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慧良 - 簡介
厲慧良(1923~1995),男,京劇武生演員。滿族,祖籍北京,生于江蘇南通海門。他出身梨園家庭,父厲彥芝是京劇琴師、教師,早年曾在天津演出,母韓鳳奎、姨母韓鳳英都是京劇演員。
誕辰:1923年,農歷癸亥年;逝世:1995年2月27日,農歷乙亥年正月廿八日。葬在天津元寶山莊生命紀念公園,他的紀念碑由黑、紅兩色大理石制成,碑體右上方鑲有厲慧良先生的生前瓷像,紀念碑采用藝術化碑型,超凡脫俗,主碑雕刻成舞臺幕布造型,寓意是厲慧良先生永遠活躍在京劇藝術的舞臺上。
厲慧良 - 藝術經歷
厲慧良家學淵源,天賦甚佳,他于1930年師從劉曉香在上海練功,1933年從張福通學戲,后又向潘奎祥、趙瑞春、李桂春、產保福、關盛明、沈玉秋、郭三增、敖伯言、羅孝可、錢寶森等學藝,博采眾長,在上海等地演出時被譽為“神童”。
1936年其父開辦厲家童伶班,大哥厲慧斌工銅錘、架子花臉;大妹厲慧敏,擅青衣、花旦、刀馬旦和小生;小妹厲慧蘭,擅演文武老生、老旦和青衣;弟厲慧森演文武丑,被合稱“厲家五虎”,在長江一帶演出,頗有影響?箲(zhàn)爆發(fā)后,厲家班離滬入川,后在云、貴、川三省演出,改名為斌良國劇社。
這一時期厲慧良以演老生戲為主,武戲為輔,經常演出的劇目有《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戰(zhàn)太平》、《珠簾寨》、《盜宗卷》、《問樵鬧府·打棍出箱》、《八大錘·斷臂說書》、《失印救火》、《四郎探母》、《賺歷城》、《水簾洞》等。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他由于變聲,改以演武戲為主。建國后,他先后到京、津、滬及山東等地演出。
1956年組建天津京劇團,任副團長、團長兼主演。此后多次來上海演出,每來一次,必然轟動。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開始排演新編歷史劇《火燒望海樓》,厲慧良成功塑造了馬宏亮的英雄形象。
1964年,又到北京演出了《六號門》,受到了獎勵!拔幕蟾锩敝性欢认⒂皠
1985年他復出后第一次應邀來上海,演出于人民大舞臺。
1993年11月中旬,厲慧良來滬參加“東方雅韻——93南北京劇名家榮譽匯演”,于11月18日在人民大舞臺演出壓軸戲《艷陽樓》,飾演高登,其精湛技藝引得滿堂喝彩。
1995年2月中旬,又一次應邀來滬參加“菊壇精英鬧元宵”大型京劇匯演,于2月14日元宵節(jié)在上海商城劇院與景榮慶、張幼麟等合演京劇傳統(tǒng)中極負盛名的功夫戲《戰(zhàn)宛城》,他飾演張繡,他那遵循武老生正宗路數(shù)、體現(xiàn)大將風度的表演,博得觀眾連聲叫好。
此次演出結束返津不久,于2月27日猝然辭世。
厲慧良 - 藝術特色
厲慧良在17歲變聲前以演文戲為主,變聲后以武戲為主,是一位唱、念、做、打全面精能的演員,尤以武戲的做打更為突出。他基本功扎實,程式嫻熟,注重以武打程式刻畫各種不同人物,善于探索,根據(jù)劇情靈活運用程式,以至有所革新,深受稱贊。
他在繼承前輩京劇藝術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基礎上,吸取各家所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如他創(chuàng)造出單腿吊毛、踢鞋上冠、大靠夾鞭、飛腳過人、飛越三桌、椅背倒提、大靠甩盔、飛叉下桌、擰身跨腿、飛腳三越等十項絕技,發(fā)展和豐富了武生表演技巧中的高難度內涵,把戲劇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有機結合,增強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
厲慧良 - 代表劇目
擅演劇目有:《失空斬》、《戰(zhàn)太平》、《一箭仇》、《鐘馗稼妹》、《夜走麥城》、《鐵籠山》、《珠簾寨》、《盜宗卷》、《問樵鬧府·打棍出箱》、《八大錘·王佐斷臂》、《失印救火》、《英雄義》、《賺歷城》、《水簾洞》、《艷陽樓》、《挑滑車》、《長坂坡》、《鬧天宮》、《鐘馗嫁妹》、《金沙灘》等及《火燒望海樓》、《六號門》等現(xiàn)代戲。
