孫淑珍--上! ⒚髦--天津京劇院 張曉虹--貴陽市京劇團,國家一級演員 彭澤林--湖北省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人物年表
1938年
1938年,農(nóng)歷戊寅年:時慧寶末次赴滬演出
時慧寶隨馬連良、張君秋赴滬演于黃金大戲院,時在貼演《戲迷傳》時,當(dāng)場揮毫,金匾大字又重現(xiàn)于舞臺,當(dāng)時被譽為滬上一絕。以后居滬近一年,在黃金大戲院擔(dān)任基本演員,這是他最后一次赴滬演出。
1940年
1940年1月22日,農(nóng)歷己卯年十二月十四日:新民會貧民救濟義務(wù)戲
新民會貧民救濟義務(wù)戲三天,演于新新大戲院。是晚,壓軸馬連良、張君秋《桑園會》,大軸言菊朋、程硯秋、金少山、孫毓堃《美人計》。
1941年
1941年,農(nóng)歷辛巳年:張君秋組謙和社
張君秋自組謙和社,老旦演員為李多奎。1941年至1942年間,張君秋與李多奎合演過《四郎探母》、《紅鬃烈馬》、《孫尚香》、《金鎖記》等劇目。
1942年
1942年,農(nóng)歷壬午年:時慧寶加入謙和社
時慧寶經(jīng)趙硯奎介紹加入張君秋所組的謙和社,時先生一生最后一次演出是與張君秋合演《三娘教子》。
1946年
1946年3月30日,農(nóng)歷丙戌年二月廿七日:1946年為北京伊斯蘭教工業(yè)學(xué)校等籌款義演
北平市立劇院為北京伊斯蘭教工業(yè)學(xué)校等籌款義演,張君秋、陳少霖、楊寶森、蕭長華、蕭盛萱、葉盛蘭、李多奎、張春彥、田玉林等合演《四郎探母》。
1946年6月10日,農(nóng)歷丙戌年五月十一日: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辦救濟桂災(zāi)義務(wù)戲第六場
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行救濟桂災(zāi)義演平劇。
演出劇目
《桑園會》(譚富英,張君秋,李多奎)
1947年
1947年4月26日,農(nóng)歷丁亥年三月初六日:1947年4月26日北平市立劇院演出
北平市立劇院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全部《紅鬃烈馬》(張君秋,陳少霖,江世玉,張春彥,李多奎)
1947年9月3日,農(nóng)歷丁亥年七月十九日:杜月笙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第一天
杜月笙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第一天,演于上海中國大戲院。
演出劇目
1947年9月8日,農(nóng)歷丁亥年七月廿四日:杜月笙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第六天
杜月笙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第六天,演于上海中國大戲院。原定只演五天,后續(xù)演五天。
演出劇目
《法門寺》(楊寶森飾趙廉,張君秋飾宋巧姣,裘盛戎飾劉瑾,劉斌昆飾賈桂,芙蓉草飾劉媒婆)
1950年
1950年7月,農(nóng)歷庚寅年:楊寶森赴香港演出
7月至8月間,楊寶森赴香港演出,約兩月有余,周期雖長,但不是每天有戲,平均每周演2、3場,演演停停。這時期張君秋、馬連良均在香港,有時和張君秋聯(lián)合演出,如《四郎探母》、《二進宮》、《梅龍鎮(zhèn)》、《盜魂鈴》等。楊寶森9月底臨別最后一場就是和張君秋合作,楊寶森雙出,前演《珠簾寨》,后演《盜魂鈴》,楊寶森飾豬八戒,張君秋反串唐僧(小生),同臺者還有姜妙香、魏蓮芳、王泉奎、劉斌昆、汪正華等。
在港期間,還曾與在港閑居的馬連良合作,為上海友人義演《范仲禹》(馬、楊分飾前、后范仲禹),由于楊、馬在港各有自己的觀眾,因此同受到歡迎,平分秋色,皆大歡喜。
1951年
1951年9月,農(nóng)歷辛卯年:中南實驗京劇團成立
中南文化部文藝處派人去香港接回馬連良和張君秋,成立中南實驗京劇團,附屬于中南京劇工作團,由高盛麟任團長,在廣州太平大戲院和武漢人民劇院演出。
1951年10月28日,農(nóng)歷辛卯年九月廿八日:張君秋秘密返回內(nèi)地
張君秋秘密從香港回到廣州。
1951年11月,農(nóng)歷辛卯年:高維廉任中南實驗京劇團團長
中南實驗京劇團改由高維廉任團長,赴北京、天津演出。由于北京市文化部門的挽留,馬連良、張君秋和實驗劇團多數(shù)人員留在北京,另組劇團,幾年后成為北京京劇團的一部分。
