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傳鈐 - 簡介
昆曲演員。本名福生。江蘇蘇州人。
1923年入昆劇傳習所習藝。師承吳義生,工副末,兼老生。常演《九蓮燈·火判、指路、闖界、求燈》(飾富奴)、《尋親記·后金山》(飾張千)等副末戲。
1925年冬起,隨傳習所赴滬“幫演”期間,經人介紹向京劇名角林樹森、林樹棠、蓋叫天、張翼鵬、王益芳等學習武戲。他天資聰慧,練功刻苦,不論酷暑嚴寒,每天清晨身背刀槍棍棒,空腹徒步跑至演出場地,堅持練功,打下了扎實的武功基礎。從此主攻武戲,打破了原文班昆劇無武角行當?shù)膫鹘y(tǒng),成為“傳”字輩中杰出的武生。
汪傳鈐 - 演藝事業(yè)
1927年12月始,先后轉入新樂府、仙霓社昆班,與主工武旦、小武生的師弟方傳蕓長期合作,極受觀眾歡迎。他功架優(yōu)美,武功卓絕,長靠短打均極擅長。如飾演《寶劍記·夜奔》中林沖,《鐵冠圖·對刀、步戰(zhàn)》中周遇吉,《麒麟閣·激秦、三擋》中秦瓊,《狀元印》中常遇春,《義使記·打虎、獅子樓、殺嫂》、《十字坡·打店》、《蜈蚣嶺》《快活林》中武松,《安天會》、《西游記·借扇》中孫悟空以及《三岔口》中劉利華等角色,均很拿手。他在藝術實踐中善于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突破某些師承。演出自身的特點。如在《借扇》開打中,增演了大刀花、棍花以及打出手,豐富了身段舞蹈動作,使此戲逐漸成為邊演邊打、載歌載舞、優(yōu)美熾烈的武打好戲。在《打店》中,當演至武松將孫二娘打倒在地,迅即用力擲下一把匕首,從孫耳旁擦邊而過,牢牢地釘立在臺板上,動作干凈利落、驚險、準確,每演至此,必獲滿堂彩聲。這一絕招,傳鈐從未有過任何閃失,這是堅持長期苦練獲得的真功夫。
1942年初仙霓社報散后,他曾搭冶兒精神團任演員兼教師,在該團仍常主演《安天會》等武戲壓臺。后一度搭張翼鵬京班,改唱京戲。1949年11月19日始,與部分師兄弟公演于上海同孚大戲院。翌年3月,應聘為新安旅行社(文工團)教師。1951年4月,在蘇州市文聯(lián)主辦的“昆劇觀摩演出”中,傳鈐主演了《打店》中的武松,以及白面主戲《山亭》中的魯智深。是年8月參加華東戲曲研究院藝術室工作。1952年轉為華東藝術劇院歌劇團(即現(xiàn)上海歌劇舞劇院的前身)教師,主教男演員的舞蹈身段,除傳授《夜奔》等昆劇功夫戲開蒙外,還有計劃地對演員進行戲曲舞蹈基礎訓練,并結合三年來的教學實踐,整理成《中國古典舞教材》講義約10萬字,內容分“訓練腰腿和筋斗”、“身段即舞蹈姿態(tài)”、“掌握各種道具的方法”、“練習把子”等四大部分(現(xiàn)手稿珍藏于上海歌劇舞劇院藝檔室)。在做好教學工作之余,還為青年演員們創(chuàng)作。排演了《劍舞》、《盾牌舞》等優(yōu)秀舞蹈節(jié)目。其中《劍舞》曾獲1957年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古典舞比賽銅獎。現(xiàn)上海舞蹈界不少著名民族舞蹈家或主教老師是他的學生。自1954年3月起,他兼任華東戲曲研究院昆曲演員訓練班及上海市戲曲學校昆劇班教師,主教武生。他參與設計身段、武打動作的昆劇小武戲《擋馬》,于1954年10月“華東區(qū)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與方傳蕓合作首演,榮獲獎狀獎。翌年2 月,在北京“昆劇觀摩演出”中再次展演此戲。后來,他倆將《擋馬》授給張銘榮、王芝泉等學生,經不斷演出加工,成為名聞南北、長演不衰的藝術精品。汪于1956年9月、11月又先后在蘇、滬兩地舉行的“昆劇觀摩演出”中主演《借扇》、《安天會》、《別母》、《亂箭》等戲,再一次受到行家與觀眾的贊揚。
翌年不幸患上食道癌,經手術后于養(yǎng)病期間,完成了《關于中國古典舞身段研究總結》(該手稿現(xiàn)珍藏于北京市舞蹈學校藝檔室)。不久舊病復發(fā),1958年病歿于上海、終年48歲。
誕辰:1911年,宣統(tǒng)三年(辛亥)
逝世:1958年,農歷戊戌年
科班院校
蘇州昆劇傳習所 傳字輩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