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珍 - 簡介
劉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省南昌人,原籍安徽省合肥市。犧牲前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英文系學生。劉和珍出生于貧民,自小養(yǎng)成吃苦耐勞,好學上進的品德。14歲時,其父病逝,家境日漸貧寒,外祖母和一個弟弟、一個妹妹皆因患病而無錢治療相繼死亡,16歲時家中僅剩其母和一個弟弟。
1918年秋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南昌女子師范學校。1923年秋,考入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范預科,后升入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英語系學習,當選為女師大學生自治會主席,并成為當時北京學生運動的領袖之一。
五四運動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響,經常閱讀《新青年》等進步書刊,認識到新的女性,肩負著改造舊中國、舊制度的責任,積極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實踐之中。五四運動爆發(fā)以后,如不顧學校當局的阻撓,起而奔走呼號組織同學走上街頭講演,抵制日貨,于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1926年在三·一八慘案中遇害,魯迅于1926年4月2日在《語絲》發(fā)表散文《紀念劉和珍君》。
劉和珍 - 經歷
1918年,考入江西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擔任?庉,業(yè)余時間閱讀《新青年》、《新潮》等,從中吸取營養(yǎng)。并與江西省學生會取得聯系,成立女師學生會,帶領同學們反對校方的一些不合理規(guī)定。當時,南昌女師校規(guī)森嚴,她與進步同學一起同南昌學生聯合會聯系,成立了女師學生自治會,學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規(guī),而帶頭人之一的劉和珍,則受到了“記大過”處分。
1921年,劉和珍繼續(xù)帶領同學們向封建勢力公刀宣戰(zhàn),在江西首倡女子剪發(fā)。女師很快掀起剪發(fā)高潮,三兩天內剪發(fā)者不下百人,學校當局認為她"首倡剪發(fā),有傷風化”,被勒令退學。同年冬,劉和珍等人在南昌發(fā)起組織了進步團體“覺社”,并主編《時代文化》月刊和并任《江西女子師范周刊》主編。
1923年秋,劉和珍考入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預科,她經常到北京大學旁聽李大釗講授的《社會學》、《女權運動史》等課程,回校后廣為傳播。她也是魯迅先生作品的忠實讀者。由于她思想進步,成績優(yōu)異,善于團結同學,深受同學們的尊敬和信賴,被大家推選為女師大學生自治會主席。
1924年開始,劉和珍積極投入到反對校長楊蔭榆的斗爭中去。1925年,在女師大風潮中,劉和珍旗幟鮮明地同反動校長楊蔭榆作斗爭。
1926年1月13日,女師大新校長到任,魯迅代表校務維持會表示歡迎,同時也表示校務維持會卸職。劉和珍在這種情況下,“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1926年3月12日,日本軍艦駛人大沽口挑釁,繼而糾集列強各國向中國政府發(fā)出最后通牒,進行無理要挾。北京各界無比憤慨,劉和珍說:“外抗強權,內除國賊,非有槍不可”;“軍閥不倒,教育事業(yè)就搞不好,打倒軍閥后,我再當教師不遲。”
1926年3月18日,劉和珍為了組織女師大學生參加集會、游行,她不顧感冒,欣然前往,最后在段政府門前身遭彈擊,英勇犧牲,年僅22歲。
劉和珍 - 倒楊風潮
女師大校長本來是著名愛國學者許壽裳,楊蔭榆為了鞏固個人地位,制造種種謠言,楊蔭榆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女師大廣大學生的反對,劉和珍、許廣平等人就站在這場斗爭的最前列。
1924年11月,女師大校長楊蔭榆無理拒絕學生提出的關于辭退不稱職教員的要求,并聲稱要處理劉和珍等為首人員,引起學生強烈不滿。
1925年5月7日,北師大召開“五七”國恥紀念會,楊蔭榆圖謀主持大會,被劉和珍、許廣平等人拒絕,遂惱羞成怒,決定開除劉和珍、許廣平、浦振聲6人,引起學生激憤,女師大風潮愈演愈烈。此時她憤慨地對張靜淑說:“開除我不要緊,可是楊蔭榆不走,學校就不能改進。”劉百昭還打算派軍警押送劉和珍回南昌,劉和珍聽到消息后說:“這事倒極有趣,押我回去,我又來,其將奈我何!