1951年12月5日,農(nóng)歷辛卯年十一月初七日:張君秋在武漢人民劇院演出《生死恨》
張君秋在武漢人民劇院演出《生死恨》(他是梅派青衣)。
1951年12月6日,農(nóng)歷辛卯年十一月初八日:張君秋在武漢人民劇院演出《鳳還巢》
張君秋在武漢人民劇院演出《鳳還巢》(他是梅派青衣)。
1953年
1953年10月4日,農(nóng)歷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赴朝
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5000余人離京赴朝,總團團長為賀龍,老舍為14人總團副團長,劉芝明任文藝工作團總團長,馬彥祥任文藝工作團副總團長。參加慰問團的北京市的藝術(shù)家有:梅蘭芳、洪深、陳沂、史東山、程硯秋(第一總分團副團長)、譚富英、裘盛戎、馬連良、新鳳霞、陳書舫、喻宜萱、王昆、張君秋、良小樓、白鳳鳴、關(guān)學(xué)曾、尹福來、顧榮甫、魏喜奎、王世臣、李憶蘭、邢韶英等;上海市的藝術(shù)家有:周信芳(任副總團長)、袁雪芬、丁是娥、石筱英;武漢高盛麟、陳鶴峰、王玉蓉、于宗琨、陳伯華;以及袁金凱、常香玉、丁果仙等。北京市文聯(lián)和北京市文藝處干部江山、考誠分別擔(dān)任慰問團評劇團的協(xié)理員、輔導(dǎo)員赴朝協(xié)助工作與體驗生活。
在朝鮮前線,周信芳、梅蘭芳合演《打漁殺家》,周信芳、馬連良合演《群英會·借東風(fēng)》,程硯秋演出《罵殿》、《三擊掌》,程硯秋、馬連良合演《審頭刺湯》、《法門寺》、《甘露寺》、《桑園會》等劇,受到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的親切接見。
各藝術(shù)表演團體在朝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慰問演出后,先行陸續(xù)回國。
1956年
1956年9月1日,農(nóng)歷丙申年七月廿七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lián)合會”舉行義演第一天
演出劇目
1956年9月2日,農(nóng)歷丙申年七月廿八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lián)合會”舉行義演第二天
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lián)合會”在懷仁堂舉行籌款義演。本場大合作戲集中了在京的許多著名演員,盛況空前,反響熱烈。
演出劇目
《八蠟廟》(李萬春飾褚彪,孫毓堃、馬崇仁分飾費德功,黃元慶、譚元壽、姜鐵麟分飾黃天霸,錢寶森飾關(guān)泰,郝壽臣飾金大力,筱翠花飾張媽,李小春飾賀仁杰,梁益鳴飾施公,李韻秋飾張桂蘭,馬長禮飾秦義成)
《鎖五龍》(裘盛戎飾單雄信,閔兆華飾李世民,高寶賢飾徐績,劉雪濤飾羅成,慈少泉飾程咬金)
《四郎探母》(李和曾、奚嘯伯、陳少霖、譚富英、馬連良分飾楊延輝,張君秋、吳素秋分飾鐵鏡公主,尚小云飾蕭太后,李多奎飾佘太君,葉盛蘭飾楊宗保,蕭長華飾二國舅,馬富祿飾大國舅,馬盛龍飾楊延昭,李硯秀飾孟金榜)
1956年9月3日,農(nóng)歷丙申年七月廿九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lián)合會”舉行義演第三天
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lián)合會”在北京市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籌款義演。本場大合作戲集中了在京的許多著名演員,盛況空前,反響熱烈。演出戲票每張最高價為人民幣三元。
演出劇目
姜妙香飾楊宗保,蕭長華飾二國舅,馬富祿飾大國舅,馬盛龍飾楊延昭,李硯秀飾孟金榜)
1956年9月4日,農(nóng)歷丙申年七月三十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lián)合會”舉行義演第四天
演出劇目
1956年11月,農(nóng)歷丙申年:張君秋加盟北京京劇團