厲慧良 - 絕活串串燒
厲家班初創(chuàng)一炮而紅,無論在南京、鎮(zhèn)江還是蕪湖,都受到了熱烈的歡迎,被譽為“江南第一童伶京班”。厲慧良本人更是大紅大紫,成為厲家班的臺柱子。而厲慧良幾手絕活更是深受觀眾的喜歡。
大靠甩盔:在《大戰(zhàn)宛城》中,厲慧良以武老生應工扮演張繡。在“打城”一場戲里,張繡不敵曹營大將典韋,節(jié)節(jié)敗退,及至內心恐慌、瑟瑟發(fā)抖地退到城門前時,只見他脖埂一挺,頭上的荷葉盔高高甩出,越過身后的靠旗,穩(wěn)穩(wěn)地落在撿場人的手中,不磕不碰,干凈利落。
單腿吊毛:在《坐樓殺惜》中,厲慧良扮演宋江。當他殺死閻惜姣之后,心情慌亂,渾身抖顫,以致,兩度往抬起的左腿足靴中插放匕首,均未插成。一時沒有站穩(wěn),單腿翻了個漂亮的“吊毛”,既高又脆。
大靠加鞭:在《鳳還巢》中,厲慧良扮演元帥洪功。在他戰(zhàn)勝敵人、放聲大笑之后,隨即轉身將手中的鋼鞭向前上方一扔,只見鋼鞭在空中饒了一周,而后穩(wěn)穩(wěn)當當落在了四個靠旗的夾縫中。老先生們說,這是老戲《龍虎斗》中的一個絕活兒。僅就這句傳言,他就暗自琢磨,反復練習,終于,找著了要領,練成了以前從沒見過的這手絕活兒。后來到了五十年代,陪楊寶森合演《楊家將》扮演楊七郎時,在“金沙灘”一折中,又一次表演了這手絕活兒。
踢鞋上冠:這手絕活兒也是厲慧良只聽老師說過而并非親眼見過的。在《問樵鬧府?打棍出箱》中,他演范仲禹,用上了自己苦練成的這手絕活兒,就是把左腳上穿的夫子履向上一踢,不用手扶,鞋子穩(wěn)穩(wěn)當當落在高方巾上。
飛岔下桌:在厲慧良自己重新創(chuàng)編而不同于前人的《鐘馗嫁妹》中,有一個從桌子上橫著摔岔下桌子的動作,只見他左右涮過馬鞭兒,而后縱身一躍,兩腿左右飛起,穩(wěn)穩(wěn)落在臺上,依然是兩腿岔開。造型既美,也符合鐘馗的形象。
擰身跨腿兒:在《鐵籠山》中,厲慧良扮演姜維。按照老的演法,姜維“起霸”后,有個右腳蹬椅子,左右彈劍的動作;哿紴榱嗽黾与y度,改為左腳蹬椅,三彈劍,提右腿跨過左腿后“跺泥兒”亮相。這個動作近似于“鐵門坎兒”。但這可不是演短打武生戲,而是扎硬靠、穿厚底兒、挎寶劍,扮演孔明的接班人、文韜武略俱全的姜維,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飛腳三越:在《擊犬鬧紅綃》(與尚小云先生當年編演的《昆侖劍俠圖》同一題材)中,厲慧良扮演昆侖奴。在“走邊”一場中,他打了三個飛腳,連續(xù)跨越了三張有間隔的桌子。干凈利落,準確無誤。
飛越三桌:這也是在《擊犬鬧紅綃》一劇里用的。這個動作與上面所說的不同,是把三張桌子并排放在一起,厲慧良一個高飛腳直越三張桌子,那種向前的沖擊力量,絕非一日之功。
飛腳過人:在《金錢豹》里,厲慧良扮演豹精。在見到小姐后,身穿開敞,腳蹬厚底兒,頭戴翎尾的豹精立于桌上,一個飛腳,躍過桌子前面的員外頭頂,落在舞臺之中。這個動作讓人看著感到特別驚險。
椅背倒提:這個動作也用于《金錢豹》里。當孫悟空從桌子上翻下之際,豹精隨即躥上擺在桌子上的椅子背兒上,一個“倒提”翻下,并拋出飛杈。這個動作輕捷而又勇猛,稍有散失,就難以完成。
厲慧良 - 職業(yè)軼事
請假離班觀摩名角演戲
1946年《厲家班》的連臺本戲《西游記》演到"五行山"后,厲慧良暫時無戲,向父親請假半月經武漢、南京到上海去開眼界,主要是為了看蓋叫天的表演。那時蓋叫天正同葉盛章、葉盛蘭昆仲在上海演出。經武漢時他觀摩了李少春、李仲林的好戲,那時李少春已大紅大紫名氣比厲慧良大得多。厲慧良看了李少春的戲后深感李少春是自己的競爭對手,回重慶后把李少春三字寫在紙上貼在床前,每天鼓勵自己,要在藝術上與李二哥爭高下。果然厲慧良后來經過勤學苦練,不斷創(chuàng)新,集南北兩派的優(yōu)點于一身,自成一派,成為京劇武生"厲派"的創(chuàng)始人;而李少春后來也成為一代武生大師;李厲二位都有極高的成就可各有千秋。
受梅蘭芳贊賞
