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荷 - 簡介
王世荷,女,昆曲旦角,教師。出生于1935年,農(nóng)歷乙亥年。
王世荷 - 家世
生于上海的戲劇之家,從小在戲班里長大。父親王傳淞是中國昆劇副、丑表演大師,以飾演婁阿鼠出名,母親張鳳云擅長蘇劇。
王世荷 - 生平
王世荷自幼得昆曲名家的傳授,扮相清麗、嗓音甜美,15歲便開始登臺,由于唱腔、身段都很出色,受到許多名家前輩的稱贊和觀眾的喜愛,成為當時戲曲舞臺上的一顆新星。1955年,王世荷與祖籍山東的一位軍人結(jié)了婚,1956年,她被省文化局派到溫州地區(qū)所屬各縣擔任戲曲輔導教學工作。丈夫也為此轉(zhuǎn)業(yè)到溫州工作。一年后,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小華出生了。因劇團正在開展上山下鄉(xiāng)活動,5個月后,王世荷就丟下孩子離開溫州,隨劇團到各地演出。這期間,孩子患上了腦膜炎,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智力也受到影響,勉強讀了幾年書就一直呆在家里。為照顧孩子,王世荷向劇團請假,在當時濃厚的政治氛圍中,她的請求被拒絕。為了照顧患病的兒子,她只好離開了自己喜愛的舞臺。
因為孩子,王世荷近20年沒有唱戲。一天,溫州詞曲聲腔專家鄭孟津找到她,讓她唱昆曲,她連忙說:“這個唱不得的!”當鄭孟津用笛子吹起昆曲《水斗·醉花蔭》時,王世荷又一次進入了角色,自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此后,王世荷開始了業(yè)余的戲曲教學。在戲曲中她又找到了自我,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她先后在永昆傳習所、溫州甌劇團、泰順越劇團等任教,為溫州地區(qū)培養(yǎng)了一大批戲曲演員。
1989年,小華又患上了帕金森綜合癥,手經(jīng)常發(fā)抖,腳也不能走路。他的肌肉開始僵硬、萎縮,臉上也不再有任何表情,隨著牙齒的脫落,他本來就口吃,此時說話就讓人更難懂了。王世荷剛開始也聽不懂兒子的話,但母子連心,她很快就適應了小華的“語言”。
小華癱瘓后,王世荷為照顧小華,又一次離開了戲曲教學的講臺。一次,福建一戲劇學校慕名前來,以豐厚的工資請她去那里教學,但她還是回絕了!拔也荒軄G下小華,我要是去那邊了,老伴耳朵又不好,怎么照顧小華?”在兒子與戲劇之間,她再次選擇了兒子。
但王世荷老人并沒有因此放棄自己喜愛的戲曲,因她嫻熟昆曲、精于身段,在教學時非常受到學生歡迎,除了劇團里的專業(yè)演員來跟她學戲外,也有一些戲曲愛好者跟她學戲,凡是來跟她學戲的學生,她都不收學費。“這些年輕人愿意學戲,我就很高興了!弊钪匾氖牵看卧谕跏篮山虘虻臅r候,小華也似乎很高興,這讓她找到了為小華“解悶”的方法。小華癱瘓后,半夜翻身或者大小便都得由老母親照顧。王世荷自此養(yǎng)成了凌晨一二點睡覺的習慣,她趁著這個“空當”來研究、學習昆曲,每晚等兒子深睡后才安心。
現(xiàn)在舞臺演出《盜甲》一劇,刪了好多曲子,已經(jīng)不是原來面目,王世荷幼時曾看過戲曲前輩華傳浩演出該劇,于是花了數(shù)月,嚴格依照原本及傳世工尺譜,將全部唱段學唱熟練并錄制下來;另外,昆劇《借扇》也刪了好多曲子,王世荷同樣通過對傳統(tǒng)工尺譜的研究,對照了《集成曲譜》、《納書楹曲譜》等,恢復了全部唱腔。并和弟弟王世瑤一起整理《奈何天》等傳統(tǒng)昆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