張君秋欲與北京京劇團合作,于是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張君秋共同組團,正式成立了北京京劇團,馬連良仍為團長,譚富英、裘盛戎為副團長,增加張君秋為副團長。主要演員有李多奎、馬富祿、張洪祥、周和桐、慈少泉、李四廣、楊盛春、馬盛龍、黃元慶、李世濟、小王玉蓉、譚元壽、馬長禮、高寶賢、李毓芳、茹富華、馬崇仁、馬艷芬、劉雪濤、閔兆華、楊少春、郝慶海、陳少霖(原京劇三團副團長)、鈕榮亮、蔣元榮等。
1957年
1957年1月2日,農(nóng)歷丙申年十二月初二日:北京京劇團合團紀念演出舉行
北京京劇團合團紀念演出在長安大戲院舉行。
演出劇目
《龍鳳呈祥》(馬連良,張君秋,馬長禮,張福昆,陸洪瑞,董德林,譚富英,李四廣,馬富祿,周和桐,裘盛戎,李多奎,朱金琴,黃元慶,茹富華,金振明,劉永利)
1957年2月21日,農(nóng)歷丁酉年正月廿二日:中和戲院1957年2月21日演出
中和戲院由北京京劇團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銀屏公主》(張君秋,陳少霖,李多奎,李四廣)
1957年5月14日,農(nóng)歷丁酉年四月十五日:北京京劇團1957年赴上海演出
北京京劇團在天蟾舞臺公演。主要演員有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李多奎、馬富祿等。最后三場在文化廣場舉行。
1958年
1958年2月,農(nóng)歷丁酉年:戲曲界人士研究在大躍進中戲曲界如何創(chuàng)作更多的新劇目
由老舍、張季純出面召集戲曲界人士研究在大躍進中戲曲界如何創(chuàng)作更多的新劇目為第二年國慶十周年獻禮的問題。荀慧生、張君秋、裘盛戎等30多人出席。
1958年8月24日,農(nóng)歷戊戌年七月初十日:吉祥戲院1958年8月24日演出
吉祥戲院由北京京劇團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紅鬃烈馬》(張君秋,陳少霖,張世祥,李多奎,何盛清)
1958年8月27日,農(nóng)歷戊戌年七月十三日:廣和劇場1958年8月27日演出
廣和劇場由北京京劇團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四郎探母》(張君秋,陳少霖,李多奎)
1959年
1959年2月13日,農(nóng)歷己亥年正月初六日:中和戲院1959年2月13日演出
中和戲院由北京京劇團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四郎探母》(陳少霖,張君秋,李多奎)
1959年2月14日,農(nóng)歷己亥年正月初七日:中和戲院1959年2月14日演出
中和戲院由北京京劇團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四郎探母》(陳少霖,張君秋,李多奎)
1959年4月15日,農(nóng)歷己亥年三月初八日:圓恩寺影劇院1959年4月15日演出
本日圓恩寺影劇院晚場由北京京劇團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紅鬃烈馬》(張君秋,陳少霖,小王玉蓉,朱金琴,李多奎,周榮寶,李四廣,馬盛龍,耿世華,郝慶海,鈕榮亮,劉雪濤)
1959年6月3日,農(nóng)歷己亥年四月廿七日:馬連良收梁益鳴為徒
馬連良收梁益鳴為徒,授業(yè)拜師典禮舉行,參加者有張夢庚、馬富祿、李洪春、貫大元、于連泉、曾平、梅蘭芳、張仲翰、侯喜瑞、李桂春、蕭長華、郝壽臣、馬彥祥、馬少波、李多奎、徐蘭沅、錢寶森、茹富華、于永利、周益瑞、言少朋、馬崇仁、李慕良、魏靜生、雪艷琴、譚富英、張君秋、葉盛章、劉連榮、袁世海、裘盛戎、栗金池、李少春等。
1959年8月2日,農(nóng)歷己亥年六月廿八日:北京勞動劇場1959年8月2日演出
勞動劇場由北京京劇團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秦香蓮》(馬連良,張君秋,裘盛戎,陳少霖,耿世華,譚富英,李多奎,王美蓉,裘福來,鈕榮亮,馬盛龍,馬富祿,慈永勝,李毓芳,黃元慶)
1960年
1960年3月,農(nóng)歷庚子年:北京京劇團1960年赴廣州演出
北京京劇團張君秋、陳少霖、李多奎、趙麗秋、郝慶海、李四廣、閔兆華、高寶賢、鈕榮亮、劉雪濤、黃元慶、馬長禮等到廣州演出,演出了《紅鬃烈馬》、《狀元媒》、《望兒樓》等劇。
1960年7月17日,農(nóng)歷庚子年六月廿四日:吉祥劇場1960年7月17日演出