1950年厲慧良晉京演出《挑滑車》,梅蘭芳先生看了大為贊賞。認為是楊小樓以后難得的武生人才。五十年代厲慧良量詞北上到京津演出,第一次雖然受到歡迎,但尚未引起多大的轟動;第二次上天津,演出《艷陽樓》等戲,其中的"醉打"引起了廣大觀眾的贊揚。這次驚動了一位京劇武生的老前輩--與楊小樓齊名的尚和玉老先生的注意,開始尚老不以為然,以為可能有人過分吹捧,難免言過其實;后來尚老親自去看了厲慧良的《艷陽樓》。方嘆服了,因為有幾下子尚老本人也來不了的。自此以后厲慧良聲名大振,京劇界的名流,當時在天津的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荀慧生……等天天包了中國大劇院的前三排看厲慧良的戲,公認為厲慧良是楊小樓以后最好的武生。
為李少春救場,野豬林名聞全國
1956年前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主席伏羅希洛夫訪華,中央決定由中國京劇院的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主演《野豬林》招待貴賓。當時李少春嗓音失潤不能演出,在京的武生有的沒有好嗓子,有的不會此劇。結果周總理把厲慧良從天津借來代替李少春與袁世海、杜近芳合演《野豬林》。厲慧良的此劇戲路同李少春的差不多,因此排演順利,周總理審看了彩排后認為配合默契,演得不錯。正式演出時由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陪同伏老觀看此劇,演畢毛主席陪同伏老上臺接見,與厲慧良等握手祝賀演出成功,還合影留念。從此厲慧良名聞全國,當他到各地演出時,觀眾都要求看他的《野豬林》。
曾五次為毛主席演出
厲慧良后來還為毛主席演出過《長坂坡》和兩次《挑滑車》等劇。加上1945年的重慶國共談判那次演出,共計為毛主席演出過五次,這是一般演員難以獲得的殊榮。
五,挑滑車未謝幕竟成為反革命罪證
說起為毛主席演出,還有一個情況要談談。厲慧良第一次為毛主席演出很成功,毛主席很滿意,第二次毛主席又想看厲慧良的戲;碰巧那時厲慧良身體不適,聯(lián)系的人不了解情況,又要厲慧良演出《挑滑車》,厲慧良想換別的劇時劇目已經定下來了,不能更改,厲慧良只得咬牙勉強演出,前面幾場還可以,后來越來越挺不住了,力不從心勉強演到挑完滑車就力竭倒下,立即閉幕,連幕也未得謝成……誰想這次演出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了厲慧良"反革命"罪證之一:"為毛主席演戲太不賣力,連幕都不肯謝。"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厲慧良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自幼熱愛京劇,甚至視戲為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每天堅持練功,從不間斷,即使在被投入獄中或牛棚里仍然要練功,默戲。他能博采眾長。向前輩、同事,甚至向別的行當,別的劇種學習。
他當年在《厲家班》挑班掛頭牌時也不擺架子,有時在劇中并不擔任主角。例如在厲慧敏主演的《鳳還巢》中他扮演洪功,除了與強盜開打時有絕活表演外,在"洞房"一場中更有精彩的演出,給全劇增色不少。他有時還讓厲慧敏以《玉堂春》為大軸,自己演中軸戲。1946年昆曲名家俞振飛應重慶市的商界和票界邀請與票界朋友及厲家班合演了《群英會》、《販馬記》等劇。厲慧良主動為俞振飛大師配演本屬于二路里子老生應工的配角李奇,甘當綠葉。
精益求精,貴在創(chuàng)新
厲慧良藝不宗一,兼容并蓄,不但老戲新演而且不斷演新劇目,大膽創(chuàng)新。1956年調入天津市京劇團與四大須生之一--楊寶森掛平牌,并輪流演大軸。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文革"前就排演過《十五貫》、《關漢卿》、《樂羊子》、《易水曲》、《火燒望海樓》……等新劇,不斷提高演藝水平,才有后來的成就。他吸取那次為毛主席演《挑滑車》效果差的教訓,此戲經他細研究。刪去了許多重復繁瑣的動作,把精力用在幾個重要精彩的地方,使此劇更為精練,到了晚年他仍能演好此劇。
厲慧良在去世前不久參加了電視劇《大老板程長庚》的演出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前輩徽劇藝術家米喜子的形象,給廣大觀眾留下了極為可貴的資料,已成為稀世珍品了,從中可以看到厲慧良晚年仍舊精神矍鑠不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