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jīng)歷
皮特·馬拉維奇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的阿里奎帕上的一個籃球家庭。他的父親,普萊斯·馬拉維奇也是職業(yè)球員,退役后轉(zhuǎn)為球員教練。馬拉維奇從小就天賦出眾,由于投籃動作頗似從身體一側(cè)拔出左輪手槍,因此他被戲謔的稱作 “手槍”。
在年輕的時候,馬拉維奇是一個典型的“健身房癡迷者”,在北卡度過了一個成功的高中籃球生涯之后,他進了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xué)。由于當(dāng)時NCAA規(guī)定大一學(xué)生不能代表校隊打聯(lián)賽,所以馬拉維奇在1966-67賽季只為學(xué)校的大一球隊效力,但是他場均能有43.6分的驚人表現(xiàn)。大學(xué)時期,馬拉維奇的大學(xué)教練正是他的父親。在代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xué)的處子秀中,馬拉維奇瘋狂砍下50分14個籃板11次助攻。在大學(xué)一年級的比賽中,他平均每場得43.6分。在此后的3個賽季中,他平均每場得分分別為43.8、44.2和44.5分,每年都是該聯(lián)盟的得分王。他為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xué)打了31場比賽,其中有10場是得分超過50分的,同時在那一年創(chuàng)下了NCAA單賽季個人總得分和場均得分歷史最高紀錄。他創(chuàng)造的大學(xué)得分紀錄至今沒有人能夠打破。1970年他被選為全國大學(xué)最佳選手。但是批評也接踵而來,他雖然得分很高,但是他的球隊卻勝率不高,成績僅為49勝35負。
馬拉維奇幾乎把NCAA每一項得分方面的主要紀錄都掃了一遍,包括生涯最高總得分(3667分)、生涯最高場均得分(44.2分)、最多命中數(shù)(1987次)和最多出手次數(shù)(3166次)。此外,職業(yè)生涯28次奪得50分以上,也是位居NCAA歷史榜首。他是在三分線還沒有出現(xiàn)的情況下完成這些壯舉的,三分線直至1986-87賽季才被引入大學(xué)聯(lián)賽。
NBA生涯
老鷹時期
1970年NBA選秀,亞特蘭大老鷹隊第三順位選中了皮特·馬拉維奇,僅僅排在鮑勃·雷尼爾和魯?shù)?middot;湯姆賈諾維奇之后,拿到了創(chuàng)紀錄的5年200萬美元合同。早有教練告訴過他,傳奇后衛(wèi)奧斯卡·羅伯特森并沒有華麗的傳球,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馬拉維奇的回應(yīng)是,他們開出百萬級別的支票,可不是來看雙手胸前傳球的。
1970-71賽季,馬拉維奇代替喬·考德威爾首發(fā),后者在1969-70賽季之后跳槽到了ABA聯(lián)盟。馬拉維奇在他的第一個賽季就有不錯的個人表現(xiàn),場均得到23.2分,名列NBA第九,并且最終入選了最佳新秀陣容。而老鷹隊卻比上賽季退步了12場。球隊在之前一個賽季的成績是48-34,并且是西部冠軍,進入分區(qū)決賽。而當(dāng)馬拉維奇到來之后,戰(zhàn)績變成了36-46,在中部賽區(qū)落后巴爾的摩子彈隊排名第二,并且在西部半決賽里敗給了尼克斯。
1971-72賽季,馬拉維奇缺席了16場比賽,并且場均只得到19分,比他的平均成績下降了很多。球隊的戰(zhàn)績?yōu)?6勝46負,再次名列中部區(qū)第二。在季后賽首輪就被凱爾特人擊敗。馬拉維奇在季后賽加強了自己的表現(xiàn),場均有27.7分。
1972-73賽季,馬拉維奇保持了健康,并且?guī)椭蜿牬虺?6-36的成績,這也是馬拉維奇在全盛期里唯一一個勝率超過五成的賽季。馬拉維奇憑借他26.6分的場均得分第一次得到了參加全明星賽的機會,并且最終也入選了 最佳陣容第二隊。他和哈德森組成了全聯(lián)盟火力最猛的二人組,分別排在得分榜第五位和第四位。他的傳球能力也開始得到顯現(xiàn),職業(yè)生涯最高的6.9次助攻排在聯(lián)盟第七。老鷹隊再一次排在子彈隊之后位列中區(qū)第二,也同樣繼續(xù)在季后賽早早出局。盡管馬拉維奇平均每場貢獻26.2分,但是球隊還是連續(xù)第二年在首輪被凱爾特人淘汰。