本晚吉祥劇場由北京京劇團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狀元媒》(張君秋,陳少霖,劉雪濤,黃元慶,馬長禮,郝慶海,劉永利,翟韻奎,蔣元榮,張洪祥,鈕榮亮,關(guān)長明,朱金琴,陳志忠,高寶賢,李多奎)
1961年
1961年2月13日,農(nóng)歷庚子年十二月廿八日,晚:北京京劇團舉行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
北京京劇團全體演員、樂隊以及舞美等工作人員為歡度佳節(jié),在北京市工人俱樂部,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演出了一臺豐富多彩的文藝節(jié)目,歌舞、雜技、戲法外,精彩的大軸戲是全團藝術(shù)家通力合作,聯(lián)袂演出反串京劇《大八蠟廟》。這出戲的舞臺監(jiān)督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侯喜瑞老先生。演出陣容是:扮演費德功的是馬連良(老生反串武花臉),扮演朱光祖的是譚富英(老生反串武丑),扮演金大力的是張君秋(青衣反串大花臉),扮演小張媽的是裘盛戎(銅錘花臉反串彩旦),扮演黃天霸的是趙燕俠(青衣花旦反串武生),扮演賀仁杰的是李世濟(青衣反串武小生),扮演褚彪的是小王玉蓉(花旦反串武生),扮演秦義成的是李多奎(老旦反串老生),扮演施士倫的是馬富祿(小花臉反串老生),扮演費興的是陳少霖(老生反串小花臉),扮演關(guān)泰的是李毓芳(青衣反串大花臉),扮演來龍的是趙麗秋(花旦反串武花臉),扮演竇虎的是李淑玉(花旦反串武二花),扮演張桂蘭的是張洪祥(架子花臉反串武旦),扮演小姐的是周和桐(架子花臉反串青衣)!洞蟀讼瀼R》的演出中間,還有戲中串戲:男旦青衣任志秋學(xué)唱名家時慧寶先生的《朱砂痣》京劇唱段,著名京胡演奏家唐在炘清唱了《鎖麟囊》中“春秋亭”一場的選段。
這場京劇大反串,雖說是劇團內(nèi)部的辭歲的大聯(lián)歡,對外“封箱”不售票,但由于名家薈萃、云集一堂,使得能容納1300多位的劇場座無虛席,就連樓上樓下兩旁的走道都宣告“客滿”。
下午5點半,馬連良先生就來到后臺,同后臺的人們寒暄一陣之后,就去化妝室扮戲。當(dāng)年馬連良雖已年逾花甲,但其精氣神非常飽滿,沒有多大功夫就勾完費德功的臉譜。他很謙虛地對站在身旁的周和桐說:“勾臉戲我在富連成科里唱過,但演反面人物,我還是頭一回來,這,您得替我兜著點啊!”馬連良先生扮演的費德功一出場就獲得了熱烈的“碰頭好”。他從亮相、臺步、身段到眼神,都非常準確地把費德功的陰險、毒辣、貪戀酒色的大惡霸的特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恰到好處。尤其手里那把特別的大扇子,耍得又溜又帥,幾乎全身都是戲。待到“雙膀臂力壓泰山,全憑袖箭鎮(zhèn)淮安,結(jié)交綠林英雄漢,誰不聞名心膽寒”四句定場念白剛一結(jié)束,觀眾席里即發(fā)出一片震耳的喝彩聲。
譚富英先生反串的武丑朱光祖,更是堪稱一絕。當(dāng)年譚先生已近花甲之年,其扮相不僅俏、美、邊式,而且一招一式均不失“開口跳”的架勢,即真是抬腿有尺寸,舉手是地方。“探莊”那場戲里,不僅“走邊”動作優(yōu)美,而且“鸞帶”踢得干凈利落,踢腿能到鼻尖,上桌時的一個“高臺”亮相,臺底下立即就是“炸窩”的滿堂好。不難看出這也是老先生幼年在科班奠定的扎實武功基礎(chǔ)。據(jù)譚元壽先生講:“反串武丑戲,這也是譚門的祖?zhèn),從前只要是名角大反串,我老祖(譚派藝術(shù)創(chuàng)始人譚鑫培老先生)就專來武丑這一行!
反串黃天霸的趙燕俠更有獨到之處,她扮相英俊,功架漂亮。出場的“馬趟子”和“跑圓場”,還真有大武生的氣勢和派頭。她穿三寸高的厚底,一個穩(wěn)健的“垛泥”,就獲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同譚元壽(扮演費府家將)的刀槍開打,不僅配合默契,套路嫻熟,而且又沖又快,甚是火爆。
著名老旦李多奎先生,當(dāng)年已是60開外的人了,在奔走公堂告狀的路上,突然來了一個離臺板一尺多高的“吊毛”,這個動作對年輕演員不算什么,但對年過六旬的李老卻不是件鬧著玩的事。他唱了一輩子老旦戲,還從來沒有起過這么高“吊毛”的“范兒”。當(dāng)時臺上臺下的觀眾,都替他捏了把汗,站在下場門看戲的裘盛戎趕緊走過去,既親切又半開玩笑地說:“多爺!您今晚怎么玩上老命了?是不是不打算過年啦?”李老面帶笑容,很幽默地對大伙兒說:“別看我歲數(shù)大點,可腰腿還算靈活,說真的,沒有兩手絕的,也不敢應(yīng)今兒晚上這個活兒!”
