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晉眉 - 藝術經歷
早年畢業(yè)于北京高等工業(yè)學校染織科。后家道中落,一度在浙江湖州開設藥店。父、兄皆雅好昆曲,曾聘請許雪樓授曲。晉眉自幼受家庭熏陶,8歲時從二兄仲眉學曲,初習老生,后改唱巾生。曾問藝于俞粟廬,得俞派唱法三昧。
擅演《西樓記·樓會、拆書、玩箋》、《紅梨記·訪素、亭會》、《西廂記·跳墻、著棋》、《占花魁·湖樓、受吐、獨占》、《玉簪記·茶敘、琴挑、問病、偷詩》等巾生戲,并能兼演五旦。中年后,噪音漸寬,改唱冠生,某些老生、老外、丑腳戲也能應行,堪稱蘇州曲家中的全才。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曾多次在滬、蘇等地舉行的昆曲會串中獻演,獲行家好評。
早在1919年,晉眉即在蘇創(chuàng)建禊集曲社,任社長;后又參與組成道和曲社,并與張紫東、徐鏡清等共同發(fā)起、創(chuàng)建昆劇傳習所。爾后,又成為蘇州普樂昆劇團的主要成員之一。1932年,曾為首組成壬申曲社。1945年9月,復與王季烈一起創(chuàng)辦吳社曲社,被推舉為社長。1952年再與了鞠初、陳伯虞發(fā)起建立蘇州市昆劇研究會。
晉屆畢生致力于昆曲藝術,熱情扶植昆曲人才。曲家劉檢齋(恒桐)、許振寰等早年曾從其習藝,名曲師李榮鑫(阿榮)也曾向其學拍了《下!、《宴會》、《飛!、《夜樂》、《佛會》、《請師》、《拜帥》等丑腳冷戲,周傳瑛的《茶敘》亦曾得到他的精心傳授。20世紀50年代中期,又為江蘇省蘇昆劇團“繼”字輩演員講課,并一度出任江蘇省錫劇團教師。20世紀60年代初,雖身患中風頑疾,仍堅持為蘇州市戲曲研究室校訂《昆劇穿戴》。此外,他還撰寫了《蘇州昆劇傳習所和曲社》文稿,以及半個多世紀從事昆曲藝術活動之《回憶錄》。
貝晉眉 - 藝術特點
晉眉天賦佳噪,高低音兼?zhèn),轉換自然。唱曲講究“運氣”、“用勁”、“咬字”、“作音”,南曲能唱得柔中有剛,北曲則唱得剛中帶柔,各具韻味。又精于 笛。后又向全福班名小生尤鳳皋、沈月泉學習表演藝術,并刻意求精,注重戲情、戲理及角色身份、氣度、秉性。
貝晉眉 - 相關連接
桃花塢大街,位于蘇州城西北部。80多年前,這里是一個私家花園,叫作五畝園,現(xiàn)在已經很少有人知曉了。然而在昆曲界,五畝園卻是鼎鼎有名。五畝園就是昆劇傳習所的校址,它是貝晉眉先生的家產。1921年,五畝園門口掛起了傳習所的牌子。很多少年前來應試,主考官正是全福班的老藝人沈月泉,最后有40多個孩子通過考試進入了傳習所。當然,這些孩子這時還無法知道,他們在繼承全福班老藝人精湛技藝的同時,也將延續(xù)他們悲慘的命運。由于資金出現(xiàn)問題,傳習所剛剛開辦不久就支撐不下去了。穆藕初,年輕時代曾在美國芝加哥、威斯康辛、伊利諾伊幾所大學留學,后回國致力實業(yè),是當時滬上有名的“棉紗大王”。1920年,穆藕初曾出資,由北大校長蔡元培選送5名學生出國留學。作為最早一批受到西方教育的知識人,穆藕初已經意識到應該吸收新文化挽救中國。但在同時,穆藕初也保留著對傳統(tǒng)藝術的熱忱,他時常從上海到蘇州跟當時的昆曲曲圣俞粟廬學習昆曲。1921年,當?shù)弥K州昆劇傳習所的情況后,穆藕初便把傳習所接辦下來。穆藕初的鼎力相助,挽救了已近夭折的昆劇傳習所。然而,在當時,關于這些孩子未來的出路,無論是貝晉眉,還是穆藕初都還沒有仔細考慮過,或許根本也無力解決。可無論怎樣,昆曲要演下去,昆劇傳習所度過一劫還是辦了起來。近百年前,蘇州五畝園內,幾位先生帶著一群孩子練功拍曲、寫字背詞。高高的院墻阻隔了塵世,學藝的孩子們無法看到外面的世界正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五四”前后,各種新文化幾乎在同一時間被中國人感知了,電影、留聲機、唱片成為了城市里新的寵兒。1921年前后,上海的百代唱片公司進入了全盛時代。戲曲舞臺也追趕著那個時代,為這場新文化運動推波助瀾。伶界大王梅蘭芳排演了新編時裝劇和古裝新戲。曲家俞振飛也被程硯秋看中,在上海登臺了。據(jù)說在那時,現(xiàn)實的誘惑太大了,“梅蘭芳到上海演出一個月至少有兩萬塊錢的收入,而當時一個高級白領的月工資不過100塊錢”。而在距離上海大都會不遠的蘇州城,園林里延續(xù)著幾百年不變的口傳心授,堅守著那種遠離塵囂、秘而不宣的傳統(tǒng)。終于,三年之后,傳習所的孩子們學藝小有成就。1925年,為了對外演出,穆藕初為孩子們取了藝名,一律以傳字排行,意思是昆曲將由這一輩人流傳下去。傳字下面的一個字,照不同行當,用玉、草、金、水四個字旁題名。唱生行的是斜玉旁,取玉樹臨風之意。唱旦行的用草字頭,取美人香草之意。凈行用金字旁,意在“黃鐘大呂,得音響之正;鐵板銅琶,得聲情之激越”。其余丑、副行當用水旁,以示口若懸河之意。 近代昆曲史上最重要的一輩人就此登上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