1973-74賽季,馬拉維奇平均得到27.7分,排在水牛城勇敢者隊的鮑勃·麥卡杜之后排名第二。而老鷹隊的戰(zhàn)績則跌到35-47,而且缺席了季后賽。馬拉維奇參加了他的第二場全明星賽,在22分鐘內(nèi)得到15分。
爵士時期
1974年休賽期,新加盟的新奧爾良爵士隊將迪恩·梅明格,鮑勃·考夫曼,兩個未來的第一輪和兩個未來的第二輪送到老鷹,然后把馬拉維奇帶回了路易斯安納州。
1974-75賽季,,馬拉維奇只能得到21.9分,并且命中率是職業(yè)生涯最低的 41.9%。但是馬拉維奇在其他的方面做出了改善,他得到了職業(yè)生涯最高的442個籃板,120次搶斷和場均的6.2次助攻。爵士戰(zhàn)績是23勝59負,全聯(lián)盟最差。
1975-76賽季,馬拉維奇受到了一些小傷的影響。雖然只得參加了62場比賽,但是投籃命中率則是職業(yè)生涯最高的45.9%,而且平均分提高到了25.9分,緊隨鮑勃·麥卡杜和湖人的卡里姆·阿布杜爾-賈巴爾之后排名第三。爵士隊取得了38勝44負的戰(zhàn)績,把西部墊底的位置留給了馬拉維奇的老東家老鷹隊。皮特·馬拉維奇也在季后賽期間獲得了最佳陣容第一隊的榮譽。
1976-77賽季,是馬拉維奇職業(yè)生涯最好的一個賽季。他出場73場比賽,并且以31.1分的職業(yè)生涯新高成為了得分王。他有13場比賽得到40或以上 的得分,并且還在總得分(2273),總出手數(shù)(2047)以及罰球命中數(shù)(501)上都排在第一。在1977年2月25日,他和尼克斯的比賽中,在沃爾特·弗雷澤的防守下得到68分,在NBA單場得分上排名第11。1977年重新回到了全明星賽上,也連續(xù)第二年入選了最佳陣容第二隊。
1977-78賽季,馬拉維奇因為一支膝蓋的手術(shù)和另一個膝蓋的感染缺席了32場比賽。在對陣水牛城的比賽里用再次撕裂了膝蓋韌帶,在那50場的比賽里,馬拉維奇可以得到27分領(lǐng)先全隊。盡管他沒有打夠足夠的比賽場次讓他參與得分榜的競爭,馬拉維奇還是被選進了全明星陣容,并且入選了最佳陣容第二隊。爵士最終以39勝43負的成績,兩場之差再次無緣季后賽。
1978-79賽季,馬拉維奇的數(shù)據(jù)在每個方面都有了下降。賽季只出戰(zhàn)了49場,依舊能得到22.6分并且入選當(dāng)年的全明星陣容。
1979-80賽季,把主場搬到了猶他州的鹽湖城。馬拉維奇的上場時間開始急劇減少,阿德里安·丹特利成為了爵士的第一攻擊點,場均28分的成績排名聯(lián)盟第三。馬拉維奇在1980年打了17場比賽之后被爵士隊放棄,5天之后,他和當(dāng)時被新秀拉里·伯德帶領(lǐng)的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簽約。
凱爾特人時期
1979-80賽季,馬拉維奇在26場為凱爾特人出場的比賽里平均得到11.5分。在一場對華盛頓子彈的比賽中,他得到了球隊的最后10分幫助球隊后來居上。在季后賽階段,他平均得到6分,并且一起跟隨球隊進入了東部的決賽。
1979-80賽季,也就是馬拉維奇的最后一個賽季里,NBA終于啟用了3分球的機制。馬拉維奇的技巧已經(jīng)鈍化,膝蓋已經(jīng)廢掉,上場時間受到限制,不過他依然終于得到了他嘗試3分的機會,表現(xiàn)是15中10。
1980年4月27日是他職業(yè)生涯最后一場比賽,他得到4分。
1979-80賽季之后,馬拉維奇不得不面對自己傷痕累累的膝蓋、過重的體重和減緩的速度,并且最終選擇退役。
在他職業(yè)生涯的10年中,他平均每場能得到24分以上的得分。1985年,他的球衣正式退役。1996年,馬拉維奇入選NBA50大巨星,是唯一一位入選時已離世的球星。1987年入選籃球名人堂,為歷來最年輕的入選者。新奧爾良黃蜂7號球衣退役,猶他爵士7號球衣退役。2017年3月4日,亞特蘭大老鷹隊官方宣布,他們將在主場對陣騎士的比賽中場休息時間退役傳球球星“手槍”皮特-馬拉維奇的44號球衣。
退役生活
退休后皈依基督教,戒掉酗酒的陋習(xí),以公眾人物的身分宣揚自己的信仰,并制作籃球錄像教材 (Pistol Pete’s Homework Basketball video)。
去世
1988年1月5日,馬拉維奇在加利福尼亞一座體育館中進行三對三比賽時,突然心臟病發(fā)作,終年40歲。退役前,馬拉維奇在1974年的一個采訪時曾說:“我不希望在NBA里打10年籃球,然后在40歲死于心臟病!叭欢罱K不幸一語成讖。