馬富祿先生可謂是文武全才的名丑,尤其一條得天獨厚的好嗓子,又亮又甜又“響堂”,聽起來真過癮。那次他反串老生應(yīng)工的施士倫,在場上的念、做都很規(guī)矩、講究,簡直聽不出來他是唱小花臉的。
張君秋反串的金大力,也一反平日的胭脂粉相,一張紫紅色的臉譜勾得莊重、好看,舉止豪邁、粗獷,儼然一副“楞頭青”的喜人形象。
裘盛戎扮演的小張媽,更是別具一格,論臺風(fēng)和光彩,還真有點名家小翠花的味道。他在臺上整個的表演不是活潑、俏麗的花旦,而是詼諧、風(fēng)趣、引人發(fā)笑,地地道道的彩旦風(fēng)范。在“搶親回府”勸說小姐(周和桐反串)那場戲里,裘盛戎插科打諢地說:“我說小姐呀,別裝著哭啦,請放心,我們大爺是不會要你的,因為你和我一樣,都是唱大花臉的!”這幾句臨場“抓哏”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小王玉蓉扮演的褚彪,體態(tài)大方,身手矯健,尤其胸前那口二尺多長的“白滿”,表演得得心應(yīng)手,灑脫自如。如果沒有扎實的“髯口功”,這場重活兒是應(yīng)不下來的。除上述之外,其他幾位串演的角色也都有聲有色,維妙維肖。從場內(nèi)陣陣的掌聲和此起彼伏的喝彩聲,足見這些藝術(shù)家們的演技水平確已達到了登峰造極、游刃有余的境界。
1961年11月22日,農(nóng)歷辛丑年十月十五日:北京京劇團1961年集體拜師儀式舉行
北京京劇團在北京護國寺人民劇場舉行隆重的集體拜師儀式。共12位青年演員。其中,張學(xué)津和馮志孝拜師馬連良,孫岳、施雪懷和蔣厚禮拜師譚富英,楊秋玲、李玉芙和夏美珍拜師張君秋,吳鈺璋和孟俊泉拜師裘盛戎,王曉臨拜師李多奎,李宇秀拜師趙燕俠。1962年3月,農(nóng)歷壬寅年:張君秋、高盛麟“走馬換將”
張君秋為北京京劇團頭牌旦角演員,高盛麟則為武漢京劇團武生臺柱,論名氣,二人在全國京劇舞臺皆享有盛譽,可相伯仲和媲美。
其時,張君秋正值盛年,些番南下交流,僅有陳少霖、劉雪濤、李四廣、鈕榮亮等幾人隨同,演出班底則為武漢京劇團。他來漢為武漢京劇團作助演,武漢文藝界齊到車站歡迎,演出中一票難求,場場演出爆滿,掌聲經(jīng)久不衰。武漢京劇名家高百歲、關(guān)正明、王婉華等均配合演出,亦轟動三鎮(zhèn)。除了拿手戲《望江亭》、《狀元媒》、《詩文會》等代表作外,還演出了《玉堂春》、《鳳還巢》、《秦香蓮》等劇目。其中與武漢市京劇團聯(lián)合合演《四郎探母》,關(guān)正明、高百歲分飾前后楊四郎,楊菊萍飾蕭太后,高維廉飾楊宗保,董少英飾佘太君。聯(lián)合演出《紅鬃烈馬》,張君秋與李薔華、陳瑤華分飾王寶釧,高百歲、郭玉昆、關(guān)正明分飾薛平貴,王婉華飾代戰(zhàn)公主。此二場戲連團體票也不出售,個人限購2張,最高票價為1元8角。
武漢高盛麟北上赴京演出,僅帶倪海天、朱寶康、陳鴻鈞、楊正義等人,其余由北京京劇團配演,其中有裘盛戎、譚元壽、馬長禮、張洪祥、李世濟、李毓芳等配合演出。演出一月余,四月中圓滿返漢。其間場場暴滿,轟動京師,那些挑剔得有些“排外”的北京戲迷也不得不佩服高盛麟的功夫。特別是形成了街談巷議楊派武生藝術(shù)氛圍,北京藝術(shù)界的名家和理論家還召開了研討會,對高的武生藝術(shù)進行了藝術(shù)分析和充分肯定。宗師蕭長華老先生親自為高先生配戲演出贊高的《挑滑車》,稱其撲、跌、騰、翻,整場步伐一步不亂。在北京先后演出了《挑華車》、《英雄義》、《鐵籠山》、《洗浮山》、《走麥城》、《連環(huán)套》、《長坂坡》等戲,頗受好評,特別是《鐵籠山》一劇,被楊派專家朱家溍列為榜首。期間周總理、李先念、彭真等都多次觀看演出并與高親切會見,而以蕭長華以及侯喜瑞為首的富連成科班在京之喜、連、富、盛、世、元、韻,各科師兄弟場場不拉,京劇武生名家孫毓堃、李少春、張云溪、厲慧良、王金璐等先后或多次到場,臺上觀摩,臺下切磋,交流氣氛極為熱烈,在京掀起了熱議楊派武生藝術(shù)的熱朝。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lián)合演出《連環(huán)套》,高盛麟飾黃天霸,裘盛戎飾竇爾墩,谷春章飾朱光組(原定其師葉盛章),馬長禮飾施公,高寶賢飾彭朋,張洪祥飾梁九公。演于北京展覽館劇場,兩天演出的6000多張戲票,兩小時一搶而空。