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君 - 作家簡介
邵燕君,1968年出生于北京。1986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93年獲碩士學位。2003年7月獲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畢業(yè)后留校(中文系當代文學教研室)任教。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學當代最新小說點評論壇”主持人。曾任中國新聞社記者、《華聲月報》社編輯、主筆、駐美記者。供職期間在海內外著名報刊發(fā)表大量新聞述評類文章,在《文學評論》、《讀書》、《今天》、《視界》、《文藝爭鳴》等雜志發(fā)表論文多篇。著有《傾斜的文學場——當代文學生產機制的市場化轉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24萬字)、《“美女文學”現(xiàn)象研究》。曾獲2005年度、2006年度《南方文壇》優(yōu)秀論文獎,當選“2006年度青年批評家”(“中國青年作家、批評家論壇”推選)。邵燕君是近年出現(xiàn)的成績突出、個性鮮明、影響很大的青年批評家。她所主持的“北京大學當代最新作品點評論壇”引起了文學界的關注;她參與主編的《北大年選》(小說卷,北京大學出版社)獲得了專家的讀者的好評;近年來研究興趣集中于當代小說批評和流行文化研究。
邵燕君 - 作家生平
邵燕君于1986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學習期間,曾作為《北大校刊》的記者在校內外進行廣泛采訪。該文發(fā)表后被數(shù)家報刊轉載,轟動一時。在此過程中,邵燕君的文化視野得到了拓寬,,社會經驗和寫作能力上也得到了訓練。因學業(yè)成績優(yōu)秀,本科即將畢業(yè)時,她獲得了免試就讀碩士研究生的資格。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邵燕君頻頻在《文學評論》、《上海文論》、《文學評論家》、《文史知識》、《文學世界》、《讀書》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她的碩士論文《作為經驗的敘述和作為想象的敘述——論先鋒小說的形式化追求及技術化傾向》,在詳細考察了先鋒小說的創(chuàng)作狀況后,提出“經驗的敘述”與“想象的敘述”兩個概念,從而廓清了先鋒小說的創(chuàng)作傾向。后來發(fā)表在了《文學評論》和《文學世界》上。1993年獲碩士學位。
碩士畢業(yè)后不久,她遠去新加坡與美國。先后在中國新聞社和華聲月報社任記者、編輯,從事文化方面的新聞報道工作,寫了一串介乎于新聞與文學批評之間的文章,異常敏捷地抓住了諸如“詩人顧城之死”、“《廢都》熱”、“金庸熱”、“先鋒文學與影視駙因”等熱點問題,又異常明快地對這些熱點加以解讀。其中,《著名作家張承志抨擊文壇墮落》一文,后來成為研究“二張”(張承志、張煒)“抵抗文學”的重要資料之一。她深入采訪了張承志、余華、格非、白先勇等一些海內外著名作家以及一些重要雜志、出版社負責人士,掌握了大量只有活躍在前線的人才能獲取的文學“內幕”與“情報”。
2003年7月獲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畢業(yè)后留校(中文系當代文學教研室)任教,由她主持“當代最新作品點評論壇”。這個論壇欲將當代文學批評從對理論的機械闡述中解脫出來,從浮華的過度解釋中閃出身來,企圖回到文學的本真狀態(tài)。并非是放棄理論,而是讓理論在作品的平臺上獲得展示。這個論壇切切實實的工作,正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邵燕君 - 作家評論
印象邵燕君:邵燕君的春暖花開
作者 :徐春萍
第一印象是背影,一長發(fā)披肩女子,還有聲音。我進門時,她正與一文學評論者熱烈地為美國而辯,本來是茶余飯后不著邊際的空泛閑聊,但不知怎么地最后歸結到嚴肅而不可回避的民族立場問題。燕君好辯,又是學院作派,結果閑聊上升成了研討與辯論。
文學的會常常是精神安慰會,燕君倒常常能發(fā)一些質疑的聲音,但聽上去也并不那么刺耳。她不勞累自己作違心之論,同時也沒覺得自己要重錘定音,評判生死。雖然批評新銳燕君也在批評,但不故作驚人之語,不強扮酷評姿態(tài),也不批發(fā)令人暈眩的新概念。她的批評踏踏實實,走的是名門正派的路子,F(xiàn)實關懷和藝術趣味在她的文學觀里并行不悖,她甚至一再呼吁、倡導文學寫作者的業(yè)余心態(tài)和游戲精神。我想,那也是她自己對文學和文學批評的態(tài)度。過了不久,她就成長為“年度青年批評家”了。