驗尸結(jié)果顯示,他的心臟只有一條冠狀動脈,而非正常的兩條,這種非常罕見的病人通;畈贿^20歲。
后世紀念
為紀念這位一代球星,其母校的主場館易名為皮特u2027馬拉維奇綜合中心(Pete Maravich Assembly Center)。
1991年,好萊塢制作了一套以其生平為題材的電影(Pistol Pete)。
1996年,馬拉維奇入選NBA50大巨星,是唯一一位在入選時已離世的球星。
生涯數(shù)據(jù)
賽季 | 球隊 | 出場 | 首發(fā) | 時間 | 得分 | 命中% | 3分% | 罰球% | 進攻 | 防守 | 籃板 | 助攻 | 搶斷 | 蓋帽 | 失誤 | 犯規(guī) |
---|---|---|---|---|---|---|---|---|---|---|---|---|---|---|---|---|
70-71 | 老鷹 | 81 | 36.1 | 23.2 | 45.8 | - | 80.0 | - | - | 3.7 | 4.4 | - | - | - | 2.9 | |
71-72 | 老鷹 | 66 | 34.9 | 19.3 | 42.7 | - | 81.1 | - | - | 3.9 | 6.0 | - | - | - | 3.1 | |
72-73 | 老鷹 | 79 | 39.1 | 26.1 | 44.1 | - | 80.0 | - | - | 4.4 | 6.9 | - | - | - | 3.1 | |
73-74 | 老鷹 | 76 | 38.2 | 27.7 | 45.7 | - | 82.6 | 1.3 | 3.6 | 4.9 | 5.2 | 1.5 | 0.2 | - | 3.4 | |
74-75 | 爵士 | 79 | 36.1 | 21.5 | 41.9 | - | 81.1 | 1.2 | 4.2 | 5.3 | 6.2 | 1.5 | 0.2 | - | 2.9 | |
75-76 | 爵士 | 62 | 38.3 | 25.9 | 45.9 | - | 81.1 | 0.7 | 4.1 | 4.8 | 5.4 | 1.4 | 0.4 | - | 3.2 | |
76-77 | 爵士 | 73 | 41.7 | 31.1 | 43.3 | - | 83.5 | 1.2 | 3.9 | 5.1 | 5.4 | 1.2 | 0.3 | - | 2.6 | |
77-78 | 爵士 | 50 | 40.8 | 27.0 | 44.4 | - | 87.0 | 1.0 | 2.6 | 3.6 | 6.7 | 2.0 | 0.2 | 5.0 | 2.3 | |
78-79 | 爵士 | 49 | 37.2 | 22.6 | 42.1 | - | 84.1 | 0.7 | 1.8 | 2.5 | 5.0 | 1.2 | 0.4 | 4.1 | 2.1 | |
79-80 | 凱爾特人 | 26 | 17.0 | 11.5 | 49.4 | 75.0 | 90.9 | 0.4 | 1.1 | 1.5 | 1.1 | 0.3 | 0.1 | 1.4 | 1.9 | |
79-80 | 爵士 | 17 | 30.7 | 17.1 | 41.2 | 63.6 | 82.0 | 0.4 | 1.9 | 2.4 | 3.2 | 0.9 | 0.2 | 2.6 | 1.8 | |
79-80 | 43 | 22.4 | 13.7 | 44.9 | 66.7 | 86.7 | 0.4 | 1.4 | 1.8 | 1.9 | 0.6 | 0.1 | 1.9 | 1.8 | ||
生涯 | 658 | 37.0 | 24.2 | 44.1 | 66.7 | 82.0 | 1.0 | 3.3 | 4.2 | 5.4 | 1.4 | 0.3 | 3.7 | 2.8 |
賽季 | 球隊 | 出場 | 首發(fā) | 時間 | 得分 | 命中% | 3分% | 罰球% | 進攻 | 防守 | 籃板 | 助攻 | 搶斷 | 蓋帽 | 失誤 | 犯規(guī) |
---|---|---|---|---|---|---|---|---|---|---|---|---|---|---|---|---|
70-71 | 老鷹 | 5 | 39.8 | 22.0 | 37.7 | - | 69.2 | - | - | 5.2 | 4.8 | - | - | - | 2.8 | |