演出中,高、裘二人各展所長,工力悉敵,臺下觀眾應(yīng)接不暇興奮不已。演出后,觀眾在場外將他們重重包圍,高呼二人之名。氛圍熱到極至。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lián)合演出《長坂坡》,高盛麟飾前趙云后關(guān)羽,裘盛戎飾曹操,馬長禮飾劉備,李毓芳飾糜夫人。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lián)合演出《走麥城》,馬盛龍、劉盛通、高寶賢均參加合作飾廖化等,譚元壽則飾高之馬童。高的關(guān)羽形象,被專家和觀眾稱為有天上關(guān)帝威嚴,有人間英雄氣概,各場演出后,總是在暴風(fēng)雨般掌聲中多次謝幕。
高在京期間,又由北京文化局在廣和劇場組織兩次藝術(shù)報告會,由高先生作武生藝術(shù)的報告,受到文藝界聽眾和北京各劇團武生演員們、戲校學(xué)生們的熱烈歡迎。
這次走馬換將,文化部還下達二人各自收徒任務(wù)。因此,張君秋在武漢收了陳瑤華、王婉華為徒,高盛麟在北京收了楊少春、李可后,茹富蘭堅持要高收其子茹元俊為徒,并要茹元俊正式磕頭拜師收為高先生的入室弟子,后四團又推薦俞大陸拜高為師。經(jīng)高推薦,裘盛戎也收陳鴻均為徒。此次張、高二人走馬換將時間一個多月,掀起了京劇在京漢兩地的高朝,一直在梨園傳為佳話。
1962年
1962年3月1日,農(nóng)歷壬寅年正月廿五日:高盛麟1962年赴京交流演出組抵京
高盛麟帶倪海天、朱寶康、陳鴻鈞、楊正義等人抵京,文化部及北京市文藝界領(lǐng)導(dǎo),北京京劇團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和北京文藝界同行以及在京的富連成許多師兄弟二百多人齊到車站迎接。
1962年3月5日,農(nóng)歷壬寅年正月廿九日:高盛麟1962年赴京交流演出首演
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漢高盛麟和北京張君秋兩人為主,各帶一個演出小組進行了一次難得的交流演出,當(dāng)時《人民日報》在報道中將這種演出形式稱之為“走馬換將”。
高盛麟在北京工人俱樂部首演。頭三場打泡戲為《挑華車》、《一箭仇》、《走麥城》,顯示其集楊派、蓋、麒于一身獨特藝術(shù)風(fēng)格。半個多月后又在北京展覽劇場演出。
首日演出劇目
《連升店》(郭元祥,徐韻昌)
《三擊掌》(李世濟,馬盛龍)
《牛皋下書》(張洪祥,陳鴻均)
《挑華車》(高盛麟)
首演當(dāng)天,中央文化部副部長徐光霄、徐平羽,北京文化局長張夢庚,中國戲校長蕭長華以及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張君秋、俞振飛、言慧珠、李多奎以及崔嵬、阿甲等50多位著名藝術(shù)家、評論家到場觀看并在演出圓滿結(jié)束后上臺熱烈祝賀演出成功。之后,周恩來總理、李先念、彭真等中央首長先后或分別多次觀看了高的演出。
1963年
1963年,農(nóng)歷癸卯年,秋:京劇影片《秦香蓮》開拍
馬連良、張君秋、裘盛戎、馬長禮、李多奎等赴長春拍電影《秦香蓮》。
1963年4月26日,農(nóng)歷癸卯年四月初三日:北京京劇團1963年赴香港演出
北京京劇團于1963年4月16日由北京出發(fā),在廣州休整學(xué)習(xí)。廣州到香港,日返抵廣州。在香港居住六十天。其中演出共四十三天,共演出四十九場;旧线_到全部客滿?傆嬘^眾八萬六千余人次。
上演的劇目,共三十余出。以《趙氏孤兒》、《秦香蓮》為最多,各演出九場。其次則為《碧波仙子》六場、《玉堂春》五場。其它劇目除《挑滑車》、《戰(zhàn)馬超》各五場外,余均為一至四場不等。
馬連良、張君秋、裘盛戎、趙燕俠四位名演員的演出場數(shù),分別為:馬二十七場,張二十六場,裘二十八場,趙十八場。
1963年6月27日,農(nóng)歷癸卯年五月初七日:北京京劇團赴澳門演出
北京京劇團由廣州出發(fā),當(dāng)日晚抵達澳門,共演出三場。三場戲票稍售即磬,觀眾約三千六百人次。演出的劇目為《秦香蓮》、《碧波仙子》、《趙氏孤兒》。馬連良、張君秋、裘盛戎、趙燕俠主演。
1964年
1964年7月9日,農(nóng)歷甲辰年六月初一日:北京京劇團觀摩寧夏京劇團《杜鵑山》座談會舉行
