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巖的攝影作品使我們擴大了對那些看似“不重要”事物的表達和關(guān)注,引起我們?nèi)ニ伎寄切┰谖覀兩磉叺氖挛镆约凹毠?jié)的意義。通過強烈的極簡構(gòu)圖和細致的光線以及表現(xiàn)形式的選擇,封巖的攝影作品讓我們用更大的注意力去檢視我們周遭世界的細節(jié)。通過他精煉的形式,我們注意到無論在公共或私人的日常生活空間中,那些經(jīng)常被我們視而不見的政治或歷史意義。
封巖 - 基本資料
封巖(1964年?)出生于西安市。1989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
1998至2001年旅居紐約,現(xiàn)居北京。
封巖 - 人物簡介
封巖的攝影作品,人們普遍的常識都知道,我們每日生活中99%的反應(yīng)源自于無意識,意思是,為了方便,我們簡化周遭的世界。我們把事物類形化為形狀、影像以及氛圍——紅的、閃亮的、搖曳的、旗子。我們不會停下來思考為什么是旗子,是紅色,或者究竟是前者抑或是后者更適合于另一者,又甚至是它們?yōu)槭裁创嬖谟谀壳暗臓顟B(tài);我們沒有這樣的時間。然而,在平凡事物的背后,究竟有什么不平凡?
在其余1%的時間里,我們才會談到或注意到某些特殊的細節(jié),以及那些值得我們用少量時間去思考或僅只是保持在冥想狀態(tài)的事物。封巖的攝影作品使我們擴大了那1%,去思考那些在我們身邊的事物以及細節(jié)的意義。通過摒棄以及保留最極簡的色調(diào)、形式和主題,他讓瞬間擴展到了個人特殊性、歷史的暗示以及政治意義的層面。將美學范疇中強烈的視覺構(gòu)成元素揉進潛藏在我們身邊那些被詮釋為象征符號的深層暗示中。
在權(quán)力系列中,封巖以敏感的好奇深入探索中國的象征主義。《人民大會堂》將觀者放在一個頗具威懾力的紅毯臺階底部,從觀者較低的角度來看,深紅色堆疊的平臺一直隱深進入畫面最上方狹長的金色地平線,從我們的位置,我們確切無誤的明白不論如何,要克服這奧林匹亞神殿似的臺階必須具備超越凡人并接近上帝般的能力。同樣在形式上類似的純粹,《車門》把我們推向毛主席座駕外部側(cè)身的位置。不論我們知道或者不知道這是否是毛主席的座駕都不重要,因為我們與這扇門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建立了;它緊緊地關(guān)上,將我們排拒在外,平凡的觀者禁止進入。由于座架窗框的銀邊整齊地將畫面由中央平均分割,封巖將我們的注意力同時帶到門的把手和深色窗戶上幾不可辨的倒影。畫面上半部似乎提供了窺視的可能性,但其實我們再仔細看也只能看到的那滑溜溜的黑色表面,這樣來說,畫面下半部分似乎可更具親近性。雖然這些攝影作品強烈的色彩、光線和形式撩撥著我們的眼球,但這些形式是為了讓我們?nèi)リP(guān)注那些長久以來建立在我們身邊的階級制度。
安全檢查是一個更純粹的展示,用簡化的形式來表達復(fù)雜的含義——一只繩子放置在一個血紅色的絨質(zhì)地毯前方,橫向穿過畫面,在接近右邊的地方發(fā)生了一些卷曲,露出了背面“安全檢查”這幾個倒著的英文字。這樣的一個障礙物在這里看起來似乎具有商量余地,可以被彎曲、纏繞以及被詮釋,畢竟,對于紅色海洋一般的背景來說,它僅是一個輕、薄的點綴。當繩子同時是上下顛倒以及被扭曲的,我們變得不太確定究竟我們是在受“安全檢查”的這一邊或那一邊。安全檢查是一個簡單的字詞,被強調(diào)了的印在帶子上,又被扭曲而可能產(chǎn)生了其它多重的意義。封巖權(quán)利系列中的極簡主義在《四面旗》中更是達到了頂點,一個從中央分割成四塊的紅色方格,它或許是一個告示版或招牌的背面。四個長方形,沒有任何裝飾,被稱為旗子,它們可以代表好幾個國家,也可以代表其它很多含意。當我們對這四個段落簡單的色調(diào)變化感到驚訝時,我們的好奇心醞釀了一種不安全感,到了最后我們意圖知道,到底這個十字交叉點是什么?一個紅色的十字?一個橫幅標語的接縫?還是其它?正是通過這樣看似簡單的將內(nèi)容簡化的選擇,封巖將我們的想象推向他作品中意義多變且陰郁的氛圍,然后又將我們的想象反射出來,讓我們思考呈現(xiàn)在我們每日生活中那些更深廣層面的細節(jié)。