文學圈里性情者居多。遇上好玩的,讀文看人賞心悅目。這幾年燕君的批評生涯順風順水一路向前,而我們每一次相見,我都發(fā)覺燕君身上有些新變化,漸漸地有點脫胎換骨、破繭成蝶的味道。當年她在川西小店里精心挑選各式耳環(huán)時,一個女子的妖媚心已初露端倪,此后幾乎是與日俱增。
賊幽默的邵燕君
作者:唯阿
正像邵燕君自供的那樣:“這樣的品評(指她的類比)是苛刻的!睕]錯。但是,這種苛刻在批評界很常見——這是無能的批評家最便當?shù)姆椒ㄕ,而且,對一個具體的作家來說很不正當、很不地道。
邵燕君的類比,其前提是,她首先擬定了一個虛妄的文學譜系——其實只存在于她個人有限的閱讀范圍之中,其次,她以誤讀來解釋這個譜系——在這里,《厚土》被異化為“逼近‘原生態(tài)’,且角度不單一,手法不單調”,《騎兵軍》被異化為“內斂、克制、深層多沖突、整體有張力”,趙樹理、韓少功、李銳的方言實踐被異化為“語言‘原汁原味’,且不嫌簡化做作”。我以為,這不是“讀小說”,而是“毒小說”,小說到了這種評論家手里,就離“嗚呼哀哉,伏惟尚饗”不遠了。
邵燕君——也包括“品曹會”上許多學生——囿于褊狹的“爭風吃醋”即“第一流”的排他問題,故意無視或輕視甚至蔑視曹乃謙小說的個性問題。他們不把小說的個性視為小說最重要的品質,而是把共性作為更重要的品質,找出不同小說間的共性就像“食色性也”一樣成為他們的本能性目標。他們借此樹立自己的觀點,并讓觀點鮮明,讓口號響亮,讓作家像超市里的商品一樣被分門別類,讓他們的權威像制度一樣不可反抗。在這個制度中,小說最彌足珍貴的個性——“這一個”被“這一批、那一類”所取代?傊,一切都是為了操作的方便,當然,一切也都是話語權力的爭奪游戲。至于小說,只不過是拿來說事罷了。可能不止如此,我感覺,他們的批評恰恰是以消滅自己的批評對象——曹乃謙的小說——為己任的。
所謂幽默,其實是黑色幽默。所以,唯有調謔才能深刻。
邵燕君 - 作家榮譽
在《文學評論》、《讀書》、《今天》、《視界》、《文藝爭鳴》等雜志發(fā)表論文多篇;著有《傾斜的文學場——當代文學生產機制的市場化轉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24萬字)、《“美女文學”現(xiàn)象研究》;
曾獲2005年度、2006年度《南方文壇》優(yōu)秀論文獎;
當選“2006年度青年批評家”(“中國青年作家、批評家論壇”推選);
她所主持的“北京大學當代最新作品點評論壇”引起了文學界的關注;
她參與主編的《北大年選》(小說卷,北京大學出版社)獲得了專家的讀者的好評。
邵燕君 - 歷任職務
曾任中國新聞社記者、《華聲月報》社編輯、主筆、駐美記者;
北京大學中文系當代文學教研室教師;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北京大學當代最新小說點評論壇”主持人。
邵燕君 - 主要作品
《2006中國小說》 本書精選自2006年《收獲》、《當代》、《十月》、《花城》、《人民文學》、《上海文學》、《鐘山》、《大家》等十余種重要文學期刊.囊括了2006年最為精粹的16部中短篇小說,同時還附有值得推薦的短、中、長篇小說存目,每篇小說后均附有精彩點評,是了解當下中國小說狀況的首選讀物。本書由“北京大學當代最新作品點評論壇”編選。編者力圖以“學院的立場,可信的尺度,嚴格的篩選,切近的點評”樹立“北大選本”的品格,在為讀者推薦佳作的同時,也試圖給當代文學史留下一套可靠的選本。《傾斜的文學場——當代文學生產機制的市場化轉型》 本書為博士論文。本書借助法國學者布迪厄有關“文學場”的理論,對當代文學生產機制的轉型過程進行具體勘察,在廓清中國當代“文學場”紛繁現(xiàn)狀的同時,也對在“市場原則”的擠壓下,“文學自主原則”受到削弱的傾向進行了深入剖析。
邵燕君 - 其他作品
獨具特色卻難稱一流——論曹乃謙小說創(chuàng)作“以自己的生命之燈照亮形式的大門”——《萬里無云》的形式實踐
以真實的血肉銘刻歷史災難——評楊顯惠《定西孤兒院紀事》
赤子佛心錢理群·2006:從期刊看小說
“宏大敘事”解體后如何進行“宏大的敘事”?——近年長篇創(chuàng)作的“史詩化”追求及其困境
“底層”如何文學?
“綜合化”與“專志化”
“美女文學”的生產過程及社會語境分析
“新保守主義”的集體無意識
暢銷文學大家與讀者文學史——從毛姆說起
春樹:由“朋克”而“小資”本土品牌暢銷書的打造及暢銷書生產機制的初步建立
由“玉女憂傷”到“生冷怪酷”
大師的“大家”,還是大眾的“大家”?
茅盾文學獎:風吹向何方?
文學觀和批評觀
女友如手足——讀趙婕“純棉系列”