71-72 | 老鷹 | 6 | 36.5 | 27.7 | 44.6 | - | 81.7 | - | - | 5.3 | 4.7 | - | - | - | 4.0 | |
72-73 | 老鷹 | 6 | 39.0 | 26.2 | 41.9 | - | 79.4 | - | - | 4.8 | 6.7 | - | - | - | 4.0 | |
79-80 | 凱爾特人 | 9 | 11.6 | 6.0 | 49.0 | 33.3 | 66.7 | 0.0 | 0.9 | 0.9 | 0.7 | 0.3 | 0.0 | 1.0 | 1.3 | |
生涯 | 26 | 29.1 | 18.7 | 42.3 | 33.3 | 78.4 | 0.0 | 0.9 | 3.7 | 3.8 | 0.3 | 0.0 | 1.0 | 2.8 |
賽季 | 球隊 | 出場 | 首發(fā) | 時間 | 得分 | 命中% | 罰球% | 進攻 | 防守 | 籃板 | 助攻 | 搶斷 | 蓋帽 | 失誤 | 犯規(guī) |
---|---|---|---|---|---|---|---|---|---|---|---|---|---|---|---|
72-73 | 東部 | 1 | 1 | 22.0 | 8.0 | 50.0 | - | - | - | 3.0 | 5.0 | - | - | - | 4.0 |
73-74 | 東部 | 1 | 1 | 22.0 | 15.0 | 26.7 | 77.8 | 1.0 | 2.0 | 3.0 | 4.0 | 0.0 | 0.0 | - | 2.0 |
76-77 | 東部 | 1 | 1 | 21.0 | 10.0 | 38.5 | - | 0.0 | 0.0 | 0.0 | 4.0 | 4.0 | 0.0 | - | 1.0 |
78-79 | 東部 | 1 | 1 | 14.0 | 10.0 | 62.5 | - | 0.0 | 2.0 | 2.0 | 2.0 | 0.0 | 0.0 | 4.0 | 1.0 |
生涯 | 4 | 4 | 19.8 | 10.8 | 40.9 | 77.8 | 0.3 | 1.3 | 2.0 | 3.8 | 1.3 | 0.0 | 4.0 | 2.0 |
數(shù)據(jù)來源
榮譽記錄
個人榮譽 |
?1987 奈·史密斯籃球名人紀念堂 (獲獎) ?1978 NBA最佳陣容第2陣 (獲獎) ?1977 NBA最佳陣容第1陣 (獲獎) ?1977 NBA得分王 (獲獎) ?1976 NBA最佳陣容第1陣 (獲獎) ?1973 NBA最佳陣容第2陣 (獲獎) ?1971 NBA最佳新秀陣容第1陣 (獲獎) |
人物評價
他有相當(dāng)多的才華,也是最偉大的球員之一。但是不管他做出什么,他總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勝利者,這就是他的風(fēng)格。(盧·哈德森)
他就像一個搖滾歌手。他有自己的風(fēng)格、自己的節(jié)奏,與眾不同。(播音員奇克·赫恩)
馬拉維奇令人難以置信,他在球場上的所作所為超越了他的時代。(“魔術(shù)師”約翰遜)
皮特·馬拉維奇是聯(lián)盟中最偉大的球星之一,是20世紀70年代亞特蘭大職業(yè)籃球的重要標志性人物。新一代的球員們從他的錄像中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魔力。(老鷹隊首席執(zhí)行官史蒂夫·庫寧評)
我從來沒有見過任何人像他那樣把一顆籃球玩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里克·巴里)
有史以來最出色的表演大師是誰?我不得不說是‘手槍皮特’。(伊塞亞·托馬斯)
“手槍”馬拉維奇是一個超越了時代的球員,他是第一個正式將背后傳球、胯下傳球帶入比賽中的、有影響力的巨星。馬拉維奇在NCAA時就是一代大神,屬于個人能力天下無敵的類型,這可能也導(dǎo)致了他在球場上為所欲為的個性。馬拉維奇是一個深愛籃球的“球瘋子”,在他退役之前,聯(lián)盟剛剛啟用了三分球規(guī)則,而馬拉維奇當(dāng)時就三分球15中10,可見他早就琢磨了大量實用或者不實用的籃球技術(shù)。(《hoopshype》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