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唐代著名文字學(xué)家、書法家李陽冰是當(dāng)涂歷史上最著名的縣令之一,歷來被列為當(dāng)涂第一位名宦。李陽冰生前對大詩人李白的詩文和處境極為愛慕和同情。李白晚年居住當(dāng)涂直至病終,與李陽冰在當(dāng)涂任縣令密切相關(guān)。李陽冰亦因替李白輯成了最早的詩文集《草堂集》十卷,并為之作《序》而聞名于詩壇。
李陽冰所書的石刻很多。其中如浙江縉云的《城隍廟記》、福州烏石山的《般若臺題記》、廣西桂林的《舜廟碑》、湖北武昌的《怡亭銘》、陜西西安的《顏帷貞廟碑額》等。尤其安徽蕪湖十二中學(xué)校園的《謙卦碑》,是李陽冰在任當(dāng)涂縣令期間,應(yīng)友人之請所書而刻于石的。此碑為篆書,氣勢犀利,風(fēng)骨遒勁,筆法雄健。唐時散落民間,明初蕪湖王氏于當(dāng)涂城內(nèi)獲得,將碑轉(zhuǎn)至蕪湖秘藏家中。至明嘉靖四年(1525),始由蕪湖關(guān)監(jiān)督張大用從王氏家中移立于學(xué)官,并為之題跋云:“陽冰篆書祖秦相斯,而筆力過之,舒元輿輩論之詳矣。是刻藏蕪湖王氏,國初得之當(dāng)涂縣治,風(fēng)骨雅健,卓越有古意!笨上н@“題跋”碑石在“文革”動亂中毀壞無存,而《廉卦碑》至今仍存。
唐上元二年(761),晚年的李白窮困潦倒,從金陵(今南京)來到當(dāng)涂,投奔從叔李陽冰。起初,李陽冰不知道李白的窘境和來意,當(dāng)李陽冰送李白上船告別時,見到李白的《獻(xiàn)從叔當(dāng)涂宰陽冰》詩后,才又把他挽留下來。詩中首先對李陽冰的才華進(jìn)行了贊揚,說:“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雖無三臺位,不借四豪名。激昂風(fēng)云氣,終協(xié)龍虎精。弱冠燕趙來,賢彥多逢迎。魯連擅談笑,季布折公卿!彼J(rèn)為李陽冰為人耿介,才高出眾,從小就受到家鄉(xiāng)賢士的器重和賞識,許多賢達(dá)名士都愿意與他交往,說他既不依附權(quán)貴,又具有英豪之氣。接著他又在詩中對李陽冰在當(dāng)涂的政績進(jìn)行了頌揚與評價。說“宰邑艱難時,浮云空古城。居人若 草,掃地?zé)o纖莖;轁杉帮w走,農(nóng)夫盡歸耕。廣漢水萬里,長流玉琴聲。雅頌播吳越,還如太階平!彼J(rèn)為李陽冰在安史之亂后來到當(dāng)涂,臨危受命,治理有方,惠澤遍施,政績卓著。最后才在詩中陳述了自己無所依歸的困難處境,說:“小子別金陵,來時白下亭。群鳳憐客鳥,差池相哀鳴。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輕。贈微所費廣,斗水澆長鯨。彈劍歌苦寒,嚴(yán)風(fēng)起前楹。月銜天門曉,霜落牛渚清。長嘆即歸路,臨川空屏營!睆脑娎锟闯隼畎追置魇窃诙煊山鹆陙懋(dāng)涂訪問陽冰的,因為在金陵靠朋友的周濟已不能維持生活,所以才來當(dāng)涂求靠。而李陽冰則氣度軒朗,竭力相助,待友以仁,使李白晚年終于有了一個棲身之所和歸宿之地。
李白寓居當(dāng)涂后,與李陽冰在縣署和山間時相過從,屢有聚會。他看到當(dāng)時的李陽冰,是“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落筆灑篆文,崩云使人驚。吐辭又炳煥,五色落華星。秀句滿江國,高才 天庭!闭f陽冰不僅書法有獨到之處,而且所寫的詩文也十分艷麗華美。為了表達(dá)對李陽冰的敬慕,他還專為李陽冰寫了一篇《當(dāng)涂李宰君畫贊》,贊云:“天垂元精,岳降粹靈。應(yīng)期命世,大賢乃生。吐奇獻(xiàn)策,敷聞王庭。帝用休之,揚光泰清。濫觴百里,涵量八溟?N云飛聲,當(dāng)涂政成。雅頌一變,江山再榮。舉邑 舞,式圖丹青。眉秀華蓋,目朗明星,鶴矯閬鳳,麟騰玉京,若揭日月,昭然運行。窮神闡化,永世作程!边@篇贊文不僅表達(dá)了李白對李陽冰懷著十分敬慕的心情,而且為李陽冰這樣有謀略、有膽識、有政績的人,在國家動亂、世道衰微的情況下,不能大顯身手、施展抱負(fù)而惋惜。
唐代宗寶應(yīng)元年(762)十一月,李白一病不起。在病榻將自己的詩文草稿交給李陽冰,請他編輯作序。后來李陽冰將其詩文輯成《草堂集》十卷,并為之作《序》。陽冰在《序》中說他“臨當(dāng)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俾予為序”。這是說李陽冰在“臨當(dāng)掛冠”正要罷職的情況下,還為李白編了集子,寫了序言。他在序言中除對李白的家世、生平、思想、性格、交游等情況作了扼要記述外,同時對李白的著述情況和詩文成就作了高度評價。他稱李白是“千載獨步,唯公一人”,“唯公文章,橫被六合,可謂力敵造化歟!”