封巖 - 主要作品
2005年“秩序”系列攝影作品于北京世紀翰墨畫廊展出;
2006年“山石”系列攝影個展于四合苑畫廊798項目空間展出。
2007年“權(quán)利”系列攝影個展于北京四合苑畫廊展出。
2005年“新?無界”當代藝術(shù)展,零工場“不確定性表達”,TS1當代藝術(shù)中心“翻手為云,覆手為雨”藝術(shù)展;
2006年平遙首屆“5x7”照相雙年展,
2006上海ARTSCENE當代攝影展。
2007年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
2007年上海藝術(shù)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shù)展
封巖 - 影響
封巖的攝影作品讓我們用更大的注意力去檢視我們周遭世界的細節(jié)。通過他精煉的形式,我們注意到無論在公共或私人的日常生活空間中,那些經(jīng)常被我們視而不見的政治或歷史意義。透過對日常生活進行的不朽造像,以及以極簡的形式俯瞰細節(jié),封巖為個人及公共空間注入了隱含的意義。他的作品用特殊的歷史及當代生活之間存在的張力,提出了身為一個當代中國人在每日最基礎(chǔ)的生活中最微妙的視角。
封巖的攝影作品使我們擴大了對那些看似“不重要”事物的表達和關(guān)注,引起我們?nèi)ニ伎寄切┰谖覀兩磉叺氖挛镆约凹毠?jié)的意義。通過強烈的極簡構(gòu)圖和細致的光線以及表現(xiàn)形式的選擇,封巖的攝影作品讓我們用更大的注意力去檢視我們周遭世界的細節(jié)。通過他精煉的形式,我們注意到無論在公共或私人的日常生活空間中,那些經(jīng)常被我們視而不見的政治或歷史意義。
游移于政治之上,封巖的“山石”系列讓古典的隱喻和真實生活共享著一種令人不安的沉默。“松樹白車”中,一棵藍灰色的松柏以壓迫的姿態(tài)占據(jù)畫面中心,樹干和樹枝上纏繞類似圣誕樹的燈飾,然而?吭诤蠓侥禽v奶白色車所透露出的信息,又似乎這棵樹的功能更多是作為一個車前保險桿的防撞物。在傳統(tǒng)中國繪畫中,松柏是仕大夫人格高潔和品德堅毅不拔的象征。同樣的,《動物園獅虎館假山》呈現(xiàn)了過去和現(xiàn)今之間的不和諧的聲響,畫面中間是一個類似古典園林中假山的水泥塊,包圍在邊上的是被打磨發(fā)亮的池階?諘绲幕椅葑永,有一個灰色的空池子,在側(cè)面的墻邊上有常見的動物圍欄,后墻上的煤煙顯示了舊式取暖的痕跡。當我們的眼睛看到畫面右上方角落射進的日光時,才得到了釋放,就像荷蘭古典室內(nèi)場景繪畫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門的功能一樣。當“松樹白車”與“動物園獅虎館假山”和“竹子白車”同時出現(xiàn)成為被攝對象的時候,封巖完成了“松、竹、石”三大在傳統(tǒng)中并列的隱喻與今日生活關(guān)系的探索,形成一種新的、奇特的文本脈絡(luò)。作品中呈現(xiàn)的不見天日的光線,又似乎暗喻現(xiàn)代生活中所存在的價值觀沖突。
封巖對于私人空間的興趣和探索也具有同樣的深度。抽屜“內(nèi)物”邀請觀者進入一個比較私人的空間,兩只粉色的手套、抹布和瓷罐,表現(xiàn)出一個溫和的日常生活剪影,它或許是在一件家務(wù)瑣事停頓的片刻中發(fā)生的,也或是尋找一個總是隱藏在那種抽屜底層難找的必需品。作品的色彩和物件的質(zhì)感讓人毫不猶豫的立刻辨認出來在一個中國家庭,雖然其中并沒有什么東西標榜著“中國式的符號”。以一個外來者的角度,我想象這樣一個靜謐的場景會發(fā)生在一個什么樣的中國家庭和情境中。通過強烈的極簡構(gòu)圖和細致的光線以及表現(xiàn)形式的選擇,封巖的攝影作品讓我們用更大的注意力去檢視我們周遭世界的細節(jié)。通過他精煉的形式,我們注意到無論在公共或私人的日常生活空間中,那些經(jīng)常被我們視而不見的政治或歷史意義。透過對日常生活進行的不朽造像,以及以極簡的形式俯瞰細節(jié),封巖為個人及公共空間注入了隱含的意義。他的作品用特殊的歷史及當代生活之間存在的張力,提出了身為一個當代中國人在每日最基礎(chǔ)的生活中最微妙的視角。