北京京劇團在觀摩寧夏京劇團的《杜鵑山》以后舉行座談會,暢談感想。馬連良、張君秋、裘盛戎等都興奮地談到李鳴盛扮演的烏豆。大家一致認為,李鳴盛是唱老生的,能把烏豆這樣一個粗獷的農(nóng)民英雄演得這么好,表演得活龍活現(xiàn),是難能可貴的。裘盛戎說:“鳴盛把老生和花臉的特點融合得這么好,他的烏豆演得比我好得多。”
1966年
1966年6月4日,農(nóng)歷丙午年四月十六日:馬連良最后一次演出
馬連良和張君秋在北京建國門外一所學(xué)校里演出現(xiàn)代戲《年年有余》。張君秋在劇中扮演一位農(nóng)村婦女隊長。馬先生和張君秋都在一間大屋里,馬先生化好裝后也不時走過來看看。上場前,馬先生一般都要先在后臺喊喊“阿”、“衣”音,以試試臨場的嗓音。可是那天馬先生喊“阿……”“衣……”“完啦!”連喊了兩三聲“完啦”。原來那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了《海瑞上疏》是大毒草的批判文章,劇中扮演海瑞的周信芳先生也被誣陷為“反革命分子”。馬先生一定是從廣播中聽到這個消息,聯(lián)想到自己主演的《海瑞罷官》一劇,已經(jīng)預(yù)感到同樣一場滅頂?shù)臑?zāi)禍即將臨頭。那天他在臺上就顯出惴惴不安,心事重重,不如幾天前看他在長安戲院演此劇時那么自然、精彩。
1980年
1980年,農(nóng)歷庚申年:武漢江夏劇院落成
原武漢京劇院(大舞臺)因年久重修,歷時近兩年落成,慶祝新劇場演出的名家云集,如張君秋、俞振飛、李薔華、童芷苓、關(guān)正明、孫正陽、李慧芳等人士參加。
三天演出主要劇目(不分先后)
全部《法門寺》(童芷苓,關(guān)正明,孫正陽)
全部《穆桂英·轅門斬子》(李慧芳)
《春秋配》(張君秋,俞振飛)
《春閨夢》(李薔華,黃正勤)
《打漁殺家》(童芷苓,關(guān)正明)
李慧芳、董少英還在漢首演了《盜魂鈴》,李學(xué)四大名旦的唱腔唯妙唯俏,董則迎合武漢觀眾,學(xué)楚劇名家李雅樵的《打金枝》唱腔,因為新穎,受到觀眾熱烈歡迎。
1980年4月15日,農(nóng)歷庚申年三月初一日:俞振飛演劇生活六十年紀念活動舉行
1980年4月15日至4月19日,俞振飛演劇生活六十年紀念活動在上海市舉行。文化部向俞振飛頒發(fā)獎狀。俞振飛表演了昆劇《太白醉寫》,與張君秋合演了《奇雙會·寫狀》。上海京劇團、上海市戲曲學(xué)校部分人員參加演出。
1980年5月6日,農(nóng)歷庚申年三月廿二日:張君秋1980年赴滬舉行藝術(shù)交流演出
起張君秋在上海勞動劇場舉行藝術(shù)交流演出,劇目有《龍鳳呈祥》、《春秋配》等,俞振飛、童芷苓、言少朋、李薔華、張文涓、張學(xué)津、王正屏、李松年等參加演出。
1981年
1981年8月24日,農(nóng)歷辛酉年七月廿五日:北京舉辦紀念梅蘭芳逝世二十周年演出
1981年8月24日至8月29日在北京舉行梅蘭芳逝世二十周年紀念演出。張君秋、陳永玲、梅葆玖、高盛麟等參加。
在《龍鳳呈祥》中,張君秋、梅葆玖飾前后孫尚香,高盛麟飾后趙云,出場即獲滿堂采,在起霸和抖靠旗時采聲不絕于耳,顯示了楊派大武生風(fēng)采。
在《長坂坡·華容道》中,高盛麟飾前趙云后關(guān)羽,陳永玲飾糜夫人。
1984年
1984年12月20日,農(nóng)歷甲子年閏十月廿八日,上午:紀念喜(富)連成科班創(chuàng)立八十周年大會舉辦
紀念喜(富)連成科班創(chuàng)立八十周年大會在新僑飯店大宴會廳舉辦。來賓有時任國務(wù)院副總理的姚依林同志以及榮高棠、馬彥祥、張君秋、俞林、任桂林、張東川、馮牧、李洪春、李和曾、李萬春、吳素秋、劉厚生、白登云和富連成科班的各班的畢業(yè)生高盛麟、袁世海、孫盛云、高盛虹、劉盛通、劉元彤、殷元和等等。籌委會人員全都到場。還有在京和外埠來京的富社弟子及各界朋友二百余人,大家圍桌而坐,共敘富社今昔,感慨萬千,談笑風(fēng)生,盛況空前。大會由張君秋先生主持,葉龍章在大會上首先做了發(fā)言。
1989年
1989年10月12日,農(nóng)歷己巳年九月十三日:第一屆中國金唱片獎揭曉
中國唱片總公司為慶祝中國唱片出版事業(yè)40周年,在北京隆重舉行第一屆中國金唱片獎。共設(shè)2個獎項,88個單位和個人獲獎。
