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思
盧瑋鑾教授 (1939年-),筆名小思,生于香港,籍貫廣東番禺,香港近代著名小說家、教育家,榮獲香港教育學院第二屆《杰出教育家獎2003》。她是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早年來到香港之后,小思曾在中、小學任教,因此對教育事業(yè)頗有心得,F(xiàn)時在香港《明報》副刊撰寫「一瞥小思」專欄文章。
另有筆名明川、盧鑾。1964年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翌年入羅富國師范學院進修,先后任幾所中學的教師。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任文學研究員一年,1978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學助教、講師,并任香港青年作者協(xié)會顧問及多家報刊專欄作者,從事散文創(chuàng)作和搜集整理現(xiàn)代香港文學史料。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論文獲得碩士銜。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不遷》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曾編纂《香港的憂郁——文人筆下的香港(1925—1941)》,與人合編有《茅盾香港文輯》,研究論文集有《香港文縱》。
作品列表
《路上談》
《承教小記》
《豐子愷漫畫選擇》
《日影行》
《不遷》
《彤云箋》
《香港文縱——內(nèi)地作家南來及其文化活動》
《香港文學散步》
《纖夫的腳步》
《香港家書》
蟬
小思
今年,蟬鳴得早。杜鵑花還沒有零落,就聽見斷斷續(xù)續(xù)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的蟬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
一天,在樹下拾得一病蟬,透明的翅收斂了,身軀微微顫抖,沒有聲響。它就是在樹上知知不休過日子的小東西。那么小,聲音卻那么的響,竟響徹一個夏天!曾這樣問:何必聒聒?那只不過是一個夏天罷了!
朋友說:知道嗎?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就只有這個夏天,它從泥土中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jié)了。
17年埋在泥土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為什么呢?
朋友說:那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的延續(xù),必須好好的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
哦!那是蟬的生命意義!
斜陽里,想起秋風的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1980年6月23日
她的這篇散文<<蟬>>及席慕容的散文《貝殼》共同被選入七年級的語文課本第三課。
盧瑋鑾
中文名稱: 盧瑋鑾
又名: 筆名盧鑾 筆名小思 筆名明川
性別: 男
國別: 中國
籍貫: 廣東省番禺
香港散文家、學者。筆名小思,另有筆名明川、盧鑾。原籍廣東番禺,在香港出生。1964年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翌年入羅富國師范學院進修,先后任幾所中學的教師。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任文學研究員一年,1978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學助教、講師,并任香港青年作者協(xié)會顧問及多家報刊專欄作者,從事散文創(chuàng)作和搜集整理現(xiàn)代香港文學史料。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論文獲得碩士銜。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不遷》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曾編纂《香港的憂郁——文人筆下的香港(1925—1941)》,與人合編有《茅盾香港文輯》,研究論文集有《香港文縱》。
小思,1939年生,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祖籍廣東番禺。1964年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中文系,翌年到羅富國師范學院學習,獲教育文憑。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國文學。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論文獲得碩士銜。
小思曾任多家中學中文教師,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學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不遷》《彤云箋》《香港文縱》《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從事文學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學獎評判,參與各種文學活動。
2、席慕蓉簡介
席慕蓉,另有筆名蕭瑞、漠蓉、穆倫u2022席連勃(蒙古語,即大江河)等。祖籍內(nèi)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慶,后隨父母由香港遷至臺灣。她從小酷愛繪畫,1964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學習。后在臺灣新竹師專美術科任教。多次舉辦畫展,出版畫冊并獲獎。1981年她“從來沒有刻意去做過些什么努力”的詩集《七里香》由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讀者喜愛。
她寫詩寫散文,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生命、時光、鄉(xiāng)愁是她作品的內(nèi)在主題,而對人情、愛情、鄉(xiāng)情的細膩獨特的審美描摹、委婉傾訴則是吸引讀者們的奧秘。主要作品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長的痕跡》《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寫給幸福》等。
三、 課文朗讀:可以根據(jù)學生不同情況進行多種形式的閱讀。
四、整體把握,問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