封巖 - 評價
阿毛與封巖的對話:
阿毛,作家,作品《海灘》《香奈兒》曾發(fā)表于《大家》文學雜志
封巖,藝術(shù)家
阿毛:有人形容你的攝影作品像廢片。
封巖:我的某些攝影作品,就像沖印店里一位技術(shù)熟練的工作人員所說的:“像廢片,挺有意思的!彼恼f法帶有些微贊許,但似乎這些看似廢片的作品,對他多年在專業(yè)沖洗店的工作經(jīng)驗也有一種侵略的意思。就像我在街邊、樓道、公園、樹叢間圍著一個微不足道的東西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直到這件東西被我定影在膠片上為止,這之中,常常會引來一些長年生活在此的尤其是一些長者的關(guān)注,他們用帶有受刺激的語言問我,在拍什么?這里既沒有風景,又沒有美的東西,你在拍什么?長者看我專注的表情,也站在我的身后,似乎期望能從我的身后讀解出一點什么來,站了一會,生氣似的走掉了。在走回他熟悉的路上,也就是我正在拍攝的那片樓與樓之間的小路上仍自言自語,這有什么好拍的?
阿毛:攝影者,從拿起相機,到舉到眼前,再到咔嚓一聲,完成將被攝物定影在膠片上的行為,這都是以秒為時間單位的計算。因為它的快捷性,使得許多人都覺得攝影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數(shù)碼相機的誕生,將膠卷剔除出相機內(nèi),使攝影的行為更為便捷,幾乎可以不計成本的按下快門,可以將眼前所見不停地按來按去,留在多少G的存儲卡上。
封巖:許多我的作品初看具有類似于“廢片”的不經(jīng)意,但還有比較容易被形容的是一種“靜謐”的特質(zhì)。前者是由于在一些神奇的時刻,一些司空見慣的物質(zhì)、環(huán)境會召喚我去使用破壞性的手段(構(gòu)圖)把他們從眼前被符號化的命運中拯救出來。當我回應(yīng),與物的眼神交會的霎那,常常會幸福的發(fā)現(xiàn)事物自身存在著的一種井然有序的秩序,“靜謐”因此產(chǎn)生。
阿毛:一幅攝影作品,引起觀者的聯(lián)想是必不可少的。
封巖:一幅真正意義上的攝影作品,它將觀者,無數(shù)觀者引向不同的思緒中去,對靜止的照片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體積、線條、色彩、表情給予了從未有過的關(guān)注。
阿毛:真正意義上的攝影作品,是一種想象力下賦有美學意味的作品?
封巖:它絕不是一時興起,帶有盲目性的行為。把攝影歸類為一種瞬間藝術(shù),有些不夠全面。一張照片能夠與其中沉靜的事物共同構(gòu)成賦有意味性的攝影作品。觀者,最先感受到一幅作品的是距離,一件物品的照片與觀看者在一定距離的感受下發(fā)生記憶以及想象,使單純意義上的一幅靜態(tài)攝影照片背賦了一層時間的印記,觀者被攝影者獨特的距離感、角度、構(gòu)圖所吸引,甚至會讓觀者感受到一種他從未有過的觀賞體驗,角度。
阿毛:我一直認為,攝影是一種帶有魔術(shù),以及巫術(shù)似的行為,像過去流傳在民間的說法——人讓攝影了就是把魂給帶走了。
封巖:這種傳說加深了從小我對攝影神秘的想象。究竟是什么能讓一個看似平淡無奇的東西、靜止的物體,通過攝影,一個行為,變?yōu)樯衿媾c不朽?而這之中的秘密僅僅是通過攝影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完成的。我對攝影其中一個神秘的想象是,被拍攝曝光的膠片,存放在那里,在沒有沖洗前都會隨著我的情緒、感覺所左右,讓它在黑暗的膠卷里產(chǎn)生變化,漸漸靠近成為我想要和希望的影像。也就是說我的意志能改變它。甚至,在送進沖洗店后的等待期間,它也會隨著我的期待、擔心、幻想而改變。這種說法讓人感覺有些玄,但也是我對攝影著迷的原因。感覺它的神秘所在。
封巖 - 參考資料
http://www.voguezone.com/?viewnews-2679.htmlhttp://news.163.com/07/1204/16/3USP1BL100012FG8.html
http://arts.tom.com/piclib/2994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