1925年8月10日,北洋軍閥政府教育部頒布解散女師大,劉和珍作為女師大學生自治會主席,是這次風潮的主要組織者和參加者。她受同學們的委托起草驅楊宣言,撰文揭露反動文人陳西瀅的無恥抵賴,有理、有力、有節(jié)。在教育總長章士釗的唆使下,劉百昭竟然率領軍警闖進學校,并派武裝軍警和流氓打手400余人3次打進女師大,斷電、斷水、斷炊,逼迫學生離校。劉和珍親率學生誓死抵抗,并通電各界:“此身可死,此志不渝,茍威武之再加,決誓死以殉校!苯K因寡不敵眾,被拖出校門,關在一潮濕小屋內,仍堅貞不屈。
女師大“停辦”以后,在魯迅等著名教授的支持下,于西城宗帽胡同繼續(xù)開課,劉和珍等二十余人,聯名呈文,向京師地方檢察廳公訴章士釗等人。北方革命運動不斷緊張,段祺瑞政府要員紛紛逃離北京,章士釗也逃往天津,經過艱苦斗爭,女師大仍回石駙馬大街舊址復校,學生們整隊從宗帽胡同回校。
1925年11月30日,女師大學生返校,發(fā)表復校宣言。于1925年12月11日正式開課,在劉和珍主持下,三百余人召開大會慶祝斗爭的勝利。
劉和珍 - 犧牲
1926年3月18日,北京總工會、總商會、學生總會等180余團體和各校學生5000余人在天安門廣場召開國民大會,抗議3月12日日本軍艦駛人大沽口挑釁行劫,抗議帝國主義侵犯中國主權的強盜行徑,要求驅逐英、美、法等八國公使出境,會后舉行示威游行。行至段祺瑞執(zhí)政府門前時,竟遭其衛(wèi)隊開槍鎮(zhèn)壓。當場死者47人,傷200余人,是為震驚全國的“三·一八”慘案。
1926年3月18日上午8時許,林語堂教授接到劉和珍的電話,以學生自治會的名義請準停課一日。這天,劉和珍正患病,時時嘔吐,她不顧病痛,進行動員和組織工作。她把標語小旗分發(fā)給同學們,發(fā)表了簡短而激昂的演說,然后高擎校旗,帶隊出發(fā)。女師大的同學來到天安門,國民大會尚未召開,主席臺上懸掛著前一日請愿被刺傷代表的血衣。會后,正午12時,兩千多群眾開始示威游行,劉和珍擔任女師大隊伍的指揮。
鐵獅子胡同段祺瑞執(zhí)政府門前的衛(wèi)隊荷槍實彈,如臨大敵,幾個士兵對手擎校旗的劉和珍指指點點。把罪惡的槍口瞄準了劉和珍。槍聲響了,一場預謀的大屠殺開始了。頃刻間,劉和珍身中數彈,臥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張靜淑、楊德群急撲過去救助,她說:“你們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币廊皇悄菢訙睾偷仃P切著同學。一排槍彈射過來,張靜淑、楊德群倒在她的身邊。劉和珍烈士犧牲時年僅22歲。
劉和珍 - 評價
魯迅先生在參加了劉和珍的追悼會之后,親作《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追憶這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學生;痛悼“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歌頌“雖隕身不恤”的“中國女子的勇毅”。贊揚她是一位具有“干練堅決、百折不回”氣概的“真的猛士”,是“為了中國而死”的青年。劉和珍烈士是中華民族的好女兒,是北京師范大學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