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就
[2]
1978年"貴陽蘇州書畫聯(lián)展"。
1981年獲"全國大學生首屆書法競賽"一等獎。
2007中國現(xiàn)代書法名家包俊宜墨寶留贈家鄉(xiāng)太倉檔案館。
2009年春,由貴州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包俊宜書法》集問世,獲得讀者們的一致好評。書法家、詩人、作家戴明賢先生作序《無軌而有道——從包俊宜近作談開去》。書中收錄包俊宜先生2007年——2008年新作近百件。
2010年《2010當代中青年書法家創(chuàng)作檔案:包俊宜》出版。
2011 著名書法家包俊宜到甕安縣舉辦書法講座。
2011包俊宜第三屆中國文字發(fā)展論壇舉行甲骨學堂揭牌篆書名家提名展開幕。
2012 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包俊宜來沿河舉辦書法講座..。
各界評論
樸茂蒼厚 奇峭博麗——包俊宜先生書法藝術淺評
包俊宜先生是貴州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也是我一直關注敬仰的書學前輩。多年前,我在貴州大學讀本科的時候,就聽說過包先生的大名,他高古雄強的篆書曾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我也了解到,包俊宜先生也畢業(yè)于貴州大學,是我們貴大的杰出校友。早年他受教于黔中宿儒陳恒安先生及貴州大學姜澄清教授,并在上世紀80年代初獲得全國大學生首屆書法競賽一等獎,為貴州書壇贏得了不可多得的榮譽。上世紀80年代初那場全國大學生書法競賽可謂風會一時,當時獲獎的書家現(xiàn)在很多已經聲名顯赫。在全國一等獎名單中,貴州獨占兩元,一位是包俊宜先生,一位是后來回到浙江的鮑賢倫先生。數(shù)十載風煙聚散,現(xiàn)在包、鮑二位先生的名字都已經在全國書壇叫的呱呱響,也分別做了貴州、浙江二省的書協(xié)主席,真可謂是一段藝壇佳話。
在包俊宜先生的書法藝術中,首先值得一說的他的篆書,他的篆書受法于陳恒安老先生,年輕的時候曾經下過深入細致的功夫。在當代書法的各類展賽中,我們可以看到秀美一路的行草大興,而古厚樸茂的甲骨金文則少有人問津。夫古質而今妍,時勢之必然,然而以巧媚為能事,古法澆漓,則誠非書法之幸事。清人錢泳以篆書為祖宗血脈,其一點一畫,皆有義理在。辟之讀書,篆書之于書法的意義就是儒家之六經,不由此入手,恐難得傳統(tǒng)之堂奧。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到包先生難得的一種清醒。而且包俊宜先生的篆書特別重視書寫性,重視線條的淬煉。他寫《散氏盤》、《虢季子》,得心應手,筆墨古厚卻不失靈動,在沉穩(wěn)茂密的同時,時有奇趣。早年,包俊宜先生結合古文字學系統(tǒng)研究了金文書法,突破了時人學習篆書的局限,超越秦篆直攀商周金文,以蒼茫高古為追求。近年來,他的篆書則開始廣泛的涉獵楚簡、帛書等民間書法,力圖在其間尋找新的造型資源,書風在蒼古之外又多了一份奇峭與博麗。我以為,現(xiàn)當代的書法探索,有一個很突出的現(xiàn)象就是把書法上升到一種自覺的純粹的造型藝術來看待。在注重造型意識這個探索方面有兩種趨向,一個是在西方的現(xiàn)代藝術中來獲得一種造型的啟示,再一個就是從中國最古老的文字里面尋找一種造型資源。包俊宜先生走的正是這樣一條上溯古文字的道路,這條路的前景是非常廣闊的,并且需要有更多的藝術家在這方面做出更大的探索。目前,包俊宜先生的探索是正在進行時,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包俊宜先生的這種探索沒有放棄傳統(tǒng)文人書法正大醇厚的品格,與同樣取法楚簡、帛書等民間資源的所謂“流行書風”還是有著巨大的分野,這一點恰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篆書之外,包俊宜先生行草書也頗有個人特點,同時傳統(tǒng)功力也非常深厚。我以為,包俊宜先生在藝術風格上最為突出的是融碑入帖,既具備碑版的雄厚,又有帖的靈動,點劃飛動間,有種融金鑄鐵般的美感。當代書壇行草書的風格取向,多以秀美、妍巧為主。曾幾何時,一種追求精致帖派書法開始流行于當代書壇,以為非此就不是傳統(tǒng),實則大謬!當我們看到那種華麗的書風和二王手札這種錯落有致的形式被運用到泛濫成災地步的時候,不得不重新思考傳統(tǒng)對于當代書家究竟意味著什么。沒有心性、沒有性情,假古董式的所謂傳統(tǒng),必然導致的是傳統(tǒng)精神的真正淪喪。可喜的是,在包俊宜先生的行草書中,我們沒有看到當代書壇那種流行的忸怩作態(tài),而是看到一個藝術家真正的至情至性。他的行草書取法于帖學傳統(tǒng),卻在其中灌注了個人的藝術追求和近現(xiàn)代以來援碑入帖的藝術理路。試圖在個性與原創(chuàng)中,完成一個當代書家對于傳統(tǒng)、對于時代的真正了悟。包俊宜先生的行草書書法取源于王羲之、米芾、黃山谷諸家筆法,繼得王鐸、黃道周等歷代行草書大家之靈變多姿的精髓,并致力于以篆隸樸茂之筆力及氣息入行草,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以求,最終尋找出獨特的個人面貌。他在長期的碑帖磨合研習中,點畫愈加凝重沉厚,體勢則日益雄強外張,顯現(xiàn)出一種古拙而飛動的審美趣味。而用筆抑揚盡致、委曲得宜,頗有種游龍翻騰之美,極繽紛離披為能事。在一定程度上說,雄強與靈動在藝術上是一對矛盾,但一個成熟的藝術家,在藝術上最能體現(xiàn)他的才情與功力的地方,正在于他對矛盾的平衡能力。這種能力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非長期日積月累的淬煉不可。正如孫過庭《書譜》中所言:“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于精熟,規(guī)矩諳于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后,瀟灑流落,翰逸神飛,亦猶弘羊之心,預乎無際;庖丁之目,不見全!。對于包俊宜先生的書法藝術,我們正可以作如是觀。
文/耀文星
2010年12月1日
于京華石垢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