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李桐春,男,京劇 武生、紅生。河北雄縣人,滿族。名凈 李永利之子,名武生 李萬春 二弟,生于1927年。幼入乃兄主持的北平鳴 春社 科班習藝,排名李鳴俊,工武生兼 紅生。40年代曾于《濟公傳》前飾 伏虎羅漢,與慶春的降龍羅漢的雙人舞,頗受觀眾贊譽。后部戲與張鳴祿分飾陳亮、雷鳴。擅演《 古城會》、《 漢津口》、《華容道》、《水淹七軍》、《 走麥城》等關羽戲及 武松戲,同時也擅長 《霸王別姬》等戲。1949年初,與其弟 李圜春隨王振祖所率的中國劇團,與 李薔華、 言少朋等赴臺演出,后未能回歸落戶臺灣。曾搭 顧正秋京劇團,后又轉入 大宛、陸光、海光等劇團,并于海光、 國光等劇校任教。在臺灣享有"活關公"之譽。1983年本應兄弟會聚香港,惜因身有大鵬京劇團團長之軍職不便前來與兄嫂會面,實為憾事。桐春夫人李學彬,生有三子二女,長子小祿,已故。長女璉珊。次子義民,工武老生,于復興劇校任職。三子龍吟,影視界工作。次女璉瑛,現(xiàn)居美國。活動年表
1978年12月30日,農歷戊午年十二月初一日:中華民國國劇學會發(fā)起國劇界愛國聯(lián)合大公演第三天國劇界愛國聯(lián)合大公演三天,自12月28日至12月30日,在臺北市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舉行。
這次公演由中華民國國劇學會發(fā)起,所得款項捐做自強救國基金,國劇界的演員都紛紛表示義務參加演出,并不計戲份多寡,當時在美國的顧正秋也返國參加演出。
參加演出的有許多已多年不上臺,如梁秀娟、章遏云、戴綺霞、畢正琳、白玉薇、秦慧芬等,張鳴福、馬元亮、孫元坡同臺飾龍?zhí),哈元章飾三流配角,也有的是一角由多人分飾。每場前都有跳加官,分由張鴻福、張鳴福、周亮節(jié)表演。
由于時間倉促,因此選戲時要選每位參加演員都已演熟的戲,才能減少排演時間。三天的節(jié)目,排演時間只有四個早上。
主辦單位此次沒有印招待券,絕不送票,票價分為五百元、三百元、二百元、一百元、六十元數(shù)種,當場并設捐款箱,接受樂捐。
演出劇目
《打面缸》(姜竹華、鈕方雨分飾周臘梅,曹復永、孫麗虹分飾張才,于金驊飾大老爺,王鳴兆,李明德,楊傳英,張大鵬,張慧鳴,劉小地)
《天女散花》(趙復芬飾天女)
《回荊州》(朱冠英飾周瑜,謝景莘飾魯肅,孫興珠飾劉備,周韻華飾孫尚香,李桐春飾趙云,王福勝飾張飛)
《姑嫂比劍》(嚴蘭靜代郭小莊飾樊梨花,劉復雯飾薛金蓮,王鳴詠飾柳迎春,王正廉、尹來有飾旗牌)
《大登殿》(顧正秋飾王寶釧,周正榮飾薛平貴,張正芬飾代戰(zhàn)公主)
《除三害》(胡少安飾王浚,孫元坡飾周處)
《陸文龍·車輪大戰(zhàn)》(劉玉麟飾陸文龍,李桐春飾岳飛,李鳳翔、趙君麟、李環(huán)春、張遠亭飾靠將,哈元章、周正榮等飾宋龍?zhí)祝?/p>
國劇愛國聯(lián)合義演自七點開始,一直演了四個小時的戲,中間不曾休息,直至十一點,排出的戲碼“打”“回”“大”“陸”全部完成,由胡少安領隊全體演員都上臺謝幕,顧正秋及張正芬均著絲絨長旗袍,每人手執(zhí)國旗一面,高舉國旗全場高呼“中華民國萬歲”。
1986年11月1日,農歷丙寅年九月廿九日:紀念先總統(tǒng)蔣公百年誕辰暨慶祝第廿屆中華文化復興節(jié)國劇聯(lián)合大公演第二天紀念先總統(tǒng)蔣公百年誕辰暨慶祝第廿屆中華文化復興節(jié)國劇聯(lián)合大公演,自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一月十一日,在臺北市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及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至德堂舉辦。
演出劇目
《義旗令》(李桐春飾薛金龍,孫元彬飾黃天霸)
《漢明妃》(顧正秋飾王昭君,胡少安飾漢元帝,孫麗虹飾鄭仁德,吳劍虹飾王龍,周亮節(jié)飾王朝珊,馬維勝飾毛延壽,黃志生飾馬夫,劉陸勛呼韓邪,張慧鳴飾張槐,夏元增飾雜毛)
心臟腎衰竭去世
李桐春先生2014年3月28日因氣喘送醫(yī),住進加護病房,但因他的心臟動過兩次刀,加上年紀大了不堪負荷,導致心臟、腎衰竭,30日安詳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