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辛 - 連接詞
蘇辛
蘇辛 - 解說內容
蘇辛是北宋文學蘇軾與南宋辛棄疾的并稱。二人同為豪放詞派的代表,高佑釲《陳其年湖海樓詞序》引顧咸三語曰:“宋各家詞最盛,體非一格,蘇、辛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嫵媚風流,判然分途,各極其妙。”
自晚唐“花間派”以來,詞以婉約為正宗,詩莊詞媚,幾成定格。到了蘇軾,才以豪健縱放之筆,創(chuàng)豪放一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開拓了詞的表現(xiàn)領域,打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使詞體獲得了解放。胡寅為向子諲《酒邊詞》作序說:“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于是“花間”為皂隸,而柳氏為輿臺矣!
辛棄疾繼承了蘇軾的豪放風格,并把它推向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辛詞熱情洋溢,慷慨壯烈,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創(chuàng)造出瑰麗雄奇的藝術境界。辛詞多不受音律束縛,發(fā)口中語,寫胸中事,不少作品有散文化之嫌。(參“山東二安”條)
蘇、辛詞以豪放為主,但也有多種風格并存。所作婉約詞,并不亞于婉約派詞人的作品。在詞的發(fā)展史上,蘇、辛起了重要而積極的促進作用。
蘇辛 - 〖背景知識及辛棄疾簡介〗
在中國文學史上,習慣于將兩宋詞人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兩個派系。辛棄疾便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與蘇軾齊名,史稱“蘇辛”。而在南宋豪放派的愛國主義詞人中,諸如岳飛、張元干、張孝祥、陸游、陳亮、劉過,以及后來的劉克莊、劉辰翁等,其中辛棄疾的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成為詞壇領袖人物。
辛棄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自號稼軒,山東歷城人。他出生時,金已亡北宋13年了,第二年,宋金“紹興和議”成,宋向金稱臣。辛氏祖上沒有做大官或成大文人的,但“忠肝義膽,千載家譜”。畢竟時勢造英雄,稼軒是在淪陷區(qū)百姓饑啼呼號的民族義憤的情緒中長大的,他的獨立意志與民族自尊與日俱增。當1161年金主完顏亮舉兵南侵時,年僅x歲的辛棄疾便在山東率兩千余眾起義抗金,而后加入農民領袖耿京部,任其“掌書記”。義軍迅速發(fā)展到十余萬人。辛為耿京謀策:只有與朝廷聯(lián)合抗戰(zhàn),方可一舉收復失地。耿從其謀,并令他奉表南歸。在他完成使命北返途中,得知耿京被部下張安國暗殺而降金,他氣憤填膺,飛身上馬,率五十余騎直搗萬馬金營,在其慶功宴上,生縛叛賊張安國,金兵追之不及,他又發(fā)動張所部數萬人“飛馬渡江”,一路不眠不休,直趨皇帝行在,獻上戰(zhàn)俘,斬張安國于市。這一壯舉,轟動南宋朝野,打擊了金兵氣焰。其“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這一壯舉,說明青年的辛棄疾就智勇雙全,膽識過人,有不凡的軍事才干。后來的實踐說明,稼軒還是個“有干才、有作為的地方官”。如他任滁州知州時,使地處前線的滁州蕭條的經濟迅速得到恢復。他任潭州知府和湖南安撫使時,建立了威震金兵的“飛虎軍”。他還針對南宋朝廷內部一些對金屈膝言和而得勢的人,連續(xù)進《美芹十論》、《九議》等,縱橫分析了敵我雙方形勢,系統(tǒng)地批判了抗戰(zhàn)必敗的謬論,而且預見金國內必亂、不久必亡。稼軒堅決抗金復國的行為與意志,得到南宋有識之士的擁戴。劉克莊贊他的《十論》、《九議》“筆勢浩蕩,智略輻奏,有權書衡論之風”;陸游詩稱辛有管仲、蕭何之才;鎮(zhèn)江學者劉宰稱辛有張良、諸葛亮之謀,寄之以抗金恢復的厚望。
然而南宋君臣羸弱,妥協(xié)求和、偏安享樂思潮,彌漫上下,統(tǒng)治朝政。稼軒雖有飛將軍李廣之勇,蕭何、諸葛亮之謀,胸懷復國強民之志,竟不為當朝所識,不為當朝所用,“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多次遭讒毀和擯斥。在南渡后的45年里,只做過省以下的小官,又頻頻調動,沒有時間施展政治抱負。而且兩次被罷歸達20年之久。但其報國之心,恢復之志,始終未減。他把詞作為抒發(fā)壯懷和寄托悲憤的號角和武器,進行堅韌不拔的戰(zhàn)斗。終于在他67歲那年,由于貧病交加,為人間留下620多首詞,高喊“殺賊!殺賊!”含恨歿世。
“以氣節(jié)自負,功業(yè)自許”的辛稼軒,本無意作詞人。他的詞是他生命意識的自然流淌。他將民族的命運,民眾的呼聲,以及自己全部生命理想都融人他壯美詞篇。當代詞史專家葉嘉瑩先生說:“辛氏乃是一個能以英雄豪杰手段寫詞而卻表現(xiàn)了詞之曲折含蘊之特美的一位杰出的詞人。”(《論辛棄疾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