獲獎的戲曲曲藝類演員
梅蘭芳、裘盛戎、馬連良、周信芳、程硯秋、張君秋、李世濟、童芷苓、方榮翔、李維康、俞振飛、新鳳霞、常香玉、郎咸芬、紅線女、姚璇秋、丁果仙、袁雪芬、徐玉蘭、王文娟、范瑞娟、傅全香、丁是娥、陳書舫、競?cè)A、筱文艷、嚴鳳英、侯寶林、馬季、高元鈞、駱玉笙、蔣月泉
獲獎的戲曲曲藝類單位
無錫市錫劇團、吉林省民間藝術(shù)團、西安易俗社
1989年12月,農(nóng)歷己巳年:美華藝術(shù)協(xié)會授予張君秋、顧正秋“終身藝術(shù)成就獎”
美華藝術(shù)協(xié)會授予張君秋、顧正秋“終身藝術(shù)成就獎”。
1990年
1990年1月2日,農(nóng)歷己巳年十二月初六日,傍晚:張君秋與顧正秋四十七年后師徒重逢
張君秋和顧正秋同獲美華藝術(shù)協(xié)會頒發(fā)的“終身藝術(shù)成就獎”后,先后到達美國紐約。在紐約第五大道的“紅樓”餐廳,張君秋與顧正秋師徒在分隔四十七年后重逢。
1990年8月9日,農(nóng)歷庚午年六月十九日:張君秋1990年赴滬舉行專場義演
1990年8月9日至8月11日,張君秋全家來滬在人民大舞臺舉行專場義演。上海京劇院一團配合演出。
婚姻簡介
吳勵箴和張君秋再一次見面是在張君秋1943年到上海演出期間,兩人很快就墜入愛河。據(jù)說,他們常在淮海路的上海西餐社約會。
吳勵箴和張君秋的交往,很快召來了巨大的阻力,阻力首先來自吳家,吳家對于“戲子”,根本不屑一顧。
吳勵箴和張君秋的感情發(fā)展很快成了新聞,吳父聽到這個消息以后,堅決阻止。然而,吳勵箴卻義無反顧地走進了張君秋的家。什么也不顧了,就一定要跟定他了。她打點行囊,自己單獨北上了。連在北京的張君秋都感到非常突然。
榮譽記錄
張派傳人
張君秋的學(xué)生遍及全國各地,有近百名之多,其中有吳吟秋、溫如華、李炳淑、楊春霞、薛亞萍、董翠娜、楊淑蕊、王婉華、雷英、王蓉蓉、張萍、趙秀君、彭澤林等。
擔(dān)任職務(wù)
張君秋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學(xué)院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等職。1990年被美國林肯藝術(shù)中心和紐約美華藝術(shù)協(xié)會授予終身藝術(shù)成就獎和林肯大學(xué)人文學(xué)榮譽博士學(xué)位。
代表劇目
《四郎探母》、《龍鳳呈祥》、《紅鬃烈馬》、《打漁殺家》、《審頭刺湯》、《四進士》、《三娘教子》、《蘇武牧羊》、《春秋配》、《詩文會》、《狀元媒》、《金山寺·斷橋·雷峰塔》、《劉蘭芝》、《望江亭》、《西廂記》、《秦香蓮》、《趙氏孤兒》、《楚宮恨》、《彩樓記》、《憐香伴》、《珍妃》、《秋瑾》、《蘆蕩火種》等。有《張君秋戲劇散論》行世。
社會評價
張君秋麗質(zhì)天成,扮戲有雍容華貴之氣,嗓音清脆嘹亮,飽滿圓潤。在演唱上吸取了梅蘭芳的“甜”,程硯秋的“婉”,尚小云的“堅”,荀慧生的“綿”,合四大家之長而一,形成了張君秋所獨具的剛健委婉、俏麗清新的演唱風(fēng)格。其歌喉之佳,名列“四小名旦”之冠。他在演唱上的特點,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唱法上靈活多變;一是創(chuàng)制新腔。在演唱上,他注重以調(diào)節(jié)氣息的方法控制聲音的變化,高、低、輕、重,各類聲音他都唱得完美自如,寓華麗與端莊,在典雅中見深沉,所謂涵腔唱法。無論在唱法上、創(chuàng)新腔上,他都遵循著從人物出發(fā),為抒發(fā)角色感情的需要這一原則。如《望江亭》中的[南梆子]唱段:“我只說楊衙內(nèi)又來攪亂,卻原來竟是個翩翩的少年!彼诼曇舻目刂粕希傻淖兓,都是緊緊地為表達譚記兒此時此刻心情——驚喜交加以及對白中的愛慕之情這一內(nèi)容的。因此,張君秋的演唱又具以聲傳情,聲情并茂的特點。是“四小名旦”中藝術(shù)生涯最長,成就最顯著者。
他的演唱吸收了其他行當(dāng)及曲藝、歌曲的菁華,在梅派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大量新腔,形成了“張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