成就
當(dāng)時顏真卿所書之碑,必請李陽冰用篆書題額,可見其篆書影響的深遠(yuǎn)。大詩人李白有詩云:“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落筆灑篆文,崩云使人驚”,說明李陽冰的篆書確實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清代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也稱,篆自秦漢而後,推李陽冰為第一手,可見對其評價之高。
《三墳記》,唐大歷二年(767年)刻。李季卿撰,李陽冰書!度龎炗洝窞槔铌柋碜,筆畫從頭至尾粗細(xì)一致,光滑潔凈,在唐代篆書中,李陽冰是成就最高的。謂之“鐵線描!薄度龎炗洷烦欣钏埂稁F山碑》玉筋筆法,以瘦勁取勝,結(jié)體修長,線條遒勁平整,筆畫從頭至尾粗細(xì)一致,婉曲翩然。
后記
清孫承澤云:“篆書自秦、漢以后,推李陽冰為第一手。今觀《三墳記》,運筆命格,矩法森森,誠不易及。然予曾于陸探微所畫《金滕圖》后見陽冰手書,遒勁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清康有為認(rèn)為《三墳記》以“瘦勁取勝”。當(dāng)代書法家王南溟先生曾撰文評介李陽冰的小篆:“線條或如垂柳之搖曳,或如流云之舒卷,洋溢著一種抒情的氣息,代表著小篆書法在唐代復(fù)興的文采風(fēng)流!
身世爭議
關(guān)于李陽冰的身世,新舊唐書無傳,其他史料也沒有準(zhǔn)確記載,現(xiàn)在見諸報刊和網(wǎng)絡(luò)的論述多出自書法理論著作,但多語焉不詳,以致其身份之說五花八門,同時也矛盾重重。
1、唐書法評論家竇皋《述書賦》下:通家世業(yè),趙郡李君。嶧山并鶩,宣父同群。洞于字學(xué),古今通文。家傳孝義,意感風(fēng)云。(李陽冰,趙郡人,父雍門湖城令,家世住云陽,承白門作尉。冰兄弟五人,皆負(fù)詞學(xué),工于小篆,初師李斯《嶧山碑》,后見仲尼《吳季札墓志》,便變化開闔,如虎如龍,勁利豪爽,風(fēng)行雨集,文字之本,悉在心胸,識者謂之蒼頡后身。澥子騰,冰子騰,并詞場高第。幼子曰廣,勤學(xué)孝義,以通家之故,皆同子弟也。
2、廣東百事通的歷史沿革載:李陽冰,唐朝書法家,初任當(dāng)涂縣令,其次子李援居縉云,后無傳。東門李陽冰之后,夏川李氏為李綱之后,其為宋時抗金名將,先世居于邵武。姓王李氏為李淵二十子李元祥之后。雪峰李氏為唐李泌之后。稠門李氏為李唐宗氏之后。周嶺李氏為唐朝北海太守李邕之后。
3、江南通志卷一百十七載:李陽冰,字少溫,廣漢人,寶應(yīng)初為當(dāng)涂令,李白來依之,贈詩云:華(宰)邑艱難時,浮云空古城。居人若薙草,掃地?zé)o纖莖;轁杉帮w走,農(nóng)夫盡歸耕。廣漢水萬里,長流玉琴聲。雅頌播吳越,還如泰階平。【李白詩集】
4、書法愛:李陽冰,(生卒年不詳),唐代文字學(xué)家、書法家。字少溫,趙郡(治今河北趙縣)人。為李白祖叔。曾為縉云令、當(dāng)涂令。歷集賢院學(xué)士,晚為少監(jiān),人稱李監(jiān)。
5、明袁中道《游居柿錄》卷三:“李陽冰,即李潮子,子美甥!
