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jīng)歷
曾就讀于江西省九江醫(yī)專,1989年至1995年在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為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文化哲學研究與大眾文化批評。在大眾文化批評理論和實踐方面,有諸多開拓性的貢獻。
倡導文本細讀和文化符號學批評,并以獨立的批判立場、銳利的思想鋒芒和奇警的話語風格,在文化批評界獨樹一幟,是新生代批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個人作品
著有《聲音的詩學》、《文化街壘》、《黑暗中的聲音—魯迅<野草>的詩學與精神密碼》、《感官王國—先鋒小說敘事藝術》、《烏托邦文學狂歡(1966-1976)》、《鐘擺,或卡夫卡》等,主編有《21世紀中國文化地圖》(多卷)等。
所著書籍文化街壘 簡介
張藝謀的雅典“黑色8分鐘”短短8分鐘。相當于3000米的中長跑。但張藝謀這次在奧運會上的成績似乎確實不那么盡如人意。醞釀了那么長時間,事先預熱和鋪墊了那么多,還進行了嚴格的保密,到頭來呈現(xiàn)給人們的卻仍舊是那些預料之中的貨色,難免給人一種裝神弄鬼的感覺。雖然只是短短8分鐘,確實破綻百出?磥,沒有了“兵馬俑”的靈感,不依靠“人海戰(zhàn)術”,張導演就顯得捉襟見肘,無所適從。
人們依舊又看見了那熟悉的“張氏行頭”:短得令人尷尬的旗袍,剛?cè)岵⒉幌酀娜g,過分招搖的京劇武生……最后還有那些個——天哪,終于還是在劫難逃!——著名的令人暈倒的紅燈籠。紅燈籠的數(shù)量而且還見漲,以致糊涂的人不免疑心張家是賣燈籠的。網(wǎng)民很快就開始抨擊和嘲弄。剛剛狂扁過電影《十面埋伏》的觀眾們充分發(fā)揚“痛打落水狗”的精神,把張導演罵了個底朝天。即使是傳統(tǒng)的主流媒體,除了在新聞報道中還做一些常規(guī)性的表揚之外,其他如時評版塊和欄目,也一反常態(tài)地也開始加入這場“反張大合唱”。
雅典奧運會的閉幕式上的8分鐘,成了張藝謀的“黑色8分鐘”。最令人感到羞愧難當?shù)氖亲詈竽莻小女孩的表現(xiàn),這在不經(jīng)意間將我們的民族心理的弱點給暴露無遺。一個看上去天真爛漫的小孩子,唱著與其年齡極不相稱的市井小調(diào),心里卻正擔驚受怕。巧合的是,世博會的宣傳海報也是以一小孩子為主角。一位看上去天真可愛的小男孩,張開雙臂,似乎要擁抱懸在半空中的一枚狀如薄荷糖般的徽標。這個平面的海報,看不出小孩是否哆嗦過,但日后的電視采訪中,他確實被記者們嚇哭過。
小孩子的表現(xiàn)恰成讖語。事實上獲得奧運會(或世博會)主辦權(quán)的我們,正像一個受寵若驚的小孩子:本意倒是想熱情歡迎,無奈心里有點兒發(fā)怵。所謂“大國心態(tài)”,無非是葉公好龍。動靜真的一搞大,就嚇一哆嗦。而刻意表現(xiàn)出來的低姿態(tài),則無非是一種撒嬌心理。我無意加入聲勢浩大的“反張大合唱”。說實在的,我對張導演的工作一向關心得很不夠,這次觀看雅典表演也純屬偶然。但一場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文化魅力的表演,卻招致本土觀眾一片斥責聲,卻是值得深思的事情。張藝謀七拼八湊的“中國元素”,如同撒在一張大餅上的芝麻,瑣屑而又淺表,這一點民眾幾乎都洞若觀火。也很少有中國人將張藝謀的把戲當真。真正嚴重的問題倒不在于張藝謀究竟是否已經(jīng)垮掉,而在于所謂的民族本土的文化精神究竟能否被再現(xiàn)。
張藝謀的垮掉并不足惜,需要質(zhì)疑的是,倘若不是張藝謀,而是另一個人,那么他將如何演繹中國元素?我們在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所看到的,是張藝謀江郎才盡,還是所謂的“中國元素”本已支離破碎,難以渾然一體?這些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本土化的文化形態(tài)及其表達,尋找民族文化賴以生存的空間和存在方式,然而,這種努力看來正越來越接近于縹緲。我們看到,張藝謀們所演繹的這些可疑的文化元素,正在制造出一種虛構(gòu)的“真相”,正在慢慢支配著人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正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
進而我們需要追問的是,是否我們正在一點一滴地失去我們自己的文化?面對這樣一種疑云重重的文化“真相”,我們需要一種真正深刻的領悟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力。而拿這些來要求張藝謀,實在是勉為其難?磥,張藝謀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精神方面的缺陷,很可能正是我們當下文化的根本性的缺陷。正如阿Q代表了中國的國民陛一樣,張藝謀則是當下病態(tài)文化的典型。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張藝謀這三板斧拿去糊弄人家西方人,那倒是綽綽有余的。畢竟他們大多是第一次見到。況且,種種開幕式閉幕式的節(jié)目,無非是在演戲而已。如果這些所謂的“中國元素”是真實的,那么,我們事實上幾乎只在舞臺上,在表演的意義上,才擁有了這些文化。
他們跟我們的生活無關。倒是電視臺的現(xiàn)場解說員無意中一語泄露了天機,他在解說詞中稱:四年后,我們大家都是演員。這似乎意味著我們大家只不過是奧運會巨大舞臺上的一個演員而已。我們只是在向世界表演想象中的“中國文化”和“中國生活”。曲終人散,奧林匹克乃至所謂的“中國元素”,都將離我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