6、元人吾丘衍曾提出李陽冰即李潮的觀點,他在《學(xué)古編》中稱:“陽冰名潮,杜甫甥也,后以字行,因以為名,而別字少溫。木玄虛《海賦》有云:u2018其下陽冰不治,陰火潛然,則知與潮,又且有理u2019!保ㄎ崆鹧堋秾W(xué)古篇》,《歷代印學(xué)論文選》第20頁,西冷印社出版社,1999年8月第二版)清人劉熙載在其《藝概》中亦支持此說,并從李陽冰兄弟的名、字及李陽冰和李潮作品傳世的情況等方面提出支持意見。(劉熙載《藝概》,《歷代書法論文選》第699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他們這種觀點雖得到一些人的認(rèn)可,但大多數(shù)人是不認(rèn)同這種提法的,清顧炎武即對此進(jìn)行了詳盡的反駁:“陽冰趙郡人,太白族叔,其字少溫,見于《宣和書譜》,與其名相應(yīng)。若為潮,而以陽冰、少溫為字,于義旨無取。陽冰工篆書,潮工八分,觀趙氏《金石錄》載《城隍神祠記》、《忘歸臺銘》、《孔子廟記》、《先塋碑》、《三墳記》等為李陽冰篆書而《慧義寺彌勒像碑》、《彭元曜墓志》為李潮書,則非一人明矣! (顧炎武《金石文字記》)。朱關(guān)田先生為此還專門著《李陽冰、李潮小議》進(jìn)行了詳細(xì)論辨,重新確立李陽冰和李潮不是同一個人的事實。(朱關(guān)田《唐代書法考評》第193-196頁,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
7、按《北史·李靈附曾孫元忠傳》記載,李顯甫開李魚川時似乎是舉族南遷,實際情況卻遠(yuǎn)非如此。為便于說明問題,先據(jù)《魏書》卷49《李靈傳》、《北齊書》卷22《李元忠傳》、《北齊書》卷22《李義深傳》、《北齊書》卷29《李渾傳》、《北齊書》卷43《李秩廉傳》、《北史》卷33《李孝伯傳》、《北齊書》卷48《外戚傳》、《隋書》卷77《李士謙傳》等,將趙郡李楷一支部分后裔世系列表于下: 又據(jù)《趙郡李氏世系》之李騊駼至李陽冰世系為:騊駼子政藻、政起、政期,政藻子行敦,行敦子懷一,懷一子雍門,雍門子陽冰。可以看出,李陽冰的五世祖是李騊駼而非李善權(quán)。此表又有“南祖之后有善權(quán),后魏譙郡太守,徙居譙。生延觀,徐梁二州刺史,生續(xù)!崩m(xù)子顯達(dá),顯達(dá)子遷,遷子孝卿,孝卿子敬玄,敬玄子思沖、守一。從這里可以看出,李善權(quán)的五世孫是李孝卿而非李陽冰。 可見,“李陽冰五世祖李善權(quán)為后魏譙郡太守”毫無根據(jù)。
8、《詞典網(wǎng)》李陽冰簡介:李陽冰,字仲溫,趙郡人。
9、李陽冰﹙721—785﹚本名李潮,字陽冰、少溫。趙郡(今河北邯鄲)人,祖上官襲云陽﹙今陜西淳化﹚隨遷,遂為云陽人。李陽冰出身望族,族中為官者盡多。他是左相李適之與工部侍郎李適的侄子、李白族叔、杜甫外甥。父雍門(一為問),湖城令。三子李潮,字陽冰,少溫,仕途坎坷,幾經(jīng)跌宕沉浮,曾任江寧、縉云、當(dāng)涂三地縣令,二次隱居縉云。
10、《四川通志》卷八:唐李陽冰【合州人。開元中為當(dāng)涂令,有政績。宗人李白常往依之。善篆書,州治景厚堂有所書,“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八字石刻尚存!
11、古詩文網(wǎng):李陽冰(生卒年不詳),唐代文字學(xué)家、書法家。字少溫,譙郡(治今安徽亳州)人,祖籍趙郡(治今河北趙縣)。李陽冰五世祖李善權(quán)為后魏譙郡太守,將家徙至譙郡(治今安徽亳州),于是在安徽亳州一帶有了趙郡李氏的后裔。u200b但這與趙郡李氏世系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相矛盾,李善權(quán)七世孫李敬玄生于615年 ,不可能到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還有李陽冰這個五世孫,且宰相世系表中“陽冰,將作少監(jiān)”根本就不在“(南祖之后有)善權(quán)”名下(參見《宰相世系表二》)。
12、范震威多年縝密研究,細(xì)心考證,撰寫出李白研究新著,近日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以《李白的身世、婚姻與家庭》為名出版。這部書共以七章的篇幅深入而廣泛地研究了李白的家世和人生,對詩人的身境、心境及當(dāng)時的社會環(huán)境,都進(jìn)行了深入的探討。在李白研究中,他大膽地打通了文學(xué)與史學(xué)之間的壁壘,開辟了李白研究的新思路。他據(jù)《史記》、《漢書》、《舊唐書》、《新唐書》等正史制成的《李氏族譜輯略表》,上溯幾十代,以確鑿的證據(jù),考證出年齡小于李白的當(dāng)涂令李陽冰是李白的從叔,李陽冰是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的八世孫,從而反證出李白為興圣皇帝的九世孫?镎斯粝壬兰o(jì)七十年代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所說的李白對人的稱呼“自相矛盾,毫無定準(zhǔn)”,“不外是以勢利眼光在看人說話”,所謂“李九世孫之說,看來是李白本人或其先人所捏造,目的就是抬高自己的門第”!袄钫娴屠顣币惠叄摾畎着c李陽冰同輩。他李白卻稱李陽冰為u2018從叔u2019,把自己降低了一輩”等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